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跟同事當朋友?過來人揭職場人際原則:保持一片海的社交距離
離職後有聯絡才是真朋友
台北紅門的創意部在9樓,同事多半會順手在一樓便利商店買早餐,我也是。才剛走進辦公室,同事便跟過來說:「怎麼不一起坐電梯上來?」 我不失禮貌微笑地回:「啊~剛剛結帳的時候沒看到你耶!」
這時老闆不知從哪冒出來,幽幽地說:「少來了!她就是『假朋友』!」 於是,我在公司就被封為「假朋友教主」。 說真的,我很喜歡!這象徵我從「被(熱)情勒索的小菜鳥」,晉升為「資深的成熟社會人」了。
延伸閱讀:
越要好的朋友越要保持距離?公關專家揭「關鍵1點」讓距離產生美
畢竟職場如夜店,從無真愛,離職後有聯絡才是真朋友。這個稱號帶給我許多「自由」,不用像小學生一樣等來等去,買早餐結完帳就直接上樓上班,吃午餐可以獨自行動大家也不感意外,面對同性同事一起去廁所的邀約也能乾脆拒絕,更不用等美術夥伴做完案子才下班。
在廣告公司,文案組常常要等美術設計的執行,一等就要等到半夜才算完成工作。如果沒留下來等,一旦傳出去就有很大的機率被冠上「不負責任、一走了之、沒有團隊意識的老鼠屎」之名,跟渣男沒兩樣,名聲就此毀滅。
我衷心感謝當時的夥伴對我說出那句很有義氣的話:「妳先走,不用等我!」我感動地熱淚盈眶,這比「我養你」更讓人激動。 後來遇見2位星馬夥伴,逐成一種高效默契:我會在午前完成創意框架,美術夥伴可以睡晚一點順接我的檔案做,這樣的高效率足以應付滿坑滿谷的案子。
延伸閱讀:
零存款如何財富自由?過來人用「遊民投資法」翻轉人生:凡事懶得管
假朋友的真心話
在職場中偶爾才會碰到很聊得來的同事,但除非離職,放假時我絕不會跟同事相約。某次周五晚上,老闆在群裡傳訊來問這周末要不要聚餐?我看了手機隨即放下,大喝一口啤酒繼續跟朋友聊天。沒過多久,老闆竟然打電話給我,聲音略帶激動地問:「為什麼都沒人回訊息啊?」
我(掐大腿)耐著心回:「或許大家都在聚餐吧?我—也—是。」這種情形發生好幾次後,老闆終於知道約在假日聚餐肯定破局,原因只有一個:假日看到職場上的人,不管是聚餐、唱歌、爬山、露營⋯⋯那都叫「加班」。
廣告公司老闆們的夢想之一,就是成為組員零距離的真朋友。因為是朋友,就能為他兩肋插刀在所不惜,槍林、彈雨、黑鍋來都不怕!有朋友來扛!不管老闆換到哪家公司,都忠心耿耿追隨,不侍二君,這是職場中最浪漫的事了吧?!
那我還是背負「假朋友教主」之名好了。一位很會談薪水的同事,有次跟我分享職場生存祕訣就是—–不把老闆當朋友,保持距離更客觀;不因情感綁架而不敢不做,或不敢提加薪升職。經過她大師般的指導,我第一次把自己的成績及未來展望都列出來做成提案,像對待客戶般準備簡報,那次的升職加薪談得意外地好。
我最喜歡的經典廣告之一「Bobson牛仔褲」,看似情場的文案卻也一語道破職場: 「不讓你靠近 你才會靠我更近 走在你前面 你才會懂得把我放在前面 離你遠一點 我們的愛情(任何情)才能走得遠一點⋯⋯」
距離產生美感,更帶有美德
「社交距離」在2020年初,因全球大疫情而「發揚光大」。每個人被迫保持距離,自我隔離地工作、用餐與生活,讓「芬蘭式社交」紅極一時。因為芬蘭人排隊時會保持1公尺間距,公園椅也設計成錯落的模樣避免視線對視,簡直是社恐人的完美國度。
有次我去杭州出差,排隊買高鐵車票時,排在後面的老伯近到彷彿把呼吸的氣息直接噴到我的脖子上,瞬間讓人寒毛直豎。我試著使出左右偏移站法,但還得回到主線,不然後面的大媽可能會藉機上位,還理直氣壯地反譏:「欸∼妳明明是站在另一排啊!」
我們都知道「相濡以沫」,但很多人不知道下一句是:「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句話源自《莊子》,意思是:泉水乾了,魚兒吐沫互相濕潤,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裡去更自由。我任性地解讀為:既然有各自的展望就別互相拖累。
三島由紀夫說:「人類最應該向貓看齊。因為再沒有比貓更冷淡、更無情、更任性,並且絕不任由人類擺弄的動物了!因此,我也想要模仿貓,盡量讓自己變得冷淡、薄情、麻木不仁、自主獨立⋯⋯而且,只在想吃魚的時候,才願意發出撒嬌的喵喵聲。」
貓為何這麼有吸引力?因為牠懂得保持距離,為何人類偏偏總覺得零距離才是親密?我想,或許更多時候這是出於一種「急於證明自己的地位與價值」「刷存在感保安心」的心態吧?
沒有距離只會讓人窒息,所以「保持距離,以策安全」這句話無論是職場江湖情、友情、師生情、愛情、親情、寵物情⋯⋯都適用。連地球都必須跟小行星保持距離,才能公轉與自轉。
當上遊民後,沒有既定的工作與行程、沒有外在的連結,手機跟我一起安靜下來了,心境如同田馥甄的那首歌〈離島〉:「世界和我禮貌微笑⋯⋯我疏離得很舒服,不想治療。」隔著一片海的距離剛好,收訊只要一格就好。
我要與世界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距離,內心才有位置留給真實的自己,才有空間放置快樂。淡才不膩,淡才長遠,淡但豐富。
(本文摘自/請叫我「遊民小姐」!:躺平、安靜離職很可以!勇敢出走,做自己人生的老闆/今周刊)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