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

感染幽門桿菌疾病會如何發展?

感染幽門桿菌疾病會如何發展?#幽門桿菌

感染幽門桿菌的人口中,只有15%到20%會出現症狀。但種類和程度受微生物和宿主雙重因素的影響有很大的差異。幽門桿菌接觸上皮細胞後產生胃炎,胃炎的型態和分佈區域對後續的病程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最常見以竇部為主的胃炎(Antrum-predominant gastritis),此類病人易進展為十二指腸潰瘍;若病人的表現是以體部為主的胃炎(Corpus-predominant gastritis)和多發性黏膜萎縮(Multi-focal atrophy),則易演變至胃潰瘍、胃黏膜萎縮(Gastric atrophy)、腸組織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甚至胃癌(Gastric carcinoma)。目前已知幽門桿菌會引起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萎縮,甚至胃癌和胃淋巴瘤。在70%到80%胃潰瘍患者、95%十二指腸潰瘍病人及85%到90%胃癌和胃淋巴瘤患者的胃裡都能發現幽門桿菌,其與疾病間的強烈關係我們已能看出端倪,也因此在幽門桿菌發表11年後的1994年,美國國家健康組織(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正式將幽門桿菌列入第一型致癌物質(Type I carcinogen)。致癌物質的分類可分為三類,其致癌作用依次減弱:第一類:直接致癌物,例如吸菸等。第二類:疑似致癌物,例如某些不健康的食品等。第三類:動物實驗致癌物,即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動物實驗,有可能使動物致癌。優酪乳有助提升成功率以目前的治療方式,治癒的成功率大約在八、九成左右。另外有些方法可以協助壓制細菌,特別是有好菌的優酪乳可以協助把壞菌做抗衡性的壓制,以提升治療的成功率。這方面在2003年英國發表的論文裡就提到,因食用殺菌藥會產生副作用,病人會比較不舒服,在藥物治療的過程中,飲用優酪乳可以降低吃殺菌藥的副作用,也會增加殺菌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殺死胃裡的細菌是未來的目標,但食用殺菌劑也會把好菌殺掉,因此殺菌完之後,配合優酪乳的飲用,對腸胃道的腸道菌種重建是很好的幫助。醫師可以鼓勵患者在治療幽門桿菌時搭配優酪乳的飲用,來增加治療成功率並避免一些副作用。此外,提供另一個重要的觀念,目前臨床試驗結果發現,成功治癒的患者,每年仍然有1至3%的復發率。為了降低復發率,醫師應要求病人好好注意飲水及器具的清潔,也必須注意到口腔的衛生習慣,若能再加上長期飲用優酪乳,復發率或許會有所改善,值得臨床進入追蹤研究與日常生活的保健參考。(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消化性潰瘍未必要開刀

消化性潰瘍未必要開刀#幽門桿菌

隨着對於疾病暸解的增加,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也逐漸接受簡單、安全、低侵犯度的方式。過去數十年,潰瘍一直是腸胃內科治療及外科手術的大宗疾病。但隨着幽門桿菌的發現及治療該菌的觀念普及後,外科手術的重要性便快速的下降。日前只有針對急性大量出血的潰瘍、穿孔性潰瘍及潰瘍導致的變形阻塞才一定須要手術治療。一般而言,百分之九十的潰瘍是幽門桿菌所造成的;而終身產生潰瘍的機率約在百分之十。雖然男、女感染幽門桿菌的機率相同,但男性與女性潰瘍發生的比率卻為三比一。台灣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約在百分之六十,而隨着年齡的上升比率有增加的趨勢,而潰瘍的發生率則為百分之零點七左右。目前對於幽門桿菌造成的潰瘍以药物殺菌可成功治療百分之九十的病患。因此,病患不再像早期一般必須接受胃切除手術。因為並非所有的潰瘍皆給幽門桿菌相關,對於桿菌檢驗陰性的病患,但須進一步找出導因,而其中又以服用止痛葯最常見,此外,仍須考慮有胃泌素瘤、克隆氏症、甚至胃癌的可能性。消化性潰瘍治療中外科手術的角色主要是防止潰瘍的復發、防止潰瘍造成的出血及穿孔、及切除變形及高度懷疑的癌變的組織。因此手術方式分為潰瘍的切除、阻斷神經以減少胃酸、及部份的胃切除。由於腹腔鏡的發展,現在的手術已從大大的傷口進步到只須三至五個一公分的切口便可進行。腹腔鏡手術除了可減低術後的疼痛不適、提早進食、縮短住院天數,更可減低如肺炎的肺部合併症及終身腸沾黏的危險。因此在2002年之後已被大多數的歐美國家視為潰瘍手術的首選。目前健保局針對穿孔性潰瘍的腹腔鏡手術己有給付,因此在接受手術前應主動詢問腹腔鏡的可行性方可免去大傷口的痛苦。目前由胃鏡確定診斷的潰瘍以葯物治療的成功率己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即使須要手術,也只有百分之一的病患須進行部份胃切除,其他的也只須要以阻斷神經的方式降低胃酸分泌即可,不必大張旗鼓地切除部份胃臟。醫療及葯物的進步不斷地在更新過去的治療方式,潰瘍治療的觀念改變正是最好的寫照。

消化性潰瘍治療有新法

消化性潰瘍治療有新法#幽門桿菌

過去數十年,潰瘍一直是腸胃內科治療及外科手術的大宗疾病。但隨著幽門桿菌的發現及治療該菌的觀念普及後,外科手術的重要性便快速的下降。日前只有針對急性大量出血的潰瘍、穿孔性潰瘍及潰瘍導致的變形阻塞才一定須要手術治療。台灣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約在百分之六十,而隨著年齡的上升比率有增加的趨勢,而潰瘍的發生率則為百分之零點七左右。目前對於幽門桿菌造成的潰瘍以藥物殺菌可成功治療百分之九十的病患。因此,病患不再像早期一般必須接受胃切除手術。因為並非所有的潰瘍皆給幽門桿菌相關,對於桿菌檢驗陰性的病患,但須進一步找出導因,而其中又以服用止痛葯最常見,此外,仍須考慮有胃泌素瘤、克隆氏症、甚至胃癌的可能性。王偉 醫師指出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外科手術的角色主要是防止潰瘍的復發、防止潰瘍造成的出血及穿孔、及切除變形及高度懷疑的癌變的組織。因此手術方式分為潰瘍的切除、阻斷神經以減少胃酸、及部份的胃切除。消化性潰瘍穿孔常可以單純縫合穿孔後再接續內科藥物治療來處理。因此,傳統剖腹手術的大傷口對於單純的穿孔縫合似乎有些大而無當。腹腔鏡手術除了可減低術後的疼痛不適、提早進食、縮短住院天數,更可減低如肺炎的肺部合併症及終身腸沾黏的危險。腹腔鏡手術並非一體通用、它有其限制。目前健保局針對穿孔性潰瘍的腹腔鏡手術己有給付,因此在接受手術前應主動詢問腹腔鏡的可行性方可免去大傷口的痛苦。王偉 醫師表示,目前由胃鏡確定診斷的潰瘍以葯物治療的成功率己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即使須要手術,也只有百分之一的病患須進行部份胃切除,其他的也只須要以阻斷神經的方式降低胃酸分泌即可,不必大張旗鼓地切除部份胃臟。醫療及葯物的進步不斷地在更新過去的治療方式,潰瘍治療的觀念改變正是最好的寫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