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意外後…不容忽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重大意外後…不容忽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2008/12/5(2022/3/15 19:6更新)

目睹同車人死亡、高中學生疑似課業壓力大…等,像這樣案例的父母親及個人在事發後,經常出現每天失眠、無法進食、無法工作,而且出現嚴重焦慮及憂鬱等症狀。

根據一項由精神醫療機構對921地震後受災者的心理狀況調查顯示,罹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之盛行率為10.2%,重度憂鬱症為7.9%。依據上述研究來推論遭逢重大生命意外帶給當事人的心理影響,每10人中有1人會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約0.8人會有憂鬱症。

PTSD的症狀表現,包括會突然體驗到意外事件當時的場面,對現實環境變得遲鈍麻木,注意力不集中等。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表示,這些反應其實常被專業人員稱為是「非常事件下的正常反應」;大多數人具有面對重大事件衝擊後再復原的潛在能力,身心症狀將會隨時間自然消退。然而,部份民眾則會出現更嚴重的後續心理創傷反應。

依據精神醫學的診斷標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出現於事件發生後3至6個月,許多民眾此時可能已經重回到職場、學校等原先的生活軌道,周遭的親人、朋友、同事覺得事件應該漸漸渡過了。若當事人表現出暴怒情緒或工作上心不在焉時,身旁他人可能越來越無法接納,認為當事人在耍脾氣、裝病。於是指責、不耐煩和不再支持的態度很容易帶來有PTSD患者的二次傷害。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在此呼籲,除了周遭他人的諒解與支持外,尋求專業醫療對處理PTSD患者是必要的措施。

臺北市衛生局基於將近十年來所累積的經驗,也慢慢確立出一些在危機初期的心理衛生服務策略;在重大意外或災害事件發生後3至7天內,即時聯繫受衝擊的社區、學校或機構,提供心理專業人員的諮詢及辦理心理減壓團體、講座來服務民眾,以降低個人心理健康的衝擊及創傷的產生。

自94年臺北市衛生局訂定災難緊急心理服務方案以來,共服務了74件臺北市災難意外事件,服務1,109人次。主要服務的場域以校園事件最多,佔50%,其次為社區(30%)及職場(15%),事件類型依序最多為自殺(佔45%)、意外事件(佔25%)、暴力事件(佔8%)。這些災後介入,讓受災者了解自身會遭遇的身心反應及生活衝擊,並得到相關後續資源,以便日後使用。在介入1至3個月後,亦協助篩選高危險群並協助進入個別心理諮商(236人次)或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207人次),進行創傷治療。

臺北市衛生局持續關注民眾災後心理創傷服務的提升,最近補助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12月6、7日辦理「危機、災難與重建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分享危機處理模式的比較、危機應變與創傷療育及由兒童繪本進行幼年受災者心理重建等主題,地點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有興趣之專業工作者或民眾請洽:02-25576980。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