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淋巴癌現5症狀因「體內積痰」

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淋巴癌現5症狀因「體內積痰」

2022/3/3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病患來求診時看起來臉色蒼白、滿臉倦容,並表示自己在今年初時身體沒有不舒服,但卻在頸部摸到有一顆小硬塊,至耳鼻喉科檢查為淋巴瘤,之後轉到大醫院不斷地做化療、電療,療程真的很不舒服,因此希望可以透過中醫調理身體。

什麼是淋巴瘤?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身體裡有許多地方充滿著淋巴組織,例如小腸、扁桃腺及皮膚、眼窩、鼻咽腔、甲狀腺等等,而這些淋巴系統與組織內的淋巴球細胞,當它自幹細胞分化及成熟的過程中,某一個時期若發生惡性變化而增生,就會形成所謂的淋巴瘤,是屬於惡性腫瘤的一種。

男性罹淋巴癌機率為女性2倍
淋巴瘤佔台灣癌症死因的第9位,每10萬人口死亡人數約4人。淋巴瘤是急性的疾病,分為何杰金氏症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前者好發於15~40歲青年,在台灣較少見;後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好發於中老年人,男性發生機率為女性的2倍,台灣則是以此型較為常見。

淋巴瘤的早期症狀很不明顯,只有少數會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

  • 發燒
  • 夜間盜汗
  • 體重減輕
  • 疲倦
  • 食慾不佳

所以,蔡易昌提醒,如果有摸到不明的硬塊,就要即早就醫檢查。在治療上則是以化療、干擾素、放療、免疫療法為主,嚴重的則需要骨髓移植或周邊血幹細胞移植。

以台灣常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惡性淋巴瘤為例,病人若不接受治療,一般而言平均存活期不超過1到2年。但接受適當的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者,達成完全緩解的機率約佔6到7成。

淋巴瘤病因主要為臟腑功能失調
蔡易昌表示,淋巴瘤在中醫是屬於「惡核」、「瘰癧」、「石疽」、「失榮」的範疇。瘰癧之名,最早見於中醫古籍《內經.靈樞.寒熱篇》:「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是指發生在頭側耳後皮裡膜外,累累如串珠的結核,大者屬瘰,小者屬癧,後期往往延及頜下、缺盆、腋下等處。

東晉著名的醫學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後方》中提到「表現為肉中生核,小如豆粒,大如梅、李,推之能移,且患處疼痛,還可伴有惡寒發熱等症。其病因為風熱毒邪搏於氣血,復為風寒乘襲所致。」描述了詳細的症狀,到了清朝著名醫家王德維的《外科全生集》則說:「大者惡核,小者痰核」,區分了不同的名稱。

中醫認為,淋巴瘤主要的發病成因是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虛血瘀,寒痰凝聚,或因肺腎陰虛,肝氣久郁,虛火內灼,煉液為痰,或受風火邪毒侵擾,痰火結郁而成。

中醫治療淋巴瘤,分為4種證型
明代著名醫家薛己所著的《立齋外科發揮》提到:「腫脈沉數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腫痛,增寒發熱,或拘急者,邪在表也,宜發散。因怒弱者,補氣為主。腫硬不潰者,補氣血為主。抑鬱所致者,解鬱結調氣血。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虛勞所致者,補之。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補之。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將各種不同病因集不同表現的瘰癧,作出不同的治療指引。

蔡易昌說明,延伸到後來,治療上多以不同證型加以不同調理,臨床常見的分型有4類:

  • 寒痰凝滯
  • 氣鬱痰結
  • 痰瘀互結
  • 肝腎虧虛

另外會搭配專病專用的藥物,來作針對性的治療,也可以配合西醫的化療、放療、免疫療法來作適當的輔助,促進療效並降低副作用。

在經過幾次調理後,病患的臉色明顯改善,且表示至醫院回診時,腫瘤科醫師也說目前身體狀況不錯,腫瘤也清得差不多了,再好好配合身體調養即可。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