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

愛找年輕人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新型抗體突破傳統治療 如導彈直擊癌細胞

愛找年輕人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新型抗體突破傳統治療 如導彈直擊癌細胞#淋巴癌

一名年僅35歲的氣功師傅,驚覺脖子出現腫塊,就醫、切片後竟確診何杰金氏淋巴瘤第四期,所幸該名男子透過健保給付使用新型抗體藥物治療,且治療過程無需住院,可維持正常上班、生活作息未受太大影響,完成治療至今已兩年多都沒有復發。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髓移植室主任尤達權醫師表示,「很多人聽到確診淋巴癌,擔心是不是要寫遺書了?其實不要害怕,因為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高達8成!」鼓勵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 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高 好發於兩大特定族群 尤達權醫師說明,淋巴癌可粗略分成「何杰金氏淋巴瘤」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通常好發於年長族群,加上本身較難治癒、死亡率因此較高;反之,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好發於60歲以上年長者外,也常見於15至30歲年輕人,是其一大特色。 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原因尚不明,尤達權醫師解釋,目前並無研究證實可直接導致何杰金氏淋巴瘤產生的原因。但臨床觀察發現,免疫功能異常的患者,如患有自體免疫疾病、愛滋病毒感染、或是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較容易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瘤。 當心六大典型症狀 近一步檢查更安心! 典型的六大症狀包括:燒、腫、癢、汗、咳、瘦,其中以「腫」最常見且容易被察覺,如脖子、鎖骨附近出現「淋巴結腫大」,甚至是胸口、縱隔腔深處亦有可能長出腫瘤,通常患者會感到胸口緊繃,或吞嚥困難等呼吸不順等症狀。尤達權醫師補充,發「燒」指體溫超過38.3攝氏度,淋巴癌導致的發燒和一般感冒所導致的發燒不同在於,患者通常不會有膿痰、喉嚨痛、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盜「汗」常伴隨著發燒一起出現,有時出汗量會多到要更換床單的程度;以及在沒有刻意減肥的情況下,體重在六個月內下降超過10%,此外,第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瘤亦有可能會出現皮膚搔癢的症狀。 尤達權醫師表示,如頸部出現明顯腫塊,建議找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切片檢查。若頸部無明顯腫塊,但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發燒、體重減輕或盜汗等症狀,則仍應進一步接受詳細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CT)等。倘若不幸確診為何杰金氏淋巴瘤,醫師會安排全身影像及骨髓檢查評估疾病分期。尤醫師特別強調,即使診斷為第三、四期,現有治療方法仍有相當高的治癒率,患者應保持信心並積極配合治療。 傳統化療在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瘤效果欠佳 新型抗體藥物精準擊殺癌細胞 尤達權醫師說明,傳統化療可治癒約8-9成的何杰金氏淋巴瘤,但如果疾病是第三、四期,國外研究顯示接受化學治療的6年無病存活率僅剩74.5%[1],也就是每4人裡面會有1人,無法透過第一線化療痊癒。值得注意的是,臺灣人的資料顯示,第一線化療只能治癒約5成的三、四期患者,治療效果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好。所以針對第三、四期的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化療外,我們還需要其它更有效的治療來改善療效。 尤達權醫師表示,過去研究發現何杰金氏淋巴瘤細胞表面幾乎都帶有名為CD30的抗原標記,目前國內已有專門用來對付CD30抗原的新型抗體藥物,這類藥物就像是帶著導航系統的飛彈,可直接將化療藥物精準投在CD30抗原陽性表現的腫瘤,不僅專一性高、治療成效也較佳。根據臨床研究顯示,針對第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使用新型抗體藥物治療,可將無病存活率提升到82.3-94.3%,相較於傳統化療的74.5%,治療效果有顯著改善[1-2]。 新型抗體藥物已納入健保 醫籲不符健保條件者可考量自費使用以增進療效 尤達權醫師表示,通常醫師與病人討論治療方式時,首要要件是考慮腫瘤的控制效果,是攸關病人存活與否的關鍵,其次考慮副作用對於病人的影響,例如年輕患者為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較高的族群及未來是否有生育需求,或針對生理狀況較不佳的年長者,應盡量選用感染風險較低的藥物,幫助提升整體治療成效、疾病存活率。 尤達權醫師強調,根據111年癌症登記資料,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年輕人的發生率排行男性第6名、女性第7名[3],為「年輕世代的十大癌症」之一。與其它癌別相比,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高且疾病預後普遍較佳。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化療對三、四期的患者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現有新型抗體藥物雖然療效較佳,但健保僅給付於特定條件的晚期患者。針對不符合健保給付規定的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癌患者,如希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亦可考慮自費使用,鼓勵民眾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治療,積極面對、重拾健康生活。 本材料所載一切資訊,僅供專業醫療人員參考並僅限於教育目的使用,不代替專業醫療人員的獨立專業醫療判斷,且不應被視為對任何人提供之醫療建議。本材料未明示或暗示的陳述或保證其內容的正確性及完整性。競爭對手資訊和數據均根據公開來源使用。不得散佈或未經授權而重製本材料。 C-APROM/TW/ADCE/0792 APR2025

穿無鋼圈內衣,乳房會下垂嗎?醫:想要「完美胸型」大小胸罩杯這樣挑

穿無鋼圈內衣,乳房會下垂嗎?醫:想要「完美胸型」大小胸罩杯這樣挑#淋巴癌

「要集中托高,要有包覆性,要性感」對於穿著內衣這門美學,女人們要的可不只是「能蔽體」而已,一定要穿出讓自己滿意的好身材,胸形更加堅挺,讓「內在美」看起來更有料。不過,除了外觀要美,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究竟,穿錯內衣會不會得乳癌?內衣怎麼挑才適合?《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醫師解答。

莫名發燒、瘀青⋯我可能得血癌嗎?台大醫揭「1診斷標準」別嚇自己

莫名發燒、瘀青⋯我可能得血癌嗎?台大醫揭「1診斷標準」別嚇自己#淋巴癌

血癌是一種骨髓惡性疾病,導致造血功能的喪失。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侯信安,召集26位血癌專家共同撰寫,於《血癌全攻略》一書中,詳述「8大血癌」的治療方法與照護,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淋巴癌⋯等,希望做為病友與家屬的參考。以下為原書摘文:

罕見血液病「卡斯爾曼氏症」治療現曙光,單株抗體藥物精準對抗疾病

罕見血液病「卡斯爾曼氏症」治療現曙光,單株抗體藥物精準對抗疾病#淋巴癌

成人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爾曼氏症(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iMCD)是一種特殊血液疾病,由於症狀多元,不僅會造成腎功能惡化、肝脾腫大、肺積水的狀況產生,也有部分患者會演變成嚴重的全血球低下症或淋巴癌,但由於症狀不明,不少人常以為是過於疲勞或老化較難及時察覺,病患也常受輾轉就醫所苦,但若延誤就醫都可能影響到預後情形,甚至有死亡風險。 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醫師表示,成人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爾曼氏症(iMCD)主要是淋巴結異常增生,屬於相當罕見的疾病。根據增生的位置、範圍多寡等又分為三種亞型,有少部分與HIV病毒、疱疹病毒相關,其中一種亞型「特發性多中心型卡斯爾曼氏病症(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iMCD)」更是至今成因不明,難以診斷,患者會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燒、疲勞、盜汗、貧血、體重減輕、引發黏膜反應而出現腹水、肋膜積水,或脾臟及肝臟腫大等不同症狀。由於一開始症狀不顯著,病患往往以為是否只是因為太累造成;當輾轉就醫沒有改善,有些人甚至會往淋巴癌的方向進行就醫。 經多項檢測才能確診,就醫耗時困難 以台灣iMCD盛行率來看,每年應有80~90人確診,但事實上只有20~30人,林世強醫師說明,這表示多數病患病沒有在第一時間診斷出,很多人都是到了血液腫瘤科才抓出問題。iMCD必須進行多項檢測才能診斷出來,當中最關鍵的檢查就是淋巴結切片,醫師也會再透過組織病理學分析與電腦斷層或PET-CT正子斷層掃描,以排除超過15種情況才能診斷出iMCD,由於不少病患也會出現體重下降等情形,因此也必須考量是否為惡性淋巴瘤。 IL-6單株抗體藥物帶來新曙光,有望完全緩解 林世強醫師表示,目前已發現iMCD是由於細胞激素被過度活化造成,以往於一線治療只能使用類固醇或化學治療,但改善空間有限,根據研究顯示過往有4成2的病人一線治療失敗;且5年存活率僅有近三成左右[1]。,因此最新的IL6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經臨床試驗顯示,已可直接抑制介白質的IL-6,精準對抗疾病,且於今年年初已成功納入健保,有望延長存活,爭取更卓越的預後。 林世強醫師就曾有位病患60幾歲的阿姨因水腫非常嚴重就醫,其他醫院已經看了很久沒有改善,到門診發現已有肺積水情形,就趕緊做淋巴切片,確診為成人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爾曼氏症。林世強醫師更進一步分享,過去國內缺乏用於卡斯爾曼氏症具有臨床實證的治療藥品,多以類固醇等傳統治療方式,但治療效果有限。而該名患者也因身體狀況不佳沒有再進行化療,後來雖接受CD20單株抗體藥物治療,不過由於身體免疫力下降與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最後仍舊不幸過世,是典型來不及接受精準標靶治療離世的案例。 罹患iMCD這樣的罕病病友多年來飽受疾病所苦,生活品質也受到相當大的影響,除了呼籲發現有異狀時即早至血液腫瘤科檢查,把握黃金治療期外,隨著新藥納入健保給付,不但降低治療負擔,也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的動力與信心。    

比閃電擊中機率還低!她患極少見癌症「全身血液超黏稠」存活率不到5成

比閃電擊中機率還低!她患極少見癌症「全身血液超黏稠」存活率不到5成#淋巴癌

「剛開始眼睛、牙齒、子宮都在出血,我一直以為是婦產科疾病,全村都覺得我會死⋯⋯」70歲的陳女士,回想罹病初期,反覆求診未果,長達1個多月找不出病因,從彰化輾轉北上就醫,近一步檢查才發現原來是造血功能出問題,確診罹患淋巴瘤中極少見的「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簡稱WM)。

白血病、淋巴癌新治療「天價費用」首納健保!原價千萬估年逾百人受惠

白血病、淋巴癌新治療「天價費用」首納健保!原價千萬估年逾百人受惠#淋巴癌

白血病、淋巴癌治療新希望!健保自今年11月1日起納入「CAR-T細胞免疫治療」給付,針對難治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採取2年暫時性支付,為患者省下自費動輒上千萬的治療費用,讓化療、骨髓移植失敗者,仍能存有一線生機,預估每年約有100人可受惠。

淋巴瘤就是淋巴癌嗎?症狀、類型有哪些?醫揭「7大QA」一文解析

淋巴瘤就是淋巴癌嗎?症狀、類型有哪些?醫揭「7大QA」一文解析#淋巴癌

一名男子因血便症狀住院,醫師透過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後發現,有明顯胃潰瘍情況,切片報告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而後病患又因大量血便而休克,雖經緊急輸血並使用藥物治療,但因效果不佳,造成血壓極低,找到腸道出血點異常困難,醫療團隊緊急以血管栓塞止住出血點後,發現至少還有6處已明顯受到淋巴瘤的浸潤⋯

脖子腫腫硬卻不痛⋯「這癌症」會找年輕人!醫曝治癒率高卻藏隱憂

脖子腫腫硬卻不痛⋯「這癌症」會找年輕人!醫曝治癒率高卻藏隱憂#淋巴癌

惡性淋巴瘤每年新增病例將近3000人,其中何杰金氏淋巴瘤佔約10%,治療以化療為主,但以年長患者為例,除了必須承受一定的副作用,可能導致治療中斷外,更需要留意肺纖維化、肺毒性等不可逆的影響。對何杰氏淋巴瘤患者而言,在一線選擇療效好且副作用較小的治療方式,一直是治療上努力的目標,今年通過健保擴大給付用於一線治療的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不僅能提升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治療成效、大幅降低副作用困擾,並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對患者而言是一大福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