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汗流太多加重心臟負擔 中醫傳授護心秘訣

汗流太多加重心臟負擔 中醫傳授護心秘訣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節氣進入夏至,代表進入炎熱的夏日,天氣逐漸轉熱,溫度節節升高,只要離開冷氣房走動一下就滿身大汗,但流太多汗,小心可能引起「心氣虛」。中醫觀點「汗為心之液」,汗屬於心臟的液體,若是流太多汗,就會加重心臟的負擔,所以在炎炎夏日更是要注重養心。流汗散發「心之液」 補充水分就是補元氣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中奎指出,在中醫理論中,心臟屬於五行中的火,火又屬熱,而夏天氣溫高又熱,兩熱之間相剋,流了過多的汗,就會過度消耗心氣,使心氣虛弱出現心跳快、喘、疲倦等心臟不舒服症狀,尤其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注意。因為天氣變熱,血管也較冬天寒冷時舒張,陳中奎提醒,高血壓患者應注意血壓的變化,若是吃了控制血壓的藥物,血壓下降太快而引起低血壓頭暈,須盡速就診向心臟科醫師反應。「補充水分很重要!」陳中奎表示,天氣炎熱流汗也散發了水分也就是「心之液」,隨時補充水分也是補充元氣的一種方式,飲用溫的、常溫的水皆可,不建議飲用冰涼的水,以避免邪氣入侵,因為溫度升高,人體毛細孔打開,就容易讓邪氣進入人體,包含風邪、暑邪等,容易導致感冒或中暑。按壓位於手部的少府穴、尺澤穴降心火另外,不只要多補充水分、流汗時要盡速擦乾,若是天氣炎熱,盡量避免外出,不得已必須外出時,也要做好防曬措施,避免邪氣影響到身體;若是汗水流失過多,可以補充一些稀釋的電解質;戶外活動出現頭暈、想吐等症狀,應儘快找樹下或陰影處避暑,也不要因為炎熱而往冷氣房內衝,小心冷熱交替下引起中暑。如果汗流太多,心臟不舒服,按壓位於手握拳時小拇指尖處的「少府穴」來降心火或手軸內側的「尺澤穴」,若是疲倦感重,可以按摩膝蓋外側附近的「足三里穴」來補氣;另外,熱到想吃涼飲消暑,建議可在中午時分吃點西瓜,但不宜過多,或飲用蓮子薏仁湯、薏仁綠豆湯等,都是天熱降暑的好選擇。

防疫宅家黏3C 多吃這些食物延緩眼睛退化

防疫宅家黏3C 多吃這些食物延緩眼睛退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防疫宅在家,不論上線上課程,或是上網、追劇,幾乎每天高度使用3C產品,造成眼睛乾澀、疲勞、眼壓升高,眼睛提早老化,甚至造成白內障和青光眼提早來報到。該如何保護靈魂之窗呢?除了限制每日3C產品的使用時間,讓眼睛適度的休息外,也可多吃深色、橘紅色、橘黃色蔬果與富含維生素C的護眼食物,延緩眼睛退化。攝取富含花青素食物 有助促進夜間視力、增加視覺敏銳度台南市立醫院營養課營養師鄭婉苓建議,多吃深綠色蔬菜,如菠菜、地瓜葉、芥藍菜等富含葉黃素,可以過濾藍光及紫外線,能保護水晶體和視網膜,有助延緩黃斑部退化。建議一天至少吃3份,每份約為一般飯碗半碗的量。另外,也要多攝取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如藍莓、葡萄,可增強眼睛感光物質「視紫質」的生成,有助於促進夜間的視力,增加視覺敏銳度。如果眼睛常感到疲勞、酸澀或是乾眼症,鄭婉苓營養師表示,缺乏維生素A、β胡蘿蔔素,易導致黏膜乾燥,可多補充橘黃色、橘紅色蔬果,如蛋黃、南瓜、地瓜、紅蘿蔔,有助預防眼睛乾澀、乾眼症或夜盲症。尼古丁不利眼睛微血管循環 大量飲酒加重眼睛疲勞、乾澀鄭婉苓營養師表示,抗氧化食物能有效降低自由基生成,減緩自由基對水晶體氧化的傷害,而維生素C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芭樂、草莓、奇異果等,每天吃2碗飯碗大小之水果量。另外含維生素E的堅果,也可幫助抗氧化,無調味堅果也是一種不錯的零食點心好選擇。鄭婉苓營養師提醒,除了控制3C產品使用時間,多攝取護眼食物之外,也要避免抽菸、喝酒的習慣,香菸含有尼古丁不利眼睛微血管循環,而大量飲酒則會消耗體內維生素A,加重眼睛疲勞、乾澀的問題。目前白內障可手術替換人工水晶體,但視網膜黃斑部病變則是不可逆的,因此,遠離有害物質,多攝取護眼營養素,才能減緩退化。 

孕婦打新冠疫苗 全台名醫6大問題解析

孕婦打新冠疫苗 全台名醫6大問題解析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50萬劑美國捐贈的莫德納疫苗抵達台後,政府宣布將孕婦納入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第六類對象,並讓孕婦自行選擇施打AZ或莫德納疫苗,這兩天門診詢問接種疫苗事項的孕婦暴增,台灣周產期醫學會整理出6大孕婦最關心的問題,供準媽媽們參考。學會理事長、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系主任洪泰和表示,面對疫情建議孕婦應接種疫苗,學會特別成立「懷孕與COVID-19」工作小組,結集國內數個醫學中心產科主任、醫師,定期討論COVID-19對懷孕影響相關研究的最新發展。 Q:孕婦適不適合打COVID-19疫苗?對胎兒或母體是否有不良的影響?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施景中指出,無論是輝瑞-BNT、莫德納或AZ疫苗,目前的證據顯示,孕婦接種這些疫苗並不會增加胎兒先天畸形、流產、胎死腹中、早產、或懷孕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孕婦可以安心接種。 雖然國外專科醫學會並沒有建議將孕婦列為優先接種對象,也沒有建議應全面對孕婦進行施打疫苗,但一致強調,孕婦如果有染疫風險時,不需要因為擔心疫苗可能對胎兒或孕婦本身引起不良副作用或併發症,而不願接種疫苗。 Q:要打哪一種疫苗?至於孕婦應該選擇哪一種製程製備的疫苗來施打比較好,施景中解釋,相對於以腺病毒為載體製成的疫苗(AZ、Janssen),國外在懷孕期間接種mRNA疫苗(輝瑞-BNT、莫德納)部分已經累積了超過3萬5000例的個案數和經驗,關於疫苗的安全性數據比較完整,因此建議孕婦如有意願接種COVID-19疫苗時,還是以mRNA疫苗為優先考量。 Q:什麼時候接種疫苗比較恰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產科主任區慶建表示,懷孕期間任何階段,甚至是產後哺乳的媽咪都可以接種。雖然如此,大多數的醫師傾向建議孕婦延緩至第二孕期,也就是滿13周後再施打疫苗,避免與懷孕前三個月常發生的萎縮性胚囊、自發性流產、胎死腹中,或早期診斷出的重大畸形有不當的聯想,造成困擾,這也是英國和德國醫學會建議施打的時期。 當然,如果婦女在懷孕初期因工作或個人因素有染疫風險時,則應考慮接種疫苗來保護自己。孕婦要不要接種,應該視個人情況,評估過可能的風險和好處後再施打,如果有疑問的話,可以先和醫生討論過後再做決定。 Q:接種疫苗前要注意什麼事情?除了曾經對疫苗有嚴重的過敏反應病史,或罹患風濕免疫疾病必須例行住院者不適合打COVID-19疫苗外,台北長庚婦產科醫師陳彥廷建議,正在發燒、罹患急重症治療中、或是有明顯感冒症狀的孕婦,等到病情穩定後再接種疫苗,避免和施打疫苗後的反應發生混淆。在懷孕期間如果有使用阿斯匹靈或其他抗凝血藥物的人,並不需要停藥或更改劑量。 Q:打了之後會有什麼症狀?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醫師葉長青指出,國外的統計資料顯示,除了注射部位疼痛外,有將近三分之二的人在接種完疫苗後會有疲倦感、肌肉痠痛或頭痛的現象,少部分的人可能還會有噁心、嘔吐、發燒、甚至是畏寒。這些不舒服的症狀多半輕微,可以藉由休息、補充水分、或是服用普拿疼來改善,在48小時內就會緩解。 Q:出現什麼情況該趕快回醫院檢查?台北長庚婦產科醫師莊雅淳指出,國外有報告接種COVID-19疫苗後出現免疫血小板低下症的案例,發生時間大多介於接種疫苗後5到28天。因此,工作小組的醫師專家們提醒,如果接種疫苗後持續高燒、出現嚴重頭痛、視力改變、嚴重腹痛、呼吸困難、四肢浮現紫斑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協助。 洪泰和醫師強調,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後,如果出現陰道出血、懷疑破水、規則宮縮、持續下腹疼痛或是自覺胎動減少的情形,應儘快前往醫院進行檢查,確定胎兒健康狀態。 

研究證實傳統中藥茯苓萃取物可助提升免疫、抗氣喘

研究證實傳統中藥茯苓萃取物可助提升免疫、抗氣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傳統中藥材茯苓萃取物具有提高免疫力與抗過敏氣喘的潛力,長期針對茯苓進行藥理研究的國內醫藥大廠杏輝醫藥集團,陸續發表研究報告,驗證該公司研發的專利茯苓萃取物,可透過調節1型T輔助細胞 (簡稱Th1) 與2型T輔助細胞 (簡稱Th2) 的功能,達到增強第一線免疫細胞 (NK細胞,即自然殺手細胞)吞噬病毒的活性,以及降低氣喘過敏反應,達到增強自體免疫力以及減輕過敏性氣喘發生的效果。如何提升人體的自體免疫力,以對抗病毒入侵,是防疫的重要課題。杏輝集團透過現代醫學研發技術,開發以傳統中藥材茯苓為主要成分的Lipucan®。試驗證明,Lipucan®可經由調節免疫激素,以抵禦外來病毒與細菌入侵,達到強化自體免疫力的目的。目前已獲得16國55項專利。茯苓在傳統中藥是用來滋補與抗衰老的中藥材。根據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茯苓具有多種藥理特性,具有抗發炎,與強化體內免疫的效果。杏輝已陸續發表了茯苓萃取物用於增進免疫力與緩解過敏症狀的相關研究,頗受國際矚目。國際聯合學院會議組織(Allied Academies)即邀請杏輝在線上舉辦的「2021 年第四屆世界疫苗、藥品安全監視與替代醫學大會(4th World Congress on Vaccines, Pharmacovigilance & Alternative Medicine,大會手冊下載網址:https://reurl.cc/noZeXe)發表研究成果,也使Lipucan®成為在疫情期間受國際注意的有助提升免疫力的中藥萃取物。此一會議有英國、日本、印度、以色列、巴西及捷克等各國專家學者參與,會議主題聚焦於新冠防疫。各國專家從疫苗研發、飲食、運動、健康保健等各面向提出對抗新冠病毒的各種可能方案。其中以色列更分享了其國家在疫苗注射活動成功的關鍵,而杏輝醫藥集團科技長暨杏國新藥總經理蘇慕寰教授為台灣唯一獲邀於此大會發表演說的講者。在研討會上,蘇慕寰教授以【茯苓在卵清蛋白致敏的小鼠過敏性氣喘模型中調節 Th1/Th2 反應並減輕氣管炎症】為題,發表演講。蘇教授表示,實驗結果證明,杏輝集團所開發的Lipucan®,可以透過調節Th1來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吞噬活性,達到強化免疫能力的效果。此外,也可以藉由Th2的免疫反應作用,預防或減輕因過敏引起的氣喘或症狀。蘇慕寰教授說明,杏輝發表的研究(註一)1顯示,該公司研發的茯苓萃取物(Lipucan®),可透過活化NK細胞來增強先天免疫力。NK細胞和干擾素(IFN-γ)在人體抗病毒感染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因為NK細胞,是人體抗疫的第一道防線,可以抵禦入侵的病毒,並活化自體免疫能力。根據試驗,杏輝的茯苓萃取物能夠增加干擾素(IFN-γ)與細胞激素(Interleukin 2)分泌,從而增強Th1的免疫反應,進而強化自然殺手細胞的活性,達到增強免疫系統的效果。此外,杏輝也研究了茯苓對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氣喘(Allergic Asthma)的影響(註二)2。蘇慕寰指出,過去醫學較少探討茯苓對抗過敏與氣喘的影響。杏輝的試驗也證實了,茯苓萃取物確實具有抗過敏性氣喘的效果。蘇慕寰說明,過敏性氣喘是因為Th2免疫反應引起氣管炎造成。在杏輝進行的動物試驗中,與氣喘組相比,使用茯苓萃取物的小鼠支氣管周圍和細支氣管周圍區域的發炎細胞浸潤明顯減少,且支氣管壁腫脹也較為緩解,顯示茯苓萃取物可減緩過敏性氣喘。若延長小鼠茯苓萃取物食用時間,則可以看出小鼠體內嗜酸性粒細胞浸潤以及前列腺素E2 (PGE2) ,還有過敏嚴重程度指標IgE 和卵清蛋白OVA 特異性 IgE等等的濃度都明顯降低。這表示茯苓萃取物確實可以降低過敏性氣喘發生的機會。試驗結果也證明,茯苓萃取物對於造成過敏性氣喘的各項細胞激素(Interleukin) IL-4、IL-5 和 IL-10也有明顯抑制效果。因此,試驗結果證實,杏輝專利原料Lipucan®可藉由調節免疫激素,活化NK細胞吞噬活性協助細胞抵禦外來病毒或細菌之入侵,達到增強免疫力,並且預防或抑制過敏性氣喘的效果。1 註一:刊登於Life 2021, 11, 111.2 註二:刊登於Life 2021, 11, 372.

確診再破百例 陳時中:整體趨勢往下

確診再破百例 陳時中:整體趨勢往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30例COVID-19病例,分別為129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指揮官陳時中坦言,這兩天案例,又有微幅的起來,但從整體來看趨勢還是往下。新增129例本土、6例死亡今新增129例本土病例(其中73例為居家隔離/檢疫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64例男性、6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4日至23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54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35例、基隆市9例、桃園市7例、屏東縣及高雄市各6例、苗栗縣及新竹縣各5例、南投縣2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40例中,38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新增6例死亡個案,為男性5人、女性1人,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1日至6月4日,確診日介於5月15日至6月5日,死亡日介於6月18日至6月23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6月22日累計公布1萬2958名確診個案中,已有9288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71.7%。

染疫患者插管勿驚慌 9旬翁插管3天救回

染疫患者插管勿驚慌 9旬翁插管3天救回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這波新冠肺炎疫情來得又快又急,加上「快樂缺氧」的特殊徵兆,許多患者會在尚無不適的狀況下,被醫護人員告知需要插管,因此產生畏懼、抗拒的心理,恐致延誤治療。台北慈濟醫院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之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截至6月14日,已成功為44名插管患者拔管,順利控制病情,其中最年輕者32歲,最年長者90歲。胸腔內科藍冑進主任指出,及早插管不只是為了搶救生命,更有爭取時間讓藥物發揮作用、助於提早拔管的多重用意。適時使用鎮定劑、肌肉鬆弛劑 減緩不適最年長90歲男性患者,從外院轉入慈濟加護病房,插管三天即拔管,病況穩定,體力精神皆好,三周後出院。另一名不惑之年的男性病患,體型高大,入院前重約150公斤,在入院兩天後病情惡化,插管轉入加護病房,歷經九天,醫師評估病況穩定,拔管轉回專責病房。由於長時間臥床加上體重過重,男子稍微移動就會呼吸喘、心跳加速,但在醫療團隊的陪伴下持續復健,找回行走能力,平安返家。一般而言,臨床醫師會依據病患動脈內氧氣的壓力以及給氧分率來評估病患的氧合指數,確認是否缺氧。如果需要插管,會適時使用鎮定劑、肌肉鬆弛劑協助病患放鬆,減緩不適,而新冠肺炎患者因具傳染風險,醫護人員須著全套隔離裝備,不僅影響手感、視野,也增加插管難度,因此,往往會與麻醉科醫師共同合作。而病患氧氣濃度不足、呼吸費力,嚴重至輔助肌肉明顯用力,以及出現意識障礙甚至休克,都是臨床醫師會考慮插管的情況。自主呼吸半小時至2小時 可考慮拔管藍冑進說,插管後若病況穩定,醫療團隊會逐步將鎮定藥物減量,調整呼吸機的壓力模式,從完全由機器幫助呼吸,改成輔助呼吸的模式,最後再執行自主呼吸訓練,若插管患者可以在不倚靠機器的狀態下自主呼吸半小時到兩小時,就可以考慮拔管。以台北慈濟醫院經驗為例,拔管天數平均為6.5天,最快2天,最久10天,僅少數患者肺部狀況嚴重,仍須透過呼吸器維持呼吸。插管不是沒有希望,但對許多新冠肺炎患者而言,礙於自身沒有不適的緣故,當臨床端給予醫療建議時,往往無法接受。藍冑進表示,「現在針對缺氧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臨床也會視患者情況予以經鼻高流量濕化氧氣治療,降低插管機率甚或有改善呼吸衰竭,免於插管的可能。」插管對醫護而言有一定的負擔,因此若提出這項醫療建議,就代表病情有所需要,醫護定會在充足準備下執行醫療處置,以減少病患痛苦與醫護感染風險。「只要好好配合醫師,染疫患者仍有許多治療機會,所以要相信醫護人員會為自己做最好的呼吸訓練與拔管,接受專業建議,一同戰勝病毒。

炎夏來襲 3要領讓幼童遠離熱傷害

炎夏來襲 3要領讓幼童遠離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停課不停學防疫期間,幼童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本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顧名思義是炎熱夏天來臨,漫長夏天裡在家中照顧幼童時,應注意幼童因體溫調節能力較差,處在悶熱環境容易引發熱傷害,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供以下保幼3招避免幼童發生熱傷害。室內保持涼爽通風 注意幼童身體狀況避免讓幼童待在室內陽光直射或空氣不流通地方,並適度開空調降溫,隨時注意幼童身體狀況,如曾暴露悶熱環境下,觀察是否有熱傷害相關症狀,如暈眩、頭痛、噁心、嘔吐、虛弱、心跳加速、體溫升高等屬熱衰竭,或過度運動後合併有不自主之肌肉抽搐屬熱痙攣、或高體溫(核心體溫大於40℃)及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的症狀(如言行舉止異常、癲癇、昏迷等)則為「中暑」,屬重度熱傷害,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在意識清楚下給予水分補充,並儘速送醫。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 適時補充水分 除保持室內涼爽外,也要讓孩童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避免過多的包覆,炎熱天氣易出汗也記得要適時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並可透過觀察尿液顏色了解水分攝取情形,尿液呈透明黃色(淺黃色),表示體內水分充足,可正常補充水分,如呈現黃色,表示可能有一段時間未補充水分或有持續出汗情形;如嚴重到出現烏龍茶等更深顏色時,表示身體可能已出現缺水狀態,要立即補充水分。車廂溫度快速攀升 勿獨留孩童於車內夏日悶熱的天氣使汽車車廂溫度快速攀升,且幼童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家長務必提高警覺,防疫期間如必要外出時,停車或即使開車臨停片刻,都不要獨留幼童於後座,因為高溫密閉的空間,可能造成幼童熱傷害,甚至死亡。記得養成每次下車後開啟後車門,再次檢視後座確認未將幼童遺忘於車內。車子停妥後,記得拿好鑰匙,先確認將孩童帶出車外再上鎖,並養成隨時上鎖的習慣,將鑰匙放至幼童無法取得之處。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應以最快速度就醫。

手機掃碼輕鬆show 北榮首推數位接種證明

手機掃碼輕鬆show 北榮首推數位接種證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北榮總推出自行研發、符合國際標準的「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APP」,將個人疫苗接種資訊以QR CODE呈現於手機介面,掃碼即可認證,方便又快速。出示手機即可證明個人健康狀況北榮資訊室郭振宗主任表示,大部分COVID-19疫苗需施打二劑,第一、二劑接種時間需間隔八至十二周,紙本疫苗接種紀錄卡不易保存且易遺失,將接種資訊數位化,出示手機即可證明個人健康狀況,無論在職場、學校甚至出國皆可使用。北榮資訊室朱原嘉博士指出,「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APP」結合醫院原有的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平台、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技術,及安全的區塊鏈技術等三大創新技術建置。使用者下載並安裝此App,即出現疫苗注射紀錄等相關資訊,並以QR CODE呈現,透過掃描即可認證,方便個人、醫院或其他單位查驗使用,未來將整合至北榮預約掛號APP內,出示接種證明將更便利。參考歐盟數位新冠證明概念,及安全區塊鍊技術建置而成北榮於2020年底完成大型主機系統轉換開放平台的再造工程後,致力於資訊系統支援臨床智慧化醫療服務、大數據應用、病人服務流程優化。「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APP」,由資訊室應用發展組陳怡文組長、朱原嘉博士、大數據中心、家庭醫學部等單位同仁,綜整COVID-19疫苗接種流程設計與後續的資料,參考台灣醫學資訊學會之台灣數位疫苗接種證明的FHIR實施指南、歐盟數位新冠證明(EU Digital COVID Certificate)的概念,及安全的區塊鍊技術共同建置而成,使用者無論何時、何地均可即時查閱出示,快速又方便。

抗疫三寶不可缺 維生素D、植化素上榜

抗疫三寶不可缺 維生素D、植化素上榜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國內疫情逐漸趨緩,但防疫刻不容緩!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這波疫情確診者以中高齡族群占比高,且幾乎都有慢性潛伏疾病;除了減少外出、戴口罩及勤洗手,若要提升內在防護,營養師表示,吃進去的營養素絕對是關鍵,抗疫三寶「CDP」,有助於提升抵抗力,避免受到病毒侵襲,「C」是維生素C,「D」是維生素D,「P」則是植化素(phytochemicals),三種營養素都可從食物中或營養品取得免疫力。維生素C怕高溫 沙拉水果保留營養維生素C對組織修復與免疫系統的運作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對抗自由基、加強抗氧化能力,幫助合成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調節體內壓力荷爾蒙。維他命C容易從蔬果中獲得,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林怡妏表示,食物中的維生素C在烹調過程中遇到高溫會大量流失,特別是油炸、熱炒,建議選擇無須加熱的沙拉或水果,保留較多的維生素C;高「C」水果排行榜包含紅心芭樂、白肉芭樂、釋迦、龍眼、金黃奇異果、香吉士及奇異果。維生素D助鈣亦助「疫」調節免疫系統、降低發炎反應,維生素D功不可沒。維生素D主要功用是幫助鈣質吸收,強化骨骼;但其營養素還有抵抗感染、強化抗菌及自體吞噬、保護呼吸系統增加免疫防禦的作用。攝取維生素D的方式為日曬、飲食,林怡妏表示,理想照射時間為上午10時到下午3時間,將臉部、手臂及手掌曝曬,每次日曬10至15分鐘。不過,疫情期間戶外活動減少,從飲食中亦能補充,植物來源(維生素D2)像是乾香菇、黑木耳及洋菇,動物來源(維生素D3)包括鮭魚、扁鱈、鯖魚、牡蠣以及蛋黃等;而維生素D3在人體的轉換使用效率比維生素 D2好,提醒純素食者,需特別注意維生素D是否充足。彩虹飲食法 迎向健康人生蔬果中色彩與香氣,含有數千種不同的天然化合物,亦就是植化素,帶給人體則能發揮抑制細菌、抗發炎及過敏另外也能降低病毒感染,各種不同的植化素對人體有不同的功能。白藜蘆醇多酚類抗氧化素及抗病毒功能。常見食物:葡萄籽、紅葡萄皮、紫葡萄汁、桑椹、紅酒。薑黃素優良的抗氧化劑,有效提升免疫力。常見食物:薑黃粉、咖哩粉。檞皮素類黃酮抗氧化素,超強清除自由基及抗過敏。常見食物:香椿、蔓越莓、帶皮蘋果、地瓜葉、大蒜。甘草根抗菌、抗發炎、改善細胞受損、加速細胞修復。常見食物:甘草。β-葡聚醣活化免疫系統、保護呼吸道黏膜。常見食物:菇類、大麥、燕麥、海帶、海藻。兒茶素超強抗氧化類黃酮素、抑菌抗病毒。常見食物:綠茶、90%黑巧克力。接骨木改善上呼吸道症狀、增強免疫系統。常見食物:接骨木莓果。防疫在家煮,林怡妏建議準備多樣化食材,搭配營養均衡的餐點,可增加體內防護力;食材取得不易或外食的民眾,補充營養保健食品也是方式之一,無論何種營養素都應「適量攝取」,過猶不及都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降血糖藥只能越吃越多?複方治療成控糖趨勢

降血糖藥只能越吃越多?複方治療成控糖趨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八十二歲的奶奶每日需要口服4顆降血糖藥並搭配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本身還合併其他慢性疾病,林林總總加起來要吞12顆藥,不僅生活品質不佳,也造成龐大的心理壓力。所幸,在醫師建議下改用複方胰島素治療後,減少了每日服用的藥量,成功讓糖化血色素(HbA1c)從7.6%降到6.8%,也讓她在血糖控制上更有動力!罹病越久血糖越容易出問題 複方控糖增加治療便利性過去治療糖尿病的做法是採取逐步加藥的策略,也因此許多糖友會疑惑「明明有配合治療,為什麼藥還是越吃越多?」其實,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會隨著年紀逐漸衰退,血糖控制也會因為罹病越久而越加困難,因此往往需要加大藥物劑量才能達到血糖控制目標。員生醫院腎臟內科王奕中主任強調,大多數糖友都很抗拒改變藥物的劑量與服用頻率,甚至因此影響服藥順從性。有鑑於糖友的需求,近幾年糖尿病的治療逐漸以複方藥物為主流,除了合併兩種藥物的治療作用,還可以視藥物組合的互補以減少第二成分的副作用,不僅降低糖友服藥的顆數及頻率,也提升服藥順從性。王奕中主任進一步表示,臨床觀察糖友對複方藥物的接受度相當良好,舉前述案例使用的複方胰島素為例,由於結合胰島素與腸泌素兩種藥物,除了能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外,也較不易發生低血糖與體重增加的副作用,一天只需注射一次的用藥模式更有助於糖友輕鬆控糖。胰島素為腎功能不佳糖友的控糖優先選擇今年(2021)剛好是胰島素問世的100周年,王奕中主任也以本身腎臟內科的專業提醒糖友,糖尿病與腎臟健康息息相關,臨床上常遇到急性腎衰竭病患需要洗腎,這時胰島素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由於胰島素不須經過腎臟代謝,因此反而適用於腎臟功能不佳的糖友進行血糖控制,切勿因街坊鄰居或是非專業人士謠傳的錯誤迷思而抗拒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是多種生理機轉影響的疾病,除了飲食、生活上的習慣調整,配合醫師用藥也很重要,呼籲糖友平時要做好血糖監控,若發現服用口服藥物仍無法改善血糖控制狀況時,應與醫師討論更換治療方式,現階段糖尿病治療發展已經相當完善,也有不同類型的複方藥物可以提供方便的治療選擇,提醒糖友要留意血糖變化並積極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圖說:胰島素經百年歷史驗證藥物的安全性,由於不用藉由腎臟代謝,因此成為腎功能不佳糖友的控糖優先選擇。MAT-TW-2100757-1.0-06/202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