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出偽善者?FBI資深顧問教你「1招」:看他怎麼對待餐廳服務生
5個關於自尊的迷思
評估一個人的自尊程度並不困難,但如果我們不知道該關注哪些特點、忽略哪些表象,就會找不到解析的頭緒。以下是5個關於自尊的迷思以及相對應的仿冒表現,幫助我們辨別哪些行為值得關注,哪些則可能只是誤導。
延伸閱讀:
聊天如何找話題?別再聊天氣!溝通教練揭「10話題」從這角度開始聊
1. 自尊vs.自負
不要誤以為一個過度自負的人真正喜歡他自己。如果一個人過度自負,也就是自我意識過度膨脹,那麼不管他的行為表現看起來有多滿意他自己,其內心都不會趨近滿足狀態。這是一條人性基本法則,也是一個不論在何種情況下,結果都恆常不變的心理定律。
2. 自尊vs.自信
很多人常常混淆自尊與自信,其實這兩者截然不同,區分這兩者的不同,在進行評估時極為重要。「自信」是我們在特定領域或情況中,感覺自己能有效發揮能力的程度。「自尊」則是我們對自己的喜愛程度,以及認為自己值得擁有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程度。
一個情緒狀態健康的人可能會對自己感到滿意,但不會認為自己面對任何情況都能遊刃有餘。例如,一個擁有高度自尊的人,本身雖然棋藝不精,但這並不妨礙她喜歡自己。當她和棋藝高超的對手對弈時,或許會表現出自信心下降的跡象,但整體上的自我價值感並不會因此動搖。
一個人之所以會變得過度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是她非常喜愛自己,反而更多是來自於深層的自我厭惡。在不熟悉心理領域的人看來,一個想用強調某種特定的特徵或屬性來提升自我價值感的人,好像看起來擁有高度自尊。然而,事情並不這麼簡單,這通常是誤導人的假象。
比起頭銜、能力等她所擁有的資產,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受自由意志做出的選擇影響更大。因此,那些看似高自尊的表現,實際上可能只是在某個特定領域內過度膨脹的自信。
3. 「成功人士」的假象
我們無法透過一個人表面上看起來有多成功來判斷他的自尊高低。例如,一位大型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在一般人眼中或許是成功的典範,但如果他原本的畢生夢想是成為音樂家,而他為了取悅某個人或獲得旁人的關注與尊重,放棄了真正的夢想,那麼他多半並不具有較高的自尊,因為他的決定是出自於恐懼。
相反地,一位生活拮据、經濟狀況不佳的藝術家,或許並不符合傳統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但如果他正在實現自己的夢想,滿足了內心真實的意願,那麼他反而更有機會能體驗到較高的自尊。如果一個人在做選擇時,仍然取決於外界是否認可或接受,那麼就永遠需要向外在世界尋求情感上的支持與肯定。
4. 是謙遜還是懦弱?
謙遜的態度很容易被誤解為懦弱的表現,事實上正好相反,真正的謙遜是心理強大的象徵,也代表了高度自尊。展現謙遜特質的人多半擁有更高的自律能力,過著更為充實的生活。
我們觀察的目標對象選擇順從他人,是出於內心真正的意願,還是因為害怕說「不」、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資格堅持自己的立場?我們必須區分出一個人是因為擁有高度自尊而態度謙遜,或者是任由自己受人剝削?後者只是在表現出謙遜的態度,好換取旁人的喜愛,或用來減輕內心的罪惡感與自卑感。
5. 自尊與情緒
一般來說,擁有高自尊的人在待人處事上,態度通常令人愉悅且積極正向;但我們不能僅憑單次的情況,就輕易地對他的自尊程度做出判定,因為當下的情緒也會影響自尊的狀態。某個人可能看起來情緒狀態良好,態度開朗、熱情且友善,但實際上,他可能過度自戀、以自我為中心,只是他能短暫地偽裝出親切的模樣。
擁有高自尊的人,如果遭到老闆責罵、車子爆胎,或者在重要的下午會議前等午餐等太久,心情當然不可能太好。但這些負面情況並不會拉低他的自尊,不愉快的情緒也會很快消散。在後續探討「視野」的章節裡,就能詳細了解到高自尊者比較不那麼常陷入惡劣情緒中,即便有,持續的時間也比低自尊的人短暫。
總結來說,我們不能因為某人一時心情低落的表現,就認定他缺乏自尊。也不能因為一個人面帶微笑或者幫助老太太過馬路,就斷定他擁有高自尊。
延伸閱讀:
搶功勞、拍馬屁、推卸責任⋯我的同事超心機!專家教「1招」防小人
如何判斷對方是雙面人?
那麼,我們該如何怎麼判斷?缺乏自尊的人,可能會過度放任自身的欲望,待人處事卻不甚友善,也就是寬以待己、嚴以律人。或者,可能會花費大量時間與力氣去爭取他人的認同與尊重,甚至為此忽略掉自己的需求。而另一方面,擁有高自尊的人能在其中取得平衡–—給予自己和他人同等的關愛、尊重、時間與關注。
有一條線索特別能清晰地揭露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我們不妨觀察他是怎麼對待那些「他不需要友善對待」且「不需要去經營良好形象」的人,例如餐廳服務生、接待員、大樓管理員等,再看看他是怎麼對待那些能給他帶來好處的人。兩者比較之下,他是努力對所有人都保持一致的尊重嗎?還是只對那些他認為「有用」或能從中獲益的人才表現出友善與尊重?
要特別留意那些「雙面人」,這種人的個性和行為表現並不一致。他可能在我們面前和藹可親,回頭對其他人卻未必友善。這種人前人後不一致是一個重要的警訊,這代表他會為了利益而調整對待我們的行為態度,也就是說,他展現在我們面前的行為,很可能只是一種為了特定目的而表現出來的偽裝,並不能反映出他的真實本性。
(本文摘自/看人要準,防人要快:FBI資深顧問教你一眼認出危險人物,避開身邊的隱形炸彈/啟示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