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化療引發貧血 造血針連打8周恐血管栓塞

化療引發貧血 造血針連打8周恐血管栓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包著頭巾的患者來看診,臉色蒼白、走路有氣無力需要人攙扶,她慢慢地坐下來。「我是癌症患者,化療後出現骨髓抑制,貧血越來越嚴重、白血球也不足,打造血針改善不多。上個月回診時醫師說,紅血球生成素暫時不能打了,一方面是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是怕繼續打會出現血管栓塞,也會增加中風的機率。」貧血嚴重時療程須暫緩 影響預後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或電療時,會抑制骨髓細胞,讓骨髓造血能力變差;另外惡性腫瘤會讓身體出現慢性發炎,也會影響造血;癌症治療後容易出現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營養吸收不足,也會影響造血;還有時常抽血追蹤檢驗,也會造成血色素流失過多,這都會讓腫瘤患者出現貧血。貧血是癌症發病的主要或相關症狀,也是癌症治療成功與否的主要指標,當貧血太過嚴重時,必須暫緩或延後整個治療療程,這就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後。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人體的紅血球生成素主要是由腎皮質部間質細胞來合成,是一種醣蛋白類的荷爾蒙,作用在骨髓上,促使紅血球前驅細胞的生成及分化,增加紅血球數量,簡單講就是幫助造血。當癌症患者出現貧血時,多會使用紅血球生成素來改善,但是,它的使用並不是無止盡的。根據研究顯示,長期施打紅血球生成素可能帶來相關併發症,例如有可能會加速惡性腫瘤的生長,惡化癌症病情,增加血管栓塞的風險,血壓增高,增加腦中風機率。所以,當使用6~8周後依舊貧血無改善,這時就不應該繼續使用。這種骨髓抑制的貧血,在中醫方面是屬於中醫「虛勞」、「血虛」、「內傷發熱」、「血枯」的範疇,近年來亦有提出新名為「髓瘀虛損」。在古代對於相關的血液疾病,就已經有不少論述及理論,從最早在《內經》提到的「腎藏精,主骨生髓」理論就為本病的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為毒邪,骨髓蘊毒,導致肝鬱、脾虛、腎虛為本,氣血陰陽虧虛為先,形成造血紊亂的症狀。中醫調理助攻 癌友得以繼續療程中醫治療方面,明朝著名醫家汪綺石所著的《理虛元鑑》是虛勞專書,其中提出「理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對後世影響深遠。本病治療中醫主要是以毒、瘀、虛三個方面來調理,所以解毒、活血、扶正三大治則貫穿整個療程,加上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偏失,針對性的調理例如: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填精益髓、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養陰清熱、疏肝理氣等,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經過幾周的調理,患者精神改善了,貧血也減輕很多。她回診時高興地說:「腫瘤科說我的檢查數字已經合格了,可以繼續原先的療程了,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居家快篩不碰壁!掌握5重點避免篩檢誤判

居家快篩不碰壁!掌握5重點避免篩檢誤判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居家快篩試劑核准發售逾兩個月,疫情逐步緩降後,企業與學校也積極自主管理,配合居家快篩、確保工作與校園環境健康。隨著民眾使用經驗與需求逐日增加,醫師建議,居家篩檢適合在確診者較多的高風險區,或與確診者足跡重疊時使用,如果民眾有疑慮,在疑似發生接觸的兩周內,可以每五天進行一次篩檢,之後每周進行一次即可,期間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診斷。 試劑之間的差別在哪裡?如何選擇?目前核准發售的居家快篩試劑有很多品牌,民眾常無從下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指出,居家快篩試劑主要分為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核酸檢測採用分子增幅技術,檢測檢體中是否有病毒的遺傳物質,優點是在病毒量低的時候就能偵測得到,陽性一致率較高,約為97%,但所需費用較高、時間也較長;而抗原檢測則是運用可以專一結合新冠病毒的單株抗體,就像是鑰匙與鎖配對結合開鎖的概念,操作方便,且時需較短,但需要病毒量較多才偵測得到,且陽性一致率較低,約為90~94%。不論是核酸檢測或抗原檢測,兩者都是從鼻腔採檢,因為鼻腔的病毒量比口腔更多。至於應該選擇哪一種類型的快篩試劑?陳宥達分享,若是染疫風險不高者,或是進行定期快篩管理者,考量到成本,建議可以選擇抗原檢測即可,但如果三天內曾有高風險與確診者接觸過的話,則該使用核酸檢測,靈敏度較高、比較不會造成誤判。 該怎麼使用居家快篩才能避免失準?由於居家快篩試劑必須自行操作,部分民眾在閱讀說明書後仍有疑惑,陳宥達提供五個注意事項:1.操作前清潔雙手:若是手部不潔,細菌可能會污染拭子(棉棒),造成結果失準。2.閱讀保存期限:跟所有日用品一樣,過期的快篩試劑可能失去效力,結果也無法參考。3.使用前再開封:有些民眾拿到快篩套組後,就會拆封所有物件備用,可能造成未使用的內容物過早暴露於環境、影響結果。4.拭子應充分浸泡於試管:有些民眾以蜻蜓點水的方式將拭子沾入試管,但浸泡若不夠久,檢體與緩衝液無法混和,無法得到正確的結果。5.擺放日期拍照存證:建議可將檢驗結果與可顯示日期的物品放在一起拍照,以便後續做為證明使用。 各廠牌試劑在操作上有些許不同,詳細步驟參照各廠牌說明書。當所有檢測步驟完成後,請妥善處理廢棄物,以免造成環境污染。 擔心出現偽陰性與偽陽性,可以怎麼做?陳宥達表示,若是CT值過高、無症狀感染者或採檢不確實,都會影響到檢測的準確度。若民眾擔心自己出現偽陰性(即已受到感染,快篩卻呈現陰性),建議五到七天後再做一次快篩,緩解心中的疑慮。若快篩結果呈現陽性或者有身體不適的狀況,無論是否為偽陽性(並未受到感染,快篩卻呈現陽性),由於快篩試劑的目的是快速篩檢出可能確診者,建議儘快通報各地衛生局進行進一步檢測。

媽媽10公分腎臟植入體內 末期腎病2歲娃重生

媽媽10公分腎臟植入體內 末期腎病2歲娃重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歲的陳小妹妹在出生不久即透過腹膜透析洗腎,移植手術成為順利成長的唯一希望,然而10公斤以下幼童的移植手術困難度高,加上術前交叉試驗陽性,意即會攻擊移植腎臟抗體,台大醫院團隊克服萬難,將陳小妹媽媽的腎臟成功移植到陳小妹身上,成為院內首起10公斤以下、抗體排斥的腎臟移植手術。陳小妹日前已出院,不僅在疫情下完成幼兒腎臟移植奇蹟,也為末期腎病幼兒提供治療的一線曙光。成人腎臟佔小孩腹腔一半 術前需增加體重和腹腔容量陳小妹出生後即因全身水腫、大量蛋白尿與腹水,及合併呼吸衰竭與小腸穿孔,被送至台大醫院加護病房照護,為了找出陳小妹腎臟功能急速惡化的病因,台大醫院利用全外顯子次世代基因定序進行檢測,確診為WT-1基因突變所導致早發性腎病症候群,必須接受腎臟移植才能順利成長。儘管媽媽願意捐贈腎,但成人的腎臟長軸約10公分,幾乎佔了小孩肚子的一半,移植是一大挑戰。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蔡宜蓉指出,兒童因為腹腔小,需長到一定體重才有可能將媽媽的腎臟植入,在移植前的準備,除了感染、血壓、電解質的維持穩定外,也藉由調整鼻胃管餵食與透析劑量,讓陳小妹持續增加體重和腹腔容量,提供足夠的空間接受成人腎臟。三級警戒期間移植 母愛無畏疫情限制醫療團於7月9日進行移植手術,由陳媽媽捐贈左腎植入陳小妹的右後腹腔,同時移除原本的右腎,再利用人工腹膜將陳小妹的腹腔傷口關閉。陳小妹術後由兒童加護病房團隊與移植外科團隊共同進行術後照顧,並於8月17日出院,此個案也是該院10公斤以下幼兒、交叉試驗陽性腎臟移植首例。台大腎臟移植團隊進行過4例2歲10公斤以下的腎臟移植,最久的案例已經腎移植超過16年。然而幼兒腎臟移植的困難還有待突破,包括病童腎臟病變的確診、免疫抑制劑的使用、手術前後多團隊的兒童醫療照護等,尤其如何克服體型與心肺功能上的限制,更是手術技術與照顧上的難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陳小妹妹家人無畏疫情進行移植,不僅是家人親情的體現,更有賴台灣整體防疫措施的成功。

寶寶喝奶哭鬧不停 可能是舌繫帶過緊…2招可改善

寶寶喝奶哭鬧不停 可能是舌繫帶過緊…2招可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30歲的新手媽媽芸芸在餵母奶時,發覺孩子不斷哭鬧,難以哺餵,丈夫更觀察到孩子在啼哭時舌尖黏在口腔底部,察覺有異,就醫診斷後,發現為舌繫帶過緊所致,在門診使用無菌剪刀進行簡單處理,並加壓止血3~5分鐘後就恢復正常,寶寶也能夠正常的喝奶。舌繫帶過緊恐影響言語發展亞東醫院小兒外科醫師夏肇聰指出,舌繫帶位於舌頭下方和口腔底部間,會使舌頭的運動受限,嚴重者無法捲舌進而影響語言發展,吞嚥功能也會受影響,造成哺餵母乳困難。許多家長因發現孩子發音有問題,才發現舌繫帶過緊,這類治療並不繁複,即早就醫才可以把握黃金治療期。若發現孩子舌頭呈現V形、W形或無法伸出等異狀,應儘快就醫,6個月以下的幼兒舌繫帶通常是薄膜狀,一般可在門診用無菌剪刀剪開並止血3~5分鐘,就可正常喝奶,若大於6個月或舌繫帶較厚實,必須進行Z型整型術,術後不需要特別護理,麻醉清醒後即可以正常喝奶、進食。孩子不願刷牙、刷牙即出血 注意是否上唇繫帶有異狀若孩童不願意刷牙、一直哭鬧,或刷牙即發生出血狀況,則要注意是否是上唇繫帶出現異狀,上唇繫帶是上唇和上排兩個門牙間牙齦根部相連接的帶狀軟組織,當繫帶過緊會不容易翻開,上唇繫帶不會影響小孩的發音或語言發展,但若因此導致不願刷牙影響口腔衛生,建議手術治療,術後恢復期也不長,傷口通常一到二星期後就能癒合。夏肇聰提醒,若孩子出現上述徵兆,可先觀察舌尖有無上捲,是否出現任何的異狀,有時候發音問題並非單純只受舌繫帶影響,若家長對小孩口腔繫帶有疑問,可以詢問小兒外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加零曇花一現 今增2例本土2例死亡

加零曇花一現 今增2例本土2例死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及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今新增2例本土病例中,案16055為越南籍30多歲男性,因曾接觸確診者(案16006), 8月19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並進行居家隔離,8月25日出現喉嚨痛、喉嚨癢及頭痛症狀,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14.9)。案16056為本國籍20多歲女性,因曾接觸確診者(案15969),8月16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並進行居家隔離,8月17日出現喉嚨癢及咳嗽症狀,並於隔日緩解,8月25日接受隔離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24)。由於2例個案隔離期間未與他人接觸,且就醫期間之相關接觸者均有適當防護,故皆無匡列接觸者。新增6例境外移入今新增2例死亡個案中,案14517為8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無相關活動接觸史;6月23日因發燒就醫,6月24日採檢並住院隔離治療,6月25日確診,8月4日解除隔離,8月20日死亡。案14837為7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及其他確診個案接觸史;6月27日因出現咳嗽、疲倦症狀就醫採檢,6月28日住院隔離治療,6月29日確診,7月14日解除隔離並出院,8月20日因其他原因死亡。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24日累計公布1萬4739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44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6%。今日新增6例境外移入個案,為3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美國、日本及中國入境,入境日介於8月2日至24日,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

不只中暑 室內外溫差逾8.5℃也可能心肌梗塞

不只中暑 室內外溫差逾8.5℃也可能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70歲老先生中午在公園運動時突然昏倒,緊急送醫檢查為急性心肌梗塞,醫療團隊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的心臟血管並置放支架,兩周後,老先生順利地出院。「人家說心肌梗塞都是天氣冷、寒流時才會發作,怎麼我老伴會在夏天發生呢?我還以為是天氣熱中暑昏倒。」老先生的妻子不解地問。高溫導致血液黏稠、膽固醇上升,增加血栓形成機會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蘇彥伯表示,心肌梗塞或急性冠心症,隨著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因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因素逐漸退化,產生斑塊堆積在血管內皮中造成阻塞,進而造成心肌缺氧和胸悶、胸痛等症狀。日積月累的斑塊若造成冠狀動脈血流的急性阻斷,甚至可能造成休克或猝死。一般而言,冬季氣溫度驟降,容易造成血管收縮甚至痙攣,這時原本狹窄的血管會變得更嚴重,而引發急性症狀,這也是為什麼大眾普遍覺得心肌梗塞好發在冬天。其實夏季氣溫超過30℃時,發生急性冠心症的風險也會漸漸升高,當溫度超過31.5℃,風險會增加近3成;每上升1℃,整體的死亡風險會增加3%,若患者伴隨有糖尿病,更會增加冠心病死亡的風險。為什麼高溫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學理上來說,溫度上升會導致血液黏滯性增加、膽固醇上升、血管內皮受損,進而增加血栓形成機會。高溫造成的體液減少更會加重上述現象,過度的脫水在某些患者身上甚至會發生低血容休克,或是因電解質不平衡而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高溫,許多研究也發現,處在忽冷忽熱過高的溫差(大於8.5℃),或是缺乏空調而持續悶熱的室內環境下,一樣會增加急性冠心症發生的風險。台灣的氣候不時有破紀錄的高溫或日夜溫差變化劇烈情形,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不慎!三高、抽菸、糖尿病及洗腎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是胸悶、胸痛,疼痛可以連到肩膀、後背或頸部,同時伴隨頭冒冷汗、喘不過氣等,嚴重時會造成低血壓休克、甚至心律不整或心臟停止而昏厥或猝死。有抽菸習慣、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或洗腎患者、高齡等都屬於高風險的族群。預防方法為高溫警訊時避免從事劇烈戶外活動,外出時做好遮陽,避免陽光直曬,同時補充足夠水分避免脫水。室內環境保持涼爽通風,空調溫度設定在26~27℃,不但省電,還可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反而造成不適,甚至增加急性冠心症的機會。

寶寶發燒抽搐像中邪?4個熱痙攣特徵爸媽必知

寶寶發燒抽搐像中邪?4個熱痙攣特徵爸媽必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歲的小寶發燒到40℃,突然嘴唇發黑、眼睛上吊,甚至手腳抽搐,嚇壞在家照顧的阿嬤,急忙送醫急診,小寶爸媽也請假趕到醫院,醫師診斷後告知是「高燒合併熱痙攣」,小寶爸媽追問熱痙攣是什麼?有沒有後遺症?阿嬤則擔心地直說,要帶小寶去收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簡穎瑄指出,熱痙攣即熱性痙攣,好發於6個月至6歲幼兒,據統計,6歲以下每25人中有1人發生過熱痙攣,是兒科常見的急診狀況。醫界主要說法是幼兒腦部尚未成熟,受高溫刺激,引發腦細胞異常放電,而產生痙攣動作。任何會造成發燒的疾病,都可能誘發熱痙攣,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腸胃炎、腸病毒、泌尿道感染等。確定熱痙攣已排除其他疾病,如腦炎、腦膜炎等侵入中樞神經的疾病後,可確定為良性的熱痙攣。典型熱痙攣不影響智力發展 發作時保持口鼻暢通6歲後很少再發生良性熱痙攣,不會留下後遺症,更不會燒壞腦子,影響智力發展。當孩子發燒並抽搐時,家長難免驚慌,醫師提醍要保持鎮定,觀察孩子發作情形,並記下抽搐時間,對醫生的診斷處理會有所幫助,典型熱痙攣有以下特徵:1.發燒超過38.5°C,常見在39°C或40°C。2.發燒第一天就出現抽搐情形,而且只有一次。3.全身僵硬攣縮、四肢對稱性抽動,常伴隨兩眼上吊、嘴唇發紫、牙關緊閉、口吐白沫、失去知覺等現象。4.抽搐時間通常不超過5分鐘。簡穎瑄表示,熱痙攣無法預防,當孩子突然發作時,照顧者應協助孩子保持口鼻暢通,千萬不要在嘴裡塞入任何物品。急診常有醫護找不到照顧者的情形,因為現在很多家庭是阿公阿嬤帶孫,長輩怕金孫咬到舌頭,常直接將手指伸進孫子嘴裡,反遭咬傷,送孫子去急診,自己也順便到外科治療手傷。其實孩子熱痙攣發作時,並不會咬到舌頭;如果進食時昏倒,先看有無食物阻塞呼吸道,若無明顯異物,不必強行取出,以免造成嘔吐反射,導致吸入性肺炎。6歲後仍持續發生 須進一步檢查釐清是否為癲癇大多數的熱痙攣發作會自行停止,雖有可能復發,但頻率不高。有研究顯示,已知有熱痙攣體質者,在38°C低度發燒時先預防性給予退燒藥,並無法預防抽搐發生。一般而言,熱痙攣往往有家族遺傳,家長可詢問親戚有無類似情形,如果小時候曾有過經驗,但長大後不再發作,成長過程很順利,大可放寬心,熱痙攣並不會影響正常發育。較令人擔心的是,熱痙攣也有可能是腦膜炎、腦炎或其他中樞性感染所引起,需做精密檢查,以把握治療時機。此外,局部、不對稱的抽搐屬於「複雜性熱痙攣」,預後較典型熱痙攣差,若6歲後仍持續發生,須做進一步檢查,釐清是否為癲癇。

憂染疫未回診,「骨髓纖維化」擅自停藥恐成急性血癌

憂染疫未回診,「骨髓纖維化」擅自停藥恐成急性血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5歲的劉伯伯(化名),幾年前體重驟減,短短半年內從60公斤瘦到45公斤,食慾也變差、容易疲憊,家人本以為是自然老化未多注意。直到某次到醫院回診輸血,醫師發現他輸血頻率越來越高,從每月一次變成每週一次,且腹部左下方漲大,懷疑可能為其他疾病所致。劉伯伯住院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罹患「骨髓纖維化」,後續醫師以口服藥物治療,病情才逐漸穩定,回復到每月一次的輸血頻率,狀況好時甚至不需輸血。但今年五月以來,台灣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劉伯伯擔心回診會感染新冠病毒,竟自行減藥欲拖延回診時間,豈料體內血紅素竟立刻降回危險值。疾病特異性低難察覺 出現「十大症狀」應當心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劉耀中醫師指出,骨髓纖維化是一種少見的血液疾病,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好發於 65 歲以上族群,由於疾病進程較緩慢,患者往往需數年才察覺,且症狀無特異性,易與老化或更年期混淆。因骨髓分化不良、過度造血,使得骨髓被纖維、結締組織取代,造血功能轉而由脾臟或肝臟代償,使臟器腫大壓迫胃部,影響食慾及營養吸收,患者常出現易感疲勞、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骨頭疼痛、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7.8度)、搔癢、腹部不適、易有飽足感、體重下降等十大症狀。如有以上症狀請盡速就醫,並進行抽血檢查。劉耀中醫師表示,骨髓纖維化需經骨髓移植方能根治,但骨髓移植有年齡限制,通常年紀愈高的患者手術成功率愈低,故年長患者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如輸血、類固醇藥物、賀爾蒙治療,或藉由口服藥物,抑制基因突變、減緩骨髓刺激,有效縮小肝脾腫大,進而降低輸血頻率。劉耀中醫師提到,口服藥物雖能有效改善病況,但須長期持續服藥,不少患者自感病況穩定,而擅自停藥或減少劑量,「最怕的是一整個月都沒回診用藥,就很容易使病況失控。」劉耀中醫師補充,疫情期間有少數患者如前述案例,出現藥物戒斷症狀,身體不適狀況劇增,如今不少醫療院所已有視訊門診,甚至也可請家屬代勞領藥,呼籲患者切勿自行調整藥量或停藥。骨髓纖維化未早治恐致肝硬化、內臟出血劉耀中醫師提醒,若長達三個月以上血液數值異常,或有前面提到的十大症狀,應提高警覺,鼓勵民眾與患者可利用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MPN10)初步自我評估,若症狀持續未改善即應盡快就醫。劉耀中醫師說,骨髓纖維化若未妥善治療,長期肝脾腫大,恐會引發肝硬化,甚至有約有四成機率演變成急性血癌;若長期血小板、血紅素低下,也可能造成心臟負擔、內臟出血機率變高,甚至容易發生感染。劉耀中醫師呼籲,因骨髓纖維化患者的免疫功能不全,除非患者有其他符合新冠疫苗接種之禁忌症不適合施打,否則都建議患者可接種疫苗,施打前也最好先與醫師討論,在病況已獲控制下及早完成施打,可避免因感染而引發其他重症。MPN10量表請點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PjNQXH2Cc8CWpkHnZ1RKC1PUGfSFuCgW/viewTW2108205162

糖友防疫間未規則服藥致腎功能加速惡化 醫:勿輕忽風險

糖友防疫間未規則服藥致腎功能加速惡化 醫:勿輕忽風險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陳敏玲醫師。圖/陳敏玲醫師提供。(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5歲患有糖尿病伴有腎病變的中年男性,由於疫情期間不敢回診所抽血開藥,將近2個半月沒有服用三高藥物,除此之外因為腰部拉傷,也是自行到藥局購買止痛藥 ; 近日微解封下回診抽血追蹤,發現血糖、血壓、血脂都變高了,微量尿蛋白也變成巨量尿蛋白了,在診所持續追蹤、幫助患者調整藥物穩定控制三高後,尿蛋白的情況才開始降低。腎、心、眼、足,併發症及時檢查不可少在新冠肺炎嚴峻的居家防疫期間,指揮中心呼籲盡量不要外出與前往醫療院所,因此慢性病患看診模式也有了變化,部分患者會採取視訊看診或電話問診,部分患者甚至不回診了。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秘書長陳敏玲醫師表示,糖友多少都會因為身體不適而可能需要服用止痛藥,但建議能到基層診所讓醫護人員了解相關病史,開立避免影響腎功能的藥物,才能落實疾病治療的全面考量,避免腎臟病或其他併發症發生。目前台灣糖尿病人口突破230萬,以台灣九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第2型來說,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很容易疏忽監控。事實上當血糖高,免疫力就會跟著下降,對於疾病抵禦能力也變低,疫情期間更是要特別注意。陳敏玲醫師特別提醒糖友除了要注意血糖控制,還要注意三高控制避免造成腎臟、心臟相關併發症,像糖友的血糖一旦飆高,影響到血管內壁受損,可能會導致腎、心功能降低。隨著微解封的日常到來,因為疫情延期回診的糖友,陳敏玲醫師建議近期可以恢復常態性回診持續監控病情,除了每三個月要追蹤醣化血色素,做好血糖控制外,也要糖友注意每年都需要做腎功能、視網膜病變與足部等併發症檢查,以及早發現大小血管病變,及時治療,延緩惡化。及早認識糖尿病風險因子 增強自我照護力糖尿病患約有4成是慢性腎病患者,保護腎臟尤其重要。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2020年執行的「及時篩、腎心安」2.0計畫,便是希望藉由提升基層醫療人員的糖尿病照護專業能力,讓第2型糖友更了解腎臟與心臟的風險因子,達到延緩腎心併發症目的。陳敏玲醫師強調,尿蛋白是腎功能評估的重要指標,糖尿病患者的病識感普遍不足,有時看診問病患或家人尿蛋白狀況都不太理解。經去年「及時篩、腎心安」2.0計畫調查發現,尿蛋白是病患認知落差最高的,44.2%的患者都無法正確認知自己已經出現尿蛋白,可見透過基層醫護人員落實衛教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也因此今年進一步在「及時篩、腎心安」3.0計畫中,更加強糖尿病患伴隨有腎心風險因子的衛教知識,透過基層糖尿病團隊照護糖友,落實照護模式的在地化,相信也能讓糖友有最佳的醫療與生活照護品質。此外,為了方便讓更多民眾取得衛教資訊,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也特別架設「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 線上衛教網站 (https://actonmrf.com/),除了能快速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若有相關醫療需求,民眾也可於網站查詢最鄰近的診所諮詢。前陣子的防疫生活讓一些慢性病患無法規律回診而變得有些焦慮,陳敏玲醫師建議,平日除了規律服藥、多監測血糖外,運動也是控制血糖的因子之一,建議在防疫原則下,可以適當外出走走運動,心情不要太緊繃,讓疾病控制落實於日常,才是長久之道。關鍵字: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腎功能、止痛藥、新冠疫情、新冠肺炎、肺炎、疫情、遠距醫療、視訊醫療、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居家防疫、微解封完整的衛教資訊及網址可透過以下網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 https://actonmrf.com/

疫情下的乾癬患者 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用藥一次搞懂

疫情下的乾癬患者 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用藥一次搞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期間,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更該關注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用藥問題。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表示,若有感染疑慮會調整用藥,至於打疫苗後,多數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不用停藥。另外,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吳南霖指出,針對嚴重膿疱型乾癬病人,健保署在今年五月特別開放新條款,若有符合全身急性的膿疱型乾癬的條件,就有機會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打新冠疫苗後 多數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不需停藥 鐘文宏部長表示,使用免疫抑制劑需要注意「感染風險」,部分藥物因影響免疫系統,若有感染新冠肺炎疑慮或已經確診則建議停用,包括環孢黴素、MTX等傳統口服藥物。至於生物製劑,根據國外共識不需停藥,而高劑量的類固醇在疫情期較危險,建議調低劑量。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施打新冠疫苗,鐘文宏部長指出,大部分的生物製劑都可以繼續使用,除非是天皰瘡的生物製劑必須停藥四周;至於傳統的免疫調節劑,依據目前美國相關治療指引MTX黃色藥丸建議停一周,新型的乾癬藥物JAK抑制劑建議停一周;如果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建議將劑量調低,以免影響疫苗的效果。打疫苗後是否停藥仍視疾病嚴重度、感染風險來調整,若為罹患嚴重型乾癬、紅斑性狼瘡的病人,因爲停藥會影響疾病惡性度,而不建議停藥。自體發炎性乾癬─膿疱型乾癬 急性發作有生命危險在各種乾癬類型中,膿疱型乾癬是屬於較嚴重的疾病。吳南霖主任指出,膿疱型乾癬是一種自體發炎暨免疫失衡的疾病,特徵是皮膚出現小顆膿疱,分為局部性、肢端性和全身性,局部性常見手掌、腳掌處,也可能出現在指端處。至於全身性因為膿疱範圍大又痛,有時還會發燒、發冷、疲勞、關節不適,當出現急性的全身系統性症狀時,也很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包括基因、藥物、感染都有可能誘發膿疱型乾癬,吳南霖主任表示,無論是全身性、局部性膿疱性乾癬的傳統治療效果常常有限,且不容易穩定控制,會嚴重影響病人生活。針對膿疱型乾癬的傳統治療方式,常會使用如A酸、滅殺除癌錠、或環孢靈素等口服免疫調節劑做為第一線治療藥物。當傳統藥物效果不佳時,吳南霖主任表示,現有生物製劑可以選擇,是利用生物科技研發的標靶式藥物,直接阻斷或抑制細胞激素,改善皮膚的異常。鐘文宏部長進一步解說,過去臨床上用於乾癬的生物製劑類別很多,包含IL-17,IL-23抑制劑等,目前核准膿疱型乾癬是針對IL-17受體的生物製劑,IL-17受體被視為乾癬、膿疱型乾癬的重要機轉,新式生物製劑的特色是效果較強,對膿疱型乾癬、一般乾癬都有效果。如果生物製劑治療後,皮膚好轉後會停藥,之後使用口服藥即可。今年五月健保放寬 生物製劑特別開放新條款過去健保規定需使用兩種傳統乾癬藥物及照光治療各三個月,療程共六個月以上效果不佳才能申請生物製劑。吳南霖主任說明,全身性膿疱型乾癬的傳統藥物存在可能的副作用及有限的療效,病程起伏反覆不定,膿疱易破裂且照護不易。因此,今年五月健保署特別針對膿疱型乾癬患者開放使用條款,「對於全身型急性膿疱性乾癬,若是成年女性有懷孕可能之患者,符合一定條件及嚴重度就可以申請使用。」每次急性用藥可以申請4周的生物製劑,最長8周,兩次用藥至少間隔12周。吳南霖主任分享一名全身性膿疱型乾癬女性患者的治療經驗,因為考量未來仍有懷孕打算所以無法使用A酸,改用其他傳統藥物治療,雖然勉強控制,但仍有膿疱長出,影響生活甚鉅。所幸,改用生物製劑後,改善效果相當明顯,三個月內病灶幾乎完全消失,皮膚煥然一新,病人開始打扮、髮妝變得不同於以往,心情開朗愉悅,開展新生活。不過,吳南霖主任也強調,由於每位患者的病況與體質可能不同,對生物製劑的反應也可能有一些差異,患者有治療需求時可以跟醫師多討論。生物製劑「永不下車」條款 帶給乾癬患者曙光今年通過乾癬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條款,「使用生物製劑兩年後停藥,連續兩次未滿6個月即復發達PASI 10者允許持續用藥」,這是考量乾癬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停藥後,半年內復發比例高,故對有連續兩次暫緩用藥後復發病史者,允許持續用藥,被醫師稱「永不下車」條款。「超過兩次停藥復發就可以申請不用停藥,不用因為疾病反覆發作折騰了。」且鐘文宏部長提到,包含膿疱型乾癬、斑塊型乾癬或一般乾癬的病患都成為受惠對象。基於18歲以上育齡女性服用A酸有畸胎風險,健保也針對女性放寬,全身型急性膿疱性乾癬超過BSA(體表面積)大於10且伴隨系統性症狀可以使用生物製劑,對於女性來說是一大福音。(文章授權提供/ 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