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是想找出「完美答案」?精神科醫師:其實你只是不相信自己
不相信自己,又想找到完美解答
我用了4年左右的筆記型電腦性能已經不如以往,常會發出噪音,用到一半還會突然關機。我很怕所有資料跟文稿會不翼而飛,匆忙開始物色新的電腦。
在搜尋欄中輸入「筆記型電腦」,搜尋出來的商品結果竟有27萬件,光是電腦機種跟廠牌就有很多選擇了,一件件點進去看後,發現還要考慮電腦螢幕大小、重量、CPU、儲存空間,甚至連螢幕是否要選擇觸碰式都要煩惱,需要考慮的事情多不勝數。比較商品的性能條件很有趣,同時也很累人。
以前考量到筆電的便攜性,所以買了13吋的,隨著年紀增長,現在勢必要換更大一點的螢幕;再加上主要用途是寫作,所以我對鍵盤觸感、手指的舒適程度、按鍵排列等更為在意,如果按鍵排列方式太混亂或太小,就會很容易打錯字,所以在購買時,不能單單考量筆電的便攜性,連這些因素也要一併考慮進去。
有了這些篩選條件後,我成功將數十個筆電選項刪減到兩個選項。本以為這時我的煩惱會大大減少,但在瀏覽這2款筆電的使用者心得時,哎呀,又不自覺嘆了好幾口氣。因為看到好幾則使用者評價都對該款筆電不太滿意,還批評了我在意的那幾點。
在按下結帳按鈕前,所有事情彷彿回到原點,因為選不到滿意筆電的懊悔、看了太多資訊而超載的大腦、還有遲遲無法下決定的自己,種種因素讓我自責不已。又不是第一次購買筆電,也不是說買錯一次筆電,人生就會留下無可抹滅的汙點,為什麼遲遲無法下決定呢?
延伸閱讀:
你是自己做決定,還是跟著別人前進?精神科醫:別讓人生自動駕駛
最大的原因在於我不相信自己的選擇,認為自己的決定不夠可靠,沒辦法就此結案,想著肯定有更多更好的選擇,為此感到不安,並努力去蒐集更多資訊。每次做決定時,只要出現一個與結論相悖的證據,不僅無法說出「沒事,不影響大局」,還會從零開始重新來過。這是出於我不相信自己,同時認為一定可以找到完美解答的心理。
再深入一點回溯這類煩惱的過程,會發現我們通常會對結果抱有太高的期待,當對結果有錯誤認知時,對結果的期待與對失敗的恐懼也會隨之增加。因為必須做出最好的選擇,所以會想盡可能蒐集更多資訊,雖然蒐集資訊要花費不少時間,同時也會因為自己很努力,便以樂觀的態度來看待事情結果。
蒐集完情報後,再根據過往經驗去模擬各種可能性,剔除無用的資訊與事物,還有跟現在所需較無關聯的情報,這階段就跟蒐集資訊一樣費工。當然也可能在挑選的過程中,得到意料之外的新資訊,而讓一切工作從頭來過。然後重複幾遍這個流程,並尋求旁人的意見,以確保資訊沒有遺漏,確定這是自己做出的最佳選擇,才能感到放心。
經歷過這種令人厭煩的過程,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就能痛定思痛馬上決定嗎?答案是不會。煩惱時間只會變得更長,並無限循環這段痛苦的過程,困於「肯定會有更好的選項」及「我的選擇必須是任何人都無法反駁的最佳選擇」等想法中,無法脫身。
延伸閱讀:
人生有點「煩惱」剛剛好!精神科醫揭「3好處」幫助自己大幅成長
煩惱的過程是一種成本
在沒有整理好的情況下盲目蒐集資訊,容易分不清重要和不重要的資訊。這種觀念即是「強迫思考」(obsession),強迫自己蒐集各類資訊,在蒐集的過程中,想到自己正在努力,就會放心許多,緊張和不安的感覺也會隨之減少。
強迫思考有個好處是會出現「情感隔離」(isolation of affect),將自己投身於知識情報裡,會啟動名為「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的防禦機制,就像建立一堵高牆,隔離恐懼、不安等情緒。強迫自己投入一件事情,可以暫時避免因低存在感而產生的不安、憂鬱、後悔等情緒,可一旦離開這種狀態後,這段期間蒐集的資訊量,會像堆積如山的垃圾般出現在我們眼前。要重新整理這些資訊並做出判斷,只會使我們離最終的決定越來越遠。
為做出最好的選擇而陷入更長時間的煩惱中,除了會對心靈造成負擔,更大的問題是——因無法做出抉擇而苦惱的時間,我們會將其視為一種支出成本。
荷蘭社會心理學家艾普.狄克思特修斯(Ap Dijksterhuis)在家具賣場進行了一項實驗調查,他將顧客分成「進入商場後馬上選擇商品購買的人」和「長時間停留後審慎評估購買的人」兩類,在他們購買商品幾週後,分別進行滿意度調查。
他最初的假設是「審慎決定購買能提高滿意度」,結果卻截然相反。考慮很久後才購買商品的顧客平均滿意度,比速戰速決購買商品的人更低,因為前者認為煩惱的時間與思考所耗費的腦力,也是一筆支出成本,進而降低了滿意度。
一進到商場,看到「今日特價商品」就立即結帳的人,沒有看到賣場內的其他東西,回家後也沒有可比較的對象,因此他們的消費滿意度只取決於該產品本身的性能。
相反地,逛遍整個大賣場,看了數十個家具,不斷煩惱後購買的人,回家後卻很容易後悔,「啊,早知道就買紅色椅子了」「布料好像比皮革更好耶」⋯⋯對自己先前做出的選擇不再心動,卻對錯過的商品懊悔不已。一旦有了這樣的經驗後,下次做決定時,可能會面臨一樣的難題。
煩惱是一種成本,當我不夠堅定或不夠相信自己的選擇時,不僅內心會十分沉重,煩惱也會反覆困擾自己。
(本文摘自/駕馭腦中的小劇場:韓國精神科權威的「高效人生思考術」,教你把煩惱轉化成一種優勢!/采實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