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地瓜全身是寶 蒸熟後這樣吃還能增肌減脂

地瓜全身是寶 蒸熟後這樣吃還能增肌減脂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肥胖不僅是新冠肺炎危險因子之一,更是三高、癌症等健康問題的根源。想要控制熱量減重,可以選營養密度高、熱量低的國民食物地瓜,地瓜可蒸可烤,還能拔絲,端出各種創意料理與甜品。文獻指出,地瓜中的β-胡蘿蔔素有助降低罹患肺癌、胃癌與結腸癌的風險(僅限天然食物為來源)。其他富含的優質營養包括膳食纖維、維生素A、C、泛酸、B6及礦物質。營養師陳扆洵指出,可以利用地瓜的營養價值達到控糖、體重控制等目標。蒸熟能保留最多營養水煮地瓜容易流失水溶性營養素,烤地瓜有烤焦產生致癌物的疑慮,因此將地瓜「蒸熟」能保留最多營養。想要控糖或增肌減脂者,記得蒸熟之後要冰鎮到隔天,冷凍後的地瓜可形成結晶變成「抗性澱粉」,消化率和吸收率較一般澱粉低。如此不易完全消化的特性,一則可延長飽足感,二來低升糖指數更適合需要控制血糖者,可避免體內胰島素大幅波動。地瓜皮富含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以提供腸道中的益生菌發酵成短鏈脂肪酸,做為養分培養出腸道好菌,抵禦壞菌生長。地瓜的膳食纖維多在皮中,所以千萬別削掉,有些民眾擔心農藥會殘留,所以不敢吃皮,其實洗刷乾淨的秘訣一學就會,首先用流動水浸泡1分鐘(不能加醋或小蘇打),待地瓜上的髒污沖淨後用軟毛蔬果刷輕刷洗乾淨,就可以拿去蒸熟。爺奶到兒孫全齡適合一般中型地瓜(約165公克),相當於一碗8分滿白飯,纖維量卻是白飯的2~4倍,對腸胃蠕動慢、排便不順者都很適合。許多清粥小菜的稀飯也會加入地瓜,對牙口不好的長輩來說,質地軟又甘甜好入口,有益健康一舉數得。若想做點心,「牛奶地瓜泥」是個好選擇。將蒸熟後的地瓜搗成泥,放入果汁機加牛奶攪打成半泥狀,夏天放入冰箱10分鐘,或加入一些冰塊,冰冰涼涼的消暑甜品就完成。冬天則可加入熱豆漿,不用加糖就很甜,用來取代含糖飲料也超級健康。這道不到200大卡的點心,不但有豐富的營養,更有滿滿飽足感。

孩子上小學還尿床?中醫教你「1招」免吃藥解決

孩子上小學還尿床?中醫教你「1招」免吃藥解決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歲張小弟發育慢,玩太累時經常尿床,白天偶有漏尿,身上總有尿騷味,因此性格較敏感自卑。排除其他疾病或器官異常等狀況,家屬設定鬧鐘或睡前提醒排尿等方式,改善有限,且張小弟因對尿床感到壓力,反而出現情緒暴躁。改接受中醫雷射針灸治療三療程獲改善,也擺脫尿騷味變得有自信。7歲王小妹體格壯實,怕熱汗多體味重,情緒易怒,睡眠品質不好,接受藥物治療出現頭痛、腹痛,經中醫雷射針灸治療四個療程後,共48次,夜尿尿臭改善,體重也下降了。到10歲還有5%會尿床 男孩是女孩2倍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醫師楊雅媜表示,根據統計,3歲小孩白天幾乎都能正常控制排尿,仍有16%到5歲還會尿床,到了7歲,剩下10%小孩會尿床,到了10歲,還有5%會尿床,男孩尿床的比例幾乎是女孩的兩倍。現代醫學認為造成小兒尿床常見原因如下,成長成熟度較慢、膀胱容量較小、膀胱過動、泌尿道感染、便秘、睡眠問題、心理壓力及其他疾病導致。在行為治療無效下,家長會開始聽從醫師建議服用迷你寧控制。迷你寧經報導可改善65%的尿床發生,但衍生而來會有頭痛、腹痛、心律不整、情緒焦慮等副作用,且少數案例服用較高劑量迷你寧仍無法改善尿床。中醫在針灸的治療基礎下,針對小兒體質搭配穴道,如三陰交、氣海、關元、足三里、百會、腎俞、命門穴,在無痛雷射針灸幫助下,經研究結果證實可有效改善尿床的發生率及每晚尿床的次數。也可搭配以下證型選擇雷射針灸穴位,一周三次,一個月12次治療下過最佳。腎氣不足:睡中經常遺尿,多則一夜數次,醒後方覺,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肢涼怕冷,下肢無力,智力較差。脈象沉細或沉遲。搭配穴位:太谿穴、湧泉穴、命門穴。脾肺虛寒:尿量不多但次數頻,少氣懶言,神軟乏力,面色蒼黃,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常自汗出,脈弱。搭配穴位:太淵穴、脾俞穴、肺俞穴。肝經濕熱:尿量不多,但尿味腥臊,尿色較黃,平時性情急躁,易怒易煩,或夜間夢語齘齒。搭配穴位:太衝穴、陽陵泉穴。心腎不交:睡中遺尿,時作時休,白天多動少靜,性情急躁,神恍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夜寐則睡眠深沉,不易喚醒,即或喚醒亦神識朦朧不清。搭配穴位:神門穴、太谿穴。經研究證實,雷射針灸在幼兒遺尿有顯著療效,從以上兩個案例,採取的雷射針灸在穴道上的刺激調整,除了無痛、安全、速效,除幼童接受度大,也無服用藥物腹痛、頭痛、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對生長發育也可搭配中醫藥物,對幼童本身是中長程的體質調整及保健。

今增4例本土全在新北 無死亡個案

今增4例本土全在新北 無死亡個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今新增4例本土病例,為2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其中2例發病日分別為今8月15日、8月20日,餘2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布均在新北市,其中2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21日累計公布1萬4717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0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4%。新增2例境外移入今新增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案16037為俄羅斯籍20多歲女性,未接種COVID-19疫苗,8月11日自俄羅斯來台就學,持搭機3日內檢驗陰性證明,個案入境於機場採檢結果陰性,至防疫旅館檢疫,8月20日有鼻塞等症狀,8月21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檢疫期間無接觸他人,故無框列接觸者。案16038為40多歲立陶宛籍男性,未接種COVID-19疫苗,8月13日自立陶宛來臺工作,持搭機3日內檢驗陰性證明,個案入境於機場採檢結果陰性,至防疫旅館檢疫,8月21日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檢疫期間無接觸他人,故無框列接觸者。

胃口差、頭暈腹瀉…竟是體內濕氣重!按3穴位有解

胃口差、頭暈腹瀉…竟是體內濕氣重!按3穴位有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5歲的陳小姐近來胃口差、頭暈脹、睡醒後仍覺得疲倦無力,甚至還有輕微腹瀉,經診斷是體內濕氣累積過多所引起。中醫表示,雖然節氣進入初秋,但診間常常遇到體內濕氣重的患者,都是夏季累積下來的濕氣未排出,除了以中醫治療調理外,也建議民眾可以多健走、做輕度有氧運動,透過流汗將體內濕氣排出。疲倦、頭暈及胃口差 長夏濕氣未排出引起8月23日開始,進入了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處」代表暑氣停止、終止的意思,天氣也開始逐漸轉涼,雖然白天還是很炎熱,但夜晚已漸偏涼,中醫師陳中奎表示,隨著陽氣減少,不少人覺得身體重重的、疲倦、頭暈、頭脹、腹瀉、胃口不好甚至起濕疹,都是長夏濕氣未排出引起的症狀。體內較濕的人,脾胃較差,陳中奎指出,人體就像一塊大海綿,容易把外界的濕氣吸入,而脾胃負責消化系統,保持乾燥狀態,腸胃排水力強,若是腸胃差,水排不出去,不斷惡性循環下累積濕氣,就會造成腸胃當機,導致沒胃口、反胃以及腹瀉的症狀。少量多次補充水分 可促進血液循環陳中奎表示,陳小姐在炎熱的夏天食用過量的冰涼食物,體內累積過多的濕氣,經過針灸治療並搭配健脾利濕的中藥調理一周後,身體不再疲倦無力,精神、胃口也改善許多。很多人以為體內水分過多,會使身體水腫、濕氣累積過多,就不願多喝水,這是錯誤的,還是要少量多次的方式來補充水分,才能促進血液循環,補充體內缺水的部位,若是一次大量飲水,容易濕氣滯留,累積在下半身導致水腫。輕度有氧運動 食用薏仁湯有助排濕要排除體內多餘的濕氣,可以做一些適度的運動,包含健走、輕度有氧等運動來排汗除濕;飲食以四神湯、薏仁湯等藥膳來利濕,同時應避免吃冰冷食物、油炸燒烤類、辛辣刺激物及甜食類。陳中奎表示,也可以透過按摩穴位來除濕,包含按摩位於小腿內側的脛骨內側髁凹陷處的「陰陵泉」;位於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四指寬處「足三里」穴;或是手握拳時小拇指尖處的「少府穴」,每天三次,每次按壓五分鐘,都有助健脾胃利濕氣。

高端疫苗今開打 注意2罕見副作用、3類人不宜接種

高端疫苗今開打 注意2罕見副作用、3類人不宜接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端疫苗今起開打,總統蔡英文一早前往台大醫學院體育館,率先完成接種,她說,打疫苗時不會緊張、沒什麼感覺。桃園市大有國中接種站上午傳出兩起疑似不良反應,其中一名外籍女子打完直接倒地,撞傷頭部、膝蓋,經休息後自行離去未就醫,另一名本國籍男子出現高血壓、呼吸急促、暈眩等現象,送醫後無大礙,自行返家。疾管署網站顯示,高端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常見的不良反應以注射部位疼痛最高,接著是全身無力、肌肉痛,通常呈現輕度或中等強度,另外也會出現如頭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燒等症狀,這些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缺乏孕婦臨床試驗資料 可請醫師評估風險除了常見副作用,也有一名受試者通報出現罕見「急性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受試者是在接種第2劑後13天發現此不良反應。此外,也有出現罕見「眼壓過高」的神經系統疾病。高端接種說明書也指出,若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另外,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或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的人,應避免接種。目前缺乏孕婦接種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孕婦若為新冠肺炎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有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評估是否接種。

這段迷途的人生 讓我陪你一起走

這段迷途的人生 讓我陪你一起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二○一六年初,從尼泊爾首都開始,經歷了七小時的顛簸路程,我再次回到五年前曾擔任志工的廓爾喀。大街依舊熱鬧,街上的攤販依然熱絡地做著生意。但是,在大街後面的山上,住著一群失去房屋的受災戶,這些居民原本就貧窮,房子都是以大石塊與泥土搭建,怎能抵抗規模七點八的強震?繞過坍塌區域的轉角,數十棟擁擠的鐵皮屋出現在眼前,原來那是村民們在原本種植作物的梯田上,所搭建起的臨時居所。那房屋讓人想起早期的臺灣農村中,住家旁畜養著牛的鐵皮農舍,很難相信那就是一個受災家庭晚上睡覺的地方。當地處於海拔約一千五百公尺的山上,晚上氣溫會下降到十度以下,居民們穿著單薄,生活非常地困苦。但是每一天,每個鐵皮屋前都會出現穿著藍色制服的小小身影;每一天,孩子們依然堅持背起書包上學。就算家中缺少衣服與食物、就算學校早已被政府列為禁止進入的危樓,在學校旁那寫著「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臨時帳篷中,總會充滿著大聲朗誦的聲音。這些聲音給了大家希望,就像在告訴我們:地震之後,學校沒有放棄孩子,孩子們也沒有放棄自己。重返震央,拾起缺憾的回憶為什麼會想要回到震央?因為,我們希望能親自把最後一批物資送達村落,並且深入在地家庭,了解居民的需求。但我知道,自己之所以會回來這裡,是因為某些特定的記憶。二○一○年第一次來到廓爾喀時,我是一個想看看世界的高中生,帶著滿心期待報名了短期服務隊。從抵達尼泊爾的第一天,我就被這裡的一切拓展了視野。第一次看見八千公尺的雪山、第一次吃到南亞料理、第一次被孩子們緊緊牽起手,感受到在書本裡找不到的自我價值……一切是如此新鮮。直到有天夜裡,我被一陣哭聲吵醒,下塌的旅館旁傳來一位母親與幾個孩子的哭聲;後來,我完全沒辦法再睡著了。那絕對不是正常的哭聲,嘶聲裂肺的聲音,透過薄薄的牆壁傳了進來,我感到毛骨悚然,只好把自己裹在棉被裡。街上的野狗也像感應到什麼一樣,開始不斷狂吠。那瞬間,好像有人拿了一根針,把這段旅程中圍繞著我的粉紅泡泡戳破,牆壁另一頭的真實世界毫不留情地朝我傾倒,它包圍著我、逼視著我、命令著我面對現實。隔天,隔壁家庭的父親被一條布蓋著抬了出來。這時,我心裡有個聲音對自己說:「你整天都在學校裡,被歡笑的孩子包圍,自詡為志工,自以為被需要,但你從未走進田野。當他們真正需要你的時候,你什麼都做不了。」我開始問自己,我們來到這裡蓋了校舍,卻沒有提供教學方法;我們離開之後,學校也沒錢請老師來上課,這些教室有什麼用?我們來這裡教英文,離開之後,那些單字無法連成完整的句子,孩子們要怎麼運用英文找到更好的工作?我們捐了電腦,但當地沒有人會修電腦,師生要如何避免電腦一臺接著一臺壞掉?我們甚至來教中文歌,孩子用了一個禮拜的時間,把張懸的整首《寶貝》背了起來,但是到最後,我們留下了什麼?為什麼超過三十個服務隊來過廓爾喀,居民卻沒有改變?到最後,上對下的服務模式究竟是幫助了在地人,還是剝奪了他們改變的機會?這些問題顛覆了整趟旅程的意義,別過頭去很簡單,但我就是做不到。再給一次教育的機會所以,我才帶著一群大學同學回到這裡,許多人都是震後的捐款人。我跟Emily安排隊員每天跟著同一位孩子回家,透過訪談與量化問卷,針對食衣住行、經濟、衛生、教育等進行完整的數據搜集。為什麼要用數據描繪在地需求?我告訴大家,我們在做的事情不是短期專案,不會立即見效,更不會讓你充滿成就感;我們之所以這麼做,是要為長期計畫打下決策基礎。當時正值寒冷的冬天,有些同學甚至每天都要走兩個小時的山路,翻過一座山才會到孩子家裡,但是大家願意相信我們,不僅沒有抱怨,還很認真地完成任務。有一天,我遇到一群在外閒晃的當地青年,小心翼翼地問起地震的事情。沒想到,他們一個個搶著說故事,用誇張的肢體語言重現地震當下,逗得彼此哈哈大笑,連我也不例外。悲劇經由他們過水烹煮,竟成喜劇上桌。沒錯,這是一個特別的地方,而他們都是特別的孩子。急難救助期之後,聯合國、紅十字會等大型組織紛紛離開,居民生活回歸穩定,也漸漸走出心裡的陰影。然而,平時在街道上閒晃的孩子卻多了起來,原來,震後經濟水準下降,加上學校毀損,竟造成空前的輟學潮,區域內有百分之四十二的學生在震後失學。「你們以後打算做什麼?」我隨口發問,然而那一剎那,笑容從他們臉上消失。他們面面相覷,其中一位較年長的青年勉強擠出笑容:「不知道,不要問我以後的事。」我看見他們對於未來的許多無奈與恐懼,遠勝於對地震的害怕。被迫離開學校之後,他們看不見未來,這才是真正的迷茫。對孩子們來說,找未來,無疑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但是,那些曾經停留的國際服務者,卻沒有人願意長期留下來。為了深度了解教育的困境,我跟Emily到學校拜訪校長,卻發現一批國際公益組織「ROOMTOREAD」捐贈的圖書,全都被鎖在校長室裡。校長說:「這些書要鎖起來,如果小孩把書弄壞了,國際組織就不會再捐東西給我們了。」聽完後,我們愣在原地,難以相信國際組織的援助竟成了阻力。後來,我們請當地鐵匠製作了書架,把這些書放回教室,卻發現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們,根本不曾去翻閱書籍。最震撼的,是看著那些地震之後無力負擔學費的孩子們被迫離開學校。一旦輟學,男孩們將淪為童工,或是變成離鄉背井的移工;未成年的女孩們則將被迫嫁給素未謀面的男人。學校裡,每一位孩子都害怕下一個離開學校的就是自己。校長告訴我們:「地震後家長沒有錢付學費,下學期,很多孩子都會失去教育。」當時,我多希望臺灣能有一群人,一起幫助這群站在邊緣的學生。如果受教育是窮人的「異途」,我想陪他們一起走。(本文摘自/與其麻木前進,不如勇敢迷失/悅知文化)

沒有負能量 哪來正能量?

沒有負能量 哪來正能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你發現了某個人的某個問題,你的助人情結就會氾濫,很想改變他。最常見的就是:你想把他從一個自我否定、消極、自卑的人,變成勤奮、積極、自信的人。也就是把一個負能量的人變得正能量起來。當他配合你,你還是有點得意的。但是更多時候你會經受挫敗,當他開始說:「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啊。」「我知道很多改變的方法,然而並沒有什麼用啊。」「我知道我的問題,但我就是改不了,甚至並不想改啊。」然後你只能愛莫能助地望著他:「既然你不想改,那我也沒辦法。」最後弄得他很挫敗,不僅原來的問題毫無減輕,還伴隨產生很多自責和無奈。想變得更好,卻往往不如預期即使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種挫敗感。知道的道理愈多,愈發現自己的問題,愈是沮喪。在我們的課堂上就經常出現這樣的人:●我知道人透過努力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我要積極上進、勤奮精進,不要拖拖拉拉。可是我總是消極悲觀,做不到積極努力,我就很挫敗,責怪自己為什麼這麼不爭氣,最後還是做不到。●我知道人應該自信、陽光、外向、充滿正能量,於是每當我開始憂鬱,我就同時開始了焦慮,滿滿的負能量。●我還知道人應該每天跑步鍛鍊身體,每天十一點前睡、七點前起床有利於一天的效率。於是每天早上床不願意放我走的時候,我就痛罵它。●我知道人不應該發脾氣、暴躁、情緒化,可是我從來不曾控制住半分。●我知道人要節制,要有禮貌,知道人要寬容,我知道很多,可我從來沒做到……很多時候,當你想強迫自己改變的時候,反而變得更差了。為什麼會這樣?當我聽到了「知道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那是你知道得還不夠多。因為你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不知道如何打破僵局,不知道自己被固定思維侷限。人在感受到自己無知的時候,恰恰才是「知道了很多道理」的時候。那麼,我們不知道的是什麼?反壓迫是大自然和我們的規律「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自我有壓迫,自我就有反抗。意識有壓迫,潛意識就會反抗。強迫自己變得自信、外向、勤奮、好脾氣,潛意識就會以更加自卑、封閉、懶惰、壞脾氣來反抗。反抗的意義是非常積極的,我們透過反抗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證明自己是個獨立的存在者,以不被他人所吞噬。實際上壓迫我們的不是自己,而是我們認同了的文化、環境和教育。我們的意識認同了外在給我們的教育: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該的,什麼是不該的。我們不斷被植入暗示:一個勤奮的、陽光的、開朗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更容易被愛、被接受,所以我們的意識要強迫自己變成那樣。它企圖透過內化外在的標準,從外到裡對我們進行強迫改造。可是潛意識不幹:我這樣好好的,憑什麼你要我改我就改?我這樣幾十年了,舒服著呢。我要是改了,我就成了你的傀儡,我還是我嗎?這種暗示無處不在。比如你媽每次都跟你說,要注意安全,要注意安全,要注意安全。直到你煩到不想再聽,問題就開始出現了。你的意識已經同意了它,但你的潛意識卻開始了反抗:「我如果真的注意安全了,豈不被你們控制了?」所以,如果你願意觀察,你就會發現,不斷給自己或被他人強調要注意安全的人,安全指數是最低的。變成一個外向、勤奮的人,被稱為正能量,社會的確更喜歡這樣的人,但那絕不是要求來的。正能量是一個結果,而不是過程。你想變成一個正能量的人,或者想改變自己,絕不是強迫自己去做些什麼,而是去問問自己:當我做不到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有什麼卡住了嗎?我可以做怎樣的疏通,來讓自己做到呢?比如說健康的人是討人喜歡的,但你不能因此要求自己健康、健康、健康,然後就強迫自己健康。你要做的是檢查自己,營養出了問題就調營養,生活規律出了問題就調生活規律,器官出了問題就去調器官。想改變,是對自己的不接納和排斥我們對於無條件的愛有著天生的需求,因此潛意識就有一個追索:如果我不好了,你們還會愛我嗎?不會是嗎?所以我不能改。我改了你們愛我很正常,但我要拿什麼來證明我是被愛的?我知道我任性、懶惰、消極、負能量滿滿,但我內心深處真的不想改,改太累了。改是怎麼累的呢?改的意思是: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我要變成另外一個樣子。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所以我要改。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所以我要改。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所以我要改。當我重複至少三遍,你會有什麼感覺?你真的要這麼討厭現在的自己,以至於想要自己的這些面向從此消失,不再回來嗎?不再消極、不再懶惰、不再任性──你真的要對自己如此苛刻嗎?要這麼不愛自己,排斥自己?強迫自己改變,是因為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不想改變,則是我需要你們來喜歡這樣的我,也就是我的內心深處,有著這樣的吶喊:我渴望你們接納我所不能接納的自己。然而你不能接納自己,如此地想改變,也並非一件好事。從心理學上說,任何特質,都是兩面的存在。人的消極和積極一樣多,勤奮和懶惰一樣多,對於一面的執著,就是對另外一面的壓抑。一個對外善良的人,容易對內苛刻。一個白天陽光的人,晚上容易憂鬱。如果你充滿了正能量,那麼,你的負能量哪去了呢?你不允許它出來,它就被壓抑。它被壓抑,就會不停地湧動,想盡各種辦法出來。也就是壓抑愈厲害,內耗愈大,直到你崩潰,再也壓不住,就成了:我,知道。但,我做不到。不是不想做,是沒有力氣做。因為你的力氣已經全部用在排斥自己、自我壓抑了。沒有了負能量,世界上哪還有什麼正能量。(本文摘自/我想愛你所不能愛的自己/寶瓶文化)

防子宮頸癌做抹片仍不夠!醫:需加做「這件事」

防子宮頸癌做抹片仍不夠!醫:需加做「這件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林太太氣沖沖帶著子宮頸抹片檢查報告到家醫科門診質問,「我每年都時抹片檢查,為什麼還是得到子宮頸癌?」樂生療養院家醫科主任郭紋翠表示,抹片檢查是一種早期發現子宮頸病變而能早期治療的方法,但無法預防疾病的發生。子宮頸細胞病變的發現主要靠子宮頸的細胞抹片,95%子宮頸癌患者5年內沒做過子宮頸抹片,而約有20%是假陰性(含癌前病變),即部分子宮頸病變患者雖然每年做抹片,卻無法早期發現。男性要預防菜花感染 可施打九價疫苗政府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主要是檢查子宮頸上皮細胞是否有癌病變,檢查出陰性,僅止於取樣位置的細胞未發生病變,民眾如果擔心,可以透過自費的人類乳突病毒(HPV)篩檢,確認子宮頸的上皮細胞是否有HPV病毒存在。雖然子宮頸抹片在子宮頸癌的篩檢表現仍待提升,但仍是目前公認最經濟且有效的防癌方法之一。此外,很多女性害怕看到紅字報告,其實抹片檢查報告分為四級,而第二級的紅字只是代表子宮頸有發炎現象,並非癌前病變,不必恐慌,只要請醫師做檢查治療即可;若是第四級以上就要注意,表示有輕度病變或不典型的鱗狀上皮細胞變化,應進一步以陰道鏡及HPV篩檢確認。最近大家對疫苗的關注度高,多有詢問子宮頸癌疫苗(HPV疫苗),例如男性是否接種、年紀太大或交友單純、已規律做抹片及已有性行為就不需接種等。郭紋翠指出,接種疫苗是讓身體產生對抗HPV的抗體,以阻擋病毒入侵、阻斷病毒感染與降低得病風險,而且目前的子宮頸癌疫苗已經能降低七成的子宮頸癌發生率,同時預防約九成的生殖器疣(菜花),所以如果男性要預防菜花的感染,可施打九價疫苗。子宮頸癌進程緩慢 停經或很久沒性生活也可能罹患有性經驗的婦女,尤其是早婚、子女多及多位性伴侶者,與曾有性傳染病史、HPV感染及抽菸或免疫系統缺陷者(如愛滋病患者或帶原者)都是子宮頸癌風險群,另外,停經婦女或很久沒有性生活,也有可能罹患子宮頸癌,因為感染HPV後需要10~20年才會進展為子宮頸癌,也不能輕忽。因此除了接受HPV疫苗接種及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外,仍需維持全程安全性行為及正確使用保險套,才能提供完整的保護。

心悸、胸悶、心律不整連續10年!醫用3D電燒解決

心悸、胸悶、心律不整連續10年!醫用3D電燒解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宜蘭72歲林先生患有心律不整超過10年,平常不時有心悸、胸悶甚至頭暈的情況,近來常氣喘吁吁,經24小時心電圖檢查,結果發現心室期外收縮,意即心室產生額外的刺激造成不規則的心跳,平均一天有將近1/5的時間,約1萬8000多次的心跳都屬於異常多餘跳動的狀態。值得慶幸的是在經過三度空間(3D)立體定位射頻燒灼術治療後,林先生的情況幾乎完全改善,宛如重生。心臟結構清晰成像 手術時間縮短、輻射量降低羅東博愛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許育誠指出,心律不整的種類很多,包含心房撲動、心房纖維顫動、心室上心搏過速、心室期外收縮、心室頻脈等。心律不整的症狀相當多樣,由暈眩、心悸、胸悶或呼吸喘乃至於情況嚴重可能導致猝死,不可輕忽。以心室期外收縮來說,若是每日異常心跳頻率高達10-15%以上,或是不適合使用藥物治療的患者,可經由醫師評估透過導管以電燒灼的方式去除心室內異常放電的傳導路徑來根治。傳統上經由導管電氣燒灼術治療心律不整是透過X光攝影並配合電生理訊號來判斷病灶位置並給予射頻燒灼,此法成功率較低且易產生耗時及輻射暴露時間過長的隱憂。羅東博愛醫院今年與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啟動策略結盟,針對心臟電生理及介入性治療展開合作,每月定期由林口長庚心律不整暨電生理中心主任、長庚大學教授葉勇信醫師,與博愛心臟內科團隊合作不整脈電燒介入性治療。本次手術由葉勇信醫師與羅東博愛醫院心臟內科陳韋成醫師協作以三度空間(3D)立體定位射頻燒灼術進行治療,在立體定位系統的協助下,透過3D圖像精準描摹,讓心臟結構清晰成像,縮短手術執行時間並降低輻射量,提供更為安全快速的手術。心律不整勿劇烈運動及攝取咖啡因心臟如同體內的發電機,由右心房竇房結發出電流經由心內傳導進而刺激心臟同步收縮以維持正常搏動,以供應全身足夠的氧氣及營養;心律不整則是電流傳導過程出現異常,而有心跳不規則或是心跳過快、過慢等的問題。心律不整分為許多類別,其中心房顫動的發生比率也會隨年齡逐年增加。陳韋成醫師提醒,若患有心律不整的民眾,切記不要劇烈運動,在飲食上也要注意勿過度攝取咖啡因,例如:咖啡、濃茶及提神飲料等。平日保持身心健康情緒平穩,才是重要的保健之道。

男童歪頭看電視竟是弱視 把握7歲前黃金治療期

男童歪頭看電視竟是弱視 把握7歲前黃金治療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歲的陳小弟看電視時總是頭歪一邊,而且越走越近,爸媽帶他到眼科檢查,右眼最佳視力為0.5,左眼0.4。進一步經過散瞳後檢測,陳小弟雙眼遠視超過400度、散光超過200度,醫師發現,陳小弟有弱視問題,需要配眼鏡來矯正視力。4歲未達0.6,5歲未達0.7,6~7歲未達0.8~1.0,即有弱視問題新竹台大分院眼科部兒童眼科醫師陳葆如表示,一般而言,正常新生兒兩眼眼球結構正常情況下,視力的進展會隨著成長不斷發育變化,然而因為許多因素造成視覺刺激不足或者不良,會造成視力發育的障礙。臨床上,矯正視力在4~6歲之間有一定標準。若4歲無法達到0.6,5歲無法達到0.7,6~7歲不能達到0.8~1.0,即有弱視的問題,需要矯正治療。弱視的檢查最重要的兩個項目為「矯正視力檢查」及「散瞳後驗光檢查」。重點在散瞳後的驗光,主要是因為在散瞳後,小朋友真正的度數(通常是遠視),才會顯現出來。另外,在門診檢查中,同時也會判斷是否有斜視、眼瞼下垂、白內障、角膜白斑等疾病。若有疾病引起的視力發育問題,須盡早治療。陳葆如表示,許多家長會詢問「戴眼鏡之後,度數就可以消除了嗎?」答案是「不會!」戴眼鏡的目的是矯正因為度數,眼球無法正確發育所引起的視力不良。小朋友的度數如遠視和散光,通常會繼續存在的 ,不過,隨著年紀可能也會慢慢的改變。怕戴上眼鏡就拿不下來?醫:視力發展不良影響一輩子另外,很多爸爸媽媽很害怕小朋友戴眼鏡,怕戴上就拿不下來了。事實上,發育的問題遠比兒童戴不戴眼鏡重要許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弱視的治療有黃金期」,如果在7歲前沒有治療到發育的問題,通常7歲後進步的幅度會非常有限。也就是說,一輩子的視力都會有影響。因此,與其在意眼鏡的本身,應該把重點放在小朋友視力發展,將視力發展做為第一重要的目標。至於度數的部分,長大成年後,再依據當時情形,可決定隱形眼鏡或雷射手術。在7歲以前,要將小朋友視力發展當成首要的目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