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不只疫苗造成心臟炎症 小心「2種疾病」也會

不只疫苗造成心臟炎症 小心「2種疾病」也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美國食藥署與歐盟藥品主管機關發現,施打BNT 與莫德納Covid-19 mRNA疫苗和心肌炎、心包膜炎之間,可能有關聯性。歐洲藥管局分析,截至7月10日, BNT的1.77億劑接種疫苗中,出現145例心肌炎,以及138例心包炎;而莫德納2000萬劑疫苗接種當中,則是出現19例心肌炎和19例心包炎,其中5人死亡。 那麼疫苗還能夠安心施打嗎?對此,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表示,根據指揮中心表示,雖然數據顯示,確實有發現接種第二劑mRNA疫苗發生心肌炎的年輕男性數字高於預期,但計算其發生率為百萬分之12.6,屬於極罕見的案例,因此從整體公衛角度而言,施打疫苗仍是利遠大於弊。「而且這些年輕人心肌炎發生後,經過適當治療大部分恢復得不錯。」施奕仲指出,不是只有新冠疫苗有可能會造成心肌炎、心包膜炎等疾病,若民眾對於這類型疾病不熟悉,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結果。以下是這兩種疾病的發病原因、症狀、預防及治療方式。 心肌炎心肌炎顧名思義是心臟組織發炎,主因是病毒感染。舉例來說,許多腸病毒類的病毒,例如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等,或某些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的病毒類,例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微小病毒等,若跑到心臟造成心肌感染發炎,就是所謂的病毒性心肌炎。 此外,還有許多不明原因的心肌炎,一般認為可能包含某些免疫失調或異常所引起,例如因自體免疫引發的心肌炎;因mRNA疫苗引發的極罕見心肌炎,可能就是透過免疫異常所導致。文獻上,也有報導極罕見的細菌性或寄生蟲引起的心肌炎。有鑒於心肌炎的主要原因為病毒感染,要預防心肌炎,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個人衛生、提升免疫力,勤洗手、每年施打流感疫苗,也可預防病毒性心肌炎。 由於心肌炎常因上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導致心肌炎的症狀非常多變、難以發現,假若感冒症狀異常延長病程,身體越來越虛弱,就應該提高警覺。施奕仲指出,心臟發炎時,會降低心肌的收縮能力而影響血液輸出,除了胸痛外,可能會讓人覺得很喘、很累、四肢冰冷、臉色蒼白等症狀;而猛爆性的心肌炎,甚至會導致休克死亡。心肌炎的型態十分多變,醫師可透過理學檢查、血液檢查或X光、心臟超音波協助診斷,心電圖會呈現各式各樣的變化,各種心律不整都有可能發生,傳導障礙、STT段異常也很常見,最終再以心臟核磁共振檢查或心肌切片作確切診斷。」而心肌炎的治療方式則是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透過藥物改善症狀,給予發炎部位充分的時間恢復,類固醇的角色有正有負,若是確診病毒性心肌炎,免疫球蛋白的治療可能有很好的效果;至於猛爆性心肌炎患會出現急性心臟衰竭的各種癥候,常需要透過葉克膜延續生命,等待換心。 心包膜炎心包膜是包圍心臟的一層纖維層,會包覆在進入心臟的幾條大血管的根部中,平常可能約有30毫升的液體,做為緩衝撞擊之用。但如果心包膜發炎,心包膜可能會蓄積發炎液體,過多的液體有時會壓迫心臟,造成所謂的心包膜填塞,若未及時執行心包膜穿刺引流,有死亡的風險。 施奕仲解釋,心包膜炎的發病原因部分與心肌炎相似,主要是病毒感染,在台灣,也會遇到因結核菌感染造成的心包膜炎。此外,尿毒症、癌症轉移、化療電療引起的反應性心包膜炎,也是可能的發生原因。因為造成心包膜炎的成因眾多,預防之道應該以提升免疫力並且從預防或控制慢性病著手,日常生活應均衡飲食以攝取多樣營養素,規律運動來強健身體,並積極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症狀通常是中央或左側的胸痛,尤其呼吸時會更加嚴重、不舒服,可能會合併躺下時呼吸易喘、身體虛弱、發燒、心悸、腹瀉以及嘔吐等症狀。 臨床上,醫師會用聽診檢查是否有特殊的心包摩擦音,或是使用心電圖、超音波檢查等檢測來了解。若是發炎情況嚴重,除了使用消炎藥物緩解,若引發大量心包膜積液,會使用手術或引流將積液排除,避免心包填塞死亡。 疫苗引發的心肌炎、心包膜炎 容易發生在施打一周後施奕仲表示,無論是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只要提高警覺,出現症狀後及時治療,以這次mRNA疫苗施打後產生的心肌炎與心包膜炎的案例,一般來說都不會威脅生命。即使是疫苗引起的副作用,根據美國疾管中心統計除極少數案例以外,絕大多數人都能康復。 根據歐盟藥品管理局的說法,mRNA疫苗造成的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副作用,主要發生在年輕男性、第二劑接種的時候,且發病時間約在一周後到28天內發生。近期台灣出現第一例打完莫德納疫苗診斷心肌炎的疑似案例,是60多歲的女性患者,可見除了年輕男性,任何年齡、性別也都應該提高警覺。 

五十肩復健遲不見效?可能是肌腱破裂惹禍

五十肩復健遲不見效?可能是肌腱破裂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5歲的劉媽媽一年以來總覺得左邊肩膀無力,到了晚上又痠痛難受,睡覺時若側身壓到更是痛到無法入睡,雖然有到醫院接受X光檢查或是藥物及復健治療,卻都無法改善,後經肌力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旋轉肌肌腱破裂。所幸破裂的洞不大,肌肉也沒有萎縮,因此在接受肩關節鏡微創手術與術後復健治療後,不僅肩膀恢復既有的力氣,晚上的痠痛也順利緩解,她開心直呼:「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了!」旋轉肌肌腱破裂 需仰賴醫師經驗及核磁共振檢查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蔡旻虔表示,旋轉肌肌腱破裂的原因分別為1.外傷:肩膀直接撞擊或突然猛力拉扯,造成肩膀疼痛或手無法舉起的狀況。2.退化磨損:因肌腱長期和骨頭摩擦,導致肌腱越來越薄、最後破裂,通常是肩膀長期不舒服,之後會漸漸無力、越來越痛。此外,約有一半的五十肩患者,其肩關節沾黏的原因是旋轉肌肌腱破裂造成的併發症,因此,若復健治療五十肩一直沒有改善,建議要檢查確認是否有旋轉肌肌腱破裂的問題。現行可依肌腱破裂的狀況選擇復健、注射類固醇或手術治療。劉媽媽接受的肩關節鏡微創手術和傳統切開手術相較,不僅傷口小、對組織的破壞少,同時還能處理沾黏或關節內軟骨受損的問題,不僅術後疼痛少、傷口恢復快,同時減少術後沾黏問題,肌力也較快恢復。蔡旻虔提醒,旋轉肌肌腱破裂無法透過X光檢查發現,必須依賴醫師的經驗判斷及核磁共振檢查來確診,因此若發現有長期肩膀疼痛、手無法抬起或一抬就痛的問題,務必及早就醫治療,才能恢復正常生活。

懷孕期間多吃魚 寶寶出生後比較不容易過敏?

懷孕期間多吃魚 寶寶出生後比較不容易過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隨著人們的生活型態改變,晚生與少生成了很常見的事,也因為好不容易才懷上了孩子,對於寶寶的生長與出生後的健康,就會更加的留心,在諸多要擔心煩惱的事情當中,過敏是大家很關注的問題之一! 從懷孕前就開始注意飲食,到寶寶出生後,各個階段該要怎麼吃才好,每個時期關注的重點都不太一樣,只是到底有沒有發揮效果,就不是很確定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媽媽在懷孕期間的時候,多吃魚,以後孩子會比較聰明,也比較不容易過敏,但這個說法可信嗎?是否有相關的科學證據支持呢? 媽媽懷孕期間多吃魚的回顧研究 今年6月,一篇發表在《Critical Reviewsin Food Scienceand Nutrition》上的文獻,回顧分析了媽媽孕期吃魚的多寡與孩子出生後各種過敏疾病之間關係。 研究作者從各個科學期刊資料庫,搜尋2020年2月前發表,有關該主題的所有觀察研究,去掉重複跟不相干的文獻,最後篩選出31篇研究。經過彙整分析後,發現媽媽在懷孕期多吃魚,與其孩子出生後患有喘鳴、濕疹(eczema)和食物過敏的風險較低有關。 要多吃多少魚呢? 看了研究結果,你可能會試著想開始多吃點魚,希望能多減少孩子未來出生之後的一些身體不適的風險,但問題是要吃多少呢? 如果你本來每一兩天,甚至是天天會吃到魚或是其他水產,那麼應該是不需要調整;但如果是幾乎不太吃魚的人,那麼可以試著在每周的飲食裡,加入50~200公克的魚,或者參考地中海飲食的建議,每周吃一到兩次油脂較多的冷水魚,例如秋刀魚、鮭魚、鯖魚、土魠魚等,Omega-3脂肪酸含量較高的魚類,並且要注意魚的來源,確保懷孕的媽媽能吃到新鮮與安心的海鮮。 美國FDA建議魚這樣吃 美國FDA去年12月更新了他們提供給一般消費者的吃魚建議,主要是提供給準備懷孕、懷孕中、哺乳期間的媽媽,以及幼兒參考使用: •以每日2000大卡為基準,每周至少吃226公克(8盎司)的海鮮,但幼兒應減量,2歲28公克(1盎司),隨年紀增加而遞增,到11歲的時候可以吃到113公克(4盎司,相當成年人手掌部分的大小)。 •女性懷孕或哺乳是間,每周可以吃226到340公克(8~12盎司),汞含量較低的各種海鮮。 根據FDA的資料,以下七種魚汞含量較高,建議對象應避免食用: 1.大耳馬鮫(Kingmackerel) 2.馬林魚/旗魚(Marlin) 3.大目鮪魚(Bigeyetuna) 4.方頭魚(墨西哥灣) 5.鯊魚(Shark) 6.大西洋胸棘鯛(Orangeroughy) 魚的營養 魚很常是健康飲食的一員,例如地中海飲食或是傳統沖繩飲食,能提供: •優質蛋白質 •Omega-3脂肪酸,包括EPA與DHA •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的含量通常比其他類型的食物高 •含有的礦物質鐵,對嬰兒和幼兒發育,或是準備懷孕與孕期間的女性很重要 •也是鋅、硒和碘的好來源 (文章授權提供/ 安永生活誌)

熟女罹紅斑性狼瘡 腳痛竟是骨壞死

熟女罹紅斑性狼瘡 腳痛竟是骨壞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40歲的女性來看診,走起路來一跛一跛,她是紅斑性狼瘡患者,去年底右腳開始疼痛,起初以為是扭傷,後來才發現是骨壞死,骨科醫師說是長期吃類固醇引起。看她帶來的X光影像,右側髖關節是缺血性骨壞死第3期,左側是第2期。她因紅斑性狼瘡曾併發心肌炎、冠狀動脈疾病、心律不整,醫師建議若要手術應謹慎評估,以免有不可預期的危險。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不明原因誘發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許多種自體抗體,這些不同種類的抗體會攻擊不同部位,被侵犯的器官會引起發炎反應,而產生不同的臨床症狀。治療上大多以抗發炎藥物、抗瘧疾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來治療,因為幾乎都會長期使用到類固醇,所以很容易引起缺血性骨壞死。長期服用類固醇長期使用類固醇的人,會因為使用的時間及劑量不同,引起體質上不同的偏失,例如肝腎陰虛、血熱夾淤,或是脾腎陽虛、痰瘀夾濕。這些變化會導致骨質微循環不良、骨小樑生成減慢、骨質新生不良,綜合起來剛好就容易產生缺血性骨壞死。加上紅斑性狼瘡最常出現的陰虛內熱、氣滯血瘀、熱毒熾盛、氣陰兩虛、心腎陽虛等變化,都容易加重骨質缺血的變化,更容易出現骨壞死。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骨壞死屬於中醫「骨蝕」、「骨痺」、「骨痿」、「骨枯」的範疇。最早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的《靈樞.刺節真邪》篇中提到「骨蝕」,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正常的骨骼組織被破壞或者是被腐蝕。到了隋代太醫巢元方著作的《諸病源候論》中則詳細說明了缺血性骨壞死的疾病過程,因為「血氣隔絕,不能周榮」,致使氣血瘀滯,痺阻不通,筋脈失于溫煦,久之則骨頭壞死。治療方面,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髓居骨中,骨賴髓以養。」認為腎精充足,則骨髓充滿,腎氣的充盈與否,正是決定骨骼強健的關鍵,而長期使用類固醇的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就必須優先調理來改正,適時加入滋養肝腎類的藥物,就佔了決定性的關鍵角色。依每個人體質加以不同調理,再搭配針灸治療,療效才會較明顯,像是活血祛瘀行氣止痛,滋補肝腎壯骨填精,清熱化痰和中通絡,清肝利膽瀉火通絡,益氣養血滋腎壯骨等方法使新生的骨小樑數目增加,骨質越來越強壯、骨量越來越增加,骨壞死問題就可以先緩解,之後再逐步改善。經過幾個月調理,她的疼痛開始減緩,「回診時,醫師說骨壞死的情形已經改善了,我的疼痛也減少很多了,這樣應該可以不用手術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糖尿病患如何度過疫情?醫教3招保平安

糖尿病患如何度過疫情?醫教3招保平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生!我因為害怕疫情,延後了一些時日來就診拿藥。」類似的對話,近日在醫療院所診間內不絕於耳,延後拿藥、不規則用藥成為疫情爆發後常見的醫療窘境。本來控糖模範生的糖尿病友王先生,也因害怕疫情,沒有續用糖尿病用藥,再次就醫已是血糖高到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送急診。善用工具掌握身體狀態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葉乃誠指出,在新冠病毒染疫者中的流行病學調查,最常見的共病族群,糖尿病往往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糖尿病族群一旦染病重症入加護病房風險為非糖尿病患的2.8倍,死亡率高了8倍。而且風險跟平常控制的血糖狀態、糖化血色素、甚至血糖變異度都呈現高度相關。葉乃誠表示,疫情短時間不會完全消失,病毒也還會再變種,糖尿病族群隨時可能再面臨隔離及孤立,因此自我照護非常重要,提出三點重點供病友參考。1.控制血糖及體重大數據顯示,不管是第一型還或第二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況與罹患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有關。穩定持續藥物控制、規律回診、規律生活飲食、適度運動很重要,在家可做體操、伸展、抗阻力運動。2.實際測量血糖這段時間門診發現,有些病友在家久了,常飲食過量、缺乏運動導致血糖上升而不自知。這些隱形的血糖上升,常常都是因為沒有產生不舒服的症狀,而讓人沒有警覺。血糖機是病友可靠的幫手,不需要到醫療院就能準確知道血糖狀態。3.控制胰島素若是在隔離或染病期間,注意幾個酮酸中毒症狀:如胃口不振、虛弱、噁心、肚子痛等,若有疑似症狀盡早就醫,並補充適量水分及身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才能有效降低酮酸中毒風險,對於困難控制糖尿病患,胰島素是控糖利器。

吃飽就脹氣想吐?原來是腸道菌跑錯地方

吃飽就脹氣想吐?原來是腸道菌跑錯地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2歲的龔先生常年受脹氣所苦,雖注重飲食選擇,也儘量以清淡為原則,但每每用餐完1、2小時,就會嚴重脹氣,甚至需要催吐。雖然固定服用益生菌,並嘗試在飲食中找出誘發不適的物質,卻成效不彰。不只是脹氣,還有嚴重的便秘,讓龔先生的日常生活嚴重受到影響。腸胃問題可分為結構性及功能性聯青診所副院長顏佐樺表示,一般來說,腸胃可分為「結構性」及「功能性」問題。胃潰瘍、腸息肉等就屬於結構性問題,可透過完整的健康檢查排除。不過,龔先生的腸胃鏡檢查並沒有發現明顯病兆,因此需進一步思考「功能性」的問題。 「腸胃功能性的問題可以往3個方向思考:分解及蠕動功能、腸道菌相,或是腸道免疫。」因此,安排龔先生進階的功能醫學檢查,協助徹底找出原因。 過敏原檢測中,並沒有發現明顯食物過敏反應;小腸菌叢檢測發現小腸中有大量菌增生;加上從腸道消化評估檢測中發現,其糞便殘留不應有的油脂,可推斷其腸胃消化分解能力欠佳。 詳細了解龔先生健檢報告與日常習慣後,推估「消化酵素不足」恐是主因,因此又再做相關檢後查確認主因是:胰蛋白酶PE-1(消化酵素)分泌不足。顏佐樺表示,當腸道中的菌過度增生,即使不是壞菌,也會導致進食後大量產氣,造成嚴重脹氣。這種疾病就被稱為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簡稱SIBO)。 SIBO的常見原因包括,消化酵素不足、腸道蠕動欠佳、飲食過量攝取精緻糖等,導致食物分解能力不佳,無法完全消化,在腸道內慢慢發酵,更容易累積一些菌種在體內,導致腹脹、消化不好的症狀。 養成細嚼慢嚥、乾濕分離的飲食習慣因此,首先從源頭隨餐補充胰蛋白酶酵素,強化食物分解能力與避免菌叢繼續增生;其次,針對小腸中過度增生的菌叢,建議透過攝取大蒜、奧勒岡葉等具良好的抗菌成效的食物及保健食品。雙管齊下後,龔先生即使出遊、聚餐,也不再擔心脹氣影響行程與心情。 顏佐樺提醒,腸胃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民眾要養成細嚼慢嚥、乾濕分離的飲食習慣;也可以酌量攝取促進分解的食物,苦瓜能夠促進膽汁分泌,酸性的蘋果醋也能改善消化吸收,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攝取。造成消化功能異常的原因複雜,若有長期、慢性的腸胃問題更需要關注。「雖然有固定排便習慣,但是排便總不成形,這代表腸胃的吸收出現問題,仍然需要檢查。」像脹氣、胃食道逆流也很常見,卻容易被民眾認為「忍耐一下」就好而輕忽。 俗話說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功能良好的腸胃是健康的根本,每天花一些時間留意自己的消化功能是否正常,可以觀察吃哪些食物會導致特定症狀,做飲食與症狀日記,此外,定期做腸胃鏡檢查和留意腸胃功能性問題,改善小毛病,才能夠「腸」保安康。

老人跌倒一年內病死率增2成 4撇步防跌

老人跌倒一年內病死率增2成 4撇步防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02歲的女性人瑞在家中突然跌倒,無法動彈,家屬緊急送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經過電腦斷層等檢查,除了頭部受傷,骨科醫師王鍵元診斷,確定左側「股骨近端轉子間骨折」,向家屬詳細說明以及術前評估後,立即進行「微創閉鎖復位鋼釘固定」手術,病患隔天就坐在床邊吃飯,三天後順利出院,可以扶著助行器緩慢行走,目前復健良好。人瑞跌倒骨折 微創手術3天出院王鍵元表示,股骨近端轉子間骨折發生時,患者會感到極度的疼痛,無法活動,如果不積極治療,長時間臥床,容易引起易產生肺炎、泌尿道感染、敗血症或褥瘡等併發症,如果加上老年人常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內科疾病,一旦發生併發症就可能導致死亡,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王鍵元指出,股骨轉子間骨折一般以骨折復位內固定治療為主。傳統手術治療,以鋼板鋼釘固定骨折,傷口大,流血多,復原期長,固定沒有這麼穩定,「微創閉鎖復位鋼釘固定」手術傷口小,流血比較少,復原力比較快。該病患微創傷口分別為4公分、2公分和1公分,手術約40分鐘即復位完成,三天就順利出院。浴室要防滑 照明足夠、樓梯設置穩固扶手王鍵元也提醒,家中有老人一定要特別注意防止老人跌倒,1.浴室容易濕滑,一定要防滑止滑。2.淨空的動線,最好不要有門檻,避免跌倒。3.照明足夠,避免眼睛看不清楚而跌到。4.穩固的扶手,讓老人家行走安全。

術前用藥小心 這些保健食品恐增手術風險

術前用藥小心 這些保健食品恐增手術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洗腎室查房時,腎友黃先生告訴我他最近要住院接受大腸癌手術。「那可是需要全身麻醉的大手術呢!平時若有在服用抗血小板藥,術前一周要記得先停藥。」我邊說邊翻閱病歷,查看黃先生的常規用藥記錄。「謝謝醫師提醒,我沒有在吃您說的那種藥!」平時對自己的身體情況與相關用藥都很清楚的黃先生很快就回答。他頓了一下,接著反問我:「請問張醫師,我平常有在吃一些保健食品,開刀前需要先停藥嗎?」手術過程不易止血某些營養補充品會抑制血小板凝集:•亞麻籽油(Flaxseedoil)•綠茶粉(Greentea)•魚油(內含omega-3脂肪酸):體外實驗發現會抑制血小板凝集,但臨床的隨機對照試驗則指出,在手術前後服用魚油,和安慰劑相比,沒有因此增加出血風險。有些保健食品則會干擾凝血機轉:•薑黃(Turmeric)與薑黃的活性成分薑黃素(Curcumin):會延長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time,PT)與部份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葫蘆巴(Fenugreek):又稱雲香草、香草、苦草、香苜蓿或香豆子等,原產於印度和北非等地中海地區,在中國的四川、河南、甘肅、安徽等省份也有栽種;會延長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time,PT)。此外,生薑(Ginger)內含的有效成分,可用以緩解噁心感,體外實驗發現有抗血小板的效果,若和抗凝血劑Warfarin合用,會增加INR數值,凝血所需時間延長,增加出血的風險。研究發現,服用山楂草(Hawthornherb)萃取物會顯著增加心臟手術後之流血風險,甚至嚴重到需重新送回開刀房做開胸止血、術後胸管留置在體內的時間較長、待在加護病房的時間也比沒服用者來得長。其他如鋸棕櫚(Sawpalmetto)、大蒜(Garlic)、以及銀杏(Ginkgo),皆有案例報告指出,在服用後會讓體質變得易流血不止,需小心注意。上述這些保健食品可能會增加手術過程與術後的出血風險,建議在術前最好停止服用。橫紋肌溶解風險增在開刀過程中,待病人被藥物麻倒睡著後,醫療團隊會依主刀醫師的需求與指示,將病人的身體擺為特定姿勢,以最大化手術視野,有利手術的進行。長時間的軀幹扭轉與肢體彎曲,可能會增加肌肉炎、橫紋肌溶解的風險;其他危險因子包括:手術時間長、體液狀態不足、體溫過高或失溫、有在服用特定藥物如降膽固醇statin類藥物。紅麴(Redyeastrice)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物質,可抑制HMG-CoA還原酶,故也有降膽固醇的效果,作用機轉同statin類藥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11年發出聲明:紅麴相關產品內含Lovastatin(一種降膽固醇的statin類藥物)成分,提醒民眾服用時要小心肌肉疼痛等橫紋肌溶解之症狀。此外,艾草油(Wormwoodoil,植物學名為Artemisiaabsinthium)、甘草(Licorice)、水合性肌酸(creatinemonohydrate)、與塑身複合物燃脂膠囊Hydroxycut,皆有醫學文獻指出可能會間接影響肌肉,造成發炎、甚至橫紋肌溶解症。若不想增加術後併發橫紋肌溶解症的風險,建議上述保健食品如紅麴、甘草、水合性肌酸粉等,在手術前一、二周還是先不吃為妙。影響麻醉品質有些保健食品本身就具有鎮靜安眠的效果,如印度人參(也被叫做南非醉茄,Ashwagandha)與纈草根(Valerianroot);其中纈草根會抑制GABA(又稱胺酪酸)的代謝,讓大腦內有更多GABA可作用在中樞神經突觸,抑制神經傳導,達到放鬆、助眠的效果。有些則會和麻醉用藥產生交互作用,使藥效減弱或增強,因此會進一步干擾手術過程中的麻醉深度控制。聖羅勒(HolybasilspeciesOcinumsanctum)又名打拋葉,因泰式料理打拋肉會用此植物來提香而得名,具特別的氣味,在東南亞及印度使用較多;若將聖羅勒和Diazepam兩者併用,會增加Diazepam的藥效,延長睡眠時間。卡瓦胡椒(Kava)具安定神經的效果,可增強GABA抑制神經的作用、強化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與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s)這些鎮靜催眠藥的鎮定藥效。除了建議在術前暫停服用這類鎮定神經的保健食品外,手術結束後最好也繼續停用一段時間,以避免和術後止痛藥或鎮靜安眠藥有藥物交互作用,影響臨床治療、干擾醫師判斷。結語美國麻醉醫學會建議,在開刀手術前的一至二周,應停止服用營養補充品。研究指出,即將接受手術的患者中,16.5%病人所服用之營養補充品會和鎮靜麻醉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干擾藥物代謝而讓麻醉品質大打折扣;有19%病人服用會影響正常凝血機轉之營養補充品,其中有1/8的患者因此出現術中出血的情形。手術屬侵入性治療,在開刀前除了需停用抗血小板藥或抗凝血劑外,若原本有吃保健食品的習慣,建議在術前兩周先暫停服用,待術後狀況穩定後再詢問主治醫師是否可恢復服用,才能將不良事件發生率減至最低。(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清零有望?今增1例本土創疫情警戒新低

清零有望?今增1例本土創疫情警戒新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今新增1例本土病例,為本國籍5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8月18日陪家人就醫,因家人需住院治療,故於同日接受陪病者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22.7),個案為無症狀感染,衛生單位已啟動醫院及社區調查與防治,相關接觸者匡列中。新增5例死亡、5例境外移入今新增5例死亡個案,為3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5月24日至6月13日,確診日介於6月2日至6月15日,死亡日介於8月13日至8月17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17日累計公布1萬4681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545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3%。今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4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美國(案16002)、立陶宛(案16003)、越南(案16004)、(杜拜)(案16005)及伊朗(案16007)入境,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日介於8月6日至8月17日。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5897例確診,分別為1356例境外移入,1萬448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2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1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06例、台北市314例、基隆市28例、桃園市26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2例、台中市4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台東縣、雲林縣、台南市、南投縣、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防疫口罩不離口 慢性蕁麻疹惡化心酸誰人知

防疫口罩不離口 慢性蕁麻疹惡化心酸誰人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爆發後,許多民眾改成線上購物,導致貨物流量倍增,每天的貨運量猶如過三節,有些物流司機的工時,每日10小時起跳,在工作量暴增、壓力也變大之下,就有一名慢性蕁麻疹的貨運司機提到自己的心酸,「由於長時間戴口罩,加上天氣時而悶熱,時而暴雨,常常覺得皮膚發癢,更擔心因無法常洗手及消毒,會在不自覺中觸摸到臉,反而把病毒及細菌帶到臉上,增加染疫風險。」疫情下,讓貨運司機不只忙,心更累。壓力及情緒容易誘發蕁麻疹發作勻禾妍美學診所院長劉承翰表示,防疫期間外出規定不得脫下口罩,確實容易因為悶熱造成慢性蕁麻疹症狀惡化。目前慢性蕁麻疹患者多數與體質有關,另外壓力、賀爾蒙、自體免疫、特殊過敏原如環境溫度、流汗、太陽、食物等也都會誘發蕁麻疹,只要症狀持續達6週就稱作慢性蕁麻疹。日前門診有一名40多歲慢性蕁麻疹媽媽,因疫情被迫放無薪假,面對收入銳減的壓力,加上長時間待在家照顧小孩,她形容「小孩的校門關彷彿是家長的鬼門開」,雙重壓力之下導致她無法適應,夜夜失眠,在這負面情緒及高壓循環下,加速惡化慢性蕁麻疹的症狀。劉承翰提及,防疫期間,易敏族也容易因情緒壓力而引發過敏症狀。因此,疫情期間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心情,長時間在家也要有規律的運動、培養個人興趣,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才能避免壓力誘發過敏症狀。此外,也要勤換口罩、打掃消毒周邊環境,以減少病毒的傳染並降低過敏發作的機會。選對治療好武器 對抗蕁麻疹事半功倍目前對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劉承翰表示,主要是協助病人找到或是減輕導致症狀的惡化因子,接著會為患者開立長期口服的抗組織胺,以緩解皮膚搔癢的症狀,同時也會依症狀輕重、患者需求,調整劑量或是選擇合適的抗組織胺藥品。過去傳統的抗組織胺容易嗜睡甚至會影響肝腎,需要長時間專注力的人士像貨運司機、工程師及考生,或是有肝腎方面疾病的患者,更需要與醫師討論與自己最合適的藥物,選用不會穿透腦血障壁及影響肝腎的抗組織胺藥物,才能避免緩解了症狀,卻因副作用影響工作效率及安全性的問題。目前已有「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可快速有效改善慢性蕁麻疹症狀,經研究證實服用一顆,1小時內能迅速緩解過慢性蕁麻疹症狀,效果持續24小時。即使是有肝腎方面的問題,或是老年患者,都不需要另外調整劑量,安全性佳。對抗蕁麻疹掌握5不3要當蕁麻疹症狀發作時,劉承翰提醒患者做到5不3要,5不為「不抓皮膚、不洗過熱洗澡水、不過度清潔、不曬太陽、不壓迫皮膚(如穿著寬鬆衣服)」。而3要則為「要適度抒發壓力、要避開過敏原及刺激物、要與醫師討論合適藥物及遵從醫囑」,才能真正緩解過敏症狀。(文章授權提供/ 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