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成「弱勢癌」新藥少又貴!病團嘆健保給付也受限
醫生建議愛麗絲以化療搭配免疫藥物治療,每次費用高達13萬多元,加上其他療程藥費,短短半年就燒掉近百萬,1年治療費上看160萬元;雖她目前靠著保險、存款尚可支付醫療費用,但在診間遇到不少同樣癌症的病人,連化療費用都付不出來,更別說免疫治療。
延伸閱讀:
癌症新藥納健保,卻限縮3大門檻!醫:藥品給付「被迫瘦身」成常態
「弱勢癌」給付新藥少又被限縮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教授羅盛典表示,近年來,健保給付制度逐步加速與國際接軌,尤其在肺癌、乳癌以及轉移性大腸癌的藥物給付上,已趨於完整。但同時仍有不少癌友,陷入「藥少又被限縮」的困境,有些甚至連基礎化療都沒有健保給付,只能自費求生,成為缺乏關注的「弱勢癌」。
羅盛典說明,例如口腔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等,都屬於弱勢癌症的一員,僅有10種健保給付新藥可使用,甚至還有用藥限制。雖然這些癌友人數不一定比較少,卻在藥品選擇、健保預算分配及經濟支持上容易被邊緣化,導致成為「用藥弱勢」,導致死亡率不降反升。
延伸閱讀:
年砸91億!健保擴大給付「肺癌標靶藥」創史上最高藥費:3類人受惠
近5年健保癌藥67%設限縮條件
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2024年的研究發現,近5年納入健保的癌症新藥,有67%設有限縮條件,包括癌藥和化療僅部分納入健保給付、給付條件嚴格、限縮用藥給付時間等,有些藥物必須等到病情晚期才能申請。
癌症希望基金會盤點近2015~2025年間,健保給付品項共給付113個藥品、165個適應症發現:
- 口腔癌:
- 2項藥品納入給付,但全數限縮給付,限縮比率100%。
- 免疫治療無效,不可換用標靶,且標靶治療限制療程。
- 胃癌:
- 5項藥品納入給付,限縮比率20%。
- 基礎化療無給付。
- 免疫治療無效,不可換用標靶,且免疫給付條件嚴格。
- 子宮內膜癌:10年來無藥物納入給付,基礎化療無給付,導致死亡率攀升。
- 卵巢癌:3項藥品納入給付,但限制標靶使用對象,限縮比率33%,導致死亡率攀升。
依照上述資料結果,羅盛典指出:「口腔癌病人多是藍領階級、社經地位及教育水準不高的經濟弱勢,很難在其中一項治療無效後自費用藥,這項條件限制無疑是截斷口腔癌病人的生路」。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提到:「晚期胃癌、子宮內膜癌治療現仍以化療為基礎,但部分第1線化療藥物卻未被健保給付,與其他化療納入給付的癌症相比,面臨『醫療不平權』的情形。」
台大醫學院教授黃韻如指出:「同樣是卵巢癌晚期,標靶藥物卻僅給付給4期的病人,3期的高風險病人必須自費治療,對病人相當不公平;而復發的病人如果要申請健保給付,就必須在上次治療後6~12個月內復發,復發時間不對就需要自費用藥,給付條件實在太複雜。」
病團呼籲重新盤點癌藥給付規定
不是沒有藥,而是健保給付門檻太高,羅盛典表示,弱勢癌友的經濟能力,成為治療選擇的分水嶺,命懸一線傾家蕩產,卻無適合的藥物可用,也讓醫師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線,面臨極大的治療困境與倫理掙扎。
羅盛典呼籲,政府應該落實醫療平權,重新盤點新藥適應症、減少給付落差,搭配前瞻式預算、癌症新藥基金機制等,寬列新醫療科技及給付規定改變預算,以改善醫療自費偏高的現況,提升弱勢癌友的治療可近性,為未照顧到的癌症病友提供更多出路。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