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

家人有胃癌 30歲後罹癌率達3成

家人有胃癌 30歲後罹癌率達3成#幽門桿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醫生,我有幽門桿菌,會不會容易得癌症?」40歲左右的李小姐因為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幽門桿菌感染會導致胃癌,因為父親也是胃癌患者,而李小姐在健康檢查後發現自己也有幽門桿菌,因此到醫院尋求專業建議及諮詢治療。幽門桿菌感染 約1%至4%的人得到胃癌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蔡郁清表示,幽門桿菌是生長在胃部的一種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研究發現,幽門桿菌也是胃部淋巴瘤及胃癌的重要風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亦早在1994年即宣告幽門桿菌為第一類的致癌物。一旦幽門桿菌感染,約有1%至4%的人得到胃癌,患者若有胃體部為主的發炎、胃黏膜萎縮及癌前病變時,胃癌的風險將更增加。台灣人胃幽門桿菌帶原率約為5成左右,因此胃癌的防治重要性不容忽視。已產生癌前病變再治療 效果大打折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衛服部臺南醫院院長許博翔及台大吳明賢教授領導多位國內研究幽門桿菌的專家學者合作發表於知名期刊的研究顯示,治療幽門桿菌的感染能降低產生胃癌的風險,然而若已產生癌前病變再治療的話,降低癌症風險的效果將大打折扣。李小姐是胃癌病患的一等親,屬於胃癌的高風險族群,研究顯示胃癌病患的家屬在得到幽門桿菌後癌前病變產生的比例較高,如腸上皮化生,在30歲時就約有3成的胃癌病患一等親表現此一癌前病變,對於像李小姐一樣的胃癌病患的家屬,了解自己是否有幽門桿菌感染並及早除菌非常重要。除了胃癌病患的家屬及已經表現癌前病變的感染者,以下幾種情形也建議接受除菌治療: 1) 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2) 胃黏膜淋巴瘤(MALToma)患者3) 患有萎縮性胃炎4) 經由內視鏡或外科手術切除胃癌後仍有幽門桿菌感染的人5) 本身具有強烈意願想接受除菌治療的帶菌者(需自費)6) 特異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患者7) 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unexplained iron-deficiency anemia)8) 反覆胃部不適(dyspepsia)的患者。

研究:篩檢幽門桿菌 可有效預防胃癌

研究:篩檢幽門桿菌 可有效預防胃癌#幽門桿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在台灣平均每2位中就有1個人的胃裡有幽門螺旋桿菌,而這些人中又有15%~20%的人可能會進一步變成胃潰瘍,甚至更有1%~3%會發展成胃癌、胃淋巴瘤。且根據台大醫院內科部李宜家醫師,從2004年起針對馬祖民眾試辦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計畫,並幫助他們進行治療,結果發現與根除治療前五年相比,胃萎縮發生率顯著下降,且胃癌發生率也隨之同步下,而此研究於去年時刊登於《GUT》國際醫療期刊。胃癌高風險群 篩檢並治療桿菌是有效預防方式胃癌在台灣十大癌症名列第七,過去二十年來,每年都有將近四千人罹患胃癌、超過兩千兩百人死於胃癌,就如同肝炎有三部曲,胃癌也有發展史,一般是從慢性胃炎、胃萎縮、腸化生、異生到胃癌。而這份刊登於《GUT》的研究發現,化學預防能夠顯著降低胃萎縮發生率77.2%,也就是為幽門桿菌根除治療,與化學預防前五年相較,進行化學預防期間胃癌發生率降低了25%,消化性潰瘍降低67.4%。而從馬祖經驗顯示,對於胃癌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並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確實是個有效方法。少吃高鹽、空腹不喝茶 可防止胃部癌變最後李宜家醫師表示,除了除菌對抗胃癌外,幽門桿菌是經口傳染,要預防感染一定要公筷母匙、注意飲食衛生,若要避免胃部癌變,應少吃高鹽、醃漬物,空腹時也盡量不要喝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飲料。如果想知道自己胃裡有無細菌,可透過胃鏡、糞檢、吹氣三種方式檢查,目前健保有給付有潰瘍者7~14天除菌治療,民眾無須過於擔心。

幽門桿菌導致胃潰瘍? 台灣感染率過半

幽門桿菌導致胃潰瘍? 台灣感染率過半#幽門桿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幽門桿菌,也稱幽門螺旋桿菌,在人體內主要生存於胃。西方國家約半數的成年人口群曾經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在台灣其感染率約54%,感染途徑為經口感染,且家族成員多者感染率較高。1982年,澳大利亞病理科醫師華倫及內科醫師馬歇爾由人類胃黏膜分離出細菌,他們推論胃潰瘍、胃炎等疾病是因為該細菌在胃部繁殖,而非單因人們長久認為的壓力等造成的。超過半數的消化性潰瘍與幽門桿菌感染有關,而一成多幽門桿菌感染者罹患消化性潰瘍。幽門桿菌分泌毒素如泡毒素及誘發胃黏膜分泌發炎物質,損傷胃黏膜,造成胃炎。長期會導致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胃癌。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桿菌列為具致癌性質,研究發現缺鐵性貧血、原因不明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等疾病可能也與幽門桿菌感染相關。幽門桿菌清除治療,常被使用的為三合一治療,包括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加上兩種抗生素,清除率大於九成。治療期間少數人有副作用如噁心、腹部不適、腹瀉。幽門桿菌清除治療後,常以尿素呼氣測試法檢測幽門桿菌是否已被清除。若呈陰性,日常生活仍需注意壓力調適、飲食負擔、藥物影響。若呈陽性,考慮進行救援治療。約五成的人有幽門桿菌感染,它會增加胃及十二指腸發炎及潰瘍的機會,也被認定具致癌性質。若再加上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或阿斯匹靈,消化性潰瘍及其併發症發生的風險會更高。除注意衛生,若有症狀或發生相關疾病者,應接受幽門桿菌檢驗,陽性者應接受清除治療。幽門桿菌感染者經治療後建議以尿素呼氣測試法追蹤。

病從口入!幽門桿菌導致消化性潰瘍

病從口入!幽門桿菌導致消化性潰瘍#幽門桿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消化性潰瘍是國人消化道常見的疾病,在傳統的制酸治療下,反覆發作是病人最大困擾。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病因之一,寄生在胃幽門處,易造成胃黏膜變薄,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胃黏膜破洞、胃出血、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腸胃疾病,如果沒有適當的診斷與治療,就會形成併發症,包括胃腸道出血、內壁穿孔,或胃腸阻塞等。幽門螺桿菌是人類至今唯一一種已知的胃部細菌,其他種的螺桿菌也於部分哺乳動物及雀鳥體內找到。1982年,兩名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華倫和馬歇爾再次發現該種細菌,一種呈S形或弧形彎曲的革蘭陰性桿菌,他們以人體的胃黏液來培植,並得出結論:認為人體的胃潰瘍、胃炎等疾病是因為該種細菌在胃部繁殖,而非人們長久認為的吃辛辣食品、壓力等造成的。馬歇爾還曾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結果造成嚴重的胃潰瘍。又迅速以抗生素治療成功,因此、醫學界才開始改變對胃病的看法。2005年,華倫和馬歇爾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94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出大多數常見的胃炎疾病均由幽門螺桿菌所造成,在治療過程應加入抗生素。胃幽門桿菌是經由感染而存在胃腸中,較具體的感染途徑被認為是從口入,包括飲水、食物或牙齒、唾液都可能成為感染途徑,同一家族內有較高的感染情形,特別是在小孩之間,可能因飲水或食物的污染而相互感染,家庭成員的檢查與治療為必要的徹底根治方法。

幽門桿菌恐致癌 胃癌篩檢不可少

幽門桿菌恐致癌 胃癌篩檢不可少#幽門桿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現代人飲食西化及生活型態的改變,胃癌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占台灣所有癌症發生率之第七位,死亡率也高居第6位,本縣100年的胃癌死亡率也高居所有癌症之第6位,經研究證實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HP與胃癌風險有顯著相關,在接受HP除菌治療後可有效降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的發生,檢測是否感染幽門桿菌的方法,也只要一支採便管收集少量糞便,即可得知。彰化縣在縣長卓伯源帶領下,各項施政不斷突破創新,在健康服務方面,為維護及保障縣民的健康,推出多項的健康加值服務,除了肝臟超音波檢查及大腸直腸癌篩檢,來照顧縣民的肝及大腸外,今年更推出全國首創「胃幽門桿菌暨胃癌高危險群篩檢」服務,於萬人健檢中免費提供50至69歲的長者此項健康檢查,進一步照顧縣民的胃。透過台灣大學陳秀熙教授及台灣大學附設醫院腸胃科吳明賢主任、李宜家醫師等專家學者協助,及縣內22家醫療院所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建置完善的專業醫療團隊,讓篩檢計畫推動的更加順利,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胃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衛生局葉彥伯局長呼籲,胃幽門篩檢方法簡單快速,篩檢異常民眾,接受衛生所轉介至縣內消化系內科專科醫療院所,只要配合醫師醫囑,就能「顧胃保健康」。

體重減輕鬧胃痛?早期檢查杜絕胃癌

體重減輕鬧胃痛?早期檢查杜絕胃癌#幽門桿菌

天氣涼,感冒、腹痛的人也多了,腹痛的病人一般都會以為胃不適,吃一點成藥拖過不痛就好了,可是不要忘記如有上腹痛一至兩週沒有好轉或反覆發作,一定要到醫院做檢查。尤其40歲以上的人,胃、十二指腸潰瘍以外胃癌的發生率還是有的。癌症位居台灣主要死因第一名,胃癌即佔居第五名,胃癌的死亡率是佔第五名,患病初期有58.2%出現上腹部不適的症狀,經由體檢發現為胃癌初期的有5.8%。在日本40歲以上民眾每年皆做胃鏡檢查,所以他們的早期診斷率相當高,相對的手術後五年以上的生存率也高。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胃癌最常見在50-60歲,高危險群是血型A、抽菸、喝酒、吃較鹹、燻製的危險食物,及發酵可保存的魚乾、肉乾等食物。有過慢性胃炎、惡性貧血,幽門桿菌引起的胃潰瘍及有切胃手術的病人都是高危險群。體重減輕、腹痛都是胃癌常見症狀,有些也會有解黑血便、貧血、嘔吐、厭食及吞嚥困難來表現,等到有摸到腹部腫塊、淋巴節及腹腔有水已是末期了。所以胃鏡及切片是最好又準確的診斷工具。早期診斷無法用身體觸診及血液來判斷,但這幾年有新的發明,例如用PET-CT可檢查全身有沒有癌症發生,而透過胃鏡切片檢查胃癌更有100%的準確率。若只透過胃攝影(UGI series)對初期胃癌檢查較無幫助,而電腦斷層及超音波是用來幫忙診斷肝、腹腔、淋巴有無癌細胞轉移。如果多處轉移,治療效果就會比較差,可能給予患者緩和症狀的治療。初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高達90%,可是整體而言,胃癌開刀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小於30%,所以早期診斷與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成吉思汗強身秘方『庫蜜思』 現在也喝得到

成吉思汗強身秘方『庫蜜思』 現在也喝得到#幽門桿菌

景氣低迷,上班族為了保住飯碗,兼差、超時樣樣來,壓力真是大到不行!根據調查發現五個上班族裡有一個正在兼差,而且每三個上班族就有一人超時工作,每天戰戰兢兢的生活就像打仗一般,簡直比蒙古大軍西征還要辛苦! 當初成吉思汗帶領蒙古大軍東征西討,至少還創立偉大的蒙古帝國;反觀現代人,日夜操勞與壓力程度絕不輸蒙古戰士,辛勤工作的結果勉強保住工作,但卻也因此失去健康。上班族因為忙碌的生活,加上飲食習慣不定時、暴飲暴食又快食,導致身心在承受龐大的壓力下,經常出現如胃脹、胃痛與便秘等疾病。現代上班族到底如何強身健體,迎戰這波景氣寒冬呢?大家其實可以參考成吉思汗蒙古西征的秘方—『庫蜜思』。庫蜜思(koumiss)類似現在的優酪乳,被蒙古人視為珍品,相傳是成吉思汗所發明,是蒙古大軍長征時重要的食物和藥品,維持蒙古士兵們有最強壯的體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 何一成醫師說明:由於優酪乳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與幫助腸道的益生菌,可以理解為何優酪乳為何是蒙古西征時重要的營養食品與藥品。優酪乳以牛奶為原料,還含有人體所需的豐富營養素,如蛋白質、維生素A、B,以及鈣、磷、鉀、鎂等礦物質,加上益生菌的發酵,讓優酪乳中的蛋白質比牛奶更容易被人體所吸收;此外,優酪乳所含的益生菌可以抑制腸胃中壞菌的數量,增強免疫力,減少發炎感染與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幫助遠離腸胃疾病。何一成醫師近一步表示:隨著科技的與時俱進,現代的優酪乳含有品質與效果更好的益生菌,如A菌與B菌。此二菌種可以守護腸道與胃的健康,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亞斯菲德菌;簡稱A菌)長駐於小腸;Bifidobacterium lactis (雷特氏B菌;簡稱B菌)能有助降低胃幽門桿菌數量,可藉由日常飲用含A、B菌之優酪乳,達到『庫蜜思』守護蒙古大軍健康體魄的效果。◎ 解析優酪乳的好處‧增加腸內好菌,降低壞菌‧促進消化與排便‧含有豐富的鈣,每杯優酪乳含的鈣與牛奶一樣多‧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與磷、鉀、鎂等礦物質‧蛋白質分子比牛奶小,更易被人體吸收‧較牛奶適合有『乳糖不耐症』的人飲用‧提升免疫力

成功除菌,遠離胃病

成功除菌,遠離胃病#幽門桿菌

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幽門桿菌可能是感染人類胃腸道極為普遍的細菌之一,全世界約有接近5成人口可能曾經遭到感染,甚至目前仍被這種細菌持續感染中。目前已知在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癌和胃淋巴瘤患者的胃裡,絕多數都能發現幽門桿菌的存在,幽門桿菌和這些疾病的關係可說是息息相關。幽門桿菌感染的途徑及時期,臺北縣立醫院內科醫師 陳宏昇指出根據現有的證據顯示,患者應該都是在孩童時期就已經受到感染了,來源可能是一同居住的親人。此外,患者的社經地位低及家庭組織成員多時,感染機會也會增加。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較酸、易發酵、不乾淨的飲水、食物、餐具中,特別容易讓幽門桿菌生存。曾被感染但已治癒的,除了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衛生飲食外,更要對家庭內的成員進行篩檢。針對幽門桿菌基因型態分析,發現臺灣地區的菌種有九成以上屬「確定會致癌的物質」,此結果於994 年經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這或許能解釋國人罹患胃癌及潰瘍的機會大於西方國家,也成為我國需要控制幽門桿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將幽門桿菌徹底根除,是胃與十二指腸潰瘍重要的治療方式,可以加速潰瘍癒合並預防再復發,也使腸胃道不再出血。診斷方法可藉由內視鏡,同時對胃部組織做切片,可以同時觀察胃部或十二指腸是否並存潰瘍或其他病灶。另可使用血清學檢測,也可用尿素同位素碳 13 呼吸試驗,此項檢查常運用在患者合併潰瘍治療後的再追蹤,確認細菌是否根除。其實,一般民眾並不需要特別做篩檢,只有高危險族群,例如有消化道症狀及消化道潰瘍病史、胃癌家族史或有多位家族成員曾遭感染,才需要及早篩檢。另外,罹患消化性潰瘍、胃黏膜萎縮、胃淋巴瘤,胃癌切除後,以及一等親是胃癌的患者或病患自己希望,根據專家建議及科學證據要根除幽門桿菌。從前有胃病尤其是患有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常為了反覆性的症狀所苦惱。由於幽門桿菌的發現以及確認其和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萎縮,甚至胃癌和胃淋巴瘤的相關性之後,這些胃疾患已經是可以治癒或預防的。因此建議高危險群,應該盡早至消化內科和專業醫師討論,必要時透過檢查,早期診斷治療以期能永遠脫離胃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