張媽媽是職業婦女,上班時緊張壓力大,下班後要趕回家料理家務,三餐不固定,近來胸骨下心窩處偶爾有灼熱或緊縮感,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也沒特別注意。隨著工作加重,症狀發生率卻越來越頻繁,不僅會嘔酸水,有時甚至會出現胸骨後疼痛並傳到背後的情況,沒想到後來竟然感覺吞嚥困難,就醫經胃鏡檢查才知是罹患胃食道逆流。
如果你正想找一種不花錢、不費力又隨時能做的懶人減重方式,除了在網路上引發熱議的十字跳,「666步行法」絕對也是今年值得一試的運動新習慣。《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所謂的666其實是一套將運動融入生活、節奏明確的健走法,分別代表6分鐘暖身、60分鐘步行、6分鐘放鬆拉筋所組成,有效燃脂提升新陳代謝。
手腕突然鼓起一顆小腫塊,是腫瘤還是關節發炎?30歲的陳小姐是一名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近日發現右手腕出現一顆小山丘般的突起,不僅數日未消,觸感緊實,還隱隱作痛。至骨科門診檢查,確診為「腱鞘囊腫」。醫師提醒,上班族、設計師或家庭主婦等經常運用手腕工作者,都是高風險群。
每位父母可能都曾經體驗過寶寶剛出生時的「陣痛期」,出生嬰兒的日夜顛倒,常搞得新手父母身心具疲,然而,許多專家建議「營造良好睡眠環境」,來協助寶寶入睡,並且擁有一夜好眠,首要的重點都在於「燈光」。光線的明暗對於寶寶睡眠品質,有多大的影響,讓我們請各方專家給您精闢解析。
台灣國寶級雕刻家朱銘22日晚間,被發現於台北士林區住家輕生身亡,享壽85歲。據媒體報導,他晚年身體狀況不佳,罹患慢性病需長期用藥,曾向家人多次表達負面情緒,研判為久病厭世,家屬對此解讀並無異議。當晚妻子報案後,警方在客廳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我上樓了」,成為朱銘的最後遺言。
52歲張小姐在去年診斷為「子宮內膜惡性腫瘤」,經過西醫手術後,出現胃口不佳,腹部脹氣,體重下降15公斤,手術部位緊繃抽痛不適感整日,且有疲倦伴隨說話無力,因此前來中醫門診求助。經診斷後開立服用調理脾胃氣虛中藥,以及針灸腹部穴道,來改善術後疼痛以及調理胃腸蠕動,患者於1周後回診,各項症狀得到改善。
「 定錨效應」是指人們在做決定時,過多地依賴所遇到的第一個信息,或他們意識中的其他信息,而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定錨效應的實例。研究心理學15年資深教授陳曉於《人心使用說明書》一書中,用生活化的故事、淺顯易懂的解說,幫助讀者透過心理學,正確使用人心,並分享改變行為、態度的完整步驟。以下為原書摘文:
夫妻到了中老年後,因為身體狀況不比以前,自然而然就會缺乏性生活,而性欲逐漸低下,往往是影響伴侶關係的重要因素。性愛心理師、性暴力諮商講師朴昭鈴,於《性愛心理師的大人親密必修課》一書中,分享諮商個案的故事、性知識,幫助讀者理解性愛的正確觀念。以下為原書摘文:
隨著科技發展,男女「避孕方式」選擇也變得更加多元,民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與經濟能力,去選擇適合的避孕方法,提供每個人生育自主的權利,以下說明網友熱議的5種避孕方式,一致推薦用「這1招」最簡單有效,快來看看吧!
40歲陳先生是一位科技公司的工程師,3個月前開始出肩頸痠痛,有時會伴隨雙手麻木、頭痛、上背或下背痛的狀況。雖過去也曾出現類似的狀況,但多數時間休息之後得以改善,但這次的症狀持續了一陣子,因此到醫院復健科門診求助。經過病史詢問、工作狀況了解、鑑別診斷區別發現為「頸椎小面關節炎」。
30歲張小姐長期出現胃痛、腹脹、噁心等症狀,因此至醫院看診.並進行胃鏡與切片檢查,檢查發現患者因感染幽門桿菌,導致慢性胃發炎,出現胃淋巴瘤前期病癥。後續,經醫師開立三合一制酸劑加上抗生素,使用2週後成功根除幽門氏桿菌,胃部逐漸恢復正常,醫師也建議1年後再追蹤。
新手爸媽較沒經驗,長輩們總會不厭其煩出手、出口分享育兒心得,來自上一輩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儘管半信半疑,有時也不得不照著做。其實從懷孕時就有諸多說法,一直到寶寶誕生的照護,總有數不清的迷信束縛著爸爸媽媽。
一名50歲男性久咳、走路喘、臉色蒼白、身體虛弱,一直以為是「長新冠」症狀會慢慢好轉,直到診所醫師抽血檢驗,發現白血球數值異常驚覺有異,轉院及時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醫師提醒,長新冠症狀並不會臉色蒼白,這通常是因為白血病而造成的造血功能異常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