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寶寶黃疸解灰白便恐膽道閉鎖 媽媽謹記9字訣

寶寶黃疸解灰白便恐膽道閉鎖 媽媽謹記9字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統計,60~80%新生兒都經歷過黃疸,雖然大多都是良性,但也潛藏著少數危險的疾病,不可忽視!一名寶寶從出生第3天就開始有黃疸的現象,更出現了偏灰白色的大便,檢查後竟發現是膽道閉鎖,幸好及早開刀,大便又變回漂亮的金黃色,體重也在慢慢成長了。60~90天內手術 才可在青少年前保留肝臟台東馬偕醫院兒童腸胃科醫師洪華希表示,膽道閉鎖是造成小孩換肝的主因,若寶寶有膽道閉鎖問題,需在60~90天內完成手術,才可在青少年時間前保留肝臟。呼籲新手媽媽切記寶寶黃疸九字口訣「太快、太高、太久、灰白便」,若有其中狀況,黃疸的原因可能不單純,可能屬於病理性黃疸,若加上灰白便甚至有可能是膽道閉鎖造成,需由醫師進一步診斷及治療。寶寶出生後第一天就出現黃疸,常和溶血相關的疾病有關、或黃疸數值高於15 mg/dL,另外,黃疸持續超過兩周,稱為延長性黃疸,都建議帶給小兒腸胃科醫師檢查。若寶寶便便變成灰白便,有可能是膽道囊腫、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等原因造成膽道流通受阻,不可輕忽!每個寶寶手冊都有一頁大便卡讓父母對照大便的顏色,家長可參考觀察。日光可預防寶寶黃疸 早晨、黃昏較適宜洪華希也提供媽媽居家辨識寶寶黃疸方式,可用指腹輕壓在寶寶皮膚上1~2秒,放開後觀察皮膚底色是否發黃,若有黃疸問題則按壓後皮膚印子會呈現偏黃。而膚色黃到哪,與黃疸數值高低有關係。一般如果只有臉部發黃,數值大約在5左右。如果軀幹也發黃,數值大約落在10左右,如果到腳了,數值可能有將近15了,有可能屬於病理性黃疸。這就是為什麼醫生在觀察寶寶時,如果發現寶寶黃到雙腳了,會建議來醫院檢測黃疸數值的原因。洪華希表示,根據國外醫學研究顯示,日光確實可以預防寶寶的黃疸,但應避免紫外線所造成的皮膚傷害。另外實驗中也發現曝曬陽光的寶寶有較高的比例(約5%)會脫水及體溫過高。所以建議家屬如果要使用這個方法,應選在早晨、黃昏或是陰天的時候,時間不宜過長,且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寶寶過熱,並適時補充奶水避免脫水。

今增3例本土病例全在新北 無人死亡

今增3例本土病例全在新北 無人死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新增3例本土病例,為2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1例為8月29日發病, 2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布均在新北市;其中1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新增5例境外移入今日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均為男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分別自印尼、泰國、荷蘭、菲律賓入境,入境日介於8月27日至29日。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28日累計公布1萬4761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73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6%。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5991例確診,分別為1413例境外移入,1萬452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3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25例本土,另9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最長暑假終於要開學!爸媽如何幫過動兒收心?

最長暑假終於要開學!爸媽如何幫過動兒收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要開學了,許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的家長都在煩惱開學後如何幫小朋友收心。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蔡景淑建議,家長應幫助孩童於開學前調整作息,從固定起床時間開始,中午過後避免含咖啡因飲料,白天至少運動1小時,睡眠時間維持9~10小時,且每天螢幕使用時間以不超過2小時為限,平常可增加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且配合醫囑規律服藥。蔡景淑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因為大腦活化程度不足,影響了專注力和抑制衝動的功能,其有三大核心症狀:注意力缺失、過動和衝動,並因此分成三種表現型:注意力缺失型、過動-衝動型、混合型。注意力缺失主要影響自我學習,容易恍神、放空,常常狀況外,如果是過動和衝動,則容易有人際衝突,尤其衝動的表現關係到情緒調控與行為舉止,常常「明知不可為卻為之」。為什麼ADHD孩童容易有開學症候群?蔡景淑解釋,放了一個長假,生活作息混亂,一般孩童都難收心了。況且ADHD孩童的大腦活化不佳造成執行功能上的困難,按表操課本來就有度難,做事情容易拖拉,上課也常恍神、分心,需外界提醒和叮嚀,回歸學校後的磨合期可能更久。開學幾點起床 開學前就要先訓練針對開學前,蔡景淑建議,家長協助ADHD孩童調整生活作息,「開學幾點起床,開學前就要先訓練。」起床後一天的行程也要預先規劃,尤其疫情線上學習,3C螢幕使用時間大增,鼓勵斟酌安排戶外活動,增加現實人際互動,並至少每天運動一小時,研究顯示每日運動有助提升專注力和情緒行為的控制。ADHD分為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假使放假時仍有規律服藥,但開學後症狀變明顯,會先考量是開學症候群,建議先照針對一般孩子該有的處置策略進行處理,給孩子一個月的時間,不行才會調整用藥。至於放假時沒有用藥,開學後有問題應馬上回診,與醫師討論藥物治療的必要性。另外,藥物劑量與孩子體重相關,「如果長假後服藥後效果不明顯,可能是孩子放假期間體重增加幅度較大,需要回診調整。」蔡景淑強調行為治療的重要性,鼓勵參加注意力、情緒調控的訓練課程,家長也可以學習協助孩子的技巧。藥物輔助行為治療 首選長效緩釋型ADHD孩童常常是「有聽沒到,有看沒到」,結果就是「不知道,沒學到」,行為訓練時也可能是如此情況。因為經常表現未達到預期,感覺師長靠近就是要來告訴他哪裡表現不好需要加強,「久了之後,孩子怎麼看待自己?」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不佳,容易憂慮、焦慮,甚至出現行為問題,例如逃學、翹家。ADHD藥物多是中樞神經活化劑,可以活化孩子大腦,發揮孩童應有的才能,整體學習效果變好,人際衝突的機率降低,「原來我做得到,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好,對孩子身心發展有正向助益。蔡景淑表示,新型長效緩釋型藥物大多是ADHD治療首選,對服藥順從性幫助很大,如果每天要服藥2~3次,孩童常常會忘記,尤其在學校中午容易漏吃,下午後的症狀可能控制不理想。此外,孩子需要同儕認同和接納,有些人會排斥在學校吃藥,擔心別人眼光。新型長效緩釋型藥物早上服藥後,上學後可以發揮藥效,也可避免孩子在學校吃藥給同學看,環境和學習都會提升,產生漣漪效應。排除環境因子干擾 才會推測是ADHD協助ADHD孩童需仰賴家長、老師、醫師配合,蔡景淑提醒,ADHD診斷條件之一,是症狀要發生在兩個以上的不同場所(學校、家裡等),如果孩童在學校OK,在家不OK,必須評估家庭氣氛等影響;反之,在家OK,學校不OK,則先考慮環境因子干擾,排除後才會推測是ADHD。「必須了解每個情境場合,孩子的模樣,孩子的反應,也要評估師長的協助技巧。」蔡景淑說,師長對孩童的觀察很關鍵,可以了解孩子的問題癥結點,甚至有些ADHD孩子易有共病,常見對立反抗症、妥瑞症和行為規範障礙症,這些都必須仰賴師長提供的資訊判斷,治療上才能採取共病相對應的處置,給予最適當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從電影《1/2的魔法》看喪親兒少的需求

從電影《1/2的魔法》看喪親兒少的需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最愛的電影院沒辦法去的時候,只能在家租隨選電影來看。皮克斯的《1/2的魔法》(Onward)在院線上映時,我就很想去看。故事敘述現代社會因為科技太過便利,人人都忘記遠古的時代有魔法。故事主角是一對精靈兄弟,巴利和伊恩,父親在弟弟伊恩還沒出生時就去世了,而巴利總是會對弟弟說,對父親最精采的記憶有三個。也因此,伊恩一直對「沒有爸爸」這件事耿耿於懷,很希望可以和爸爸相處。伊恩過十六歲生日的時候,收到了父親交代媽媽留給兩個兒子的禮物:一根魔杖和一張紙條。紙條上說,只要用這根魔杖念出咒語施展魔法,就可以讓爸爸復活二十四小時!兄弟樂壞了,特別是伊恩。不料,念咒的時候出了差錯,父親只復活了下半身……魔法石也碎裂了。故事正式從這裡開始,兄弟倆決心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再找出一顆魔法石,讓父親可以完整復活。喪親兒少的需求伊恩、巴利和(只有下半身的)父親上路之後,伊恩抽空在記事本寫下,父親復活之後,他想要跟爸爸一起做的事:Play catch 玩接球遊戲Take a walk 一起散步Heart to heart 聊天交心Laugh together 一起歡笑Driving lesson 教我開車Share my life with him 與他分享我的生活看來都是生活上很平凡的事,對於失去親人的孩子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在沃登(J. W. Worden)所撰寫的《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中提到,喪親兒少的需求有以下幾點,需要被好好面對與陪伴:1. 需要知道會受到照顧喪親兒少通常會很擔心在爸爸或媽媽離開之後,自己在世界上就孤伶伶一個人了。因此,要明確告訴他們「還有很多人關心你、愛你」、「我們會一直照顧你、陪你」,這樣的話很重要。2. 需要知道他們的憤怒或缺點並非帶來死亡的原因失去親人的兒童往往會誤認為「是不是因為自己不乖,所以爸爸媽媽走了,不要我了」。重視他們這樣的感受,明確告訴他們父母親死亡的原因很重要。往往我們會看到其他家人會對孩子說「不要亂講!」「不要想太多!」這樣批判的話語是沒有幫助的。3. 需要有關死亡的原因和狀況的清楚訊息學齡前或是學齡孩童對於死亡的概念非常模糊,也因此他們會問:「爸爸媽媽去哪裡了?」「他們還會再回來嗎?」大人們常常也會模糊帶過:「喔,他們只是睡著了,要睡很久很久……」或是「他們去了很遠的地方,如果寶貝乖一點,他們就會回來喔。」這樣的話都不合適。比較好的方式是誠實、坦白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事,讓孩子慢慢去看現在的狀況。可以這樣說:「死亡就是爸爸媽媽的身體停止運作了,沒辦法吃東西或是喝水,也沒辦法再跟我們說話了,也不會再醒過來……」4. 需要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也需要參與面對死亡,所有的家人都很傷心,因此大家沉浸在悲傷之際,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及角色,認為「他們不懂」、「他們不需要知道這些」而把孩子排除在決策圈之外。但其實孩子希望參與,也希望受到重視。適時問他們:「你覺得爸爸會喜歡這樣的安排嗎?」「你覺得這樣好嗎?」是讓他們一起參與的方法。5. 需要繼續例行性活動有時大人會覺得,發生的事太重大,所有人都必須停下手邊的工作,包括孩子。這時候也不是玩樂的好時機,於是所有活動都暫停,讓孩子待在家中。事實上這樣反而不健康,孩子需要回到生活軌道上,需要和兄弟姊妹、同儕一起玩樂,一起學習,這些事對他們的成長階段來說很重要。6. 需要有人聽他們的問題面對至親離開,孩子會產生很多問題,也會出現難過、哭泣、悲傷的反應,甚至孩子會觀察、模仿大人面對這類事情的處理方式。所以大人如果很壓抑,不願意面對死亡,那孩子也可能會有類似的表現,故作鎮定或是忍住悲傷。這樣的表現並不健康。若看到孩子出現悲傷的反應,絕對不適合跟他們說:「不要想這麼多!」「不要哭!」這類的話。應該跟他們說:「難過、傷心、生氣都是很正常的,沒關係,我們會陪著你。」讓孩子知道有人支持他。7. 需要有追憶逝者的方法孩子要完成悲傷的任務,又要把對逝者的情感投入未來的生活中,這並不容易。在這個時候,一些讓孩子可以回想起過去經歷的物品非常重要。例如:照片、影片、文字記錄、一起完成的作品、一首歌、一些話、一個紀念品、一起去過的地方等,都可以讓孩子的情感有地方寄託。同樣的,對於即將死亡的病人來說,「被記得」和「與摯愛道別」都是在關係上非常重要的靈性需求。病人常常會說:「我的孩子還這麼小!」或是「我好怕我的孩子忘記我!」我們在安寧病房常常會藉由藝術治療師帶領,讓病人和孩子一同完成作品,或是請病人留下一些照片、一些話,讓他可以被記得,也讓孩子擁有日後回憶他的方式。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年輕的重病父母會很有心地留下往後孩子每年生日時的禮物或是留言,也是出自這樣的需求和愛。兄弟間的支持與情感以上都是喪親兒少的需求,但是看完電影之後,我覺得可以再加一個:「需要有同儕的支持與陪伴」。在故事結尾,伊恩用盡一切努力卻依然找不到讓父親完整復活的方法,他非常難過。於是他拿出記事本,把想要跟爸爸一起做的事一個個劃掉。這時,他突然想起了哥哥巴利。巴利在他的成長中扮演了父親的角色,陪他玩接球遊戲、一起散步、常常聊天、一起歡笑、教他開車、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經歷。伊恩發現,重要的人其實一直都在身邊,自己卻沒有好好去珍惜。生命中難免遇到很多失落和悲傷,而《1/2的魔法》用兩個孩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努力活在當下,珍惜身旁的每一個人,你會發現,過去是可以改變的,因為看待事情的角度,因為「愛」而出現了轉變的契機。(本文摘自/走過道謝、道歉,可以無憾道愛、道別:我在電影中看見的老年照顧與安寧療護/商周出版)

減醣飲食vs.間歇性斷食 哪種瘦身效果比較好?

減醣飲食vs.間歇性斷食 哪種瘦身效果比較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人的飲食方式,碳水化合物普遍都攝取過量,尤其是外食族群,通常都是以高碳水為主,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容易造成血糖波動,也會形成脂肪囤積在體內。「減醣飲食」是根據均衡飲食的方式做延伸,將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降低,提高蛋白質與脂肪的比例,限制不如「生酮飲食」嚴格,在執行上也比較容易,成為近年來熱門的瘦身飲食法。想瘦身,該減醣還是該斷食?減醣飲食是一種相對簡單易達成的飲食方式,只要稍微調整營養素的比例,就能達到維持體重的效果,也適合大部分的人長期執行。不過很多人誤以為減醣飲食等同於完全不能吃澱粉,或是害怕吃碳水化合物,其實碳水化合物本身並沒有罪,它對身體而言仍是很重要的營養素,只是現代的人普遍都食用過量。減醣飲食是適量的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造成的熱量缺口就用其他的營養素補足,所以也並不是少吃,而是調整各營養素攝取的比例,較不容易因為攝取高碳水化合物,而造成血糖波動過大、讓飢餓感明顯,對於控制血糖與體重有很大的幫助。不管你想選擇減醣飲食或是間歇性斷食,只要執行方向正確,都能達到瘦身效果。甚至你可以視自身情況與需求,結合兩種飲食法,在168 斷食的進食期間,搭配上減醣,將原本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分量減少。不過,不管以哪種方法,都必需以原型食物為主,並均衡的攝取各類食物才是健康瘦身的關鍵。Sunny 營養師的小教室「糖」與「醣」的不同「糖」是分子結構較小的單醣、雙醣,一般指的是精緻糖,吃起來會覺得甜甜的,像是白糖、砂糖等,這些糖雖然美味,但空有熱量,沒有營養價值。「醣」則是所有碳水化合物的總稱,分子結構較大,包括了單醣、雙醣、寡醣、多醣,其中也包括了「糖」,飯、麵、水果等都是常見的醣類食物。而「減醣飲食」則是要避免精緻糖的攝取,因為精緻糖的分子結構小,消化吸收也比較快,容易造成血糖快速波動。只要吃了少量精緻糖(像是手搖飲料使用的果糖),就會讓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超標,應盡量避免。選擇複雜性的澱粉,像是地瓜、南瓜,可以延緩醣類在體內消化吸收的速度,進一步讓血糖穩定,而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減醣飲食該如何執行才會瘦?執行減醣飲食時,不只是單純減少碳水化合物就好,還必需考慮營養均衡,並達到人體所需的總熱量,掌握以下幾個大原則,不管是進行減醣飲食或168 斷食,都很適用。1. 避免精緻糖精緻糖是最容易影響我們胰島素恆定的食物,所以想要有效瘦身,就必需盡可能避免攝取精緻糖,像是含糖飲料、甜點以及加工品等。2. 澱粉減量吃平常吃的主食類,像是白飯、麵條、麵包的食用量要減少20 ∼40%,原本吃一碗就改成吃七分滿。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原則是要減少分量,但不要完全不吃,因為碳水化合物還是人體最容易利用的能量來源。另外,也盡量挑選全穀根莖類來當作主食,因為其中多了礦物質、維生素B 群等,能夠幫助營養素代謝,也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3. 多吃好蛋白補充優質蛋白質是非常重要的,豆類、蛋類、魚類、肉類等,雞腿、豬肉、牛肉等都屬於好的蛋白質,可以適量攝取,不必局限於低脂肉類。如此一來,減醣也能夠吃得開心,不會因為限制太多而感到痛苦。4. 蔬菜要吃夠蔬菜是熱量低且富含膳食纖維等營養素的食物,能夠增加飽足感,可以多選擇醣分含量低的食材,像是黃豆芽、青江菜、綠櫛瓜、青花菜等。要注意的是,有些根莖類蔬菜的澱粉含量高,像是南瓜、馬鈴薯、芋頭等,必需視為主食,控制食用分量。5. 水果一天兩拳頭大多數的水果都富含碳水化合物,必需注意食用分量,一天吃兩個拳頭大的體積為限,也可以選擇一些醣分含量較低的水果,像聖女番茄、土芭樂、百香果、哈密瓜、香瓜,減少醣分攝取量。6. 選擇好油脂選擇好的油脂來源,能讓減醣飲食順利進行。減少碳水化合物時,仍要吃進足夠熱量,像是堅果就是很好的油脂來源,富含多種營養成分。選擇好的食用油,並且輪流替換不同種類,或是也可以從適量堅果中補充,一天至少需要攝取約 15 公克(一湯匙)。Sunny 營養師的小教室減醣飲食的優點1. 容易執行減醣飲食不像生酮飲食必需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量,只要減少平常的攝取量,就能夠達到效果,是較容易達成的飲食方式。2. 對於血糖穩定有幫助對於血糖控制不佳的人,除了要盡量避免攝取精緻糖,可多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並控制碳水化合物的總量,才能穩定的控制血糖。3. 減少身體的發炎糖果、餅乾、飲料或是加工品,都富含精緻糖,過多的精緻糖在體內會產生糖化終產物,形成身體發炎的現象,只要減少攝取就能夠改善發炎情形。減醣飲食的缺點1. 對食物種類要有基本了解對於各類食物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像是學習區分哪些是碳水化合物高的蔬菜、水果,減少攝取量,如果搞錯了,就容易執行錯誤。2. 增肌效果有限想要增肌,除了需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外,足量的碳水化合物也非常重要,因為碳水化合物會促使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素則是合成肌肉很重要的賀爾蒙,缺乏即會影響增肌效果。生酮飲食亦是這幾年來備受討論的飲食方式,執行正確即能達到快速的瘦身效果,吸引許多人躍躍欲試。生酮飲食源自於國外,一開始是用來治療癲癇病患,改善他們腦部不正常放電現象,而減肥只是其附加價值。生酮飲食為什麼可以燃脂瘦身?一般正常飲食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經過體內消化代謝生成葡萄糖而進入血液當中,在經過胰島素的協助之下進入細胞中,提供人體當作能量來源利用;但是生酮飲食是以脂肪為主,當體內缺少了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時,脂肪在體內會經由肝臟代謝生成「酮體」,提供人體當作能量來源,可以快速將討人厭的脂肪燃燒代謝掉,這也是「生酮飲食」命名的由來。生酮飲食需控制攝取多少碳水化合物,才能讓人體產生酮體?其實因人而異,不過常見的標準大概需控制在五十克左右,甚至有些嚴格的生酮飲食,碳水化合物只占總熱量的5%。但光是蔬菜中的碳水化合物量就可能會超過5%,所以主食、水果通通都不能吃,執行起來相當困難。進行生酮飲食,不瘦反胖?身為營養師的我,遇到不同的飲食方式時除了了解理論,當然也想知道實際執行起來會有什麼感覺、會遇到什麼困難、是否容易執行等,所以我也曾經和安媽一起執行生酮飲食。在執行前,我們做了基本的健康檢查,包括血糖、血脂、體重等,並且買了生酮試紙、MCT 油、草飼奶油。執行了一個月後,我的減脂效果不錯,共減去兩公斤的體脂肪;但安媽不但沒有變瘦,反而還胖了。這讓我有些困惑,一問之下才知道,她在執行生酮飲食時,常常偷吃東西,而且還是高碳水食物!結果變成同時補充碳水和油脂食物,不僅進不了生酮燃脂狀態,還比平常吃了更多的油,當然會變胖!對喜愛美食與擅於料理的安媽來說,生酮飲食完全不適合她,因此後來才決定改採用減醣飲食和168 間歇斷食,終於順利瘦下來。如果你執行了某種飲食法沒有效果,可以進一步思考,是真的正確執行了卻沒有進展,還是因為沒有正確執行導致無效?各種飲食法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各有其優缺點,在執行前都需要先進行基本了解,評估是否可以長期執行。能夠融入個人生活,不會感到痛苦、負擔的飲食法,才是最好、最適合自己的方法。Sunny 營養師的小教室生酮飲食的優點1. 減重快速生酮初期,肝臟與肌肉會釋放肝醣與水分,造成脫水現象,這也是剛開始體重會明顯下降的原因,持續保持生酮狀態,開始代謝脂肪,讓減脂越來越順利。2. 不容易感到餓因為要攝取大量油脂,會延緩胃排空,所以飽足感較持久,連平常食量大的人,也不容易有餓肚子的情形。3. 改善胰島素敏感度有些研究顯示,生酮飲食達成減重效果後,對於胰島素的敏感度也有正向幫助,但目前都還屬於小型研究,還需要更大型的研究證據。4. 減脂期間減少肌肉消耗健身族群只要訓練足夠,營養也充足,還是可以維持肌肉量,並且同時達到快速減脂的好處。生酮飲食的缺點1. 需要適應期飲食方式改變較大,身體也需要多一點的時間適應,像我在執行初期,因為完全沒有吃碳水化合物,而出現頭暈的現象,有些人稱為酮症。2. 不適合慢性病患者因攝取大量油脂,而油脂來源又是從奶油、椰子油或其他動物性油脂而來,這些油脂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的人需特別留意。一型糖尿病的患者,會有酮酸中毒的現象,不宜進行。3. 腸胃容易不適因為需要攝取大量油脂,腸胃不好的人容易出現腸胃不適的現象。4. 增肌效果不明顯最大的原因是蛋白質的攝取量無法提升到太高,因為蛋白質會促發胰島素分泌,影響生酮的狀態與增肌的效果。5. 外食不易執行大多的外食食物皆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符合生酮飲食的選擇性較少。(本文摘自/Sunny營養師的168斷食瘦身餐盤:媽媽、阿嬤親身實證!6大類食物× 95道家常料理,不挨餓的超強必瘦攻略/采實文化)

「爺爺皮膚怎變黃?」保全機警揪9旬翁罹胰臟癌

「爺爺皮膚怎變黃?」保全機警揪9旬翁罹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公務員退休的90歲老翁,短短一個月暴瘦5公斤,但作息如常,直到住家保全機警發現「爺爺皮膚怎麼變黃?」家人才陪同就醫。經由肝膽腸胃、血液腫瘤科確認罹患胰臟癌,老翁不顧家人猶豫,堅持要開刀。醫師擬定完整治療計畫,術前補充營養、花6小時手術、安排術後休養增加體力,讓老翁順利跨大步走出醫院。就醫時僅剩40公斤 完整治療計畫助翁邁步出院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余政展指出,「患者的胰臟腫瘤位於消化系統中樞,手術必須一次處理消化道、膽道、胰臟腺,完成三個臟器重建,手術難度非常高。」因患者堅持要拼,雖然得面對難題,但評估仍有機會,決定陪伴患者一家人闖關。患者就醫時只剩下40公斤,余政展以全靜脈營養補充養分,讓高齡患者的身體有更好準備,並訓練體力一周後,才進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併胰腸吻合、膽腸吻合、胃腸吻合的消化道重建手術。」手術長達6小時,家屬懸著的心才暫時放下。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幾天就能下床,休養到不用輔具行走,最後可以自己走著跟家人一起出院。5年存活率低於5% 是預後最差、最兇險的癌症胰臟癌是從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五年存活率低於5%,是各種癌症中預後最差、最兇險的癌症。余政展說,胰臟發生早期病變時,症狀不是很明顯,而且由於胰臟位在後腹腔,時常會被忽略,更不容易透過一般檢查早期診斷。余政展提醒,隨腫瘤擴大,依腫瘤形成時在胰臟的部位變化,患者會陸續出現體重減輕,黃疸或上腹悶脹疼痛、背痛、嘔吐感、胃口變差、腹瀉症狀。預防胰臟癌除了少糖、少油、少鹽、高纖維質飲食,也要養成遠離菸、酒,並養成運動習慣,防治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也是防癌的不變法則。

美魔女攻頂玉手秒變乳豬手 防曬四寶不可少

美魔女攻頂玉手秒變乳豬手 防曬四寶不可少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隨著疫情微解封,外出踏青民眾日益增加,台中市張姓婦人日前揪團挑戰合歡東峰,原本成功攻頂後開心下山,回家後竟發現纖纖玉手秒變乳豬手,全身發燙更是十分難受,同仁戲稱「美魔女媽媽變身紅孩兒」,醫師提醒,高山地區紫外線強烈,外出必備防曬四寶,不僅預防曬傷,也能降低罹患皮膚癌風險。誤認「山上很涼」、「太陽沒有很大」不會曬傷張姓婦人雖已年近五十,但因保養得宜,是朋友眼中的美魔女代表,日前她號召同好攀登合歡東峰,一行人浩浩蕩蕩出發,她自恃當天氣候涼爽,還有微風輕拂,下車後僅穿著T恤就隨隊攻頂,2個多小時下來,拍了許多美照,返家後卻發現雙手及肩頸曬得紅通通,讓她徹夜難眠,不斷沖水降溫、毛巾冰敷後,狀況才稍稍好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醫師方心禹指出,夏季一到,門診就會陸續出現曬傷症狀患者,一問之下,發現多數人都認為「山上很涼啊」、「太陽沒有很大」,或者「只是走路一下而已,應該沒關係吧?」其實若沒有做好防曬工作,恐怕已暴露在嚴重紫外線曬傷範圍。方心禹表示,「曬傷」指的是皮膚發炎反應,輕則發紅發癢、腫脹疼痛,嚴重的話,會形成水泡,引起發燒、畏寒,休克等全身性不適,甚至會變異成皮膚癌,造成永久性傷害。海拔3千公尺高山 紫外線強度比平地高40%尤其高山地區因空氣稀薄,過濾紫外線的效果較差,根據研究,海拔每上升300公尺,紫外線的強度平均會增加4%,如以海拔3千公尺高山為例,紫外線的強度會比在平地高40%,一旦沒有做好防曬,短短幾分鐘可能就會「烤」成紅番薯。方心禹建議,若有登高計畫,務必事先準備好帽子、陽傘及長袖長褲輕薄衣物,同時依據每人膚質敏感度需求,選對防曬乳液產品(並非指數越高越好),上述四項物品可以降低大幅降低曬傷風險,萬一真的不幸曬傷,可先使用具鎮定及保濕效果保養品、毛巾冰敷及補充水分應急,切忌戳破水泡或誤信牙膏、美白乳液等錯誤用法,以免二度刺激皮膚,造成患部惡化或病變,享受健康陽光一「夏」。

女大生全身脫屑好自卑 生物製劑助重展笑容

女大生全身脫屑好自卑 生物製劑助重展笑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21歲林同學因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不僅全身脫屑,外出時常被投以異樣眼光,半夜更因搔癢而難以入眠,導致白天常常無精打采,同學私下抱怨她「太閉俗」,雖然嘗試許多療法,病況依舊反覆惡化,所幸透過生物製劑治療兩個月後,皮膚症狀日漸好轉,恢復大學生應有自信與笑容。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屏障異常和免疫系統過度活化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醫師方心禹表示,患者因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生活品質不佳,連帶影響社交狀況,完全看不出大學生應有的自信光彩,經與患者充分討論後,決定採用生物製劑治療,兩周後,牽絆林同學多年的搔癢感竟然奇蹟似的逐漸消退,又經過兩個月治療,原本總是脫屑、發紅的皮膚也幾乎恢復正常皮膚,令他相當欣喜。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生的皮膚疾病,主要是因皮膚屏障異常和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因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屏障異常,導致外在過敏原可以輕易的經皮穿越,接著引發一連串的發炎反應,症狀除了廣泛性的濕疹樣皮膚變化,伴隨而來的搔癢不適,更影響許多病友生活品質。 中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可謂目前最令人感到沮喪的皮膚病之一,現有的傳統用藥,包括類固醇及免疫製劑,都是廣泛性的抑制發炎反應,雖然可以緩解疾病症狀,但因抑制範圍相當大,也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如皮膚萎縮、膚色變淺、長青春痘、免疫力下降、造成肝腎負擔等。藥物不影響其他器官組織功能 5成患者病況改善90%方心禹指出,該款生物製劑藉由拮抗發炎因子IL-4/IL-13,精準阻斷異位性皮膚炎治病的關鍵路徑,不影響身體其他器官組織的功能,患者平均使用16周後,約5成患者病況改善90%,約9成患者病況可改善50%以上。更重要的是,副作用除了不到7%患者有輕微結膜炎外,其餘器官系統幾乎不受影響,是相當安全且有效的藥物,為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帶來新曙光。 方心禹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千萬不要灰心,目前有許多新藥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接下來的5~10年絕對有機會使更多藥物問世,提供患者更舒適安全的生活。

「糖心蛋」族群染疫易成重症 死亡風險多8倍

「糖心蛋」族群染疫易成重症 死亡風險多8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其中慢性病患者又是重症高風險群,統計至今年5月,確診者中有7成為慢性病患者,其中糖友佔比更高達37%,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研究顯示糖友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較一般民眾提高2至3倍,無法穩定控糖者,死亡風險更高達8倍,呼籲「糖心蛋」族群不可不慎。5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共病危機不容忽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肥胖問題息息相關,任一項疾病都容易引發另外兩項併發症,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若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約造成5.4萬人死亡。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謝宜璋表示,心血管疾病風險者應同時控制血糖、肥胖等問題,切勿以為單控制一項風險即可。「糖心蛋」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蛋型身材三族群的統稱,在治療時應選擇三管並進,從飲食、治療與運動多方下手,才能有效改善心血管與粥狀動脈硬化等問題。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顯示,糖友死亡主因最大宗為惡性腫瘤與心血管疾病 ,有約五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顯見糖尿病及其共病危險性不容忽視。從源頭管理食欲 護心、控糖、顧體重三管齊下蔡世澤表示,糖尿病治療日益精進,近年來在治療發展上,也有注射型腸泌素這類能同時穩定血糖、體重,同時管控心血管風險的選項,能從源頭降低食欲,目前該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一線用藥治療6個月、糖化血色素仍無法降到8.5以下者,就可由醫師代為申請使用。謝宜璋也提到,要有效達成護心、控糖、顧體重的治療目標,目前有排糖藥物及腸泌素等治療選擇,排糖藥在心衰竭族群證實可以帶來治療好處;而選擇腸泌素這類較為天然的治療選擇,可以降低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並在血管方面帶來益處 ,對於有動脈粥狀硬化症病史或是高風險的糖友在治療上為首選 ,加上抑制食欲的機轉也能協助病友打破壞習慣的惡循環,有效協助病友積極投入治療,邁向長期穩定的健康生活品質。

肌肉男連開瓶都無力 原來是健身時「1個動作失誤」

肌肉男連開瓶都無力 原來是健身時「1個動作失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5 歲李先生熱愛健身重訓,尤其喜歡挑戰大重量的臥推訓練,某次啞鈴臥推時,放下啞鈴不慎扭傷右手腕,瞬間的劇裂疼痛讓他痛苦不已,雖然休息數周,並接受多次復健治療,手腕仍痠痛,日常生活的開門、擰毛巾、開瓶等扭轉動作都會疼痛無力。透過社區診所轉診至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骨科就診,檢查發現是手腕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醫師為李先生安排腕關節微創手術修補三角纖維軟骨,並配合術後復健,重拾他最愛的健身運動。三角纖維軟骨主要功能為確保手腕旋轉穩定度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骨科部手外科醫師吳俊毅表示,因車禍、跌倒、運動扭傷等導致的手腕傷害,如果有長期疼痛問題,應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三角纖維軟骨是手腕尺側的重要結構,主要功能是確保手腕旋轉時的穩定度,因為單靠X光無法查覺結構的損傷,需要透過醫師的理學檢查及核磁共振才能確認,因此容易會被忽略。三角纖維軟骨如有急性撕裂傷,需使用石膏保護4~6周,如果錯過石膏保護黃金期,建議接受腕關節修補手術。腕關節微創手術是以數個小傷口,將內視鏡深入手腕關節進行修補,減少組織破壞程度及沾黏情形,術後利用護具保護4~6周後再配合復健治療,一般而言可以在三個月左右逐漸恢復運動功能。吳俊毅醫師提醒,若民眾有相關手腕疼痛問題,可以尋求手外科醫師進行評估,避免造成手腕活動角度變差、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