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我的孩子有心雜音 是不是有心臟病?

我的孩子有心雜音 是不是有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歲的小米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這天下午,媽媽憂心忡忡的帶著小米前往診間。原來小米在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篩檢中被醫師聽見心雜音。小米的媽媽表示,過去從來沒有聽其他醫師提過這樣的狀況,她也一直都是吃得好又睡得好的孩子,和同學玩耍時也從來沒有聽她提起任何不舒服。病理性可能與心臟結構異常有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醫師呂馨詠表示,心雜音是心臟血管內的血流速度較快,產生亂流時所發出的聲音。醫師一般可以藉由聽到心雜音的位置、聲音大小和聲音特性來診斷。呂馨詠解釋,兒童心雜音可能是病理性或生理性。病理性的心雜音一般較大聲且和心臟結構異常有關,例如: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肺動脈瓣狹窄等。病理性的心雜音有很多種特性,聲音大小未必和疾病嚴重程度成正比,醫師會根據胸部X光、心電圖、超音波等檢查,評估是否需要給予藥物或其他治療。生理性在運動、興奮、害怕等心跳加速情況下變得明顯比起病理性心雜音,在沒有症狀且正常成長的孩子身上,生理性心雜音還是佔了多數。生理性心雜音也被稱為正常的心雜音、功能性心雜音或良性的心雜音,是一種血液在心臟腔室或心臟旁血管快速流動所造成的聲音,因此多在平均心跳較成人快的嬰幼兒身上發現。生理性心雜音很常見,超過72%的孩童都可能在成長過程的某些時候有生理性心雜音,尤其當孩子在運動、興奮、害怕、緊張等會加速心跳的情況下,心雜音可能變得更明顯,而成人之後則大部分會消失。醫師幫小米做了詳細身體檢查後,發現在左上胸處的確有非常小聲的心雜音,且類似生理性心雜音的特性,也利用心臟超音波證實了這個診斷。由於心臟構造和功能皆為正常,小米可以正常生活,飲食運動不需限制,也不需要吃藥或定期追蹤。

今增12例本土病例 北市清零僅1天

今增12例本土病例 北市清零僅1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2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今新增12例本土病例,為9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8月2日至10日。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例、台北市4例及基隆市2例;其中7例為已知感染源、3例關聯不明、2例疫調中,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新增2例死亡個案今新增2例死亡個案中,案6581為7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無相關活動接觸史,5月21日出現發燒、全身倦怠症狀,隔日因意識改變、呼吸喘就醫採檢並住院隔離治療,5月27日確診,6月19日解隔離出院,7月8日死亡。案13510為9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無相關活動接觸史,6月14日出現發燒、疲倦症狀,6月15日就醫採檢,6月16日住院隔離治療,6月17日確診,7月10日死亡。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9日累計公布1萬4591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11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9.9%。今日新增4例境外移入個案均為男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荷蘭、印尼及英國入境,且皆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日介於7月28日至8月9日。

傷口潰爛拖一年變乳癌3期 醫示警5症兆

傷口潰爛拖一年變乳癌3期 醫示警5症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60歲的吳姓婦女,右側乳房有傷口未癒合持續一年,直到近期因為皮膚明顯紅腫潰爛才就醫治療,診斷為乳癌第三期。先經化療讓腫瘤縮小後,進行乳房切除及自體組織重建手術,在治療乳癌的同時,進行乳房重建,恢復美觀與信心,目前持續接受化、放療。女性乳癌是目前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由於乳房是女性相當重要的第二性徵,當罹患乳癌除了要承受生病的打擊,還有失去乳房的失落感。乳房重建可以降低身心衝擊,也不會影響癌症治療。其實不論年齡,乳癌患者皆可以選擇乳房重建來保有身體的完整性。除病灶+重建乳房一次到位當乳房外科醫師在切除乳癌的同時,整形外科立即將乳房予以重建,一次性的手術疤痕較小,而且採取自體組織重建術,外觀自然。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指出,自體組織重建術是採取患者身上其他部位的組織來重建乳房,可從背部、腹部、臀部等處取得。除了自體組織重建術外,還有植入物重建手術等不同的乳房重建方式,在評估及討論後,醫師會依據患者個別的狀況來選擇最適合的重建方法。呂明川為吳婦採用自體皮瓣乳房重建手術,將自體皮瓣組織轉移至胸部,重建後傷口恢復良好,接著安排後續的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現在乳癌治療效果佳,尤其是早期患者的治癒率高,而且醫療團隊也依據患者細胞受體、腫瘤大小、有沒有轉移等身體狀況,來擬定適合的治療計畫。呂明川提醒民眾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平時也應觀察自己身體狀況,當發現乳房腫塊、凹陷、異樣分泌物、皮膚紅腫或潰爛、腋下淋巴腫大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牙周病患染疫死亡風險增8倍 隱形口罩戴好戴滿

牙周病患染疫死亡風險增8倍 隱形口罩戴好戴滿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偷懶不刷牙,可能增加肺炎風險?國內研究發現,擁有正確潔牙習慣,罹患肺炎的風險可降低超過3成。台北市牙醫師公會提醒,預防新冠肺炎,實體口罩與嘴巴內的「隱形口罩」一樣重要,民眾若發現口腔健康亮紅燈,應儘快就醫治療;如果有不堪使用的假牙,也建議在醫師評估下拆卸更換,既可改善口腔環境,也能順手將廢牙冠捐出,讓垃圾變黃金,幫助他人。有論文以我國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統計,結果發現,在12年的追蹤期內,定期接受牙周洗牙的民眾,比起一般民眾的肺炎發生風險降低超過3成。另外,與缺乏牙周治療的民眾相較,牙周疾病患者光是接受洗牙就能顯著降低3成肺炎風險,而接受進階牙周治療像是皮瓣手術等,肺炎發生風險更是降低66%。近9成國人牙周損壞 定期洗牙能預防新冠肺炎為什麼沒有接受牙周健康控制的患者,感染肺炎的機率比較高?台北市牙醫師公會顧問陳彥廷指出,國內近9成民眾有程度不等的牙周破壞。當牙周病的致病菌進入呼吸道,會改變呼吸道粘膜上皮的免疫系統、破壞上皮細胞保護,當保護被破壞了,形同門戶大開,這時像是容易嗆到或是感染機會高的族群,可能因此提高肺炎罹患機率。今年2月份出刊的《臨床牙周病學期刊》也有一篇研究發現,有牙周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需要住加護病房以及必須使用人工呼吸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患者的3.54與4.57倍,而死亡率更高達8.81倍。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賴德欽提醒,民眾除了積極接種疫苗外,也可以落實口腔保健、幫自己戴上隱形口罩,增加自我保護力。而小朋友除了正確潔牙,也可透過牙齒塗氟、窩溝封填,強化隱形口罩的保護力。有牙周健康問題者,也應積極治療,做好口腔健康管理。陳彥廷建議,若只有表淺破壞,以超音波洗牙就可以清掉。除非牙根面遭到污染,才需要進一步接受齒齦下刮除或根面整平,少部分患者因為嚴重結構破壞、骨質破壞,需要翻瓣或是再生手術。至於口中有假牙的民眾,將不堪使用的假牙拆卸更換,不僅可以改善口腔健康,若能順手將廢牙冠捐出、還能助人。賴德欽表示,假牙牙冠沒有一定的使用年限,但若經年累月使用後有不舒服的感覺,或是牙冠破損不堪使用,甚至是牙冠下的牙齒又蛀掉了,就必須拆卸舊牙冠、裝上新的牙冠。垃圾變黃金!順手捐廢牙冠也能做公益過往拆下來的廢牙冠,除非民眾想要帶回家做紀念,不然一般診所會當做醫療廢棄物丟棄。其實除了全瓷牙冠之外,多數牙冠裡面含有金屬成分,從早年常用的黃金、到近年的白金、鈀金、鎳合金等,雖然含量很少,但集結起來卻可以提煉出一定數量的金屬。因此,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從2004年開始,發起「廢牙冠回收再利用計畫」,診所將民眾廢棄的牙冠高溫清潔消毒後密封,再由廠商協助把提煉成本降低,讓廢牙冠真的可以變出黃金,然後捐贈給需要援助的族群。賴德欽指出,廢牙冠回收再利用計畫從廢牙冠當中提煉貴金屬,所得迄今累計超過3000萬元,此公益基金幫助原住民國中小棒球隊,圓出國比賽夢想,也曾協助視障人士習得一技之長,讓弱勢族群與民間組織獲得協助。希望此計畫未來能夠擴及其他縣市,有更多診所加入公益回收行列,嘉惠更多人。

要腰瘦!內臟脂肪成染疫關鍵 控制不佳恐變重症

要腰瘦!內臟脂肪成染疫關鍵 控制不佳恐變重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國拚疫苗覆蓋率目前已超過三成,施打年齡層也向下展開,其中第二輪施打的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病仍是被討論最多的族群。當中除了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生殖泌尿及肺部呼吸等疾病外,很大一個族群就是三高慢性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等,而這從三級警戒以來,新冠肺炎的死亡個案多數具三高慢性病史可得到證明。千禧之愛基金會於8月9日「89量腰日」,呼籲三高慢性病的代謝症候群患者,疫情期間應更積極於瘦腰及控制三高,才能讓防疫效果加倍。內臟脂肪過高 疫苗效果可能打折扣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蔡克嵩指出,自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的2020至2021年國際醫學期刊文獻索引摘要資料庫PubMed搜尋結果來看,三高慢性病前期的代謝症候群5項指標:腰圍過大之內臟脂肪、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新冠肺炎的關聯性研究即高達6千多篇,其中又以血糖、肥胖指數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最高度相關。根據國外統計,肥胖者不但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高,重症和不良預後的機率也大幅提升,這也表現在肥胖人口較多的國家,疫情的嚴重性和死亡率比起其他國家高,顯示肥胖確為疫情傳染的關鍵。而相較BMI身體質量指數,內臟脂肪囤積之腰圍大小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更具相關性,腰圍超標者其肺部組織受損程度顯著高於腰圍正常者,表示內臟脂肪囤積過多的人其新冠肺炎疾病預後更不佳。45歲以上民眾逾半過胖 飲食採三低一高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杜思德醫師表示,因代謝症候群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導致巨噬細胞活性降低、B細胞和T細胞的反應受損,種種因素會讓疫苗接種後反應不佳。國外研究也顯示,腰圍過大者接種疫苗後抗體濃度較低,這是因為疫苗的作用必須要透過免疫細胞做出一系列的反應,但內臟和皮下脂肪組織所產生的促炎因子,會使免疫反應失調或免疫細胞反應降低,導致疫苗接種結果不如預期。提醒腰圍過大又有三高的民眾,接種疫苗前後都要落實減腰圍消除內臟脂肪,才能在疫情中自我保護。蔡克嵩表示,台灣45歲以上高達一半人口有腰圍過大、過重及肥胖問題 (BMI在24-27 kg/m²為過重,BMI ≥27kg/m²為肥胖),建議疫情解封後,代謝症候群及肥胖族群可透過中度的有氧運動,如健走、騎自行車、游泳、慢跑抵抗發炎作用,飲食則以「三低一高」原則,透過低油、低糖、低鹽、高纖飲食,控制好三高指數,同時定期量測腰圍,以遠離代謝症候群。

今增3例本土創疫情新低 個案均在新北

今增3例本土創疫情新低 個案均在新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今新增3例本土病例,為1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8月2日至7日,個案分布均在新北市,其中2例為已知感染源、1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新增1例死亡病例今日新增1例死亡個案,為50多歲女性,有慢性病史及其他確診個案接觸史,6月14日出現發燒、呼吸喘等症狀至醫院採檢,6月15日檢驗陽性並住院,6月17日確診,8月6日死亡。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8日累計公布1萬4583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103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9.9%。今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2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法國、美國、印尼及瑞士入境,入境日介於6月28日至8月8日。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5798例確診,分別為1299例境外移入,1萬4446例本土,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08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1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0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01例、台北市309例、基隆市28例、桃園市24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2例、台中市4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台東縣、雲林縣、台南市、南投縣、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眼花花視茫茫 眼藥水這樣點不傷眼球

眼花花視茫茫 眼藥水這樣點不傷眼球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市售眼用藥水琳琅滿目,放在架上看起來都差不多,讓人眼花撩亂。購買前一定要確認,是不是眼用製劑?可不可以點眼睛?例如,隱形眼鏡藥水是用來清洗隱形眼鏡,不能直接使用於眼睛。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關於使用眼藥水的小撇步。使用前的三個貼心提醒眼藥水是藥品,不是保養品:眼藥水是藥品,並不是多點就對眼睛好,長時間高頻率使用含防腐劑成分眼藥水,有可能損傷眼球表面。遵照醫囑或仿單建議使用,不適症狀若持續三天未有改善,應儘速就醫。人工淚液、洗眼液與生理食鹽水,不要傻傻分不清:人工淚液具保濕或增稠劑,防止淚液蒸發,長時間滋潤雙眼。洗眼液含制菌成分,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沖洗掉吸附在眼球表面的粉塵等異物。生理食鹽水的滲透壓與淚水相似,僅可短暫改善眼睛不適,不建議高頻率持續點進眼睛,以免洗去油脂層,破壞淚膜結構,反而使眼睛水分更易蒸發。隱形眼鏡族選用不含防腐劑的眼藥水:若眼部有不適症狀,建議先拔除隱形眼鏡,再使用眼藥水,並讓眼睛充分休息。配戴隱形眼鏡時,勿使用含防腐劑及含懸浮液劑型之眼藥水。防腐劑成分(benzalkonium chloride, BAK)會吸附在隱形眼鏡上,造成局部累積濃度過高,破壞角膜上皮細胞。聰明使用眼藥水的三不原則眼藥水不可滴在眼球:「千萬不可以點眼球,以免戳傷角膜」,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正確點眼藥水的方式,頭先後仰,以食指輕將下眼瞼往下拉,眼睛向上看,再將眼藥水滴入眼白與下眼瞼間。滴藥後輕閉眼1~2分鐘,輕輕轉動眼球,可用手指輕壓鼻樑處(眼角內側)避免藥液漏出至鼻淚管。眼藥水開瓶超過28天不要用:眼藥水外盒標示的保存期限,指在陰涼乾燥且沒有開封的狀態下,可以保存的時間。除非特別標示冷藏,一般室溫保存即可。開瓶後,眼藥水接觸到空氣,就有可能發生變質污染,即便添加防腐劑,還是建議超過28天,用不完也要丟棄。如果是無防腐劑的單次用眼藥水,開封後24小時就要丟棄。眼藥水使用,不要接觸瓶口:使用前,請洗淨雙手,點藥水時,藥瓶瓶口不可接觸眼睫毛、眼球和手指,也不要用任何東西擦拭瓶口,避免污染藥品。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在瓶身註明開瓶日期,超過保存期限、開瓶超過28天,或藥液混濁、變色或出現異物時,勿繼續使用。若眼藥水與眼藥膏併用,先使用藥水,間隔10分鐘以上再用藥膏。若使用兩種眼藥水,建議間隔5分鐘以上。想要護眼明目,可以怎麼做?吃出好眼力:每周吃魚至少兩次,每天至少五蔬果。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常見於蛋黃、黃色、橘色蔬果或綠色蔬菜),維生素A、C、E(花椰菜、菠菜、胡蘿蔔)與礦物質鋅(牡蠣、紅肉、優格)等抗氧化物,都有助減緩視網膜黃斑部病變。Omega-3胺基酸DHA(亞麻籽油、鮭魚、核桃)也被認為是護眼好食物,因視網膜感光細胞富含高濃度的DHA。護眼123:每年固定檢查視力1~2次,每天戶外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使用數位3C產品,可以放大螢幕文字,用聲控語音讀寫取代鍵盤輸入。適時熱敷:熱敷有助維持眼球淚膜穩定性,減少眼睛乾澀。現有可以定溫定時乾式眼罩,建議溫度控制在30~34℃規律的運動習慣:每周運動三次以上,可能改善乾眼症狀。腹式呼吸:有研究發現,腹式呼吸幫助健康女性分泌淚液,重覆循環做3分鐘,即可見效。步驟如下:深吸4秒鐘將氣吸進腹部至突出,接著6秒鐘慢慢吐氣,腹部內縮至氣吐乾淨。無憂無慮,夜夜好眠:心情與睡眠品質會影響眼睛健康,睡眠影響淚液分泌與淚膜穩定度,焦慮不安與憂鬱情緒還會加劇眼睛乾澀症狀,保持心情愉快,遠離憂思,睡眠充足,讓眼睛也好好休息。

看東奧賽事用眼過度 做這招助黃斑部減壓

看東奧賽事用眼過度 做這招助黃斑部減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東奧劃下句點,中華隊本屆表現亮眼,獲得2金4銀6銅佳績,許多民眾藉由電子媒體,追蹤每日的比賽戰況,支持這些在國際發光發熱的選手。但長時觀看賽事,眼睛很容易疲勞乾澀,有些嚴重甚至會導致黃斑部病變。醫師建議,眼睛要適度休息,平時可用穴道按摩、攝取深綠色蔬菜、葉黃素來保養眼睛。按摩眼周穴道 舒緩疲勞助淚水分泌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葉家舟表示,當眼睛一直注視螢幕時,眼睛就會用力,用力時就會有擠壓的感覺,而產生一些黃斑部上的出血、水腫,久了以後會有一些沉澱的物質產生,使視力逐漸變得模糊、不清楚。眼睛的黃斑部,是人類視網膜中央的感光區,一直接受強光,眼睛壓力過大,拉扯眼球造成視線扭曲模糊。平時可按摩眼睛周圍的穴道來舒緩。太陽穴可以放鬆眼睛裡面的肌肉,可以用順時鐘旋轉,按下去痠痠的就可以;再下來是眼睛的內側,睛明穴,可以幫助淚水排得很好;還有眉毛周圍、眼睛下方的穴道,如記不起經絡,眼眶四周骨頭上有凹縫的地方,都可以輕輕按壓。葉家舟提醒,螢幕光線不要開太亮,看電視的空間不要太暗,長時間用眼要經常眨眼、保持濕潤,才不會產生模糊而更用力看螢幕的惡性循環,適度休息,並補充深綠色蔬菜、葉黃素、胡蘿蔔素,像枸杞、藍莓、胡蘿蔔、南瓜、十字花科蔬菜等;廣告時間可以起身讓眼睛休息一下,如有更長時間的休息,可以看遠方的小點,然後凝視那個小點,讓眼睛能適度放鬆,減緩黃斑部四周組織的壓力,才能維持好視力。視力嚴重變化 可採中西醫合治嚴重的黃斑部病變,除了視力模糊,還有線條彎曲的傾向,若未早發現、早治療,恐有失明的風險。葉家舟表示,在中醫的治療上,乾性黃斑部病變,視網膜會水腫或漿液性脫離,以利水滲濕的藥材為主;濕性黃斑部病變,則使用活血化瘀來將血塊吸收掉,讓眼睛能快速修復。視力嚴重變化,如看到物體扭曲時,建議中西醫合治,以眼科先做視網膜修復的手術,再加上中醫內服藥、針灸,藉由刺激適當的穴位,可平衡經絡網路及眼部機能,滋養並放鬆眼睛,恢復也會較快速。

明起維持二級警戒 開放泳池、桌遊場所

明起維持二級警戒 開放泳池、桌遊場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考量國內疫情趨於穩定及參酌其他國家之防疫措施調整經驗,經與相關單位溝通討論及評估後,宣布自8月10日至8月23日維持疫情警戒標準為第二級,相關規定如下。一、通案性原則1.除飲食外,外出全程配戴口罩。2.實聯制、保持社交安全距離。3.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人流控管或總量管制:室內空間至少1.5米/人(2.25平方米/人),室外空間至少1米/人(1平方米/人)。4.集會活動人數上限:室內50人,室外100人,若超額則提防疫計畫。5.餐飲內用原則依照衛福部規定處理。6.婚宴、公祭可開放:(1)公祭遵守內政部相關防疫規定處理。(2)婚宴遵守每一隔間室內50人、室外100人上限,並遵守餐飲指引不得逐桌敬酒。7.超商由工作人員服務可販售茶葉蛋、關東煮等熱食。8.符合主管機關防疫管理得開放: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親子館、桌遊場所(限一般零售交易)、游泳池、職業訓練等。二、仍須關閉之場所1.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KTV)、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2.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休閒麻將館及其他類似場所。3.K書中心。指揮中心表示,目前國內疫情已在可控範圍,為兼顧防疫與民眾的生活品質,未來將持續觀察疫情態勢,循序漸進,適度放寬管制措施;面對病毒變異株的威脅,將持續強化邊境監測及防疫作為,阻絕病毒於境外;此外,也積極提升疫苗涵蓋率,讓民眾獲得保護力。

妳要為他人而活 還是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妳要為他人而活 還是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有機會來研究辦公室同仁的臉譜,我們將可發現有趣的現象,有的同事整天嘻嘻哈哈,走到那裡都與人為善,工作的時候似乎也輕而易舉的完成;有的同事則迥然不同,整天愁眉不展,走到哪裡都悶到哪裡,工作的時候彷彿老牛拖車,永遠做不完。快樂過一天,是一天;痛苦過一天,也是一天,為什麼有的上班族讓自己痛苦的過一天呢?「我也想開開心心的上班,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從一早起床就是悶悶不樂,看到有的同事在辦公室衝勁十足,笑容滿面,我也很羨慕。」于晞壓力重重地描述她的迷惑。于晞在一家外商銀行上班,從大學畢業後,順利進入職場,也開始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工作三年後,如今,她似乎走進了死胡同,感覺不到上班的樂趣,也不知道未來的生涯將有什麼進展?這是不少上班族共同的經歷,在工作一陣子之後,對現況有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像這種時候是非常需要讓自己做一項確認。「他要」的工作:當初選擇工作時,是因為家人或朋友的慫恿,而非自己慎重的考慮。「我要」的工作:透過自主的思考來慎選志趣相投的工作。于晞終於弄懂——她的壓力來自「不滿意現狀」,同時還有一種「想改變卻又害怕做錯決定」的感覺。「當初是誰影響妳進入這家銀行上班?」我陪伴于晞抽絲剝繭。于晞想了一下,她說:「我的大學好友如萍,她先考上這家銀行,看我還在找工作,於是告訴我這家銀行的福利不錯,勸我來考看看,後來我爸媽也勸我,他們說這家外商銀行風評不錯,女孩子做內勤行政工作蠻合適,不用風吹雨打,多好啊!」結果呢?結果,于晞聽從好友和爸媽的建議真的在三個月後如願進到外商銀行,也和如萍成為會計部門同事。不過,在適應一段日子後,于晞總覺得不是挺開心,可是又不敢跟如萍和爸媽提起。「我想嘗試業務的工作,我的個性比較活潑,應該可以,不過,我擔心爸媽有意見,如萍不高興……」「等一下,妳是想過『他要』的人生,然後後悔一輩子?還是過『我要』的人生,勇往直前?」我立刻制止于晞的思考模式又往回走。于晞可以找到如下的人生方向:(1)好想法過一個不後悔的人生才是正確的。不要再用「爸媽和如萍」為藉口,阻擋了未來的路。趁年輕趕快調整,一切都還來得及。(2)好行動主動向主管請教轉換部門的可行性?上人力銀行網站尋找有興趣的業務行業。多翻閱商業刊物,參加業務相關的講座會。(3)好結果把「內在潛能」和「外在環境」做了最好的整合。向傑出的業務工作者學習。發現原來「勇敢做自己」是這麼開心的事了。類似于晞這樣的年輕上班族很多,想改變卻又怕改變,因為不改變就一直活在自我怨懟的壓力中;若要改變,又怕做錯決定。惟有在「想法」做一番清楚的確認,不要再一直認為是他人造成的結果,才能找回「我要」的行動方案。與君同樂,再自得其樂→情感依賴→悶悶不樂自得其樂,再與君同樂→情感獨立→開心快樂在「壓力管理」的課程進行中,一位擔任公司總經理特助的女士舉起手來,她說:「目前我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找不到平衡點。」細問之下,原來她的職場發展一路順遂,可是老公從婚後愛搞投資,慘賠三次之後,如今龜縮在家裡,只能煮飯、打掃、帶小孩上下學和督促孩子的課業。無獨有偶,當我問到:「課室裡有類似壓力的請舉手,我們來一起改變想法,解決壓力源!」果然,又出現一位悶悶不樂的OL。後頭走出來的這位女士,個子比較嬌小,她的表達更直接,她說:「我和前面這位姊姊很像,也是結婚十六年了,老公的表現不如我,他成天只會怪我不夠溫柔體貼,怪我不常在家……」原來她的老公是公務人員,領的是死薪水,而她,本身是一位業務主管,手上帶領二十多位業務人員,每天呼風喚雨,非常厲害。「可是再厲害,管不動家裡的這個男人,壓力真是很大!」已經到了中高階主管的這兩位女士,在我追問之下,都沒有和老公離婚的打算,也承認她們的老公都「不是壞人,只是不夠傑出。」(第二位女士的說詞)這麼一說,讓現場學員都笑出聲音來了,因為她說得很傳神、很真實,大家心領神會。「既然這樣,那只有自我調整了,如果妳們認定丈夫要飛黃騰達、日進斗金才算是真男人,這叫做刻板印象,認為與君同樂,才能自得其樂。但是今天若願意改變想法,謝謝有個相互扶持的男人,有個樂於做家事,樂於守住家庭的男人,只是角色易位,又有何不可呢?當職場女性學會了自得其樂再與君同樂,態度積極、行為獨立。不用傳統眼光要求男人,這時不是更有機會放手一搏,生活空間更大了嗎?」兩位女性在如此激發之後,果然綻放了笑容,她們想通了,沒有家中丈夫的支持,哪有今天的好成就,一切都是要感恩惜福啊!(本文摘自/想法一改變,壓力就不見:化解九大壓力源,重獲幸福情緒/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