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降血糖藥只能越吃越多?複方治療成控糖趨勢

降血糖藥只能越吃越多?複方治療成控糖趨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八十二歲的奶奶每日需要口服4顆降血糖藥並搭配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本身還合併其他慢性疾病,林林總總加起來要吞12顆藥,不僅生活品質不佳,也造成龐大的心理壓力。所幸,在醫師建議下改用複方胰島素治療後,減少了每日服用的藥量,成功讓糖化血色素(HbA1c)從7.6%降到6.8%,也讓她在血糖控制上更有動力!罹病越久血糖越容易出問題 複方控糖增加治療便利性過去治療糖尿病的做法是採取逐步加藥的策略,也因此許多糖友會疑惑「明明有配合治療,為什麼藥還是越吃越多?」其實,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會隨著年紀逐漸衰退,血糖控制也會因為罹病越久而越加困難,因此往往需要加大藥物劑量才能達到血糖控制目標。員生醫院腎臟內科王奕中主任強調,大多數糖友都很抗拒改變藥物的劑量與服用頻率,甚至因此影響服藥順從性。有鑑於糖友的需求,近幾年糖尿病的治療逐漸以複方藥物為主流,除了合併兩種藥物的治療作用,還可以視藥物組合的互補以減少第二成分的副作用,不僅降低糖友服藥的顆數及頻率,也提升服藥順從性。王奕中主任進一步表示,臨床觀察糖友對複方藥物的接受度相當良好,舉前述案例使用的複方胰島素為例,由於結合胰島素與腸泌素兩種藥物,除了能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外,也較不易發生低血糖與體重增加的副作用,一天只需注射一次的用藥模式更有助於糖友輕鬆控糖。胰島素為腎功能不佳糖友的控糖優先選擇今年(2021)剛好是胰島素問世的100周年,王奕中主任也以本身腎臟內科的專業提醒糖友,糖尿病與腎臟健康息息相關,臨床上常遇到急性腎衰竭病患需要洗腎,這時胰島素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由於胰島素不須經過腎臟代謝,因此反而適用於腎臟功能不佳的糖友進行血糖控制,切勿因街坊鄰居或是非專業人士謠傳的錯誤迷思而抗拒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是多種生理機轉影響的疾病,除了飲食、生活上的習慣調整,配合醫師用藥也很重要,呼籲糖友平時要做好血糖監控,若發現服用口服藥物仍無法改善血糖控制狀況時,應與醫師討論更換治療方式,現階段糖尿病治療發展已經相當完善,也有不同類型的複方藥物可以提供方便的治療選擇,提醒糖友要留意血糖變化並積極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圖說:胰島素經百年歷史驗證藥物的安全性,由於不用藉由腎臟代謝,因此成為腎功能不佳糖友的控糖優先選擇。MAT-TW-2100757-1.0-06/2021

確診病例又破百 全國三級警戒延至7/12

確診病例又破百 全國三級警戒延至7/12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04例COVID-19本土病例,另確診個案新增24例死亡,對於確診數重回三位數,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整體的趨勢有往比較好的地方在走」。至於民眾關心的微解封,他也宣布,全國防疫三級警戒延至7月12日。今增104例本土病例、24例死亡今新增104例本土病例,為45例男性、5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10日至22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45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22例,高雄市及新竹縣各9例,桃園市7例,苗栗縣4例,基隆市3例,宜蘭縣2例,彰化縣、南投縣及屏東縣各1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37例中,28例為已知感染源,5例關聯不明,4例疫調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新增24例死亡個案,為男性15位、女性9位,年齡介於4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11日至6月14日,確診日介於4月13日至6月16日,死亡日介於6月13日至21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6月21日累計公布1萬2879位確診個案中,已有904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70.2%。

心臟亂跳勿輕忽 血栓性中風機率高

心臟亂跳勿輕忽 血栓性中風機率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旬阿嬤因頭暈、胸悶、無力送醫急診,檢查發現急性心肌梗塞,且是心房顫動血栓所引發,立刻安排作心導管處理改善,逐漸恢復。心房顫動患者比沒有心房顫動者 中風率增5倍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徐漢仲指出,心臟亂跳也可能會中風,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在台灣約有1%盛行率,且隨年紀增長發生率也增加,平均年齡為70歲;臨床上患者可能毫無症狀,甚至出現非特異的症狀如心悸、頭暈、走路會喘、覺得心臟無力、倦怠等。許多人是意外診斷出心臟脈動不正常,才由心電圖確診。心房顫動長期會造成心衰竭,造成心輸出量減低、肺水腫等,導致患者活動會喘、端坐呼吸、尿量減少等。另外會形成血栓(常見於左心耳),因此造成血栓性中風約占總體中風15%;而許多不明原因的中風,推測是與此心律不整相關。有心房顫動的患者比沒有心房顫動的病患發生心衰竭增加為3倍,中風增加為5倍,整體的死亡率增加2倍,早期診斷與治療包括中風預防很重要。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解決食物與藥物交互作用困擾徐漢仲表示,心房顫動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積分與一年中風風險機率有關,目前建議只要大於1分,應使用口服抗凝血劑治療,因為抗血小板製劑如阿斯匹靈aspirin效果不彰(0~22%降低中風機率)。但傳統的口服抗凝血劑限制很多,包括多重食物與藥物交互作用,效果很難穩定與治療範圍窄縮,需不時抽血監測與調整,容易出血且不易止血,且一旦造成腦出血,死亡率達50%以上。因此在台灣,除非是機械性瓣膜置換手術後或嚴重二尖瓣狹窄的患者,多是選用直接新的口服抗凝血劑,解決許多傳統口服抗凝血劑(可邁丁warfarin)的用藥問題。

體質偏寒怎麼喝綠拿鐵?加這味就對了

體質偏寒怎麼喝綠拿鐵?加這味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風靡全球的綠拿鐵,是許多好萊塢明星的瘦身聖品,這股風潮從名人吹向關心健康飲食的民眾,網路上更有人分享喝綠拿鐵搭配運動,一年多成功甩肉30公斤的經驗,吸引民眾紛紛加入鐵友行列,但綠拿鐵真的適合每個人嗎?選擇溫熱蔬菜 添加肉桂粉、薑末綠拿鐵是將蔬菜、水果、水及少許堅果,全部丟進食物調理機中就能快速完成一杯富有纖維、好油脂的健康飲品。但有人每天早上一杯綠拿鐵,飲用一段時間後卻經常腹瀉、腹痛,追求養身不成,還引發身體及情緒不適。中醫師表示,偏青色的蔬菜多偏寒涼屬性,寒性體質、胃寒的人不能空腹時喝,以免排毒不成反傷身,最好依據季節、食材生產的屬性(寒熱溫涼),每個人體質虛實寒熱去調配。虛寒體質者可選擇溫熱食材如核桃、南瓜、龍眼等,若擔心喝下肚子過於生冷,可以在蔬果汁裡加一點肉桂粉、薑末,或是改喝溫熱的綠拿鐵,可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水溫要在40℃以下,因為太熱的水會破壞酵素活性。溫熱或燥熱體質者宜選平性或涼性的青菜水果,如大黃瓜、小黃瓜、芹菜、苦瓜等。菠菜要先汆燙 減少膽結石風險那有哪些菜不能生吃?豆類和一些根莖類,不能生食,一定要煮熟;屬於澱粉類的馬鈴薯也應煮熟後食用,因此這些蔬菜不適合打成綠拿鐵。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竹筍、茭白筍等,最好用開水燙過,除去其中大部分草酸,因為草酸在腸道內會與鈣結合,形成難吸收的草酸鈣,可能會提高膽結石的風險。此外,生食蔬菜一定要充分沖洗乾淨,不放心的話,可以快速汆燙過再食用調理。營養師提醒,飲用綠拿鐵很容易讓人產生「只要喝一杯,就能輕鬆攝取到一天份的蔬菜」的誤解,因為使用各種蔬果打製而成的綠拿鐵,體積大幅減少,因而給人一杯就是一天份蔬菜的印象。但蔬菜經過破碎的程序後,維生素會流失,建議還是要攝取一定分量的原型食物。

疫情期擊退肺癌,靠疫苗、標靶藥、NGS三武器

疫情期擊退肺癌,靠疫苗、標靶藥、NGS三武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部分肺癌患者因擔心入院回診、治療會感染新冠肺炎,而自主暫緩或中斷治療。高雄義大醫院胸腔內科陳鍾岳科主任提醒,若未積極治療,錯過黃金治療期的患者存活期恐剩半年;穩定控制病程的患者,還可能發生惡化不自知。陳鍾岳科主任呼籲,面對有EGFR、ALK、BRAF、MET等多種基因型的非小細胞肺癌,臨床上有多元治療武器,可幫助患者在疫情期間有效控制肺癌,累積抗疫實力。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即所謂的NGS,可更快確認致病基因,減少醫療資源消耗及往返醫院次數。確認基因型後,亦有標靶藥物可精準治療肺癌,避免免疫力受衝擊,降低染疫風險;口服的特點,更讓患者可以在家服藥。因疫情中斷肺癌治療,可能活不過半年!陳鍾岳科主任說,疫情會過去,肺癌治療卻需要持續治療,疫情期間肺癌患者仍須依照醫囑積極治療。特別是肺癌初期症狀不典型,確診時往往已屬晚期,有即刻治療的必要。若第四期患者未接受適切治療,存活時間可能不到半年。此外,已穩定控制病程的患者也應定期回診檢查、領藥,中斷療程可能導致疾病復發、惡化,累積的治療成果功虧一簣。針對要入院回診治療的肺癌患者,陳鍾岳科主任鼓勵,患者除了施打疫苗降低新冠肺炎感染及重症率,也應時刻戴口罩、維持手部清潔、保持社交距離。也可運用線上候診系統,確認看診進度,減少醫院停留時間。NGS及標靶藥雙管齊下,維持患者免疫力、減少醫院往返次數陳鍾岳科主任說,在臨床治療上有多元標靶藥物可運用,口服特性更讓患者可以在家服藥,減少往返醫院次數;此外,相較於化療、免疫治療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可以精準控制病程的標靶藥物更可維持患者抗疫戰鬥力。不過,在使用標靶藥物前,務必要先進行基因檢測,尤其非小細胞肺癌分為許多種基因型,例如:EMBA四種基因型,指佔半數以上的EGFR,第二多且佔4-6%的ALK,以及約佔2%的BRAF、MET,此外還有ROS1、NTRK等。每一種基因型的治療策略、藥物均有不同,惟有確認致病基因,醫師才能針對致病根源對症下藥,為患者爭取最佳預後。陳鍾岳科主任說,除了傳統逐項的基因檢測外,今日亦有可以一次性檢驗多種基因型的NGS可使用。不僅可避免多次檢測檢體不足窘境,相較傳統檢測,可更快速確認基因型,患者也不需要為了檢體不足重複切片往返醫院增加風險。標靶藥日益多元,說出用藥想法醫病齊心打造個人化治療今日肺癌已進入標靶治療世代,針對各基因型的標靶藥物日益豐富,患者確認基因型後有望接續使用。陳鍾岳科主任舉例分享,ALK陽性肺癌在一線就有兩款第二代藥物可使用且療效均不錯,患者可依據自身的用藥考量,與醫師一同討論服用藥物。BRAF陽性肺癌在目前也有標靶藥物上市可用。此外,MET陽性肺癌未來也有望有標靶藥物上市。陳鍾岳科主任鼓勵,肺癌控制是一條長遠的藥物,仰賴患者長期與醫療團隊配合。若有任何考量或疑慮,應積極向醫療團隊反應,醫療團隊會盡可能在幫患者在治療及生活品質、疫情中取得平衡。一定要積極掌握黃金治療期,也切莫自行停藥,才能爭取最佳預後。

猝死頻傳!該不該打疫苗?聽專家怎麼說

猝死頻傳!該不該打疫苗?聽專家怎麼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苗大規模開放施打,近日卻傳出幾位「壯壯世代」在接種後猝死的消息,讓許多人擔憂甚至不敢去接種。施打疫苗是否安全無虞?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與五六七八久社會企業請台北市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針對疫苗關鍵問題給予專業回應。疫苗利大於弊 但這幾類民眾可先暫緩接種「整體來說打疫苗的好處仍然是大於壞處」陳亮恭認為,群體的免疫力對於疫情至關重要,無論是「壯世代」或「壯壯世代」,只要是健康、行動自主的人,即便有慢性病也都該去打疫苗。而對於大家最在意的疫苗風險問題,他借鏡挪威的調查報告表示「機會不大但風險存在」,建議以下幾類民眾可以先暫緩接種,交由主治醫師評估,包括:1.易對藥物過敏者2.具血液相關特殊疾病者3.造血功能異常者4.長期臥床、失能者陳亮恭表示,疫苗上市前雖有經過的臨床試驗,但其對象主要針對「一般成年人」,這也造成疫苗的「缺口」。此外,「疑似」因疫苗導致壯壯世代猝死的案例也非台灣獨有,雖然目前還無法確定兩者間的因果關係,但年紀較長或長期臥床的壯壯世代,通常較容易因為健康上的風吹草動引發巨大反應,建議可先交由醫師評估。接種後如何自我評估 以下指標成關鍵接種疫苗後,哪些身體反應需要留意?何時又該儘速就醫?對此,陳亮恭坦言,目前全世界的經驗非常有限,但過去有相關研究指出,這類的猝死案件有七成與「心血管」有關。因此,建議民眾在施打後的「前三天」,除了量測體溫外,多針對血壓、呼吸、心跳等「有關心血管代謝的指標」進行量測,以防它們慢慢在變化,而我們卻不知道而導致悲劇的發生。高齡醫學新觀念 勿把「壯壯世代」當成一般成年人「不可以用對成年人累積的知識去推估他們!」面對這次疫苗風波,陳亮恭引用「高齡醫學」的觀念,直言,65歲以上壯世代或75歲以上壯壯世代,其實對藥物、治療、環境等挑戰都異於一般成年人,醫療處置方式更不該相同。然而,許多人僅把他們當成「年紀比較大的成年人」而已,這容易造成「決策與思考的缺口」。舉例來說,在過去施打流感疫苗的經驗中,對身體較差的壯壯世代往往效果「不如預期」。而此次疫情中,雖然「以群體的死亡風險」來決定接種順序並沒有錯,但是,許多壯壯世代相較年輕人更不會在外面「趴趴走」,反而他們身邊的「照顧者」或家屬也許更該提高順位。最後,陳亮恭呼籲各界應建立「他們(壯壯世代)就是不一樣」的認知,才能讓相關決策更加細緻。

疫苗到宅接種 長期臥床者免出門揪安心

疫苗到宅接種 長期臥床者免出門揪安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配合新北市政府政策,亞東醫院自21日起,組成「亞東疫苗到宅施打隊」,為長期臥床、行動不便的長輩,貼心提供到宅接種服務。「亞東疫苗到宅施打隊」於早上9時出動,透過精準預估交通時間、醫護人員到府評估時間、疫苗施打時間及接種後觀察15分鐘等,力拚每日開瓶6小時內,完成10位長者的到宅疫苗施打。完成到宅接種的丁姓阿公家人直呼「太貼心!」在家接種可以免除長輩下床行動的不便,家屬也表示,讓長者在家裡施打也不用怕有感染,覺得更安心。醫護陪伴留觀15分鐘 落實安全接種最終目標自6月16日起,新北市82歲以上、原住民72歲以上,有長期臥病長者,均可向各區公所疫苗接種服務專線聯絡登記,經由衛生局造冊,板橋區由亞東醫院協助媒合民眾,安排接種時間。接獲這項任務後,亞東醫院迅速地籌備「亞東疫苗到宅施打隊」整合經驗豐富的居家服務護理師兩名、家醫科醫師一名。團隊遵照衛福部標準流程,為長者施打疫苗後就地陪同留觀15分鐘、叮囑接種後注意事項,落實新北市安全接種的最終目標。完成疫苗施打的李姓阿嬤家屬表示,非常感謝醫護團隊貼心服務與市府團隊重視長輩照護,家屬才剛向區公所申請到宅服務需求,「沒想到星期一就可以打疫苗了!」對於團隊整體服務效率大表讚賞。李阿嬤打完疫苗後精神狀況良好,也很熱情的與醫護人員互動,唯雙腳肌力退化不良於行,無法久站久坐,對於能夠有專業團隊讓她「打疫苗免出門」,覺得安心又感謝。考量長者行動不便或排隊耗時 深入居家服務疫苗開放長者施打至今,長者造冊接種率不及五成,考量長者或有身體因素不便出門,亞東醫院將持續攜手新北市政府,提供疫苗到宅接種服務。亞東醫院表示,自開放長者接種疫苗第一時間,已考量長者可能因擔心行動不便,或至現場尚需耗費時間等候,而不願意出門接種,進而深入居家,提供更全面疫苗服務,也呼籲長者不要擔心,現已有各種管道可預約接種疫苗,只要符合醫師評估,可勇於接種疫苗,增加自己的保護力,同時保護家人。

三級警戒將微解封?陳時中:明天宣布

三級警戒將微解封?陳時中:明天宣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79例COVID-19確定病例,其中78例為本土,另有1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至於6月28日是否可微解封?指揮官陳時中回應,目前雙北列為高風險,基隆、桃園、苗栗、彰化列中高風險,之前有考慮要分區,但詢問過各縣市意見,大家還是認為要全國一致,明天中午會統一宣布。6/22新增78例本土 連兩日2位數今日新增78例本土病例,為35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14日至21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43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25例,南投縣3例,基隆市2例,苗栗縣、彰化縣、桃園市、台中市及新竹縣各1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10例中,8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相關疫調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6例死亡個案,為男性3位、女性3位,年齡介於5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9日至6月19日,確診日介於5月28日至6月21日,死亡日介於6月17日至6月21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6月20日累計公布1萬2806名確診個案中,已有8087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63.2%。

肌肉量不足 罹患糖尿病風險多11倍

肌肉量不足 罹患糖尿病風險多11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3歲的陳女士是職業婦女,公司家裡兩頭忙,身材雖然標準,但是平常沒運動習慣,而且為了維持身材,很少吃富含蛋白質的肉類,導致肌肉量下降,常常喊腰痠背痛。40歲後肌肉量流失 易肩頸痛、下背痛豐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張秋密表示,民眾都會在意體重標準與否,卻未留意肌肉量是否足夠,導致儘管體重在標準值內,但實際身體組成是體脂肪率過高、肌肉量過低的狀況。人體肌肉量於20於35歲時達到巔峰,隨著年齡衰退下降,40歲後每10年流失8%,70歲後流失速度再加倍。核心肌群遍布全身,是身體內部深層肌肉群,能夠維持平衡,連結上下半身發力。肌肉量不足、核心肌群弱,容易肩頸、下背痛。而且平衡力不佳,容易跌倒、骨折。熱量燃燒得少,容易累積脂肪,造成肥胖,而且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風險將提高11倍。每天攝取5至6份肉類 有氧運動30分鐘張秋密營養師提醒,蛋白質是身體建構肌肉組織最基本的原料,每人每天約需攝取5至6份肉類,建議平均分配於三餐,適量攝取蛋白質,達到均衡飲食。並不是攝取肉類或少吃就易變胖,反倒是過於油膩的炸物、含糖飲料,更容易造成肥胖。平日攝取不達基礎代謝量,反而造成身體難以回復的傷害。建議民眾每天有氧運動30分鐘,例如健走、游泳、跑步、騎腳踏車。每星期至少兩次肌力訓練,每次15分鐘,例如健身房肌力訓練、仰臥起坐、舉重、吊單桿、彈力繩撐拉、推牆、抬腿或蹲站,不能只做有氧運動,也需要做能夠增加肌肉量的無氧運動,身體維持足夠肌肉量,才是維持健康體態的長久之計。

三級警戒延長好焦慮 專家教你找回內在平靜

三級警戒延長好焦慮 專家教你找回內在平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從兩周、四周延長到六周,原有的生活、工作、學習模式被迫改變,疫情尚未緩解,確診與死亡人數不斷地增加,除加強防疫也要預防可能衍生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美國凱薩家庭基金會2021年3月發布的調查發現,美國成人因新冠病毒引發的擔憂和壓力而對其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比例從2020年3月初期的32%,經過短短四個月增加至53%,其中遭受影響最嚴重的族群是年輕人與婦女。另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020年8月發布的調查,美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2020年4到6月焦慮和憂鬱症狀的發病率相較於2019年同期增加了許多。該調查對象包括9896名18歲以上成人,研究者透過「四項病患健康問卷」與「六項事件影響量表」,評估參與者的焦慮症和憂鬱症及和新冠肺炎大流行有關的創傷和壓力相關疾患症狀。結果顯示,6月份完成調查的5470名受訪者中,逾四成出現不良的心理或行為健康問題,包括焦慮或憂鬱症狀30.9%、與疫情有關的創傷和壓力相關疾患症狀26.3%,為因應疫情有關的壓力或情緒而開始或增加物質濫用13.3%,以及10.7%受訪者在調查前30天曾考慮自殺。不要整天看新聞報導 透過瑜伽、深蹲增加身體活動量台灣精神醫學會前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的心理健康與自殺問題都可能產生惡化,台灣正處於三級警戒的期間,對就學、上班的民眾影響最大,其中女性特別是有高中職以下孩子的年輕母親壓力相對較高。不過與國外不同的是,台灣的老年人也很關注疫情變化,緊張型的年長者就會變得更加焦慮、擔憂自己被感染,進而出現失眠、心理健康問題,建議民眾疫情期間維持規律的生活型態,不要整天看媒體報導,可將多出來的時間拿來做平常沒時間做的事情,例如園藝、看書、居家運動,透過瑜伽、深蹲,增加身體活動量幫助夜晚容易入睡,同時可透過視訊、電話維持人際互動,補充營養素,避免攝取過多的咖啡、酒精。賴德仁提醒,本身有焦慮、憂鬱、躁鬱或失眠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疫情期間更要維持穩定的服藥習慣,因疫情承受更多負擔的照顧者,若發現自己產生恐慌、焦慮、吃不下等不良的心理或行為健康問題,應主動尋求專業的協助。根據上述硏究顯示,年輕人與婦女是最容易受疫情影響心理健康的族群。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年輕人受影響的主要原因有三,1.他們的活動力相較於中老年人較強,不能外出、群聚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限制;第2.學業的壓力並沒有因在宅學習而減低;3.因上網時間增加,似是而非的訊息變更多,網路霸凌與被霸凌的風險增高。建議親友可透過「了解」年輕人的困境、「傾聽」但不給予督促與建議、「陪伴」一起從事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或給予協助。而影響婦女最大的因素則是家務分擔問題,疫情下她們身兼多職,像是居家工作、教養孩子、家務整理等,很容易變得更焦慮或易怒,這段期間親友可透過兩個方式給予協助,1.家務分擔:漸進式的協助,像是倒垃圾、洗碗、做得順手了再拖地。2.請她直說無妨:說出希望被幫助的事項,自己表明願意幫忙的態度。學習新料理、整理環境、與朋友視訊聯絡 轉移負面心情葉雅馨呼籲,在外界紛擾不安的時候,正是向內尋求平靜的重要時刻。建議民眾可透過五個方式幫助自己在三級警戒中維持健康的身心,1.減少新聞訊息:可將一再看新聞的時間拿來追劇、看娛樂性節目。2.專注可控事物:可從事過去沒時間做的事,像是學習新料理、整理環境、與老友或長輩電話或視訊聯絡,藉此將注意力從負面、焦慮的事物轉移。3.寫日記:試著列出感激的人、想採買的物品,透過寫日記或表列方式釐清內心想法。4.維持生活動能:定期與孩子或另一伴從事居家可進行的運動,像是做體操、立定跑步,並記下自己運動的時間。5.檢視自我情緒:可透過憂鬱檢測APP覺察自身情緒狀態是否有別於以往,例如容易無故發怒、飆罵孩子或是鬱悶不想說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