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不吃米飯 糖尿病就會好嗎?

不吃米飯 糖尿病就會好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對夫妻來看診,先生走路有點無力,太太扶著他坐下來,我先生是糖尿病,一直都控制不好,上個月的糖化血色素8.2,三餐都要吃降血糖藥,加起來一天要吃10顆血糖藥,還有降血脂藥,血糖起伏很大,有時晚餐後2小時血糖回到120左右,但隔天早上空腹卻跳到230,西藥劑量只好一直加,但是起伏卻越來越大,好幾次都出現60多的血糖值。」我看著他的血糖紀錄表,隨口問「三餐都吃些什麼?自己煮的還是外食?」太太拿出手機秀出三餐的照片,得意的說,「我們三餐都是自己煮,三餐都吃很多青菜,還有清淡的肉或魚,應該都很健康。」事情不單純,都沒有主食!她說,「網路上說,糖尿病不吃主食就會好,但是我先生都不吃主食了,也沒有改善。」亂吃點心消夜果腹 血糖反而忽高忽低主食,也就是非精緻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基礎的熱量來源,而且因為非精緻化,所以還保留有食物原本的纖維,在腸胃道內緩慢被分解吸收,對比精緻化的糕餅點心、磨粉勾芡類,相對安全許多。很多糖尿病患者因為聽信網路傳言,不敢吃主食,但是因為人體血糖供應無穩定來源,一下子就低血糖餓了,只好吃點心、下午茶、消夜,造成血糖忽高忽低,反而適得其反。非精緻化的主食,例如米飯,只要遵循先吃蛋白質、青菜,15分鐘後再開始搭配吃主食的方法,血糖其實可以控制穩定,因為蛋白質和青菜不會刺激身體分泌胰島素,也不會吃完感覺想睡,15分鐘後開始吃米飯,剛好可以讓它緩慢分解吸收,持續且穩定地供應人體的熱量來源,血糖上升速度變慢,胰島素分泌也變緩和,所以不但血糖的控制變好了,也比較不容易啟動食物的屯積、變胖。而前段的蛋白質類、青菜類食物,因為有充足消化時間,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的吸收也會變好。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中醫方面對於糖尿病的相關論述,多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消渴症」是後人對糖尿病的概論,其實消渴症又可細分為「脾癉」、「消癉」兩大部分。糖友用餐順序 先吃蛋白質、青菜再吃主食在中醫古籍《素問.奇病論》提到「脾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這裡的描述指的就是吃完精緻類食物後的那種身體發熱、昏昏欲睡的感覺,這也是古代就已經觀察到的變化。脾癉的「癉」字,是「熱」的意思,所以脾癉是指脾熱之病,就是吃太多膏粱厚味、甘味肥美,導致內熱中滿脾熱,日久可轉發為消渴症,而這熱內熱,亦可使消渴症惡化。中醫治療糖尿病,主要是著重在功能的恢復,讓身體逐漸恢復自行調控血糖的能力。治療上,就以中滿內熱、脾虛胃熱為核心病機,在清熱的同時又靈活運用清降、清化、清利、清補等法對症治療,配合清除各種濕、濁、痰、瘀的病理產物,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再搭配個人的體質調理,逐漸改善身體機能,恢復對血糖的代謝,糖尿病的病情就可逐步改善。另外,要記得三餐的用餐順序,先吃蛋白質、青菜,15分鐘之後再開始搭配吃非精緻的主食,不但可以維持血糖穩定,降低胰島素阻抗,也可以讓營養更均衡。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瘋奧運造就一日運動員 全身痠痛拔罐有解

瘋奧運造就一日運動員 全身痠痛拔罐有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中華隊在東京奧運表現優異,掀起一股運動熱潮,許多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一時興起當起假日運動員,在熱身不足或運動過量後出現肌肉緊繃、筋骨痠痛現象,這時可以運用拔罐行氣活血,快速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外號飛魚的美國游泳健將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就曾多次利用拔罐,幫助消除運動後的肌肉痠痛。拔罐選擇肌肉豐滿部位 臉部、傷口處不宜奇美醫院中醫部骨傷科主任任東輝門診就有案例:20歲莊先生平時偶爾小跑步運動,看電視轉播東奧賽事後,熱血沸騰出門運動,沒幾天就感覺腰痠背痛,在床上怎麼躺都不舒服,診察後發現因運動過量引起肩頸腰背部肌肉緊繃,以拔罐、針灸與美式整脊療法,緊繃痠痛明顯改善,身體疲累感減輕,晚上睡得比較安穩。任東輝提醒,拔罐應選擇肌肉豐滿、皮下組織充實處,臉部不宜拔罐,若是皮膚有潰瘍、傷口,骨骼凹凸不平,嚴重水腫、過敏處,外傷骨折部位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都是拔罐的禁忌症,最好經由合格中醫師診察後再進行。有時民眾運動過於激烈,造成運動傷害,在傷害急性期關節腫痛瘀青,可視情況在痛處的遠端取穴針灸,疏通氣血,利於消腫,針灸後在患處外敷如意金黃散消腫止痛。恢復期則可適度推拿按摩,具有改善肌肉組織循環,增強局部血流,促進軟組織修復的功效。養成固定運動習慣 一時興起易造成傷害任東輝表示,維持身體健康應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如果一時興起運動過量造成運動傷害,建議尋找合格的中醫師辨證論治,視狀況施以拔罐、針灸、小扁針鬆解術或中醫正骨結合美式整脊療法,可疏通氣血、恢復關節運動功能,再搭配內服舒筋活絡、強筋健骨的中藥,可明顯改善筋骨疼痛。

返回工作崗位不適應?4步驟找回生活步調

返回工作崗位不適應?4步驟找回生活步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有社交焦慮傾向的19歲吳先生在兩個月前疫情爆發後,長時間退縮在家中上網,不僅作息不規律,與家人的衝突更大幅增加。近來疫情趨緩,吳先生對於再度出門與人互動、回到較快速的生活步調感到十分焦慮,於是到心理諮商門診,尋求調整作息、適應人際互動的方法。國外研究指出,2020年12月美國疫情嚴重時,約有42%的人出現憂鬱或焦慮症狀,相較疫情前的11%,增加近三倍;而英國出現相關症狀的人,也在疫情爆發後,增加將近一倍。疫情帶給人們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如今台灣逐步放寬防疫準則,上班族取消居家辦公、學生返回校園、餐廳開放內用,但是久居家中後,人潮、應酬邀約與正常上下班的生活都可能造成部分易焦慮民眾的心理壓力。逐步增加工作量不必一步到位 找回疫情前的上班樂趣以居家上班為例,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潘奕瑄指出,「解封後仍須持續防疫工作」、「生活步調回到以往的規律與緊湊」、「人際互動的增加」以及「彌補防疫期間累積的工作」,將是之前在家上班的民眾可能的壓力源。歷經兩個月的居家生活,得知要返回公司辦公的當下,相信多數人的第一個念頭一定是「不想上班」,因為在家上班的環境遠比公司來的輕鬆、自由,因此心情調適非常重要。對此,建議從下列四點著手,漸進式找回生活步調:1.允許過度期:不必要求自己一步到位,立刻回到疫情前的高強度工作狀態。試著逐步增加工作量與緊湊度,以免因高度期待造成更多挫折和壓力。2.訂定適應計畫:孩子開學要做收心操,成人同樣需要準備。除了穩定作息外,無論工作或生活時間都建議預留彈性,並善用筆記自我提醒,預先知道幾天後的排程,以做足心理準備。3.找回過去樂趣:在家工作輕鬆又有便利性,返回公司和校園同樣也有好處。民眾可試著找回疫情前的上班樂趣,如跟同事團購、聊天等,讓心態調整更順利。4. 適時放鬆:隨時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態,壓力太大時要適時減壓,安排能讓自己放鬆的活動,如冥想、聽音樂、閱讀、禱告、照顧植物等。通常1、2周內可適應 若焦慮持續數周應求助潘奕瑄提醒,緊張、焦慮是生活步調改變時的正常情緒反應,一般而言,人們能在一、二周內適應,但若超過數周仍存有高度焦慮、擔憂的心情或出現生理反應,如疲勞、腸胃不適、頭痛、肌肉痠痛等,且嚴重至影響生活,就建議尋求專業協助,適時調整身心與步調,才能健康迎向疫情後時代。

買股被割韭菜 男藉酒澆愁吐血竟罹「馬魏氏症候群」

買股被割韭菜 男藉酒澆愁吐血竟罹「馬魏氏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5歲郭先生平日擺麵攤兼看股票賺點收入,受COVID-19疫情影響,因此大部分的心思都著重在股市,無奈所持有的股票綠油油一片慘淡,在家藉酒澆愁近兩星期,喝了吐、吐了喝,在一次嘔吐時吐出幾口少量的血也不以為意,直至前日再度吐血,被老婆看到才就醫,確診為馬魏氏症候群,經急診醫師謹慎評估緊急治療後才安心返家。胃與食道粘膜撕裂 造成消化道出血衛福部台北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林永昌表示,持續性嘔吐或乾嘔容易造成腹腔內壓力上升,導致胃與食道粘膜撕裂,造成消化道出血,最常發生在過量飲酒的民眾身上,經常如此則會傷害消化系統,造成急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嚴重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臟炎、急性肝炎及肝硬化。年長或其他因素導致橫隔膜疝氣者,因其生理結構改變,也是馬魏氏症候群好發的族群之一。林永昌指出,因突然過量進食或過量飲酒而吐血的民眾,一般情況下腸胃會自動止血,但也有再度出血的可能,若是長期過量進食、飲酒而嘔吐或吐血者,因長期傷害腸胃,導致腸胃健康受損,就可能需要接受內視鏡檢查,查看是否有撕裂傷或可能合併其他黏膜病變後,依病情選擇止血與治療方式。雖然極少情況需手術處置,且大部分治療後狀況良好,仍建議民眾盡可能保護腸胃,但勿過量進食或過量飲酒。

長照機構即起開放探視 雙北暫不鬆綁

長照機構即起開放探視 雙北暫不鬆綁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考量疫情穩定及住宿式長照機構住民的探視需求,自即日起,除中高風險以上縣市(目前為台北市、新北市)仍維持暫停訪客,其他縣市則有條件開放探視。需持3天內篩檢陰性證明訪客須出具訪視前3天內採檢自費篩檢陰性證明。探視應落實預約制、實聯制、詢問TOCC及限制有感染症狀者進入、每位住民每次訪客人數不可超過3人、不同住民訪客間維持社交距離、進入住房探視每住房每時段原則上僅開放1位住民接受訪客探視、全程配戴口罩等。指揮中心表示,若訪客為「確診者取得解除隔離治療通知書且距發病日未滿3個月者」或「完成2劑COVID-19疫苗接種達14天(含)以上者」,可免除篩檢要求。此外,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今增4例本土病例、1例死亡今日新增4例本土病例,為3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8月4日至9日。個案分布為台北市3例、新北市1例;其中2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今新增1例死亡個案,為8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及其他確診個案接觸史,6月29日因其他原因住院治療,後因照顧者確診,於7月12日進行接觸者採檢,7月13日確診,8月7日死亡。

牛磺酸不只是能量飲料配角 也是維持生理機能基礎

牛磺酸不只是能量飲料配角 也是維持生理機能基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便利商店的冷藏櫃裡擺放各式各式樣的飲料,其中有一區塊是專屬於能量飲料與提神飲料的空間,在這些飲料裡頭,牛磺酸是很常見的成分,與咖啡因、維生素B群一起發揮抗疲勞與提神的作用,同時也是這類產品配方裡的老班底。 只是你知道嗎?明明很早就被發現了,但科學家卻一直到最近幾十年,才比較有完整的認知,原來它的作用不只是用在能量飲料而已,還是整個人體的運作必需要的分子!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重新認識這個大家既熟悉卻又陌生的胺基酸。 牛磺酸是什麼? 牛磺酸(Taurine,簡稱TAU)一詞首次出現在文獻的年份是1838年,不過在那之前人們還對它的作用不是很清楚,直到1975年,科學家發現貓缺乏的話,會造成視網膜退化,才因而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它正式的化學名是2-胺基乙磺酸(2-aminoethylsulfonicacid),為非蛋白質胺基酸,不能拿來新生成葡萄糖;也就是說,不能直接當成能量來用。 只是,不能拿來產生能量,卻又遍佈各個哺乳動物的組織,下表是人體各種組織細胞裡的濃度,要先說明的是「單位」,裡面有「μmol/g」和「μmol/L」兩種,前者是後者的1,000倍,也就是說血漿的濃度要比其他組織細胞要低上許多;在這些部位當中,大腦、心臟與視網膜是三個高濃度的位置,視網膜濃度最高,而大腦則要看是發育期濃度比較高。 人類各種組織濃度 生理作用 牛磺酸在人體內的工作可說是包山包海,參與許多基本卻很重要的任務,包含滲透調節、調節蛋白質磷酸化、鈣離子調節、抗氧化反應、細胞膜穩定、膽汁酸的結合、脂質代謝、葡萄糖調節。 一般對於它的觀點是它有助膽汁酸的排出,能結合膽固醇,以膽鹽的形式排出,並且幫助脂肪的消化。此外,TAU也能明顯減少脂質過氧化產物,因而能保護細胞,僅而避免組織損傷。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分子之所以被認為是維持身體恆定的基石,主要是它能在大腦與視網膜黃斑部的細胞裡,作為滲透物質幫助維持組織中,細胞的體積,從這個角度來看,可說是一種細胞保護者。 除了幫助維持與調節細胞體積,也與清除體內過多的活性氧類(ROS)有密切的關係,研究發現它能調節抗氧化酵素能發揮作用,協助維持體內氧化還原的平衡,因而有助於預防肝臟疾病、腎臟疾病,癲癇、心肌症、囊性纖維化、阿茲海默症、生長遲緩、視網膜退化等問題的發生,而這些都可能跟TAU的抗氧化力有關。 幫助對抗神經失調與情緒穩定 中樞神經系統裡,TAU的濃度很高,可幫助大腦中GABA的作用,不僅有助於對抗神經退化相關的疾病,也可能有助於舒緩壓力與情緒。 對抗肌少症 隨著年紀增加,如果平常沒有特別鍛鍊,也沒有攝取足夠蛋白質的話,那麼肌少症上身的風險就會比較高;至於肌少症的機制,簡單來說是起於骨骼肌的慢性發炎,進而促使蛋白質分解,隨著氧化壓力的增加,肌肉細胞裡的粒線體功能失調,最後導致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增加。 還記得前面有提到TAU可以調節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嗎?這個作用在這裡就能派上用場,可能有助於避免骨骼肌的消耗,減少肌少症的發生風險。 來源 人可以從飲食或是自身合成來生成,在體內,主要由肝臟與腎臟合成,少部分在大腦生成,主要還是要看人體內半胱胺酸與甲硫胺酸的代謝狀況而定,簡單來說,如果體內必需可用的必需胺基酸不夠用的時候,就會影響掉自己合成的產量。 除了合成的原材料,甲硫胺酸與半胱胺酸要夠之外,合成過程中,也會需要葉酸、維生素B6與B12的參與,才能順利生成。 人體的合成作用在胎兒期最高,接著會慢慢減退,到成年會維持一段時間,年紀稍長會再開始下降,在老年期達到最低;除了隨著生命期推移而自然減少,身體狀況差的時候,例如創傷、敗血症,還有氧化壓力大的時候,體內濃度也會大為減少,這時候光靠自身的合成量,可能會不夠用;因此來自飲食的補給就變得很重要了。 飲食來源 根據研究調查,人每天從飲食獲取的量是40~400毫克,通常動物與海鮮來源的食物含量較高;如果是素食者的話,平均攝取量會是雜食者的一半,另外,根據飲食的不同,從尿液排出量的範圍很廣,從0.5%~80%。 海鮮類的扇貝、淡菜、頭足類的章魚、鎖管等,含量很高,每一百公克含量均超過300毫克;另外,表裡面的火雞肉與雞肉還分有白肉與黑肉,黑肉不是真的顏色是黑的,而是烹煮後,肉色會比較暗的部位,就稱做黑肉,相對的,像雞胸肉煮熟之後,顏色是白的,就是白肉了。 常見牛磺酸含量較多的食物 最近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嗎?那麼也可以檢視一下自己的飲食,如果上面列的食物,你都沒什麼吃,然後蛋白質也沒吃足,那麼或許可以試試看,挑表上前幾名的食物,每天吃一些,或許會有幫助喔! (文章授權提供/ 安永生活誌)

AI深喉嚨唾液PCR 免挨長棉籤戳鼻之苦

AI深喉嚨唾液PCR 免挨長棉籤戳鼻之苦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為了讓民眾採檢更為便利,中醫大新竹附醫打造科技防疫,產學合作,設立AI智能深喉嚨唾液PCR,受檢者不必忍受長棉籤戳鼻的不適感,透過「由喉嚨內吐出唾液」就可檢驗,檢驗結果24小時內出爐,民眾可從健康存摺查詢結果。由喉嚨內吐出唾液即可檢驗 醫護零接觸院長陳自諒表示,民眾透過醫院門診,由醫師看診開出COVID-19深喉唾液PCR檢驗單,即可在大廳PCR智取箱,領取深喉唾液採檢容器,透過「由喉嚨內吐出唾液」,就可以檢驗,不只減少醫護和行政人力,更維持醫院的防疫量能,讓普篩更方便,適合需要定期篩檢的補教業、學校、服務業及企業等。檢驗科主任楊晶安表示,鼻咽PCR 採檢必須由醫護人員執行,以長棉籤深入鼻子、使力擦拭後取得檢體,被採檢者有時候會難受不舒服;深喉唾液採檢,受檢者在獨立空間內,把由喉嚨內吐出唾液吐進採檢盒中即可,不必忍受異物插喉之苦,醫護零接觸,檢驗結果24小時內出爐,民眾可透過健康存摺查詢結果。採集前2小時不可飲食、吸菸和刷牙 可酌量喝水深喉唾液採檢做法:1.確認口罩遮住口鼻。2.以酒精性乾洗手清潔雙手,打開檢體盒蓋。3.打開尖底容器。4.做清喉嚨動作,清出喉嚨唾液,緊閉嘴巴1分鐘。5.拿下口罩,將唾液吐入尖容器。6.戴上口罩。7.將保存液小管倒入尖底容器。8.蓋好並扭緊檢體盒蓋,認確沒有滲漏。9.以紙巾將檢體盒擦拭乾淨。10.將標籤直貼在尖底容器和黃色檢體上。11.尖底容器放入黃色檢體袋。12.黃色檢體袋放入夾鏈袋內,再用酒精乾洗手。13.最後投入醫院的檢體箱。楊晶安提醒,採集前2小時內不可飲食、漱口、吸菸和刷牙,可以酌量喝水。院方也錄製衛教宣傳單,QR CODE和影片,提供民眾參考,相關訊息可上官網查詢。網址:www.youtube.com/watch?v=XMsZYdy6d1w

打疫苗多喝水非人人適用 這兩種人可能肺積水

打疫苗多喝水非人人適用 這兩種人可能肺積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苗正在各地施打,醫師常提醒民眾施打完後要多喝水,但一名75歲有心臟病的張姓老翁,兩星期前打了莫德納疫苗後猛喝水,卻造成肺積水住院。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科主任何東錦提醒,患有心臟病、腎臟病的人短時間內勿喝太多水,要慢慢喝,避開肺積水風險。 老翁表示,他聽說打完疫苗後要多喝水,才會接連幾天都喝了不少水,也不知喝了多少,但一次大概就喝1公升,想說多喝水也不會有壞處。他在施打完疫苗的幾天後開始咳嗽,晚上睡覺時咳得更厲害,甚至得坐著才能入眠,也會喘,胸部也會痛,他懷疑是疫苗的副作用,忍了幾天後,小腿出現水腫,他才趕快就醫,沒想到是肺積水。 心臟病患心臟無力 來不及把水分送到腎臟何東錦表示,心臟就像幫浦一樣,不斷收縮把肺部的含氧血打到全身,但是心臟病患因心臟較無力,若短時間喝進太多水,來不及把水分送到腎臟排除,就容易發生肺積水,張姓患者患有慢性心臟衰竭病史,應該是短時間猛喝水才會釀禍,不太可能是疫苗的影響。 何東錦指出,接種完疫苗最好要定時量測體溫多喝水,但心臟病患者維持平常的飲用量比較好,若要多喝水,也要慢慢地拉長時間喝,讓心臟有足夠的運作時間,才不會有肺積水的風險,否則一旦發生肺積水,嚴重可能因呼吸衰竭死亡。 洗腎患者無法調節多餘水分 可能全身性水腫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說,洗腎等嚴重腎臟病變的患者,打完疫苗也不能喝太多水,因為他們沒辦法像正常腎臟功能的人可以隨時調節多餘的水分,必須洗腎時才能移除,萬一喝太多水,也可能產生全身性水腫,使得體內水分多到造成肺積水。 一般而言,肺積水的主要原因有上述的「心因性」及「腎因性」,為了避免發生肺積水,這兩類患者的飲水量都要控制,補水時也要分開時段喝,不要集中在短時間喝完。

刮痧力道如何拿捏?顏色越深效果越好?

刮痧力道如何拿捏?顏色越深效果越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刮痧顏色越紅越好嗎?高雄榮總傳統醫學科中醫師喬韻文指出,刮痧是在輕刮表皮的過程中帶動毛孔的開闔,使邪氣發散以達到治療效果的概念。操作過程中力道應該由輕漸進,避免過於用力、導致皮膚破損,同時建議不要頻繁地刮痧,高頻率的刮痧會使微血管反覆破裂受傷,導致局部肌肉筋膜的纖維化。民眾在家自行刮痧後,刮痧部位應避免吹風受冷,須把刮痧部位包覆良好,才不會導致邪氣入侵,並等待刮痧完全退去後再進行下一次刮痧較佳。輕微出痧即可 過度用力會造成瘀傷大多數人覺得刮痧一定要出痧的顏色越紅、越黑效果才特別好,常常導致下手過重。喬韻文指出,在缺乏醫藥的古代,最早僅以刮痧及針灸做為治療疾病的方式,由於中醫認為生病是因邪氣在體內沒有辦法自然發散所導致,所以利用刮痧使表皮的毛孔能開闔,輕微出氣,讓邪氣能有出口,進而達到改善疾病問題。醫師強調自行刮痧只需要輕微地出痧、出現紅點即可,因為有些部位,即使用力刮痧也不一定會出痧,過度用力只會造成瘀傷而已,也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喬韻文指出,拿捏刮痧的力道較為困難的,因為醫師會依照部位的不同、病人的體型、疾病狀況來決定要使用多大的力道,若民眾要在家自行操作,建議先輕輕地開始,再慢慢地加重,要控制在對方可以接受、不會感到過於疼痛或造成表皮受損的程度即可。同時在刮痧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方的反應,有否出現冒冷汗、面色蒼白、頭暈等身體虛弱的徵兆,一旦出現,須立刻停止刮痧。重大疾病、身體虛弱及孕婦避免嘗試在部位的選擇上,醫師一般多會選擇背面來做刮痧,喬韻文舉例,以中暑來說,主要是由上而下進行,範圍可從頸部、到背部及下方的腰部,每個部位通常會刮20-30下再換其他位置。刮痧除了用在中暑外,在小兒發燒、局部肌肉痠痛,輕微感冒也都有改善的效果。但是對於重大疾病、剛動完手術、部位有傷口、身體虛弱、皮膚問題、出血性疾病、服用抗凝血劑者及懷孕婦女等族群則須謹慎,建議避免。刮痧完2、3小時 避風吹防邪氣入侵喬韻文提醒,刮痧完後2、3小時,該處應避免吹風、吹冷氣,須把刮痧部位包覆良好,才不會導致外邪入侵,同時喝點溫水,可以加速身體的氣血循環。並且建議民眾不要頻繁刮痧,反覆造成微血管破裂損傷,會導致局部的纖維化,長期下來反而會加重緊繃及痠痛,且建議應該等刮痧完全退去後再進行下一次刮痧較佳。記得使用刮痧器具前應要消毒乾淨,喬韻文說,挑選刮痧用具需把握邊緣圓滑為原則,例如磁湯匙、刮痧牛角、玉石器具都適合使用,再搭配萬金油、綠油精、白花油等潤滑油即可。如果刮痧過程中有任何不舒服或者有任何疑問,記得詢問鄰近的中醫師,對於刮痧的力道、介質等,交由專業的醫師幫你判斷會更理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熟女坐立難安6年 竟是脊椎跑掉了

熟女坐立難安6年 竟是脊椎跑掉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4歲辛女士常感到右腳痠,終日躺也不是、坐也不是,站立時痠楚感尤其劇烈,症狀持續近六年,嘗試各保守治療均不見效,赴骨科檢查發現為腰椎滑脫不穩定合併神經壓迫,疫情爆發前決定動手術治療,術後症狀大幅改善,如今疫情趨緩,醫師叮囑要讓身體「微解封」,多強化核心肌群,笑說「找回跑掉的龍骨啦!」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助恢復活動力 辛女士表示,右腿痠麻長達五、六年,無論坐著、躺著、站著都相當不舒服,使她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多年來嘗試各種保守治療但效果不彰,某次進行物理治療時,治療師建議諮詢骨科醫師意見,果然找出真正病因,原來是「龍骨(脊椎)跑掉了」,術後痠痛感解除,她笑稱這是自己做過最正確的選擇。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林琮凱表示,患者因腰椎關節及椎間盤退化,第四、五腰椎發生滑脫,屬於第二級腰椎滑脫,導致脊椎狹窄及脊髓神經擠壓,經評估後建議手術治療,能將脊髓空間擴大,解除對神經壓迫,並穩定滑脫的腰椎。 腰椎滑脫為腰椎椎體向腹側或向背側移動,約有10%患者因症狀嚴重,需要手術治療,而腰椎滑脫非單一因素造成,但以椎弓斷裂性(椎骨解離)及退化性滑脫較常見,尤其退化性滑脫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進而導致脊髓腔空間狹窄,常會有間竭性跛行,走沒幾步路就需要休息才會緩和。 林琮凱指出,腰椎滑脫可能造成腰、腿、臀等部位出現痠、痛、刺、麻等坐骨神經痛症狀,通常會請患者採取保守治療三至六個月,但若經藥物、打針及復健皆不見明顯改善時,就必須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行性,上述患者接受「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先透過側位經後腹腔置入椎間融合器做脊椎減壓及椎骨滑脫復位,再經後方骨釘固定連接上下椎骨使其融合固定。術後3個月身體可微解封 嘗試游泳、慢跑「傳統後方椎骨減壓融合手術」術中需要大量撥動脊髓神經做神經減壓,並經脊髓神經旁置放骨融合器,神經損傷風險高,而此「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多數病患可不做脊髓神經勾或牽拉等可能造成神經損傷的動作,大幅減少神經傷害風險。另雖然側腹部及背部皆有手術傷口,但因軟組織及骨性結構破壞更少,術後的恢復更快,通常術後隔天即可下床。 林琮凱提醒,「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適合有脊椎滑脫或脊椎不穩定的病患,術後脊椎狹窄併神經壓迫也能有所改善,詳細還需經由醫師評估與說明。另外,患者術後三個月內必須限制活動,尤其避免提重物、彎腰或坐矮椅子,避免手術置入物在脊椎骨融合之前有鬆動不穩的情況,術後三個月經評估則可開始「微活動」,漸漸恢復以往活動程度,例如游泳、慢跑、健身操等,並以正確的姿勢進行,才能讓日常生活恢復正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