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明起入境全面普篩 陳時中:偽陰性風險已不存在

明起入境全面普篩 陳時中:偽陰性風險已不存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印度變種病毒Delta肆虐全球,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屢遭外界質疑為何不入境全面普篩,指揮官陳時中今拍板,7月2日開始入境一率普篩,且都是採檢三次,入境一次PCR、隔離檢疫期間以家用快篩一次、隔離期滿前再一次。且只要驗出陽性,一律都要做基因病毒定序。   為何現在才要做?陳時中解釋,以前入境後,除了專案以外都是居家檢疫,我們擔心入境篩檢若是偽陰性,會造成防疫鬆懈,增加家庭內親密感染,現在不同之處在於,全部入住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不會有增加家人接觸的可能,縱使有偽陰性也不會增加傳播風險,所以現在適合普篩。 今新增47例本土、13例死亡 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50例病例,分別為47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3例死亡。 今日新增47例本土病例,為22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22日至30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20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18例、桃園市5例、高雄市2例,新竹市及新竹縣各1例;其中28例為已知感染源、3例關聯不明、16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今新增13例死亡個案,為7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4日至6月18日,確診日介於5月18日至6月20日,死亡日介於6月17日至30日。

老倒縮不正常!阻力訓練+營養攝取擺脫肌少症

老倒縮不正常!阻力訓練+營養攝取擺脫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老了本來就會老倒縮啊!」這句話是不是有點熟悉?以前大家都以為當年紀大了,身高和體形愈來愈小是正常的現象;現在大家發現,原來人老了,愈來愈瘦、愈來愈矮小,其實是不正常的,而且可能是發生了肌少症。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60歲以上人口中有16%患有骨質疏鬆症,同時因伴隨其他疾病,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肌少症為老化失能兇手 補充蛋白質讓體力不NG肌肉流失和骨質疏鬆經常像難兄難弟一起出現,且好發生於老年人。骨科醫師謝明宏指出,透過肌少症量測及教做阻力訓練,將能達到減少跌倒機率,進一步降低失能臥床的可能。肌肉的訓練對骨骼也有很大的幫助。他說,藉由握力、行走速度、平衡、端坐起立等檢測,能知是否有肌少症的現象。物理治療師鄭翔瑋指出,國內外有肌少症的人約占三成,而30歲以後每10年約流失5%的肌肉量,超過60歲則流失更快,包括腰部、背部、臀部、大腿等處肌肉。他說,肌少症容易引起跌倒或慢性疾病,尤其老年人最怕跌倒,所以腳力要強健,並非吃保健食品就能強壯,營養要夠、吃的對以外,還要靠運動。65歲以上長者吸收蛋白質的能力較差,所以更要補充好的蛋白質,如牛奶、黃豆、雞蛋、瘦肉、黃豆類都含有增長肌肉的必需胺基酸—白胺酸,建議蛋白質應三餐平均分配,不要集中在某一餐。掌握每天兩杯牛奶或優酪乳、優格,每餐自己掌心大小份量的蛋白質,營養足夠才會有力氣、長肌肉。微喘的運動才能增肌 日常可舉啞鈴或彈力帶鍛鍊鄭翔瑋表示,要能做稍微喘甚至痠痛的運動,體能才會進步。關於日常生成肌肉的阻力訓練,像是舉啞鈴或寶特瓶裝水,由輕而重;使用彈力帶或結長的橡皮圈,增加圈數來訓練雙手肌力;也可使用泡棉瑜伽磚或紅磚,一腳踏上另一腳提起再著地,可同時搭配手部提重。此外,雙腳張開、膝蓋微彎但不要超過腳趾,將背挺直、屁股向後蹲,雙手上舉,維持幾秒感覺痠痛,此動作可增強背部、臀部的肌肉。做阻力訓練比耐力訓練更能增加肌肉量,即便100歲也能透過阻力訓練達到同樣的效果;運動後一小時內應補充牛奶、豆漿或雞蛋等蛋白質,能立即補充最好;此外,還要增加柔軟度,拉筋應維持在30秒左右,才不會因過久而受傷,或時間不夠而無效果。缺乏蛋白質,不只是容易老化,年長者或女性更容易跌倒、骨折;以及呼吸衰竭、心肺功能不足等等,都和肌少症有關。肌少症不只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也不足,可能引起許多的健康問題,一旦罹患疾病也較難復原,千萬不能對肌少症等閒視之。60歲以上每人每公斤所需使用蛋白質來合成肌肉的比例甚至會比年輕人還多,當蛋白質攝取不足,即使有運動也無助益,而體重過輕或過重都不宜,應適量攝取食物,加上阻力訓練、日曬,就不怕肌少症上身。

爆炸性頭痛 當心腦動脈瘤破裂

爆炸性頭痛 當心腦動脈瘤破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值壯年的林先生身體狀況大致良好,有天在公司用餐的時候,突然感到劇烈頭痛,隨後便失去意識。大吃一驚的同事們連忙叫了救護車,將林先生送到急診室。「抵達急診室時,患者處於昏迷狀態,而且還有心律不整。」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蘇亦昌醫師回憶,「這是因為身體承受極大壓力,進而誘發心律不整。」檢查發現,患者的腦出血可能源自於腦動脈瘤破裂,蘇亦昌醫師指出,腦出血是非常危險的狀況,可能破壞腦部功能,導致失能、甚至死亡。與家屬討論後,神經外科醫師先動手術引流腦部血水,以降低腦壓。患者的腦動脈瘤比較大,約1.2公分,蘇亦昌醫師解釋,為避免破裂的腦動脈瘤繼續出血,所以後續進行了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醫師先在腦動脈瘤裡填滿白金線圈,接著在腦動脈瘤開口處置放血管支架。在細心照顧下,患者終於度過了危險期,漸漸恢復意識,也能開始進行復健。蘇亦昌醫師說,「經過一年多,患者復原得相當不錯,已經可以走路、騎腳踏車。」爆炸性頭痛、頸部僵硬,腦動脈瘤破裂極為致命!「腦動脈瘤不是『腫瘤』」,蘇亦昌醫師指出,腦動脈瘤是因為動脈某處的血管壁較脆弱,在經過血流衝擊下,像氣球一般漸漸膨大。動脈瘤形成的時候,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隨著動脈瘤越脹越大,便可能破裂出血。人體動脈的血壓較高,當動脈瘤破裂時將造成嚴重腦出血,患者會感到爆炸性頭痛、接著是噁心嘔吐,頸部會變得很僵硬。蘇亦昌醫師說,「患者的脖子只要稍微向前彎就會痛得很厲害,所以頸部非常僵硬,一動都不敢動。」腦部構造非常精密,腦動脈瘤破裂出血,可能讓患者失去意識、陷入昏迷,是性命垂危、非常緊急的狀況,即使經過搶救,仍可能導致失能、癱瘓、死亡。腦動脈瘤的形成與動脈血管壁的健康有關,蘇亦昌醫師分析,危險因子包括老年人、高血壓、抽菸、飲酒過量、多囊腎、結締組織疾病等。若具有腦動脈瘤家族史,例如直系血親有一個患者,或旁系血親有兩個以上患者,便要特別留意。另外,假使身體其他部位有發現動脈瘤,代表患者患者的動脈血管可能因為某些狀況而比較脆弱,在腦部形成動脈瘤的機會也比較高。較小顆的腦動脈瘤通常沒有症狀,至於較大顆的腦動脈瘤可能對周圍的神經、腦組織造成壓迫,而出現頭痛、複視等症狀。想要確認腦動脈瘤的存在,需要藉助影像檢查,蘇亦昌醫師說,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能夠偵測到腦動脈瘤,且沒有輻射線。部分沒有症狀的患者是在健康檢查時,才意外發現自己有腦動脈瘤。狀況緊急的時候,大多會使用腦部電腦斷層檢查,因為電腦斷層的速度較快,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影像,幫助醫師擬定治療計畫。確定診斷腦動脈瘤之後,會進一步評估其破裂風險,蘇亦昌醫師說,因為治療腦動脈瘤本身也有風險,所以需要綜合考量腦動脈瘤大小、患者年紀、身體狀況等各項因素,並與患者仔細討論。一般而言,如果腦動脈瘤破裂風險小於1%,可能會建議患者密切追蹤,假使腦動脈瘤破裂風險較高,便會建議介入治療。在腦動脈瘤未破裂的狀態下進行治療,病況相對較好掌控,醫師、患者都能做較好的準備;倘若等到動脈瘤破裂,狀況將非常緊急,出血會對腦部造成傷害,發生各種併發症的機會也比較高。善用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拆彈解危腦動脈瘤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與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手術治療是由神經外科醫師打開頭顱,經由腦組織的間隙找到動脈瘤後,用血管夾將腦動脈瘤夾起來,蘇亦昌醫師說明,隨著醫學的進步,現在還可以採用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來決定治療方式,必要時也可以兩者合併使用。進行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時,醫師會由鼠蹊處穿刺股動脈,然後送入細細長長的導管,在X光輔助下,小心翼翼的讓導管通過蜿蜒的動脈延伸到腦動脈瘤的位置。「為了不要讓血液繼續衝擊動脈瘤,我們可以使用白金線圈栓塞,」蘇亦昌醫師說,「也就是利用白金線圈填滿動脈瘤,形成栓塞,讓血液無法進入。」每顆腦動脈瘤的型態皆不太一樣,開口較小的稱為「窄頸動脈瘤」,開口較大的稱為「寬頸動脈瘤」,兩者的處理方式略有不同。窄頸動脈瘤只需填入白金線圈即可,蘇亦昌醫師說,寬頸動脈瘤則須在填入白金線圈後,放置血管支架,避免白金線圈掉出來。除了白金線圈栓塞治療,現在還可使用「密網導流支架栓塞治療」,蘇亦昌醫師解釋,這是使用網孔很密的血管支架,可以有效阻擋血流進入腦動脈瘤,不會再對腦動脈瘤造成衝擊。醫師會根據腦動脈瘤的型態、大小、位置來決定適合的栓塞方式。筆記重點記起來腦動脈瘤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隨著腦動脈瘤日漸膨大,破裂的風險也越來越高。蘇亦昌醫師提醒,腦動脈瘤危險因子包括老年人、高血壓、抽菸、飲酒過量、家族史、多囊腎等,利用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能夠偵測到無症狀的腦動脈瘤。倘若評估起來,腦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高,會建議介入治療。目前是以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為主,可使用白金線圈栓塞治療、密網導流支架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破裂會引發爆炸性頭痛、頸部僵硬,可能在短時間內昏迷、甚至奪命。若能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有助於改善預後,降低失能的風險。(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針灸可降血糖、改善胰島素阻抗 控制糖尿病

針灸可降血糖、改善胰島素阻抗 控制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衛院2019年統計,我國糖尿病盛行率已經超過11%,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糖尿病成為不可忽視的疾病,更長期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31歲的張先生體型壯碩微胖,4年前因為疲倦乏力嚴重,檢查後發現居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平常空腹血糖大多200mg/dl以上,糖化血色素也高達10%以上。張先生不願意服用中藥,因此只以針灸治療,於去年5月開始治療,去年8月份驗血報告,空腹血糖降到146mg/dl,糖化血色素降到6.4%;10月份驗血報告,空腹血糖128mg/dl,糖化血色素6.3%。持續至今年4月為止,空腹血糖都可以控制在120-145 mg/dl之間,糖化血色素也都可以保持在7%以下。搭配眼針及耳針療法 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平衡另一名60多歲的張女士,經針灸治療後,飯後血糖也降低許多,西醫師看過血糖紀錄表後,囑咐患者可以減掉飯後血糖藥。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針灸科主任蔡曜鍵指出, 針灸原理是利用刺激穴位的方式,達到全身氣血調節,通過「得氣」方式將信息傳遞到相應的臟腑,通過經絡調整,起到讓臟腑恢復良性循環的效果,數據顯示,針灸可以很好的調節空腹及餐後血糖作用,搭配眼針及耳針針刺療法,更能夠良好地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間的平衡,使身體調節血糖的狀態趨於正常,改善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蔡曜鍵指出,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患者應定期治療與追蹤,維持良好生活型態及正確飲食方式,是改善自己血糖的不二法門,血糖平穩後,可在醫師指導下逐漸減低藥量,不可自行貿然停藥,也勿聽信偏方,治療方式也請由專業的醫師診斷,並採用合適的治療方式為宜。

確診者康復 恐有7成出現感染後症候群

確診者康復 恐有7成出現感染後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累積COVID-19的確認個案已經超過上萬例,陸續有許多國人確診出院、或是離開防疫旅館返家休養,然而在身體幾乎驗不到病毒,傳染他人的風險已經微乎其微之後,這些個案是否有留下任何後遺症?中國醫藥學院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提醒大家,即使已經返家之後,仍要持續觀察是否有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後症候群。逾半症狀為全身性 與身心科有很大關連根據今年5月底的發表在美國JAMA Network的一篇統合性研究,蒐集了全世界1974個硏究,最後篩選出45個硏究,共9751個患者(54%為男性),針對84項症狀進行分析後發現,感染COVID-19的個案,在確診後60天或出院後30天的觀察,仍有72.5%個案會出現一個以上的後遺症,平均症狀維持2-4個月,有些長達6-8個月。這些症狀包含有疲勞(40%)、呼吸困難(36%)、失眠(29%)、嗅覺異常(24%)、焦慮(22%)、久咳(17%)、味覺異常(16%)和憂鬱(15%)等。值得注意的是,雖然COVID-19感染後,主要侵犯器官是在肺臟,但是可以發現,有一半以上的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後症候群的症狀,都是全身性的,並且與身心科有很大的關連。姜學斌指出,目前針對這些後遺症,還沒有特效藥可以使用,醫療能幫助的部分,主要在於症狀治療。而後遺症引發最大問題,主要是生活品質下降,試想每天覺得疲倦無力、食不知味、咳嗽,甚至出現長期失眠、憂鬱或焦慮等情緒困擾的生活,任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變成如此。擔心大眾歧視眼光 親友支持很重要確診者在治癒後,往往需要時間讓身心狀況恢復元氣,加上大眾對於感染者可能有些歧視與不友善,返家或返回職場後,或許會遭受更大的壓力。因此,家人、職場與大眾對於康復者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康復者也有責任好好地照顧自己,營養的飲食與規律的生活作息都是關鍵,且要注意自己是否有任何身體不適或者長期情緒困擾,若有發生相關狀況,一定要儘速就醫。姜學斌也提醒,這篇論文因為是蒐集許多不同的科學實證作統合分析,每個硏究收案的COVID-19患者的嚴重度都不同,且要考慮有症狀的才會被寫成論文的選擇性謬誤,因為研究具有高異質性,很可能會高估症狀的嚴重度。

戴口罩可以運動嗎?醫:肺阻塞、心臟病患不宜

戴口罩可以運動嗎?醫:肺阻塞、心臟病患不宜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小陳每天下班後會去河濱公園跑步,面對Covid-19三級警戒偶爾還是會戴上口罩出門運動,但是隨著天氣日漸炎熱,戴著口罩跑步實在不舒服,上個月還有民眾戴口罩夜跑昏倒的新聞,他想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戴口罩運動又不缺氧昏倒。健康成人就算做高強度運動也沒差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林孟廷醫師表示,新聞中未提及男子是否本身剛好身體不適或是有其他慢性疾病造成暈厥。根據美國胸腔學會年鑑的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健康成人戴口罩運動的所有心跳、血壓、呼吸等生理指標,與運動者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因此,戴口罩並不會影響一般健康成人的運動表現,更不會造成大家擔心的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若是想要從事健走、跑步或騎腳踏車等戶外運動,民眾仍要遵守三級警戒規範,戴上口罩運動。出門前多帶一、二個備用口罩,在運動汗濕後,勤加更換口罩,以確保口罩仍有保護作用。但若是本身是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因為疾病所造成的呼吸阻力較高,戴口罩運動,確實可能因為呼吸阻力增加與通氣的下降,造成持續性缺氧與血中二氧化碳濃度累積,進而刺激了身體產生呼吸代償而更喘,影響運動表現;同時也因為隔了一層口罩使得呼吸散熱較差,進而影響呼吸的效率與通氣。另一類則是有心臟疾病如心衰竭或冠心病的患者,心臟代償的能力較差,可會因為戴口罩運動的呼吸效率不好,進一步加速心率代償,增加心臟的負擔。因此建議三級警戒時刻,這類心肺疾病患者還是留在家中,不要外出運動,避免戴口罩運動增加身體的負擔。每天持續同樣運動卻出現頭暈、胸悶 小心疾病上身居家個人運動,建議可以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安排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伽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攝取足夠水分,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林孟廷醫師提醒,如果每天持續同樣的運動強度,發現自己出現頭暈、胸悶、喘、嘴唇發紫等不適現象,就要小心是否有任何急性肺炎或心血管疾病的狀況,若本身有心肺疾病或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建議運動前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方式,才能確保安全的活動。 

本土今增55例 屏東Delta群聚再+1

本土今增55例 屏東Delta群聚再+1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56例COVID-19病例,分別為55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屏東Delta變異株群聚案再增1例,為指標個案白牌車司機(案14298)共餐友人(案14410)的職場接觸者(案14905),該群聚累積15名確診者。陳時中強調,雖然疫情趨勢向下,但民眾仍要提高警覺。新增5例死亡個案今日新增55例本土病例,為30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20日至29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23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22例、桃園市5例,高雄市及苗栗縣各2例、屏東縣1例;其中31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22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5例死亡個案,為3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4日至6月16日,確診日介於5月25日至6月18日,死亡日介於6月25日至28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6月28日累計公布1萬3495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196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75.6%。

嫌麻煩這樣吃藥 藥師一聽「慘了!」

嫌麻煩這樣吃藥 藥師一聽「慘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林太太因罹患糖尿病,一直固定同時服用降血糖藥,最近因血糖控制不佳,醫師加入一種新的降血糖藥,一天三次飯前、一次吃半顆,林太太看著小小的藥丸子,覺得剝半實在太麻煩了,擅自改成吃一顆的劑量,結果血糖過低出現冒冷汗、頭暈等不適症狀,跑到急診就醫,才知道這樣的行為有多危險。半顆吃成一顆 長期兩倍劑量可能耽誤病情診斷臨床上,為了達到藥品最佳治療劑量,醫師常開立藥品劑量不是平常習慣的一次一顆,而會調整成一次吃半顆,甚至是四分之一顆,以林太太為例,降血糖藥過量有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低血糖症狀。就算是其他類的藥品,若半顆吃成一顆,長期兩倍的劑量也有可能耽誤病情診斷,建議拿到藥袋的第一時間,就要仔細核對姓名、劑量、用法、頻次的重要訊息,確定之後再離開藥局。若醫師開立半顆或非整粒吞服的劑量,拿回家後該如何剝半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藥師陳佩君表示,只要掌握幾個簡單原則,在家也可以順利將藥品剝半。藥品剝半 3步驟搞定1.雙手清洗(及剝半器具)消毒乾淨。2.找個堅硬平整的桌面(順著刻痕)使用湯匙或小刀慢慢下壓。3.沒有要立刻吃的那一半用乾淨夾鏈袋裝好放回原藥袋。另外要注意的是,最好每次使用前再剝半,會更能確保藥品的品質;有時醫師會不小心開立不宜剝半和磨粉的藥品剝半使用,請民眾注意藥袋上的標示,適時詢問藥師,以獲得最佳的藥物治療效果。

透過呼吸法幫肺部排濁氣 胸中舒暢百病不生

透過呼吸法幫肺部排濁氣 胸中舒暢百病不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回想一下,當你生悶氣、鬱卒的時候,是不是有一種胸口悶悶的感覺?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在《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書中提到,當人承受巨大的隱形壓力,一直擔心著某件事,文學家用「心中有一塊大石頭放不下」來形容,我覺得很傳神。長時間憂怒鬱悶,疾病顯化出來的位置,經常是集中在心胸這一個區塊。中醫稱乳岩、乳毒,起因為憂思鬱結,所願不遂,導致肝脾氣逆、經絡阻塞,在胸部顯化為核從狀硬物。 西醫的角度來看,要預防乳癌的復發與轉移,除了定期檢查追蹤外,照顧到心理層面,盡量避免陷入抑鬱、憂鬱的漩渦中,也十分重要。有研究顯示,乳癌患者若接受心理治療、適時排解壓力,復發與死亡風險可降低四到五成。此外,不只惡性的乳癌,良性的乳腺發炎、乳房腫痛脹,避免壞情緒傷身,也是排除危險因子的好方法。 去恨解悶胸病不生當然人都會有情緒,時而悲傷、時而憤怒,也都是有的。但若你不去擴大它、延長它,讓情緒像一陣風吹來,很快消散,那就很安全,不怕它積累成疾。有一個保命心法,你一定要牢記,那就是「去我執、去自我中心」。 脾氣一來,病氣就來。老愛發脾氣,容易令內分泌失調。而胸中疾患,常跟「所願不遂」有關。你這個願,如果是好願,是為大家好、為提升自我靈性所許下的心願,那就完全沒問題完全無害。但如果你去做了一些好事,是為了能有好名聲、期待人家稱讚或給予回報,那就很容易出事。抱著不切實際的期待,強迫人家得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做,不然你就生氣、就不滿,用情緒勒索人家,像這種情況,就很容易生病。 「如果你愛我,你應該如何如何。」「我做了這麼多還不都是為你好。」「養狗都還會搖尾巴,養你不如養條狗。」充滿執念地去希望人家滿足你、順你意,人許這種願,傷心悲憤的機率實在太大了。強迫人家替你做什麼,別人不一定會聽你的,一直要一直要,往往更不能如願。但若你開心地自願去為他人做什麼,付出時間、提供幫助、傳遞善意,那你每次都能如願,且沒有人能阻止你。利他,出於無私的愛,結果肯定非常美妙。 無私,化解不滿足的尷尬大自然提供氧氣給我們吸到飽,也沒向人要過一毛錢。太陽讓我們感到溫暖、強健我們的骨骼,也沒跟人討過任何暖氣費、營養費。人啊,活得自然一點,效法自然,有機會就盡量無私去付出,少去想一些有的沒的,怨氣少一點、仇恨少一點。稍微算一下自己曾獲得的種種好康,出生的時候赤裸裸沒帶一張鈔票、一張信用卡,不也活到了現在,一路上獲得的幫助,實在是數也數不完啊!把怨氣都洩掉,才有空間把福氣裝進來。以感謝代替抱怨,心放鬆了,維持健康也會輕鬆許多。 每回當我說利他的時候,都會記得提醒大家要「不求回報」,順手利他,不要帶有目的性的利他,這樣,你才能真正快樂起來。給陌生人一把雨傘,讓他不至於淋成落湯雞,所能獲得的快樂,相當於家庭收入翻倍。經常無私利他、時時感到快樂,免疫力會很棒、大腦也不容易退化。心寬一寸、病退一丈,你快樂、大聲歡笑、大口深呼吸,胸中舒暢,自然百病不生。 練呼吸,鼻孔左右交替隔夜的怨氣毒如蛇,千萬不要把怨氣留到明天。當你覺得天公伯對你不公平,世界欠你一的道歉的時候,趕快來做這項呼吸練習。這個左右交替式呼吸,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它能整合左右、調節陰陽平衡,你將得到月亮與太陽的祝福,成為一名剛柔並濟的生命勇士。各種性格的人都適合練習。 交替式呼吸令過分消極的人獲得滋養的能量、重拾和諧之感,也能讓太亢奮的人平靜下來、緩解躁動不安。最棒的是,這個呼吸法,會幫助肺部排濁氣,因憤恨憂鬱而感到胸悶的人,不妨藉此消消氣。另一個練習的好時機是睡前,經常練習,你會睡得更甜更香更安穩。以下「鼻孔左右交替呼吸分解動作」按圖示動作重複三次,換邊,同樣再做三次即大功告成。

化粧品含香精易過敏?5個秘訣安心用

化粧品含香精易過敏?5個秘訣安心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炎炎夏日,為了防止狐臭、汗臭等惱人異味,許多人會選用體香膏或香水來遮掩。而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化粧品會添加香精或香料來遮蓋原料的異味,如沐浴乳、洗髮精、乳液、護手霜及香皂等。因此,食藥署提醒,即使是聞起來沒有香味的化粧品,也有可能添加芳香物質。許多植物萃取物亦含有易致敏物質據研究顯示,化粧品所添加的香精或香料,經常是造成過敏的常見原因之一,包括Cinnamyl alcohol、Amyl cinnaml、Eugenol、Geraniol、Hydroxycitronellol、Coumarin、Lyral等。而歐盟針對化粧品如添加易致敏的芳香物質,則需符合相關之標示管理規定,並針對高致敏性的Lyral、Atranol與Chloroatranol,都將自今年8月23日起,禁止在歐洲市場流通。近年來,宣稱草本或添加植物萃取物的化粧品廣受歡迎,然而許多植物萃取物亦含有易致敏的芳香物質。例如:苦橙皮萃取物中含有Limonene與Linalool,兩者經氧化後會成為高致敏物質;橡樹苔蘚及樹苔蘚萃取物則含有Atranol及Chloroatranol。為避免香精或香料過敏,食藥署提供選購香氛用化粧品的五個小秘訣:1.看標示:特別是品名、用途、成分及保存期限等,不買來路不明或標示不清的產品。2.要測試:先做局部皮膚測試,沒有刺激或過敏等不良反應,方能安心使用。3.避部位:避免使用於黏膜部位,切勿直接朝口鼻噴灑。4.放陰涼:勿使高溫造成變質。5.限期用:開封使用後,要留意在效期及是否變質。食藥署提醒,隨著天氣變熱,要多注意皮膚清潔,選用適當的香氛化粧品,若使用後有過敏症狀,應立即停用,並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