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心臟病患可以打疫苗嗎?醫:建議施打降低重症

心臟病患可以打疫苗嗎?醫:建議施打降低重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8歲吳先生神色匆匆的來到診間,面色緊張的問:「醫師,我心律不整,裝支架又在吃抗凝血藥物,我好想去打疫苗,但擔心會有血栓或其他副作用。」最近疫情緊張,心臟科門診好多患者都在詢問能不能打疫苗,心臟科醫師參考歐洲及美國心臟學會指引,整理出心臟病患擔心的問題,希望在緊張時刻讓患者放心、安心,鼓勵大家踴躍打疫苗,盡快達到群體免疫效果。新竹臺大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林廷澤表示,心臟病患者接種疫苗非常重要,接種疫苗雖不能完全防止感染到COVID-19病毒,但可以大幅降低住院和重症死亡率,因此強烈建議施打。心臟疾病不會加重疫苗帶來的副作用從目前的臨床證據顯示,心臟疾病不會增加疫苗帶來的副作用,也不會提高嚴重副作用的風險。一般常見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包括施打處紅腫、疼痛、頭痛、肌肉痠痛等。打完疫苗的幾天內會覺得發燒、發冷和全身倦怠,這些反應主要是身體對於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嚴重心臟病患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喘、全身倦怠或有明顯感冒症狀,然而這些症狀僅會持續24-48小時,可以藉由使用退熱止痛藥,或大量飲用開水緩解。嚴重過敏反應可能會使心臟患者產生嚴重後果,然而這種不良反應發生的機會僅兩百萬分之一,相較於接種疫苗後能夠預防重症住院或死亡的好處,不應因為機率微小的副作用而不打疫苗。有些心臟患者關心疫苗跟目前服用的藥物會不會有影響,林廷澤表示,目前沒有任何醫學報導和研究顯示兩者有交互作用,因此在施打疫苗前後,除了某些抗凝血藥物,不應停止心臟科疾病的用藥。很多心臟患者服用的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藥物,都會因為外傷增加出血風險。林廷澤表示,COVID-19疫苗是採肌肉注射而非皮下注射,因此使用這兩類藥物的患者,施打處容易有瘀青和腫脹現象,可以提醒注射護理師使用23或是25號針頭注射,注射後緊壓注射處2-5分鐘以上,降低出血風險。幾項心臟科用藥注意事項如下:*使用warfarin的患者,施打前建議檢測INR,需在治療範圍以下才能施打,應與醫師討論及確認注意事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患者(NOAC),目前台灣的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分成一天一次(Rivaroxaban、Edoxaban)和一天兩次(Dabigatran、Apxiaban),建議做法如下:1.使用一天一次抗凝血藥物的患者,施打當天早上建議不要服用,打完3小時後再服用當天的劑量即可。2.使用一天兩次抗凝血藥物的患者,建議施打當天早上不要服用,打完疫苗後,待第二次服用藥物的時間在服用。心臟病童無法接種 更需要隔離保護避免染疫台灣目前使用的疫苗並不是活病毒疫苗,因此曾接受過心臟移植,正在使用抗排斥藥物的患者,接種疫苗後並不會感染到COVID-19。不過,因為心臟移植而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對COVID-19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但目前尚無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力或免疫反應的相關數據。對這方面有疑慮的患者,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的做法。至於兒童心臟病的部分,目前孩童不能接種COVID-19疫苗,根據研究顯示,18歲以下少年和孩童較不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約佔患有新冠肺炎族群的1%以下。然而有心臟病的孩童是高風險族群,更需要隔離保護免於感染。

戴護目鏡防疫頭好痛 原來是眶上神經痛

戴護目鏡防疫頭好痛 原來是眶上神經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民防疫,民眾外出除了戴口罩,還搭配護目鏡、雨衣、手套等裝備,降低沾染病毒的機會,但陸續有人反映戴上護目鏡、護面罩後,出現頭痛的症狀。醫師指出,這種頭痛就跟夏天游泳時戴蛙鏡後頭痛的狀況類似,提醒民眾選擇護目鏡、護面罩時,應注意與頭部接觸點是否過緊,避免擠壓到神經導致疼痛。戴安全帽、泳鏡也有同樣症狀 又稱游泳後頭痛症候群在戴帽子、安全帽,甚至現在防疫戴護目鏡、護面罩,因為持續施於顱周軟組織的壓迫或牽引所導致的頭痛,為眶上神經痛,又稱為游泳後頭痛症候群。部立南投醫院疼痛科醫師隋善中指出,由於夏天是游泳的季節,民眾在游泳時戴了不適合臉型的泳鏡,經常造成游泳後的頭痛症狀。現在因為疫情關係,許多民眾也在配戴護目鏡及護面罩後出現相同狀況。隋善中表示,眼眶神經在眼眶上緣,不論是泳鏡、安全帽、頭套、護目鏡等,當其壓迫到框上神經,擠壓到頭部的周邊神經,就會造成頭痛的問題。不過在脫掉之後,疼痛便會漸漸緩解。留意與頭部接觸點是否過緊 選擇適合臉型的配件選擇泳鏡、護目鏡時,要留意與頭部接觸點是否過緊,另外購買時應盡量選擇適合臉型的配件,以避免擠壓到神經。如果頭痛持續,可能需要就醫由醫師診療開立止痛藥物。若是止痛劑都無法消除疼痛,可選擇神經解套注射。隋善中表示,在超音的導引之下,找出擠壓神經筋膜或是組織,將增生藥物注射到擠壓的部位,一則解套擠壓,另一則修復擠壓的神經。疫情期間為了杜絕病毒的傳播,民眾外出時防疫裝備齊全,不過再嚴密的防護措施仍有染疫的風險,在全國疫情風險維持三級警戒的情況下,應減少出門的次數,不群聚,若無法避免外出時,應戴好口罩、保持人與人的安全距離,確實做好手部清潔,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6/29新增54例本土 三級警戒以來最低

6/29新增54例本土 三級警戒以來最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54例COVID-19病例,均為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例死亡。連續5天低於百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趨勢逐漸往下降,相對低點,但不排除是假日採檢量較低有關。今日新增54例本土病例(其中17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19例男性、3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16日至6月28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22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20例、桃園市及新竹縣各4例,彰化縣2例,基隆市及屏東縣各1例;其中31例為已知感染源、5例關聯不明、18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新增8例死亡案例今日新增8例死亡個案,為5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9日至6月19日,確診日介於5月15日至6月20日,死亡日介於6月25日至27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6月27日累計公布1萬3435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86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75.1%。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4748例確診,分別為1170例境外移入,1萬352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個案中累計102例移除為空號。自2020年起累計64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63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325例、台北市245例、基隆市21例、桃園市18例、彰化縣10例、台中市及新竹縣各4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苗栗縣、台東縣、雲林縣及高雄市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居家8式有氧 3分鐘就能強化心肺

居家8式有氧 3分鐘就能強化心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因應全國實施新冠肺炎疫情第三級警戒,各級學校學生留在家中學習,以降低群聚感染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國高中學生8式律動有氧,在熱身讓呼吸與心跳略為加快後,只要踩踏3分鐘就能訓練協調性、強化心肺功能。每個動作可做10-15次,以8個動作為一個循環。可依據個人體能狀況做一至三個循環,讓學生在家透過輕快的律動有氧,提升健康防護力。手臂向上張開深呼吸:做肩關節緩慢外展的動作,向上伸展時吸氣、下放內收時吐氣,將肩關節活動度釋放,有效減緩肩頸緊繃,為接下來的動作做好暖身準備。手臂上下旋轉身體搖擺:配合重心左右轉移做手臂交替上下旋轉的動作,挑戰手腳與身體的協調,有效活動雙腿以及手臂的肌肉,為全身性的暖身動作。手腳延伸動態伸展軀幹:雙腳交替做側跨步呈弓箭步的動作,手臂同時向對側身體前伸,有效伸展軀幹與活化上、下肢肌肉。腳尖左點右點手抬高:雙腳尖交替向外點步,搭配雙手上下舉高,訓練手腳協調。左右擴胸腳後踩:肩關節做水平外展的動作搭配腳向後踩點,可以有效打開胸廓,提升胸椎的活動度。腹側核心活化操:保持不彎腰,交替側抬高膝蓋碰對側手肘,可以活化腹部核心的肌肉,健康的核心肌群能有效保護我們的脊椎。左右踏步向上拍手:交替左右踏步雙手在頭頂做拍手的動作,調整呼吸喘息一下,為下一個動作做準備。側跨三步向上歡呼:左右交替向側邊跨出三步,再雙手向上舉高歡呼,在保持平衡下可以跳起來歡呼,有效提升心跳增加心肺耐力。運動結束後,重複做第一個手臂向上張開深呼吸的動作調整呼吸做收操,可以有效穩定心跳與呼吸。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防疫期間在家上體育課或是下課時跳跳律動有氧,可先熱好身再跟著節奏舞動,以減少運動傷害。並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每日所累積的身體活動量,最好達到世衛組織建議之兒童及青少年應至少有6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的標準,以提升健康體能及健康防護力。 

新生兒基因檢測 提早揪出晚發型疾病

新生兒基因檢測 提早揪出晚發型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少子化的台灣,每個孩子都是寶,父母親殷切期盼孩子出世,更希望孩子能健康長大。隨著檢測技術的進步,家長們也有越來越多的選擇。最首要的是國家提供的篩檢項目,包含代謝篩檢與聽力篩檢。目前的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有21個項目,這些代謝疾病若未能及時治療,可能造成損害,導致永久性後遺症。禾馨醫療小兒科陳菁兒醫師指出,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新生兒篩檢主要是篩檢「採檢當下」血液中的代謝產物、酵素,可以找出急性或嚴重程度較高的疾病,以便即早接受治療、減輕症狀。至於聽力篩檢,可以找出當下已經發生嚴重聽力損傷的寶寶。由政府補助的各項篩檢皆相當重要,但還是有其侷限性,陳菁兒醫師分析,所以有些未列入篩檢的疾病,或者是比較晚發病的寶寶,往往得等到出現症狀、生長遲緩時,才就醫檢查,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父母的自責與遺憾。受惠於醫學的進展,目前已可運用基因檢技術讓新生兒篩檢更加完善,「新生兒基因檢測」只需寶寶採取幾滴血液或是刮取口腔黏膜細胞便能進行檢驗,能夠提早驗出晚發型的寶寶,且涵蓋更多疾病種類。新生兒聽力篩檢正常,長大後卻出現聽力損傷?新生兒基因檢測的起源與聽力篩檢有關,陳菁兒醫師解釋,以往大家認為只要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的寶寶,聽力應該就沒有問題,但是後來卻發現,部分在4-5歲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小朋友,檢查起來其實是聽力損傷造成的學習遲緩,代表仍有部分聽力損傷無法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出來。台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與基因醫學部團隊針對這個問題深入研究,這才發現台灣人具有一些特別常見的聽損基因及點位,於是發展出聽損基因檢測在新生兒的應用。陳菁兒醫師說明,上圖中藍色圈圈代表由新生兒聽力篩檢所發現當下已經有嚴重聽損的寶寶,橘色圈圈是利用基因檢測所找出來較輕微、以及晚發型的聽損寶寶。研究發現這兩種檢查重疊的部分很小,也就是說新生兒基因檢測可以找到傳統聽力篩檢無法篩檢到的族群,且兩者同等重要,無法互相取代。這樣的研究開啟了新生兒基因篩檢的應用,在台灣也已經頗為普及,準父母在產檢過程中都可以由醫療院所獲得相關資訊。《麻醉風暴》上演的惡性高熱 檢測有助日後用藥安全不同檢測技術,可以找出的不同疾病特性的族群,陳菁兒醫師說明,新生兒代謝篩檢採檢當下寶寶血液中的代謝物質,可以偵測出急性且嚴重的代謝疾病,但輕型或晚發型代謝疾病就不一定驗得出來;新生兒基因檢測則可以提早找出高風險寶寶,後續便能加強照護和追蹤。除了聽力損傷及代謝疾病,目前新生兒基因檢測的應用範圍很廣,還可以進階到找出特定中樞神經、血液、肌肉、心臟、視力等多種疾病,陳菁兒醫師說,透過基因檢測甚至可以了解一些藥物過敏的問題。「基因檢測可以實現預防醫學與精準醫療的概念。」陳菁兒醫師說,以藥物過敏為例,輕微的可能只是皮膚搔癢紅腫,但嚴重可能導致死亡。過去大家只能在用藥之後,才從臨床反應知道是否對藥物過敏,現在則可利用藥物基因檢測找出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就醫時就能提醒醫師避免使用相關藥物,或調整藥物劑量,以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機會。藥物基因體學包括藥物代謝與藥物不良反應的資訊,陳菁兒醫師分析,因為每個人對藥物代謝的速率不同,所以在相同劑量下可能產生不同的反應,譬如小朋友常用的退燒藥,可能因為代謝速率不同而導致不良反應,嚴重可能造成腸胃道出血。成人常用的降尿酸藥物,在某些人身上可能出現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SJS)或毒性上皮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皮膚會嚴重潰爛,甚至導致死亡。還有知名電視劇《麻醉風暴》中上演的惡性高熱,主要是因為帶有特殊基因的人群,在使用某些麻醉藥物後容易演變成惡性高熱,而危及性命。陳菁兒醫師說,以往這些比較特殊的案例,常找不到原因,但是現在透過藥物基因檢測,我們可以提早找出容易對這些高敏感藥物產生不良反應的族群,有助於提升用藥安全。因為人體的遺傳基因不會改變,一輩子只需要驗一次即可,這些攸關用藥安全的資訊,長大以後也都非常實用。基因檢測讓家族成員連帶受益針對有家族史的寶寶,因為帶有相同疾病基因變異的機率比較高,需要以基因檢測確認是否為高風險寶寶,提早做預防照護。至於沒有家族史的寶寶,則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相關疾病,並能藉此找出隱藏的家族史而讓整個家族受益。也就是說,新生兒基因檢測的好處其實不只侷限在受檢的寶寶,包含已出生、未出生的兄弟姊妹、其他家族成員,甚至上一代或下一代都可能是受益的對象。無論是否有已知家族史,如果新生兒驗出疾病基因變異,都應該接受完整遺傳諮詢,必要時再進行相對應基因檢測。「有的家族因為寶寶做了基因檢測,才發現其他家族成員其實也有相同的疾病,因而得以提早接受治療。」陳菁兒醫師說,了解遺傳疾病的狀況,也可以讓爸爸媽媽在準備生育下一胎時,做好計畫。貼心小叮嚀陳菁兒醫師提醒,基因檢測是一種風險評估的概念,一生只需驗一次,就可以得到終身受用的基因疾病資訊。提早檢測就越能夠提早預防,避免錯失疾病的黃金治療期,甚至其他家族成員也可能連帶受益。(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白黴菌害印度疫情雪上加霜 中榮超前部署快速診斷工具

白黴菌害印度疫情雪上加霜 中榮超前部署快速診斷工具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隨著疫苗的問世及接種率的提高,許多國家的疫情已逐漸獲得控制。然而在南亞的印度地區,爆發了第二波的COVID-19疫情,至目前為止COVID-19的確診病例已超過2800萬例,死亡人數達33.7萬例。不僅如此,在COVID-19第二波疫情的同時,也出現了白黴菌感染症的爆發。至今年5月底為止,印度白黴菌感染症病例已達9000多例,死亡率高達50%。台中榮總感染科主任劉伯瑜與中興大學生科院老師林琦然共同研究發現,這次印度爆發的高致死率白黴菌感染症(又稱白黴菌感染症)。造成白黴菌症之主要感染黴菌為白黴菌門(Mucoromycota),其中包含大家比較常聽到的麵包霉Rhizopus、Mucor Lichtheimia,與比較罕見的Apophysomyces、Cunninghamella、Rhizomucor Saksenaea等。這些真菌是常見的環境腐生真菌,在土壤、腐爛水果或蔬菜及動物屍體及糞便中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因麵包上面的Rhizopus及Mucor黴菌的孢子囊及孢子通常是灰色或黑色,故此類真菌有時候被會誤稱為黑黴菌。感染鼻竇、腦部、肺部及皮膚,症狀包含鼻塞、眼睛及臉頰腫脹等白黴菌感染症是一種嚴重的黴菌感染疾病,一般而言並不常見,但會發生在免疫功能不良的患者,其中包含造血幹細胞移植、實體器官移植、血液惡性腫瘤和未受控制的糖尿病,由人類吸入空氣中黴菌的孢子所造成。白黴菌會感染人類的鼻竇、腦部、肺部及皮膚等部位,病患會出現鼻塞、眼睛及臉頰腫脹等症狀。感染後,若不及時治療,白黴菌將快速擴散,導致患者死亡。傳統上,白黴菌病是以組織病理學檢查、培養或輔佐電腦斷層掃描來診斷,但上述檢測方法可能有時效與敏感性的問題,因此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臨床單位使用PCR的方法,來解決上述的問題。中榮感染科引進可以檢測毛黴菌感染症的核酸檢測試劑,劉伯瑜表示,國外的研究顯示PCR的敏感性及專一性可高於9成以上,能夠快速地診斷出白黴菌感染病,更早的開始適當的治療。台灣面臨COVID-19的挑戰,是否也將有相關黴菌感染症或其他伺機性傳染疾病的發生,需要我們齊心以高科技的前瞻思維,一起守護台灣。

全球無蔬果包裝染疫案例 芒果這樣吃不怕胖

全球無蔬果包裝染疫案例 芒果這樣吃不怕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全台芒果進入盛產期,屏東枋山發生Delta變種病毒群聚感染,連帶影響當地芒果遭退訂。農委會表示,目前全球並未有因蔬果及包裝而染疫的案例發生,消費者可以放心採購,只要注意食用前的清洗,國產芒果既美味又營養。熱量易爆表 一天不吃超過半顆為原則枋山地區位近屏東南部恆春半島北方,為一狹長丘陵地形的芒果產區,背山面海之明顯的亞熱帶環境氣候,具有生產優質芒果的地理條件,加上長年來農友積極研習提高芒果品質的栽培技術,使得枋山地區芒果聞名。今年初枋山地區因乾旱芒果開花結果減少,加上年初低溫的淬鍊,使得讓今年芒果甜度高、風味佳。芒果有「熱帶水果之王」美譽,不同品種的芒果營養成分大致相似。每100公克的果肉大約含有熱量40至60大卡,主要的成分是果糖、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其中β胡蘿蔔素是最天然的抗氧化劑,會轉換成對提升免疫力很重要的維生素A,陳弘聖醫師提醒,芒果多吃容易增加熱量,造成肥胖,因為半公斤重的芒果肉約為一碗飯的熱量,建議一天以不超過半顆芒果(一顆約500公克)為原則。 挑選果皮細緻、無蟲害、紋路少者為佳挑選芒果時,果皮細緻、光滑、無蟲害,紋路少者為佳。如果果皮上有黑點,可能代表芒果患有炭疽病,品質就會大打折扣。若發現果肉有黑點,要避免食用。由於芒果屬後熟性水果,購買後需先等後熟、軟化才可食用,若馬上放入冰箱,除了可能影響後熟,會影響芒果品質及風味。農委會為協助枋山地區農友芒果行銷,已請枋山農會協助收購優質芒果,亦會媒合企業團體訂購,消費者可透過農會網站訂購,農委會籲請消費者以實際行動挺農民。

確診女剖腹產子 娃未染疫喝母乳增抗體

確診女剖腹產子 娃未染疫喝母乳增抗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國內疫情自5月中升溫至第三級警戒,確診個案大幅增加,其中亦包含懷孕中婦女。林口長庚醫院於6月17日完成第一例桃園市確診產婦的剖腹產,產婦安排在負壓隔離產房接受剖腹產,順利產出一名健康的男寶寶。生產過程醫院均以最高防疫規格保護第一線醫護人員,新誕生的寶寶也證實核酸檢測為陰性,沒有受到COVID-19垂直感染,產婦也順利解除併發重度子癇前症的警報。負責主刀的林口長庚產科主任闕河晏表示,該名產婦於6月初因接觸到確診同事而染疫,初診斷時核酸檢測(PCR)Ct值達到17。該產婦原為輕症,於家中隔離觀察,但6月13日時產婦自覺喘不過氣,聯絡當地衛生局後由桃竹苗區重度責任醫院林口長庚收治,入住負壓隔離病房接受瑞德西韋治療。疑重度子癇前症合併胎位不正 負壓隔離產房剖腹住院過程中雖然核酸檢測Ct值改善至22,卻發生血壓升高、肝指數受損,疑為重度子癇前症,加上36周合併胎位不正,林口長庚召集專責團隊,包括婦產科、麻醉科及新生兒科,於6月17日安排產婦在負壓隔離產房接受剖腹產,順利產下一名健康的男寶寶。林口長庚副院長賴瓊慧醫師指出,因應疫情波動,加上林口長庚為桃竹苗區重度責任醫院,常有緊急高危險妊娠個案需要剖腹產。特殊的母嬰照護需求,在既有的正壓手術房及負壓隔離病房都無法完全達到及時而安全的生產,故院方於今年初便積極建置「負壓隔離產房」,以保護產婦、新生兒及前線醫療人員安全,讓產婦生得安心。負壓隔離產房於今年過年前完工,其中包括3間待產室及1間剖腹產室。病室內均有負壓單一流向氣流,並有包括中央胎兒監視器、氧氣、視訊系統等醫療設備,提供來自高風險地區或確診產婦待產及生產。若在待產過程發生胎兒窘迫或產婦缺氧等緊急狀況,可以直接在負壓剖腹室執行插管及絕急剖腹產,為高危險的母胎爭取黃金急救時間。截至6月中為止,已有48名COVID-19高風險產婦於林口長庚隔離產房順利完成生產,而6月17日生產的確診產婦,為林口長庚醫院接生的第二位確診產婦。闕河晏說,院方很早就想到確診產婦的問題,因此積極設置負壓隔離產房,以最高防疫規格保護第一線醫護人員。這次剖腹產的專責團隊,也經過事前反覆練習隔離衣穿脫、手術流程跟轉送動線,手術當天也有專業的感染管制團隊在現場指導,讓剖腹產順利完成。當大家聽到孩子出生時的哭聲,都非常感動!每天與孩子視訊 期待解隔親自餵乳這名確診產婦因PCR仍呈現陽性,產後若與新生兒接觸恐怕有感染新生兒的疑慮,因此感染科醫師建議產婦繼續住在負壓病房隔離,不得已必須讓母嬰分開。然而這名勇敢的媽媽仍打起精神,戴著口罩、手套,努力擠出珍貴的初乳,並在孩子出院時由護理師協助,將兩大罐充滿抗體的初乳帶給孩子。她說,原本以為自己沒有母奶,但產後第三天母奶便自然分泌,加上醫護人員告知母奶中有對抗新冠肺炎的珍貴抗體,並多方鼓勵,讓她下定決心嘗試擠奶,也讓她枯燥的隔離生活有了重心。確診媽媽在產後第6天確認PCR轉為弱陽性,Ct值達到32,經由感染控制小組評估,總算可以順利出院。雖然晚了孩子好幾天,但她開心的說總算可以自在與孩子視訊,她也會繼續擠奶,直到解除隔離的那天,再更進一步嘗試親餵。

6/28新增60例本土 陳時中:景點人潮是隱憂

6/28新增60例本土 陳時中:景點人潮是隱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60例COVID-19病例,均為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例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診人數減少可能跟周末採檢人數有關,但發病病例的確有減少,近兩日景點紛紛出現人潮,是個隱憂,呼籲大家盡量避免外出。新增3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的60例本土病例(其中31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26例男性、3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19日至27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33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22例、桃園市2例,基隆市、南投縣及彰化縣各1例;其中32例為已知感染源、3例關聯不明、25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說明,今新增3例死亡個案,為2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7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3日至6月22日,確診日介於5月26日至6月24日,死亡日介於6月25日至2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累計1萬4694例確診,分別為1170例境外移入,1萬347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02例移除為空號。

雪崩式對話 黃金單身漢與愛絕緣

雪崩式對話 黃金單身漢與愛絕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一個人與愛絕緣,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塊木頭一樣木訥,不懂他人的心思,或者像銅牆鐵壁一樣,無法與人親近,因此關係無法深入交流的情況,可能總是碰觸一下後,繼而兩人又繼續成為平行線。在這裡跟你分享法蘭克與班傑明的故事。當你看不見自己身上的獨特性,當你不對你的人生感到好奇時,往往你不會看見你內在的豐盛。法蘭克就是這樣的人,他是個溫和有禮的紳士,每次準備與女孩約會時,都穿著整齊也小有品味,也梳著有型的頭髮,還有點反差的騎著野狼機車,也懂得在上車前位女孩戴上安全帽,但每次女孩與他的約會往往不會超過兩次,他總是不解為什麼聊天氛圍頗為愉悅的氣氛,對方後續變意興闌珊。我要法蘭克把我當成約會對象,把約會聊天內容聊一次給我聽。法蘭克很是開心,充滿熱情又開心的說著一段段故事,語調仍不忘又溫柔,表情也充滿微笑。聽了十分鐘之後,我忍不住看一下錶,我覺得我快打哈欠了,我要法蘭克停下來。法蘭克很需要我回饋他,眼神迷惘又期待。法蘭克那十分鐘,講得全是自己那有著雄偉事蹟的爺爺,他講述著爺爺是個充滿傳教熱誠的基督徒,每年夏天都會舉辦上百人的青年夏令營,帶領青年學子進行情緒教育、生命教育等,他很以自己的爺爺為榮,也覺得在爺爺身上學到非常多生命的哲理與做人的道理。不談自己的事:出口閉口都是別人我看出他眼神裡充滿崇拜,但又好奇他的內在發生什麼事?爺爺精采的人生,是否也豐富他的內在,讓他對自己的人生充滿希望與積極的動力呢?還是爺爺的輝煌事蹟與他現階段的人生相較之下,自已因此黯淡無光呢?我問法蘭克:「如果我是那跟你約會的女孩,我一定覺得我在跟你爺爺約會,哎,不好意思,那個畫面想起來很奇怪。」法蘭克說:「我爺爺真的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人呀!」我說:「沒有人會否定這一切,但是,法蘭克,你究竟有多大的篇幅在談論你的爺爺呢?如果我沒有阻止你繼續說下去,你會講爺爺講多久呢?」法蘭克說:「恩,我到沒注意到這點,可能會一直說下去吧!」我說:「那好吧,法蘭克,再試一次看看,你可以多說關於你的故事嗎?」法蘭克說:「喔好吧!我來說我的旅遊經驗好了。」接著,法蘭克說起他跟一群朋友去越南合資買了一艘小船,四個大男孩就在小船上遊了半個越南的海岸線,之後又把小船轉手賣掉等。我聽得津津有味,但也注意到法蘭克沒有剛才那充滿熱情的說話眼神,我問法蘭克,說自己的故事與說爺爺的故事,差別在哪裡?法蘭克說:「我總覺得爺爺的故事比較精采,我不確定你聽了我旅遊的故事會有什麼反應。」我說:「法蘭克,你喜歡自己的旅遊經歷嗎?你覺得這是有趣的事情嗎?」法蘭克說:「算喜歡吧,可是......」法蘭克眼神黯淡下來,似乎已經再說很多事了。「女生會對我的故事感興趣嗎?他們不會覺得我們男生在玩得遊戲很無聊?」我翻了法蘭克一記白眼:「嘿,你知道為什麼人會喜歡上另一個人嗎?最重要的,是你的自我揭露,而當對方在對話中覺得越認識你,或者是認識她自己想像中的你都可以,當她覺得你感覺越熟悉,越容易喜歡上你,越希望跟你的生活有更多連結。」在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性格類型中,內向型者(introvert)通常比較內斂與內省,特別不習慣分享自己的事情,也比較習慣分享他人的,或者與自己無關的中性事件,像是天氣、時事等,也因此在情感相處上有時候會表較吃虧一些,若一直沒注意,就會一直與愛情擦身而過。法蘭克一直有個讓自己仰望的爺爺,卻一直活在爺爺的遮蔭下,儼然忘了自己已經長成一顆獨樹一格的樹,去到哪總用爺爺的光芒與人交友,只是相形自己的渺小與無趣,自然容易與愛絕緣了。吸引力雪崩的對話有時候,學員會問我,他們一開始跟約會對象聊天都還不錯,但後來對方回應越來越少,甚至已讀不回,最後不讀不回,他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什麼,換來如此對待。首先,我們先來探討一件事,也就是對方不太聊天或不太回應的情形是一開始就如此,還是越來越疏遠?對方一開始是否積極投入又有熱情與溫度的回應,但後來卻越來越冷淡,甚至沒有文字只剩下貼圖?如果對方一開始就不太熱絡,很有可能他並沒有打算要進入關係,也很可能對方就是懶得用訊息聊天,但這些往往都能從與對方見面時感受出來,若對方懶得訊息聊天而喜歡見面聊天,往往約見面不會有太多阻饒,但如果訊息少,約見面又困難,那更是一個不想進入關係的打算,他的注意力也許也不在你身上,就無須多花時間。再來,我觀察到,許多對話讓彼此吸引力瞬間雪崩:自貶在對話中不斷嘲諷自己,或者將對方某些行為解讀為因為自己不好,這樣的對話出現會讓對方不知道如何回應,大部分善良的人會跟你說不是這樣、你很好,但心裡已經出現「這個人也許沒有我想得這麼好」這種複雜的感覺,甚至會有一種,你都看不起自己,我要怎麼看得起你的感受。例如:「哎呀,我就是太笨了,所以都無法理解你說的東西!」「大概是我太無趣了,讓你想要早點走。」所以你可以修改語言是:「我聽不太懂,你可以多說一點嗎?」(直接承認自己不懂,並不會自貶,反而是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氣度,也讓對方感覺自己說得東西讓你感興趣)「噢,怎麼突然要離開,發生什麼事嗎?」(一樣好奇對方的狀態,而他可能會對自己早走有點愧疚,而有下一次邀約)句點這不僅僅是造成互動冷場而已,還容易讓聊天的對方需要不斷想新話題,讓對方覺得與你聊天會筋疲力竭之外,還會覺得你一點都不好奇對方,只要對方來理解你,關係處於不平衡的相處與單向式問答,對方也會很快就失去興趣。例如:A:「你週末都在做些什麼?」B:「就跟朋友出去玩吧!」修改:A:「你週末都在做些什麼?」B:「就跟朋友出去玩吧!爬山或衝浪之類的戶外運動,你呢?」對話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要促進彼此認識與了解,而不是對方來了解你而已。如何讓對話綿延連續,就要能接球並且願意接球,創造對話的連結感,畢竟當你回問越多,你們彼此找到更多的共通性,共鳴感就會越益加深,當彼此有一種很了解彼此的時候,安心感與吸引力也會提高。(本文摘自/愛無能:為什麼我們想愛,卻無法好好愛?/采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