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媽媽是職業婦女,上班時緊張壓力大,下班後要趕回家料理家務,三餐不固定,近來胸骨下心窩處偶爾有灼熱或緊縮感,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也沒特別注意。隨著工作加重,症狀發生率卻越來越頻繁,不僅會嘔酸水,有時甚至會出現胸骨後疼痛並傳到背後的情況,沒想到後來竟然感覺吞嚥困難,就醫經胃鏡檢查才知是罹患胃食道逆流。
如果你正想找一種不花錢、不費力又隨時能做的懶人減重方式,除了在網路上引發熱議的十字跳,「666步行法」絕對也是今年值得一試的運動新習慣。《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所謂的666其實是一套將運動融入生活、節奏明確的健走法,分別代表6分鐘暖身、60分鐘步行、6分鐘放鬆拉筋所組成,有效燃脂提升新陳代謝。
手腕突然鼓起一顆小腫塊,是腫瘤還是關節發炎?30歲的陳小姐是一名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近日發現右手腕出現一顆小山丘般的突起,不僅數日未消,觸感緊實,還隱隱作痛。至骨科門診檢查,確診為「腱鞘囊腫」。醫師提醒,上班族、設計師或家庭主婦等經常運用手腕工作者,都是高風險群。
胡小姐在數個月前的車禍中左側肩膀遭受撞擊,初步經過X光檢測後並未發現骨折情況,因此僅接受保守性的治療。但左肩疼痛在休息2個月後一直未見改善,疼痛感甚至造成肩膀活動受限及影響睡眠,經骨科醫師進一步檢查後,診斷為「肩旋轉肌袖破裂」。以下完整解析肩旋轉肌肌腱傷害的症狀、好發族群及治療方式。
62歲洪先生來看診時表示,這幾年都有小便不順、排尿困難的問題。到大醫院檢查,泌尿科醫師說到了這個年齡,難免都會有這些症狀、攝護腺也有一些肥大,其他則沒有檢查出什麼問題,就開了攝護腺肥大的藥物,但吃藥後感覺到的變化不大。
你知道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嗎?平時自律神經會維持生理正常功能,若失衡身體就會出現異常,有的人會頭痛、心悸、失眠;有的人會失眠、容易腹瀉。對此,營養師建議除了飲食調整外,良好的睡眠習慣也很重要,想要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就要從日常生活做起。
「骨質疏鬆」是一種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大多不以為意。然而,骨折一旦發生,就有可能因臥床、減少活動,導致肌力、骨質加速流失,因此平常的保健也很重要。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骨質疏鬆症患者也要做好日常保養,飲食方面要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
現代不少年輕人都有自行創業的夢想,而創業能否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最大的挑戰往往是:「勇敢踏出冒險的第一步!」知名美容集團執行長王瑞揚、創辦人林沂蓁於《愛美是門好生意》一書中,分享自身的創業歷程,讓讀者培養創業所需的能力與勇氣。以下為原書摘文:
「痧」是經絡氣血中的「瘀穢」,俗稱痧毒。它會阻礙氣血運行、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的交換,嚴重時會引發身體病變。具有多年抓痧經驗與專業,千羊抓痧協會理事長暨抓痧師楊淑惠,於《抓出病因,聽痧說話》一書中,致力推廣抓痧的傳統技藝,並教讀者如何「辨痧」,以此探討身體狀況與潛在病因,開啟健康之路。以下為原書摘文:
副食品是寶寶由奶類銜接成人食物的重要階段飲食,適當的給予副食品能讓寶寶練習接受多樣化的食物,也能訓練其咀嚼與吞嚥能力。該怎麼吃副食品?就由營養師說明不同月齡各適合的食材、母乳與副食品之比例,以及父母如何挑選市面上販售的包裝副食品,才能讓寶貝吃得健康又安心。
生活中隨手可用到的塑膠袋、寶特瓶都是塑膠製品,但小心民眾的健康已暴露在塑膠危害之中!研究指出,將近4成民眾體內塑化劑有超標現象,可能危害心血管、新陳代謝、甲狀腺功能、神經系統等人體健康。該如何檢測自己體內塑化劑是否超標?如何減少塑化劑對自身的危害?以下醫師親自解答。
「運動」是兒童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兒童階段正值身體發展的黃金時期,需要大量的身體活動來發展肌肉與神經系統,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兒童每天要累積6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每週累積達420分鐘。家中的兒童有達到這樣的建議嗎?還是運動時間被強烈聲光刺激的3C電子產品取而代之呢?
63歲張先生,27年前一場車禍意外造成下半身癱瘓,飽受排尿困難、尿不乾淨、尿失禁、便秘等困擾,甚至身上總是傳出尿騷味,因此變得自卑、憂鬱而不敢出門。後續經醫院泌尿科抽絲剝繭檢查後,以尿道括約肌「肉毒桿菌注射」與「膀胱憩室燒灼手術」,終於讓他解除多年排尿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