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

如何預防幽門桿菌的感染?

如何預防幽門桿菌的感染?#幽門桿菌

以往的經驗與國內外的研究分析指出,儘量吃得乾淨及吃得清淡,以及不要吃太酸以及太甜食物,才能有效避免感染。目前知道幽門桿菌在水中一天後會轉成球形體,寄養在水裡面,其存活時間可長達一個星期以上,所以必須非常注意水的來源及乾淨,並注意盛水容器的清潔。另外,筷子的乾淨也要注意,尤其是木質的筷子,只要有水分,幽門桿菌就會寄養在上面。另外口紅、口水也可能會是一個傳染媒介,必須加以注意。目前科學家對於幽門桿菌如何吸附到胃上皮細胞,進而引發一連串免疫反應,最終產生不同疾病的過程仍然意見分歧。幽門桿菌究竟從何而來?人種的不同會影響感染的機率嗎?幽門桿菌是具有組織侵襲性的細菌嗎?感染幽門桿菌是免疫的疾病嗎?宿主因素是否決定疾病的演變?亦或菌株基因型的差異將決定一切?有沒有方法可以預防幽門桿菌的感染?即便發現幽門桿菌至今已超過20年,我們卻還未完全掀開這隻螺旋菌的神秘面紗。 幽門桿菌相關Q&A 洪小姐是一位27歲的上班族,經常不吃早餐,工作繁忙以致飲食不定。最近兩三個月來,每當肚子餓時,上腹便會疼痛,近日更是夜裡也會疼痛甚至於會痛醒。經由醫師診斷及內視鏡檢查發現,洪小姐有消化性潰瘍及幽門桿菌感染。在醫師建議下洪小姐接受一週的幽門桿菌根除治療。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且在六週後,經碳13-尿素呼氣檢驗確定除菌治療成功。洪小姐希望知道幽門桿菌根除後有何好處及是否須定期追蹤? 並希望瞭解如何避免再感染及是否有那些飲食需注意的地方?Q:幽門桿菌治療成功以後會有何好處? A:可加速潰瘍癒合與臨床症狀改善。  可避免潰瘍反覆發作。  進而避免潰瘍產生可怕的併發症如出血等等。 Q:是否須定期追蹤? A:如果是十二指腸潰瘍一般為良性病理變化,症狀復發再行追蹤即可。  但如果是胃潰瘍合併萎縮性胃炎,或為胃癌患者的一等親則須定期追蹤。 Q:如何避免再感染? A:改善生活飲食及衛生習慣。  改善飲水品質。  食物飲水容器加強清潔。  家庭內感染者之篩檢與進一步治療。  更新筷子、口紅、牙刷等經口器皿用具。  著重口腔衛生與牙齒保健。 Q:是否有哪些飲食需注意加強或避免? A:不喝生水。  避免生食。  避免太酸、太甜、太辣之食物。  定時定量。  多食用含有益生菌之食物如優酪乳(Yogurt)以抑制幽門桿菌之復發。 (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蔓越莓:來自北美紅寶石的秘密

蔓越莓:來自北美紅寶石的秘密#幽門桿菌

特性蔓越莓又稱小紅莓,屬蔓越莓橘科(Vaccinium genu),生長地以美國北部及加拿大魁北克省為主,由於生長環境及氣候條件的限制,在產量上相當有限,因此有北美紅寶石之稱。近年來已有許多的研究證實及支持蔓越莓在婦女常見的尿道感染上有良好的預防功效。2002年發表於美國著名的美國醫學學會期刊(JAMA. 2002; 287:3082 - 3083)中研究指出,經常飲用蔓越莓汁,能預防人體免於遭受某些產生抗藥性的細菌所導致的泌尿道感染。其中的有效成分為前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或稱濃縮單寧酸(Condensed tannins)的物質,而主要的機轉為防止大腸桿菌黏著在泌尿道內側上皮,進而防止了泌尿道感染的發生。前花青素隸屬於類黃酮(Flavonoids),是由多分子組成的大分子物質,超過五個分子的組成則稱為單寧(Tannins),存在於許多植物的果實、樹皮、葉子及種子中,是一種無色的物質,會因為溫度及酵素作用轉變花青素(Anthocyanins),使成熟的果實呈現出紅、藍等色,所以許多紅、藍色植物蔬果皆含有前花青素。效用廣泛合併使用多種抗生素來治療幽門桿菌(H. pylori)感染,可能會增加幽門桿菌的抗藥性。由於目前研究已經證實,抑制致病菌與體內細胞的黏附作用,能有效預防或治療致病菌的感染,因此這種具有抗黏附作用的物質,被認為可能可以當成一種抗菌劑,由於不像殺菌劑一樣,透過殺死或限制細菌的成長,但卻能造成細菌無法吸附在宿主體內進行生長繁殖,因此減低了某些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會,對於那些難以治療或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抗黏附作用劑可能是一個治療新方向。而產於北美的蔓越莓,便具有抗黏附作用的功效,最新的研究發現,蔓越莓中的大分子物質,除了協助泌尿道預防細菌的附著與感染,對形成胃潰瘍的幽門桿菌也具有相似的抗黏附效果,能阻止幽門桿菌附著於胃壁內側上皮細胞,進而可以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除了蔓越莓,藍莓、覆盆子、草莓等莓類的萃取物質,也都發現有相似的功效。食用指南具有抗細菌黏附作用的蔓越莓,不啻為一種天然抗生素,由於能免於抗藥性產生的危機,因此可說是臨床醫藥新機轉。越莓汁者,其中14位由幽門桿菌感染陽性反應轉為陰性反應,顯示減少了14.43%的感染率,而此結果一直持續到90天實驗結束。此外,以色列的研究顯示,蔓越莓合併抗生素使用,在幽門桿菌已黏附在胃黏膜上的情況下,仍可加以根除幽門桿菌。所以每天持續食用蔓越莓或藍莓等其他莓類,以天然的抗生素來加以預防幽門桿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的感染,抑制這些致病菌與胃黏膜細胞、泌尿道細胞發生黏附作用,或是在治療上合併蔓越莓的使用,減少病菌產生抗藥性並進一步防止抗生素濫用的發生。(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感染幽門桿菌疾病會如何發展?

感染幽門桿菌疾病會如何發展?#幽門桿菌

感染幽門桿菌的人口中,只有15%到20%會出現症狀。但種類和程度受微生物和宿主雙重因素的影響有很大的差異。幽門桿菌接觸上皮細胞後產生胃炎,胃炎的型態和分佈區域對後續的病程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最常見以竇部為主的胃炎(Antrum-predominant gastritis),此類病人易進展為十二指腸潰瘍;若病人的表現是以體部為主的胃炎(Corpus-predominant gastritis)和多發性黏膜萎縮(Multi-focal atrophy),則易演變至胃潰瘍、胃黏膜萎縮(Gastric atrophy)、腸組織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甚至胃癌(Gastric carcinoma)。目前已知幽門桿菌會引起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萎縮,甚至胃癌和胃淋巴瘤。在70%到80%胃潰瘍患者、95%十二指腸潰瘍病人及85%到90%胃癌和胃淋巴瘤患者的胃裡都能發現幽門桿菌,其與疾病間的強烈關係我們已能看出端倪,也因此在幽門桿菌發表11年後的1994年,美國國家健康組織(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正式將幽門桿菌列入第一型致癌物質(Type I carcinogen)。致癌物質的分類可分為三類,其致癌作用依次減弱:第一類:直接致癌物,例如吸菸等。第二類:疑似致癌物,例如某些不健康的食品等。第三類:動物實驗致癌物,即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動物實驗,有可能使動物致癌。優酪乳有助提升成功率以目前的治療方式,治癒的成功率大約在八、九成左右。另外有些方法可以協助壓制細菌,特別是有好菌的優酪乳可以協助把壞菌做抗衡性的壓制,以提升治療的成功率。這方面在2003年英國發表的論文裡就提到,因食用殺菌藥會產生副作用,病人會比較不舒服,在藥物治療的過程中,飲用優酪乳可以降低吃殺菌藥的副作用,也會增加殺菌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殺死胃裡的細菌是未來的目標,但食用殺菌劑也會把好菌殺掉,因此殺菌完之後,配合優酪乳的飲用,對腸胃道的腸道菌種重建是很好的幫助。醫師可以鼓勵患者在治療幽門桿菌時搭配優酪乳的飲用,來增加治療成功率並避免一些副作用。此外,提供另一個重要的觀念,目前臨床試驗結果發現,成功治癒的患者,每年仍然有1至3%的復發率。為了降低復發率,醫師應要求病人好好注意飲水及器具的清潔,也必須注意到口腔的衛生習慣,若能再加上長期飲用優酪乳,復發率或許會有所改善,值得臨床進入追蹤研究與日常生活的保健參考。(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消化性潰瘍未必要開刀

消化性潰瘍未必要開刀#幽門桿菌

隨着對於疾病暸解的增加,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也逐漸接受簡單、安全、低侵犯度的方式。過去數十年,潰瘍一直是腸胃內科治療及外科手術的大宗疾病。但隨着幽門桿菌的發現及治療該菌的觀念普及後,外科手術的重要性便快速的下降。日前只有針對急性大量出血的潰瘍、穿孔性潰瘍及潰瘍導致的變形阻塞才一定須要手術治療。一般而言,百分之九十的潰瘍是幽門桿菌所造成的;而終身產生潰瘍的機率約在百分之十。雖然男、女感染幽門桿菌的機率相同,但男性與女性潰瘍發生的比率卻為三比一。台灣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約在百分之六十,而隨着年齡的上升比率有增加的趨勢,而潰瘍的發生率則為百分之零點七左右。目前對於幽門桿菌造成的潰瘍以药物殺菌可成功治療百分之九十的病患。因此,病患不再像早期一般必須接受胃切除手術。因為並非所有的潰瘍皆給幽門桿菌相關,對於桿菌檢驗陰性的病患,但須進一步找出導因,而其中又以服用止痛葯最常見,此外,仍須考慮有胃泌素瘤、克隆氏症、甚至胃癌的可能性。消化性潰瘍治療中外科手術的角色主要是防止潰瘍的復發、防止潰瘍造成的出血及穿孔、及切除變形及高度懷疑的癌變的組織。因此手術方式分為潰瘍的切除、阻斷神經以減少胃酸、及部份的胃切除。由於腹腔鏡的發展,現在的手術已從大大的傷口進步到只須三至五個一公分的切口便可進行。腹腔鏡手術除了可減低術後的疼痛不適、提早進食、縮短住院天數,更可減低如肺炎的肺部合併症及終身腸沾黏的危險。因此在2002年之後已被大多數的歐美國家視為潰瘍手術的首選。目前健保局針對穿孔性潰瘍的腹腔鏡手術己有給付,因此在接受手術前應主動詢問腹腔鏡的可行性方可免去大傷口的痛苦。目前由胃鏡確定診斷的潰瘍以葯物治療的成功率己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即使須要手術,也只有百分之一的病患須進行部份胃切除,其他的也只須要以阻斷神經的方式降低胃酸分泌即可,不必大張旗鼓地切除部份胃臟。醫療及葯物的進步不斷地在更新過去的治療方式,潰瘍治療的觀念改變正是最好的寫照。

消化性潰瘍治療有新法

消化性潰瘍治療有新法#幽門桿菌

過去數十年,潰瘍一直是腸胃內科治療及外科手術的大宗疾病。但隨著幽門桿菌的發現及治療該菌的觀念普及後,外科手術的重要性便快速的下降。日前只有針對急性大量出血的潰瘍、穿孔性潰瘍及潰瘍導致的變形阻塞才一定須要手術治療。台灣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約在百分之六十,而隨著年齡的上升比率有增加的趨勢,而潰瘍的發生率則為百分之零點七左右。目前對於幽門桿菌造成的潰瘍以藥物殺菌可成功治療百分之九十的病患。因此,病患不再像早期一般必須接受胃切除手術。因為並非所有的潰瘍皆給幽門桿菌相關,對於桿菌檢驗陰性的病患,但須進一步找出導因,而其中又以服用止痛葯最常見,此外,仍須考慮有胃泌素瘤、克隆氏症、甚至胃癌的可能性。王偉 醫師指出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外科手術的角色主要是防止潰瘍的復發、防止潰瘍造成的出血及穿孔、及切除變形及高度懷疑的癌變的組織。因此手術方式分為潰瘍的切除、阻斷神經以減少胃酸、及部份的胃切除。消化性潰瘍穿孔常可以單純縫合穿孔後再接續內科藥物治療來處理。因此,傳統剖腹手術的大傷口對於單純的穿孔縫合似乎有些大而無當。腹腔鏡手術除了可減低術後的疼痛不適、提早進食、縮短住院天數,更可減低如肺炎的肺部合併症及終身腸沾黏的危險。腹腔鏡手術並非一體通用、它有其限制。目前健保局針對穿孔性潰瘍的腹腔鏡手術己有給付,因此在接受手術前應主動詢問腹腔鏡的可行性方可免去大傷口的痛苦。王偉 醫師表示,目前由胃鏡確定診斷的潰瘍以葯物治療的成功率己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即使須要手術,也只有百分之一的病患須進行部份胃切除,其他的也只須要以阻斷神經的方式降低胃酸分泌即可,不必大張旗鼓地切除部份胃臟。醫療及葯物的進步不斷地在更新過去的治療方式,潰瘍治療的觀念改變正是最好的寫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