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說出事實,還是分享意見?日董事長列「溝通雷點」多數人易犯錯
需要區分事實與意見
在前面的內容中,我已告訴各位如何透過以「結論是什麼」為思考軸心,來整理自己的發言,並深化思考,進而把話說得更清楚易懂。接下來,要再介紹另一種可把話說得清楚易懂的思考軸心。那就是區分「事實」與「意見」。以如下的對話為例:
主管:抱歉昨天生意談到一半我就先離開了。結果客戶有決定要委託我們了嗎?
新人:我想應該是沒問題。
主管:沒問題的意思是⋯⋯?我想知道到底是決定了還是沒決定⋯⋯
新人:嗯,還沒決定。
延伸閱讀:
如何鍛鍊「社交腹肌」?溝通專家揭秘訣:先問「1句話」為對方著想
這是經常會出現在新人與主管之間的對話。說話時不僅無法從結論講起,還「無法區分事實與意見」,屬於說話難懂的典型例子。此對話接著如下繼續發展。
這樣啊,我以為應該就這樣決定了⋯⋯客戶有提到任何疑慮嗎?似乎是對金額不滿意。我再問你一次,客戶有「說」他不滿意嗎?也沒有,確實⋯⋯應該是沒這麼說。那你為什麼說對方覺得不滿意。嗯⋯⋯
我再問你一次,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嗯⋯⋯對方確實有問到,在金額方面是否還有商量的餘地?商量是吧⋯⋯那你怎麼回答?
我自己做不了主,所以就說我要回去跟主管討論。那客戶怎麼說?對方似乎接受了我的說法。我是問,客戶實際上說了什麼?喔,抱歉。那個⋯⋯他說「我瞭解了」。還有,我剛剛想起來,他還說報價希望能用指定的格式。
就像這樣,當說話的人無法區別事實與意見時,要透過他的話來瞭解狀況,所需花費的時間往往是平常的3倍。
延伸閱讀:
笨蛋才會拚輸贏,聰明人不會駁倒對方!說話前「先做1件事」避紛爭
大腦為了方便而擅自替換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康納曼曾經說過,人被問到困難的問題時,會自動將其替換為簡單的問題。好了,提問的時候又到了。
【問題】你現在有多幸福?
對於這個問題,回答「應該還不錯⋯⋯」的人很多吧?若是要精準地回答此問題, 就必須先定義「幸福」,估算過去的幸福程度,再和現在的幸福程度做比較後,才能說明現在有多幸福。但這實在是非常麻煩又困難。
於是多數人的大腦都會擅自將之替換為「現在的自己感覺怎麼樣?」然後就做出「 還算不錯」 之類的回答。這就是丹尼爾・康納曼所謂「捷思法」(Heuristic)的大腦功能。
在剛剛主管與部屬的對話例子中,對於主管的「結果客戶有決定要委託我們了嗎?」這個問題,若是要精準地回答,應該要像這樣:
新人:客戶沒有當場決定。因為他問我在金額方面「是否還有商量的餘地?」不過,只要在金額上達成共識,問題就解決了,所以是有可能下單的。
只是要想出這樣的答案,對這位部屬來說實在太麻煩了。於是部屬就把「結果客戶有決定要委託我們了嗎?」擅自替換成了「你覺得能拿到這筆訂單嗎?」於是便只回答了自己的想法:「我想應該是沒問題。」
這就是無法區隔「事實」與「意見」的人的真面目。不擅長處理「事實」與「意見」的人,可能是將自己的既有成見或意見視為最優先,以致於無法做出適切的回答。
那麼,這種能力是可以透過後天學習的嗎?我個人認為這是「可以學習的」。畢竟這是「專注力」的問題,而不是「聰明」與否的問題。
(本文摘自/頭腦好的人說話前思考的事:第一本!將「思考維度」融入於「溝通法則」的工具書/悅知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