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腳癢抓不停 香港腳還是汗皰疹?醫透露「關鍵差別」

腳癢抓不停 香港腳還是汗皰疹?醫透露「關鍵差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當夏天或季節交替時,雙腳經常癢得受不了,有時掉皮屑、有時冒出小皰疹,苦惱的是,擦了很多藥,還是治不好!到底這是香港腳還是汗皰疹?應該如何治療呢?食藥署請皮膚科醫師楊麗珍來為大家解惑。水泡型足癬常被誤診汗皰疹 採類固醇治療無法根治「都有可能!」楊麗珍表示,汗皰疹是因冷熱交替、經常碰水和清潔劑,造成皮脂膜受損,使外部刺激進入皮膚,造成過敏性發炎,通常不具傳染力。而當雙腳接觸黴菌,加上長時間悶住,使黴菌常駐其中,一旦溫度與濕度上升,黴菌孢子很容易長出菌絲,讓人搔癢難耐,這就是足癬,亦即俗稱的香港腳。因為人體的腳部長期被包覆住,有利於黴菌生長,因此腳癢的狀況,通常是香港腳的機率較高。一般來說,香港腳(足癬)有四種表現形式:趾間型、水泡型、厚皮脫屑型與急性潰瘍型,每種形式的治療方式都不同。楊麗珍強調,「當腳趾或腳底起水泡時,可能是水泡型足癬,但經常會被誤認為汗皰疹,而採用類固醇治療,雖然類固醇能止癢,但卻不能根治。」腳部長水泡很難用肉眼鑑別,應尋求皮膚科醫師診治,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控制不復發。楊麗珍也提醒,灰指甲是由黴菌感染指甲所造成,若有灰指甲的問題,一定要優先處理與治療。保持腳部乾燥 避免和他人共穿浴室拖鞋防交叉感染洗完澡後要徹底擦乾腳掌與趾縫,並保持腳部乾燥;穿了多年的襪子應該要定時更換;室內拖鞋也要經常擦拭或刷洗,因為黴菌孢子很可能卡在鞋襪的縫隙中。另外,應避免和他人共穿同一雙鞋襪(如浴室拖鞋),以避免交叉感染。足癬需要治療,尤其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更加重要,因為足癬的相關症狀(起水泡、破皮及潰爛)若不積極治療,是引發下肢蜂窩組織炎的重要危險因子。食藥署提醒,治療香港腳須配合醫囑或依藥品說明書按時用藥、保持足部乾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讓雙足恢復舒適的自在生活。

意外斷指千萬別放冰水!醫:首先該做「這動作」

意外斷指千萬別放冰水!醫:首先該做「這動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防疫宅在家就安全?嘉義一名2歲男童玩剃眉刀,不慎切斷食指,所幸男童母親鎮定處置,迅速送醫經3小時顯微手術,順利接回血管和神經,經細心照顧兩周後順利出院,三周後能拿手機看卡通且看不出曾受過傷,未來仍充滿「指」望。3小時顯微手術接回血管和神經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許宏達表示,在醫院遇過一些大人在工作中斷指的個案,除了工廠外,還曾有在菜市場工作剁雞不慎剁斷手指,至於2歲內的幼童倒是頭一遭處理。由於血管來到手指最後一節時已變成微血管,即使是大人都不易接合與形成動、靜脈的血液循環,更別說幼童的血管更細微,手術與後續照顧的難度更高。許宏達說,幸好男童母親鎮定處置且趕送急診,在第一時間進行手術並順利找到一條動脈,增加幾分復原希望。手術中,先清創受損與死亡的組織,然後重新釘好切斷的骨頭打好「地基」,後續接好韌帶,接著以顯微手術進行難度最高的血管和神經縫合。斷指放塑膠袋中再放進冰水 避免細胞壞死術後照顧同樣充滿挑戰,通常因應手指遠端找不到靜脈接合以進行血液一進一出的循環時,成人個案會拔掉指甲進行放血與給予藥物避免脹死黑掉,失去作用;幼童因血量少,須避免放血過多造成休克,為此每小時利用針刺小孩的指尖放一至二滴血,讓個案從術後隔天因血液只進不出無法循環而呈現紫色的手指,逐漸恢復正常。許宏達提醒,萬一發生斷指意外,盡可能以生理食鹽水清洗斷指,再包上生理食鹽水濕紗布後放到塑膠袋中,最後放入冰水中,並在2到6小時內送醫;千萬不可將斷指直接放到冰水中,將造成細胞壞死而影響後續的治療效果。

罹癌睡再久還是累 中醫教你針灸「3穴位」

罹癌睡再久還是累 中醫教你針灸「3穴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5歲的林先生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經過多次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病情穩定控制,然而這幾年來時常感到疲累,即使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疲累感仍然不減,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表現,因此求診中醫。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劉家蓁表示,癌因性疲憊症是長時間感到疲累或筋疲力竭的感受,不會因睡眠或休息而改善,根據研究調查,有高達92%的癌症患者有疲憊的問題,在藥物治療上西醫有精神刺激藥物、類固醇藥物等。中醫則可依患者體質調配藥物以及針灸穴位。另外,非藥物處置可透過運動、營養、心理社會和認知行為層面等來改善。藥物搭配運動、飲食 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指數也變穩定患者經過中醫診察後,給予補氣健脾藥物,如人參、黃耆、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也酌加調整腸胃道和體質的藥物,並針灸合谷、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平時配合規律的運動,以及高纖低脂、蔬菜水果、全穀類等飲食。經過三個月的調養,林先生除解決疲憊問題,連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指數也跟著穩定下來。劉家蓁提醒,癌症患者的疲憊感,大多無法透過睡眠或休息來恢復,建議有癌因性疲憊的患者就醫尋求協助,並透過運動、營養的補充,來解決疲憊問題,減輕對生活帶來的衝擊。

12至17歲擬開放打莫德納 陳時中曝時程

12至17歲擬開放打莫德納 陳時中曝時程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美國研究顯示,莫德納疫苗可供12到17歲青少年施打,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透露,已向食藥署提出申請,將提供除了BNT疫苗外另一個選擇,並透露預計在開學後提供青少年接種,屆時視到貨量進行安排。今增6例本土、無死亡病例此外,指揮中心公布今國內新增1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今新增6例本土病例,為2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例8月14日發病,餘均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布為台北市4例、新北市2例;其中2例為已知感染源、4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16日累計公布1萬4663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214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0.1%。今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1名男性、4名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分別自美國(案15996、案15998)、沙烏地阿拉伯(案15997)、印度(案15999)、法國(案16000)入境,入境日介於5月17日至8月15日,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

摸到乳房硬塊是腫瘤嗎?真空抽吸切片更精準

摸到乳房硬塊是腫瘤嗎?真空抽吸切片更精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南投一名40歲劉姓婦女,洗澡時摸到左側乳房裡有個小腫塊,一個月後腫塊未消,她有點擔心,就醫檢發現有一顆約1.7公分腫瘤,經真空抽吸切片檢查,所幸是良性纖維腺瘤,僅需定期追蹤觀察即可。生理期、哺乳期間也可能摸到硬塊許多女性摸到硬塊時會擔心是不是乳癌,衛福部南投醫院外科醫師黃信傑指出,當觸摸到乳房硬塊時,不一定會是腫瘤,月經期間、產後哺乳期間也有可能摸到疑似硬塊,另外,良性腫瘤的機率也很高。乳房纖維腺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形狀完整、平滑、規則,大多呈現橢圓形,通常持續追蹤即可。黃信傑醫師表示,為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若發現乳頭凹陷、乳房皮膚變化、摸到腫塊,應盡早就醫,醫師會依據患者狀況安排乳房超音波等檢查。而有些早期乳癌是觸摸不到腫塊的,因此定期接受乳房篩檢也相當重要。當懷疑腫塊是惡性時,會進一步安排切片檢查,來獲得病理組織,當做後續治療的依據。目前常見的切片檢查種類有傳統手術切片、粗針切片及真空抽吸切片,種類不同,適用的範圍、傷口的外觀也不同,醫師會依據患者的狀況選擇適合的檢查方法。上述患者接受的乳房組織真空抽吸切片,是使用超音波導引,藉由超音波設備,在儀器上看到即時影像,進而穿刺切片。而切片針因為有附加真空抽吸的功能,故具有真空抽吸及切取的雙重功能,能夠取出更多倍的檢體量,而且傷口約0.5公分,比傳統手術切片的傷口小,取出的檢體比粗針穿刺切片的量多。良性腫瘤也要定期追蹤乳癌發生率為國內女性第一位,死亡率佔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三位,除了自我檢查發現外觀異常外,許多觸摸不到的腫瘤或異常的病灶,可藉由篩檢而提早發現。醫師提醒,不要輕忽乳房腫塊,就算是良性腫瘤也應定期追蹤。

腹瀉吃點腸胃藥就好?他不菸不酒竟轉移性腸癌

腹瀉吃點腸胃藥就好?他不菸不酒竟轉移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在大企業服務40年的郭先生,平日作息正常、不菸不酒,去年初公司例行健檢,意外在肝臟超音波發現一處小陰影,進一步追查發現是晚期大腸直腸癌併發肝轉移,他這才意識到,原來長期輕微腹瀉和鉛筆便(糞便細軟少),並非單純腸胃不適,而是腸癌警訊!所幸透過精準治療,腫瘤得到妥善控制,肝腫瘤也剩鈣化小點。頭號健康公敵「大腸直腸癌」 每80分鐘1人死亡大腸直腸癌連續13年居國人10大癌症之首,平均每30分鐘新增1人確診,約80分鐘就有1人病逝, 2成病友確診時已是第4期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5年存活率約13%,對比第一期確診病友存活率超過90%,差距懸殊。如今腸癌治療邁入「精準醫療再升級」的時代,即使是轉移性腸癌病友,也可以在健保幫助下,先做RAS基因檢測,再決定標靶藥物種類的使用順序,爭取手術與延命至2年的機會。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表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化療搭配標靶藥物為主,但腸癌標靶藥物概分為「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和「抗血管新生標靶」兩種,病友在確診為轉移性腸癌後,應該先做RAS基因檢測再決定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研究顯示,轉移性腸癌病友中,RAS基因無變異者占6成,建議優先使用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讓腫瘤獲得較佳的控制。即便是轉移癌,爭取手術機會依然是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重要策略。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梁逸歆表示,大腸直腸癌轉移部位以肝臟占4成為最高,主要可能與血液回流機制有關。肝臟是腸道血液回流途中的第一關,相對較容易造成血液中轉移癌細胞落地生根,導致癌變。RAS檢測健保給付 幫助癌友用對標靶拚手術延命而腸癌腫瘤轉移至肝臟,倘若無法直接以手術根除性治療,則必須先使用精準有效的標靶藥物與化學治療,進一步使得無法手術切除的病況,轉變成能夠進行根除性手術,方能提升病友生活品質和延長存活。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在將近1萬3000名的轉移性腸癌患者,於初治療時併用化療和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顯著有助縮小腫瘤,較併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者,可增加將近多1成的手術機率,同時也更延長平均存活時間。此外,如果治療效果良好進而讓患者有機會能接受手術,以目前的證據來說,原本的化學治療併用標靶藥物的組合也應該於術後繼續使用,當然最重要的是實際用藥時機需視癌友個人病況狀況而定。大腸直腸癌已走向精準醫療再升級的時代,RAS基因檢測成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的檢驗必備項目。過去RAS基因檢測需自費,臨床常見癌友礙於經濟負擔,錯失及早正確用藥的時機。不過,健保從6月開始給付RAS基因檢測,幫助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友更精準用藥。

以為腸絞痛 女嬰一天狂拉15次真相出爐

以為腸絞痛 女嬰一天狂拉15次真相出爐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中大肚3個月女嬰浵浵,滿2個月開始改換配方奶粉哺育後,從原本一天排便三次,暴增至八至十次,最高紀錄曾一天腹瀉十五次,甚至解出水便、血絲便。媽媽無奈表示,寶寶常無故哭不停,曾被診斷為腸絞痛引起,回家後還是一直哭,餵奶、換尿布,怎麼安撫都沒用,每天洗屁屁也洗到心很累,近日終於找到哭鬧不休的原因,原來是牛奶蛋白過敏引起。爸媽過敏 孩子有機率9成遺傳過敏體質爸媽如果有過敏,孩子註定是過敏兒嗎?烏日林新醫院小兒及過敏氣喘科賴永清醫師表示,由於女嬰父親在嬰幼期長期有腹瀉病史,女嬰母親也有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寶寶有8至9成機率會遺傳過敏體質。浵浵長達一個月的慢性腹瀉,體重無明顯下降或增加,理學檢查只有腹脹,大便細菌培養無明顯致病菌或病毒感染,抽血檢查免疫球蛋白IgE(特異抗體),看看是否有出現對牛奶過敏的抗體,檢驗數值高達4.18以上,正常平均值為0.6~1,確診為牛奶蛋白過敏。賴永清指出,不同品牌的水解牛奶蛋白嬰兒奶粉,對於治療成果會有所差異,起初先給予浵浵喝「部分」水解牛奶蛋白嬰兒奶粉,雖然腹瀉有改善,但一星期後又再度腹瀉,期間有出現血絲黏便;接著改喝「無乳糖」止瀉奶粉,有改善腹瀉也無血絲黏便,但兩星期後又再度一天排10次便;最後換為「無乳糖高度水解蛋白止瀉奶粉」,才成功改善因牛奶蛋白過敏而引起的腹瀉情形,觀察一個月都恢復正常,建議至少6~9個月後再換回一般配方奶粉。寶寶牛奶蛋白過敏 前6個月餵母奶或高水解配方奶粉牛奶蛋白過敏的發生率為2~5.9%,對嬰兒來講牛奶蛋白是外來的蛋白質,而牛奶有近20種會引起過敏的蛋白質,其中常見的有酪蛋白、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新生兒因為胃腸道尚未發育成熟,發生過敏性腸炎機會比成人更為普遍。由於牛奶蛋白過敏的症狀為非特異性且多元,如:腹脹腹痛、腹瀉、嘔吐、血便等,也可能會產生其他過敏反應,如異位性皮膚炎,打噴嚏、流鼻水等,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過敏性休克,因此在診斷上需要高度的警覺,否則容易漏診或誤診。針對牛奶過敏的寶寶,有50%會在1歲後消失,有70%會在2歲消失,有85%則會在3歲消失。賴永清提醒,如果家中有對牛奶蛋白過敏的新生兒,至少到4~6個月盡量哺餵母奶或高度水解牛奶蛋白配方奶粉,母乳媽媽避免攝取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副食品建議滿六個月後再添加,蛋白及全蛋製品則延遲至18~24個月大,花生、堅果、魚類、甲殼類,至少滿3歲後才提供。

想養好腸道 只補益生菌不夠!搭配這7種食物才有效

想養好腸道 只補益生菌不夠!搭配這7種食物才有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打從出生那天開始,我們的腸道就會布滿著共生菌叢,嬰兒會由媽媽的產道及母乳獲得這些益生菌種,長大以後,我們則可以從發酵食物或額外補充益生菌,攝取這些重要的菌株。而這些益生菌則影響著我們的腸道健康,換句話說,也就影響著我們身體的免疫力。聯欣診所營養師劉語潔表示,益生菌的功能很多,它除了負責將膳食纖維轉換成可被吸收利用的短鏈脂肪酸,還協助製造維生素,及調適免疫功能。每個人的腸道菌叢組合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腸道內的菌群有多種不同屬種的益生菌,分成益生菌群、中性菌群、有害菌群三種。益生菌的好處就是,可以抑制「壞菌」在腸道中的產生。如何以好菌取代壞菌?科學家發現,益生菌菌株與益生質結合,提供充分的食物給益生菌,增加腸胃道益生菌的繁衍,才能有效增加腸道中益生菌的存活數目與時間。如果是腸道健康的人,可直接攝取天然益生菌食品,如無糖優酪乳、無糖優格、乳酪、泡菜、味增、納豆等發酵食物;若是外食族或平日工作忙碌、壓力大者,因為較容易重複食用同類食物或吃進過多加工食品,可透過保健品適量補充益生菌保養腸胃,讓腸道好菌增加,並維持菌叢種類的多樣性。最重要的是,補充益生菌的同時,要多攝取天然「益生質」,提供益生菌足夠的養分。「益生質」又稱益生源,或益菌生,它是益生菌的養分,培養良好的腸道環境,增加腸胃道益生菌的繁衍。在2017年的《Nature report》中定義,益生質是「不被宿主消化,但能選擇性地與宿主共生的微生物利用,因而促進宿主健康的物質」。市面上最普遍的益生質為果寡糖及菊糖,若要從天然食物攝取,可選擇不易消化的膳食纖維來補充益生質。富含益生質的食物有哪些?通常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或天然發酵食品,都含有大量的益生質,可參考以下7大類︰全穀根莖類:糙米、燕麥、紫米、藜麥、薏仁、地瓜、小麥、玉米、芋頭、山藥、馬鈴薯等。豆類:黃豆、黑豆、紅豆、綠豆等。蔬菜類:蘆筍、花椰菜、紅蘿蔔、地瓜葉、高麗菜等葉菜類。水果:蘋果、木瓜、香蕉等。堅果種子:杏仁、核桃、腰果、南瓜子等。海藻類:紫菜、海帶等。蕈菇類:木耳、香菇、金針菇等。膳食纖維涵蓋豐富益生質膳食纖維中富含益生質,衛福部建議每日攝取25~35克的膳食纖維。以常見的高麗菜、青江菜、小白菜、萵苣來說,每100g平均含1.4g的膳食纖維;水果如珍珠芭樂、黃金奇異果、香吉士、香蕉,每100g平均含2.5g的膳食纖維。其他含量相對高的食物還包含糙米、燕麥片、堅果、酪梨、筍等,建議每日多食用五穀雜糧,並搭配5~7份青菜及2~3份水果,就能提高膳食纖維攝取量,也能獲取足夠的益生質唷!要維護好腸道,平常就應該多攝取益生質食物,才能與益生菌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今新增4例本土 境外移入14例偏多

今新增4例本土 境外移入14例偏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及1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北市、新北各2例今新增4例本土病例,為3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發病日均為8月16日,個案分布為台北市、新北市各2例;其中2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疫調中,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15日累計公布1萬4653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195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0%。今新增14例境外移入個案,為8名男性、6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案15975、案15980)、英國(案15976、案15977)、緬甸(案15981至案15989)、澳洲(案15990)入境,入境日介於8月3日至8月15日。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5880例確診,分別為1346例境外移入,1萬448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21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1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02例、台北市313例、基隆市28例、桃園市26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2例、台中市4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台東縣、雲林縣、台南市、南投縣、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黑便、噁心想吐…竟已胃癌!醫:這種人應每年照胃鏡

黑便、噁心想吐…竟已胃癌!醫:這種人應每年照胃鏡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中74歲張伯伯40年前因消化道出血,接受手術切除一半的胃,最近卻出現解黑便、噁心等症狀,赴醫檢查發現之前手術的胃腸吻合處有一腫瘤,切片證實為殘胃癌,恐有生命危險,所幸經手術將殘留的胃及腫瘤切除,並搭配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總算穩定下來,現正持續追蹤中。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江承源表示,過去由於內視鏡技術不普及,且消化道疾病經常無藥可醫,所以當面臨消化道出血的問題時,醫師通常會選擇手術切除,隨著30年來內視鏡技術發展,內視鏡同時具備檢查和手術的功能,除了觀察診斷外,由於內視鏡可加裝工作管腔,加入各種器械,一旦醫師發現病灶時,不僅可以切取組織樣本,以供切片檢查,也能取出體內的異物。胃部手術20年以上 發生殘胃癌機率增7倍 一般外科主任葉俊杰指出,所謂殘胃癌是胃癌的一種,是指胃或十二指腸良性疾病,而切除部分的胃達5年以上,由剩餘的胃發生的原發性癌症,據統計殘胃癌佔胃癌的1%~5%,好發於男性,平均發病年齡約65歲,而殘胃癌發生的時間,平均在胃部手術術後13~19年,根據研究,胃部手術術後20年以上,發生殘胃癌的機率更比一般人高6~7倍。 至於手術切除後剩下的胃,之所以會發生癌症,是因為胃部分切除或迷走神經切斷後,胃呈現低酸或無酸狀態,使得胃泌素分泌下降,導致保護胃部的黏液減少,胃黏膜會逐漸萎縮。 若加上患者術後常吃煙燻、醃漬類食物,硝酸鹽經腸胃內某些細菌還原成亞硝酸鹽,再與其他胺類形成硝酸胺、亞硝酸胺,有利於細菌在胃部繁殖,就會增加亞硝酸胺類的物質在胃部生成。少吃煙燻、醃漬食物 多吃蔬果規律運動殘胃癌的治療以根除性手術為主,術後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甚至使用標靶藥物,殘胃癌與多數胃癌類似,確診時多屬晚期,故預後不佳,當進展至第三期之後,五年存活率僅約14%,若能盡早發現病況,並接受根除性手術,通常治癒率可達50%。 葉俊杰提醒,平時應注意腹部是否有不適症狀,減少攝取煙燻、醃漬類等含硝酸鹽類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適度規律運動,若曾因胃或十二指腸良性疾病接受部分胃切除的患者,務必每年接受胃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