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婦上腹劇痛驚見「24公分巨瘤」!醫揭好發族群:定期健檢是關鍵

老婦上腹劇痛驚見「24公分巨瘤」!醫揭好發族群:定期健檢是關鍵

2025/5/9
一名81歲老婦因持續數月出現腹痛及消化不良症狀,在家人陪同下到衛福部苗栗醫院肝膽腸胃科就醫,檢查發現她的胃部罹患較少見的胃腸道基質瘤(GIST),且腫瘤直徑竟已達到24公分;病患接受院內消化外科醫療團隊縝密的手術,成功切除腫瘤,出院後持續回診追蹤。

衛福部苗栗醫院消化外科兼癌症中心副主任醫師陳雁捷表示,該名老婦就醫時表示,最初出現腹部下墜與不適感時,原以為是年齡增長導致的自然退化,不以為意,未料症狀日益惡化嚴重,才決定前往醫院求診。

經苗栗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安排詳細檢查後,發現其胃部有巨大腫瘤,因此轉至消化外科進一步安排手術治療。陳雁捷表示,手術在團隊的合作下順利進行,成功完整的切除了腫瘤及周圍受影響的組織。手術後患者的恢復情況良好,已順利出院恢復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
便秘、放屁臭⋯快看你的大便顏色是哪種?「這顏色」恐腸道有問題

胃部基質腫瘤好發中老年人

陳雁捷指出,胃腸道基質瘤(GIST)是一種軟組織腫瘤,主要發生原因是胃腸道壁上的細胞基因突變,造成腫瘤細胞無節制生長、繁殖及轉移,且因早期無明顯症狀,常於腹腔內形成嚇人的巨大腫瘤,手術仍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法。

陳雁捷補充,胃腸道基質瘤好發在55~65歲的中老年人,在老年人中相對少見。由於胃部基質瘤係源自於腸胃道間質細胞異常增生,因為是黏膜下腫瘤,早期腫瘤還小不易出現明顯症狀,大多數小於2公分腫瘤多是在手術、內視鏡或是影像檢查中意外發現的,及早發現和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機率。

目前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陳雁捷進一步解釋,術後病理化驗根據腫瘤大小,細胞有絲分裂速率等條件決定疾病惡性程度。近10年因標靶藥物的進步,使基質細胞瘤轉移病人存活大為提升,可輔以口服標靶藥物降低疾病復發機率。

延伸閱讀:
大便有血,是痔瘡還是腸癌?外科醫師教你:看糞便「這顏色」判斷

上腹痛、噁心、黑便就要當心

陳雁捷提到,胃腸道基質瘤是長自胃壁肌肉層,當腫瘤還小時極少產生症狀,其症狀的發生主要根據腫瘤的大小和位置而定,最常見的症狀是上腹脹感、痛或不適、出血(產生黑色或瀝青便)或噁心。

陳雁捷提醒,定期健檢是預防疾病的關鍵,尤其高齡族群更需留意健康警訊,才能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呼籲民眾若身體出現不適或異常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以防範潛在的健康風險。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