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現狀?別再相信偏方!知名教師教你「1招」讓恐懼成為動力
如何改變現狀?這個問題在知乎的搜尋排行榜上常年名列前茅。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外部環境已經讓我們喘不過氣,而更多時候,真正讓人感到無力與絕望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我們常常會發現,無論怎麼努力,自己似乎還是那個「老樣子」——不管怎麼努力減肥,體重就是減不下來;不管怎麼用功學習,成績就是沒有提升;不管怎麼勤奮工作,工資就是一點都不漲⋯⋯而諷刺的是,有些事情看起來根本不用怎麼努力,卻總是輕而易舉地發生改變,例如信用卡每月的欠款越變越多,或是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日益惡化。改變是件痛苦且艱難的事。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會不斷地尋找各種方法來突破現狀。
延伸閱讀:
成功人生的5大關鍵!知識、技能、人脈⋯首席執行長揭「先顧好這2個」
改變人生別再相信偏方
在各種改變現狀的方法中,最容易出現的一種「偏方」,是那些聲稱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就能實現改變的方法。我們經常在網路上看到各種廣告,號稱不需節食、不用運動也能輕鬆瘦身的減肥藥,還有各種標榜「XX天獲得巨大改變」的速成課程,但如果這些方法真的有效,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要花錢報名、努力實踐、辛苦堅持,只為改變自己的人生呢?
就拿減肥藥來說,有些產品的確可能在短時間內產生一些減重效果,但往往也伴隨著代價與風險。說來不怕大家笑話,我當年最胖的時候,也曾嘗試使用過某種能夠阻斷人體對油脂吸收的神奇減肥藥,簡單來說,如果你中午吃了一份水煮魚,半個小時後就會開始排出油脂。我當時心想,這也太厲害了吧!真的像是把所有油都排出來了,感覺非常神奇。
後來才發現,這種藥多多少少都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而且減重效果也未必理想。第一,讓人變胖的元凶其實不是油脂,而是糖分。第二,吃了這種藥後,你必須時刻準備面對突如其來的「緊急狀況」。
我有次就發生了意外情況,那天我正好穿了白色的褲子,在排氣的時候過於用力,後果可想而知⋯⋯所以,就算你吃的減肥藥真的沒有任何副作用,你還是得為此付出某種代價。從另一個角度說,那些完全「不勞而獲」的改變,通常也持續不了多久。
有人做過統計,中彩券的人當中,有超過8成的人在3年內就會回歸原來的生活狀態。有些人中彩券後,一夜致富,突如其來的財富瞬間顛覆了他們原本的生活節奏與習慣,也釋放出內心長期壓抑的慾望與衝動。等錢花光之後,壞習慣卻養成了,要再改變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如果一個人的認知能力無法與他的財富匹配,就算天上砸下金山銀山,這些錢也只是幸福的詛咒,讓人如同掉進了美麗卻危險的陷阱,再也爬不出來。往往越容易得到的東西,就越容易失去,你靠運氣賺的錢,終究會因為實力不夠,而原封不動地賠回去。
延伸閱讀:
不敢踏出舒適圈?Google創意博士教你「毫無保留的開放」活出成功人生
恐懼盡頭是成長的起點
改變需要付出代價,而這個代價的大小,往往與你想獲得的改變成正比,你想改變得越多,就必須付出越大的代價;你改變得越少,所需的代價也相對較小。你願意為自己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就會收穫什麼樣的結果。
這個代價,可能是那些你過去不願面對、不敢嘗試、甚至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很可能是你曾經習以為常、如今卻必須割捨的過去。想要真正改變,就需要我們主動去挑戰那些「不想做」、「不敢做」、「覺得自己做不到」的事,也必須勇敢面對與克服內心的恐懼。
恐懼是深植人類腦中的生存機制。因為恐懼,我們才能居安思危;因為恐懼,我們才有憂患意識和敬畏之心;因為恐懼,我們才能規避風險⋯⋯恐懼大多源於「不可控」因素,人們總是在掌握一切的情況下感到心安,一旦面臨超出預期、不可控的情況,就會出現恐懼。
雖然現代人類已不需要面對洪水猛獸這類實質性的生存危機,但許多抽象而虛無的恐懼,其威力絲毫不遜色於洪水猛獸。說白了,所有超出我們控制、未在計畫內的事情,幾乎都會產生令人害怕的感覺。
比如說:報告完成不了怎麼辦?付出的努力沒有回報怎麼辦?我喜歡的人不喜歡我怎麼辦⋯⋯我們的大腦其實很難區分不同性質的恐懼,而正是這些各式各樣的恐懼,才導致我們遲遲無法行動,進而無法改變。
唯有克服恐懼,我們才有能力承擔改變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進而獲得改變的機會,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也會發現自己的能力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克服恐懼是改變的第一步。
開啟改變之門的是恐懼
改變,就是勇敢打開恐懼的大門。開門的方法有兩種:要麼直接把它踹開,要麼用鑰匙把它打開。踹門的方式簡單粗暴,指的是以強大的意志力直接戰勝恐懼,或者說是「用更大的恐懼去對抗眼前的恐懼」。
這就是為什麼往往那些健康因肥胖而受到嚴重危害的人,反而在減肥方面最有效果。比如糖尿病很嚴重的患者,當醫生告訴他們「再不減重就可能會截肢或危及生命」時,他們往往會產生強烈的動力去改變,因為如果不行動,後果就是致命的。
那麼,什麼樣的人學習動力最強呢?答案是高三的學生、大四的畢業生、即將失業的人⋯⋯當一個人看不到出路,或正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對未來產生強烈的不安與恐懼時,反而會讓他們更積極地去改變現狀。
然而,大部分人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人,不到最後一刻不採取行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人難以改變—因為大部分人並沒有真正走到懸崖邊緣,並未對現狀產生足夠的恐懼。
我的導師羅振宇老師經常被人批評是在「販賣焦慮」,其實他也希望能心平氣和地跟大家講述積極改變的大道理,鼓勵大家多學習才能變得更優秀⋯⋯然而,光用正面的說教,往往無法讓人產生行動力,只能採取「負面激勵」的方式,喚起人們內心的危機感,讓大家意識到「變則生,不變則死」的急迫性。
透過恐懼來推動改變,其實關鍵不在於告訴對方改變後會有多好,而是要讓他真正感受到,如果不改變,後果會有多嚴重。就好像勸人戒菸一樣,若只是對他說「戒菸對身體好」是沒有什麼效果的,但如果告訴他「吸菸會導致肺癌、造成各種不可逆的健康損害」,他可能會馬上掐滅手中的香菸。因此,「以恐懼去戰勝恐懼」的確是一種改變現狀的有效方式。
關注成長,比關注成功更重要
於那些即使不改變也能維持現狀,但如果改變將會對自身發展有所幫助的人來說,我認為以下幾種方法更適合他們:
- 第1種,替自己立下目標,並公開宣示。我自己就是這樣做的,每當我想做出某個改變,就會在他人面前把目標說出來,把話放出去。當年立志要減肥的時候,我曾說「如果練不出6塊腹肌,就幫每個人儲值100元電話費」。既然外界沒有給我足夠的壓力和恐懼,那就給自己創造壓力。立下目標,就是替自己設計一個「恐懼」,然後想盡辦法戰勝它。
- 第2種,專注於改變的過程。很多人在設定好目標以後,容易陷入「能不能達成」、「會不會失敗」的焦慮當中。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最終不只會消耗心力,也會浪費寶貴的時間。與其如此,不如把專注力放在當下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把時間花在改變的行動上。
- 第3種,以終為始,把當下作為累積的起點。事實上,我們每天腦中都會閃過無數次想要改變的念頭,但真正決定要付諸行動的,往往是那短短的一瞬間。而那個瞬間,就是改變的起點。
關注成長,比關注成功更重要。關注成長,就是關注每天的日積月累,而非眼前的成就或剩下多少籌碼。很多時候,所謂的改變,並不是積極高效能的爆發,而是一種「以終為始」的長期準備。
當你能明確知道最終的結果會是怎麼樣、當你清楚知道自己最終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知道自己與終點之間具體差距在哪裡,即便一開始的步伐混亂、節奏緩慢,只要持續朝著終點的方向努力,總有一天會抵達。
我身邊那些創業成功的朋友,都是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就已經規畫好未來的方向:哪一天要上市、哪一天讓公司被收購,並從那時候開始倒計時。「以終為始」可以確保行動的正確性,在採取行動前,做好全面的分析,並以此推導出正確的行動方案與策略。「以終為始」還可以提高實現目標的效率。因為當你的行動方向明確,在過程中可以少走彎路,減少資源浪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一個人真的想改變現狀,那麼他就必須改變自己的行動。因為行動可以讓人找到自我,讓人不再被動;讓人拋棄過去的拖延與懶散;可以讓人樹立主動積極的態度,也會逐漸強化內心的信念⋯⋯改變現狀,請從下一秒開始,不要再等明天、更不要等一年,正如那句話所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本文摘自/看得越遠,走得越直:沒空在角落哭泣,找好人生座標,我獨自升級!/野人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