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真的平權了嗎?名醫蔡佳芬揭「職場真相」制度在變,但意識沒跟上
女性想成功需翻越無形的牆
我是一位皮膚專科醫師,畢業於台大醫學系,在台大醫院完成專科訓練,拿到皮膚科醫師證照。皮膚科不像內外急診那樣直接涉入生死,但它需要非常扎實的醫學知識與診斷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進這個科別,本身就得是成績頂尖的人。
這份工作讓我感激:能親手照顧病患、累積專業成就,也曾在無數個在台大深夜值班時,感受到自己對社會的意義。但在這條職涯上走了10幾年,我也無數次親身感受到:女性要走到某個高度,常常不只是比別人努力,而是要翻越無形的牆。
延伸閱讀:
你是「Aging Solo」嗎?單身女性的中年生活:一個人過日子也能閃亮
我們常說現在是男女平權的時代,職場不再性別歧視、能力才是關鍵。但在一次次升遷考量中、在會議上微妙的氣氛裡、在對「領導」的想像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那一層看不見的、卻無比真實的天花板。
後來我創立了皮膚科醫美診所,從一間診所發展成橫跨多點的事業體,也因此身兼管理者與決策者的角色。隨著事業的發展,我愈發看重女性在職場上的權益、發展與晉升。因為我太清楚,哪怕妳足夠優秀、夠努力,只要是女性,這條路從來都不寬敞。
延伸閱讀:
年紀到了就是要結婚?女性的單身焦慮:父權社會要你自以為「不合格」
女性職涯的5大限制
1. 隱形的限制,不明說,卻深刻存在
這幾年我常觀察到一種現象:同樣年資、同樣努力的女性,職涯進展總是比男性慢半拍。我曾親眼看過一位同仁,臨床能力極強,深受病人與學弟妹信任,卻在一次升主治醫師的評估中被說:「她家裡小孩還小,不太方便讓她接太多責任。」這句話聽起來像是體貼,實際上卻是對她專業的一種貶抑。
而同一場會議中,一位男醫師則被讚賞為「即使有兩個孩子,也仍然積極參與學術事務」——同樣有孩子,意義卻天差地遠。其實不只醫療業。無論你在科技、金融、教育、藝術、設計或創業圈,或多或少都聽過、甚至親身經歷過類似場景:
- 妳的發言被插話或忽視,直到一位男性同仁說出相同內容才被注意。
- 妳的主動被視為「有野心」,卻少有人說那是「領導力」。
- 妳的請假育兒被默默記上一筆,卻沒有人盤點男性育嬰假造成的團隊調整。
這些不會寫在公司制度裡,卻深植在文化與習慣中。
2. 我們的野心,不該被柔化
「你這樣太強勢了。」
「女主管說話能不能溫柔一點?」
「她有企圖心,感覺會很難相處。」
如果妳是職場女性,應該對這些話不陌生。我們被教導要有能力,但不能太有態度;要能領導,但不能太強勢;要有想法,但不能太堅持。這世界要求女性強大,卻又要她溫順。
而當我們真的開口談論升遷、爭取資源、主動表達企圖心時,不只要面對男性同儕的評價,還得處理來自女性前輩的提醒:「低調一點比較好走。」不是我們不夠好,而是整個社會對女性「該是什麼樣子」的想像太窄。
3. 不是不能兼顧,而是太常要「1人分飾多角」
無論妳是不是母親,妳都會發現:女性在職場中,總被期待擁有更多面向,卻沒有相應的支持。我在醫院裡見過懷孕中還在值班的女醫師,也見過凌晨查完房立刻趕回家哄睡孩子的同仁;在其他產業的朋友裡,也聽過多少女性主管必須在會議室裡堅定決策,下了班還要對孩子與家庭「保持溫柔」。
這種兩面角色的轉換,幾乎成為職場女性的日常。我們不只是工作者,還要是關係的維繫者、家庭的支撐者、情緒的調和者。而男性呢?往往只要「做好工作」就足夠被肯定了。
4. 制度在變,意識還沒跟上
這幾年我們看見很多進步:育嬰假的開放、多元平權的倡議、越來越多女性進入高階管理職。但光靠制度,不夠。真正的平等,不是「妳也可以當主管」,而是當妳當上主管,不需要再解釋:「我雖然是媽媽,也能勝任。」
也不是「公司沒禁止妳升遷」,而是「別人也不會因為妳是女性而質疑妳的決策能力」。這層改變,不是用KPI或法條就能衡量,而是來自整個社會、整個職場文化對女性專業價值的真正承認。
5. 我們正在改變,但路還長
有時候我會想,我這一代的女性職人,是不是一邊開路、一邊承擔?我們努力地往上走,不只為自己,也是為後面跟上的女孩們多鋪出一條寬一點的路。我們不應該再為自己的選擇感到抱歉。不管是選擇拼職涯、選擇多花時間陪孩子,或選擇都要,我們都值得被尊重。
我們不是要跟男性競爭,而是要改寫什麼叫「成功的樣子」。寫給正在努力的妳,妳不是太敏感,也不是要求太多。當妳覺得自己總是要再更努力才能被看到,當妳對某些場景感到無言與委屈,請妳記得,這不是妳的錯。那是一層還沒被拆掉的天花板,一個還在轉變中的社會。
但也因為有妳的堅持,有我們這一代人的不妥協,那些改變終究會慢慢發生。我們會在某一天,看見一個世界,不再讓任何人因為性別被限制夢想的模樣。
(本文獲蔡佳芬醫師授權轉載,原文為:女性職涯的隱形天花板:我們真的平等了嗎?)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