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後突昏厥⋯血栓成產婦致命殺手!婦產科醫揭「6大高風險群」
2025/9/15(2025/9/15 15:8更新)
奇美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彭依婷表示,根據衛福部「2024年生產事故救濟報告」統計,2023年孕產婦死亡原因中,血管栓塞或肺栓塞高居第2位,占比高達23.1%,僅次於產後大出血,懷孕及產後婦女因生理變化、活動減少等因素,成為靜脈血栓的高風險族群。
懷孕靜脈血栓6大危險因子
彭依婷說明,靜脈栓塞就是靜脈裡形成了不正常的血塊,阻塞了血液的正常流動。常以下肢腫脹、疼痛、發紅為表徵,一旦血栓脫落進入肺臟,就會導致致命的「肺栓塞」,可能造成呼吸困難、胸悶、喘、咳血,甚至突發昏厥,死亡率極高。
彭依婷指出:「當孕婦在懷孕期間,女性身體荷爾蒙的變化會讓血液變得更容易凝固,加上日漸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肢血管,造成血液循環變慢,更容易引發血栓。」
此外,孕婦在生產過程中出血、剖腹產造成的血管創傷,以及產後活動量減少,都進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彭依婷提醒,若加上肥胖、年齡超過35歲、人工生殖、多胞胎、吸菸或長時間臥床等,都是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
延伸閱讀:
產後落髮會持續多久?該吃什麼才能挽救髮量?中醫:芝麻、豬肝有用
產後盡早活動、進食預防血栓
彭依婷提到,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近年來推動「安產御守」預防策略,建議:
- 產婦若是自然產,可在產後6~8小時內下床。
- 剖腹產則建議24小時內盡早下床,並盡早進食。
- 若是上述血栓高風險者,應戒菸、穿著彈性襪,並盡量避免長時間靜止不動。
- 有血栓病史或靜脈栓塞病史者則應穿著醫療級彈性襪,並在醫師嚴密監測及指導下,使用預防性抗凝劑。
彭依婷強調,預防永遠是最好的處理方式。透過風險管理、早期警覺與生活中簡單的預防措施,大多數個案都能避免演變成憾事。也呼籲孕產婦與家屬,別輕忽下肢腫脹或呼吸異常,一旦自我警覺有相關症狀,就應立即就醫,為母嬰健康多加一道守護。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