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關係中的「縱容者」嗎?自己以為是在幫忙,結果卻是帶來毀滅

你是關係中的「縱容者」嗎?自己以為是在幫忙,結果卻是帶來毀滅

2025/9/1
當有問題發生的時候,總是會自責沒有做好管控?小心可能陷入犧牲劇本中出不來。韓國專業心理諮商師金允那於《我為什麼老是說這種話?》一書中,揭露「習慣性口頭禪」對自身的影響,卡住自己的不是外在環境,而是一再重複的相同模式,只要理解為何老是說同樣的話,就能突破一再陷入的人生困境。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是「縱容者」嗎?

喬民是長子,下面有兩個弟弟。從小因為父親外遇,父母不時爭吵,最後父親離家出走,留母親一個人守著這個家。敏感的母親每次一有不安,就會拉著身為長子的喬民傾吐自己內心的糾結,最後還不忘加上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們才留著這條命!」

在這種情況下,長子通常會接替父親的角色。他不僅要安慰悲傷的母親、教導弟弟們,還要挑起家庭生計、維持家裡的安定。問題就在於,即使喬民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也仍然在充當原生家庭的問題解決者。

母親經常打電話給喬民,邊哭邊訴苦。喬民一定會邊聽邊安慰母親,第二天再過去看看。結果一定都牽涉到金錢問題,不是原生家庭的房子要整修,就是要代繳各種帳單,或者母親想要買些中藥的補身湯劑;然而,喬民的弟弟們這時仍舊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延伸閱讀:
7旬病父要求女兒「搬回家照顧」⋯她送「3句話」切斷有毒關係

妻子當初跟喬民交往的時候,也是看上了他這份責任感,覺得他和自家父親不一樣,看起來非常可靠。但是,她卻對完全沒有表露情緒的丈夫,在情感上產生了距離感。妻子說,她再也無法信賴這個男人,因為他即使在應該說「不行」、「我做不到」的情況下,也說不出拒絕的話。對於這個不管在家還是在公司都想掌控一切的丈夫,她只感到挫折和疲憊。

喬民經常說「沒有我就無法運作。」也常說「這是我該做的。」當有問題發生的時候,他首先會想「是因為我嗎?」自責沒有做好管控。責任感是必要的,但是必須區分各自的比重。過度的責任意識意味著過度掌控,因為這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只要自己事先插手就能阻止問題發生。逾越界線的責任感,往往會讓人陷入內疚的泥淖中。

如果所有事情全由強大的問題解決者一個人處理,將會給其他家人帶來負面的影響,雖然不是故意的,但終究會讓周圍的人變得無能。

這種人被稱為「縱容者」(Enabler),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專業術語,指的是「自己以為是在幫忙,結果卻是在毀滅的人」。

延伸閱讀:
面對批評如何不走心?心理師揭「1心法」:批評像磁鐵,別被吸過去

困在犧牲劇本的人

一直以來支配喬民的信念,可以稱之為「犧牲劇本」。困在犧牲劇本的人一般都扮演著照料親朋好友的角色,也堅信自己應該為他們解決問題,並且要對結果負起責任。

這樣的人是被愧疚感打動的。他們因為不想心懷愧疚,就想把所有事情都攬在身上,一旦事情的結果不盡人意,就會怪罪自己。他們也對別人的痛苦特別敏感,因為無法袖手旁觀,忍不住就會插手相助。

這種人的能力通常會獲得周圍人的信賴與肯定,他們即使不接受其他人的協助,自己一個人也能應付自如。由於他們從來沒有表現出疲憊和軟弱的樣子,周圍的人會越來越依賴他們,所以也有不少人因此感到自豪。

但是,他們過重的責任心反而容易忽略自己。只要是人,誰都沒有多餘的時間顧及他人的悲傷、寂寞、孤單和軟弱,這樣的人往往只顧著滿足他人的需求,忘了照顧自己的需求。如果毫無節制地逞強下來,遲早也會出現問題。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犧牲劇本的人會使旁人逐漸心存依賴。如果總是為周圍的人減輕本該背負的重量,很容易導致他們無法培養自理的能力。久而久之,旁人就會把應該感謝的事情認為是犧牲者理所當然的義務,最後雙方之間就會形成「助長依賴」和「習慣依賴」的關係。

困在犧牲劇本的人常見的言行:

  • 經常說「我來處理」
  • 說出「沒辦法」時,容易心懷愧疚
  • 從來不說「好累」或「好寂寞」之類的話
  • 很難開口說出「拜託幫我做〇〇」
  • 聽到他人同情或安慰的話,會覺得很尷尬

如何擺脫犧牲劇本?

從動機的角度來看,犧牲劇本的出發點不同於服從劇本。犧牲的劇本是出於自願,而非強迫。我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要這樣八面玲瓏照顧到所有人,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很能幹。

然而,這樣的人背後卻隱藏著「想要得到認同」的渴望,因為他內心深處有著情感上的匱乏,因此亟欲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人。困在犧牲劇本的人從小就不敢隨便撒嬌,他們的內心空盪盪的,因為從來沒有人充分照顧過他們的感受,所以他們孩子氣的內心仍然不斷嚷著「我好怕」「我不敢」「我做不到」。

對他們來說,比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們更需要擁有和其他人建立關係的經驗。因此,首要之務就是和自己建立情感關係,並且練習感受及表達過去被壓抑的感受和情感需求。

人際關係中需要有來有往,如果情緒一點都不外露的話,別人也難以親近。唯有表達你的感覺、你的渴望、你的想法,人們才能理解最真實的你。也唯有開誠布公,人們才能得到安慰和共鳴。

同時,這樣的人也必須重新審視過去既有的關係,調整自己在關係中的距離——哪些關係該退個一兩步;哪些需要等待、毋須躁進;哪些該由付出轉為接受等,最好都有所界定。唯有體驗到接受的喜悅和擁有的滿足感,慣於犧牲的人才能找回自我的疆域。

(本文摘自/我為什麼老是說這種話?:從改變所說的話開始,走出一再重複的人生困境/好人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