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

病從口入!幽門桿菌導致消化性潰瘍

病從口入!幽門桿菌導致消化性潰瘍#幽門桿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消化性潰瘍是國人消化道常見的疾病,在傳統的制酸治療下,反覆發作是病人最大困擾。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病因之一,寄生在胃幽門處,易造成胃黏膜變薄,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胃黏膜破洞、胃出血、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腸胃疾病,如果沒有適當的診斷與治療,就會形成併發症,包括胃腸道出血、內壁穿孔,或胃腸阻塞等。幽門螺桿菌是人類至今唯一一種已知的胃部細菌,其他種的螺桿菌也於部分哺乳動物及雀鳥體內找到。1982年,兩名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華倫和馬歇爾再次發現該種細菌,一種呈S形或弧形彎曲的革蘭陰性桿菌,他們以人體的胃黏液來培植,並得出結論:認為人體的胃潰瘍、胃炎等疾病是因為該種細菌在胃部繁殖,而非人們長久認為的吃辛辣食品、壓力等造成的。馬歇爾還曾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結果造成嚴重的胃潰瘍。又迅速以抗生素治療成功,因此、醫學界才開始改變對胃病的看法。2005年,華倫和馬歇爾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94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出大多數常見的胃炎疾病均由幽門螺桿菌所造成,在治療過程應加入抗生素。胃幽門桿菌是經由感染而存在胃腸中,較具體的感染途徑被認為是從口入,包括飲水、食物或牙齒、唾液都可能成為感染途徑,同一家族內有較高的感染情形,特別是在小孩之間,可能因飲水或食物的污染而相互感染,家庭成員的檢查與治療為必要的徹底根治方法。

幽門桿菌恐致癌 胃癌篩檢不可少

幽門桿菌恐致癌 胃癌篩檢不可少#幽門桿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現代人飲食西化及生活型態的改變,胃癌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占台灣所有癌症發生率之第七位,死亡率也高居第6位,本縣100年的胃癌死亡率也高居所有癌症之第6位,經研究證實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HP與胃癌風險有顯著相關,在接受HP除菌治療後可有效降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的發生,檢測是否感染幽門桿菌的方法,也只要一支採便管收集少量糞便,即可得知。彰化縣在縣長卓伯源帶領下,各項施政不斷突破創新,在健康服務方面,為維護及保障縣民的健康,推出多項的健康加值服務,除了肝臟超音波檢查及大腸直腸癌篩檢,來照顧縣民的肝及大腸外,今年更推出全國首創「胃幽門桿菌暨胃癌高危險群篩檢」服務,於萬人健檢中免費提供50至69歲的長者此項健康檢查,進一步照顧縣民的胃。透過台灣大學陳秀熙教授及台灣大學附設醫院腸胃科吳明賢主任、李宜家醫師等專家學者協助,及縣內22家醫療院所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建置完善的專業醫療團隊,讓篩檢計畫推動的更加順利,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胃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衛生局葉彥伯局長呼籲,胃幽門篩檢方法簡單快速,篩檢異常民眾,接受衛生所轉介至縣內消化系內科專科醫療院所,只要配合醫師醫囑,就能「顧胃保健康」。

體重減輕鬧胃痛?早期檢查杜絕胃癌

體重減輕鬧胃痛?早期檢查杜絕胃癌#幽門桿菌

天氣涼,感冒、腹痛的人也多了,腹痛的病人一般都會以為胃不適,吃一點成藥拖過不痛就好了,可是不要忘記如有上腹痛一至兩週沒有好轉或反覆發作,一定要到醫院做檢查。尤其40歲以上的人,胃、十二指腸潰瘍以外胃癌的發生率還是有的。癌症位居台灣主要死因第一名,胃癌即佔居第五名,胃癌的死亡率是佔第五名,患病初期有58.2%出現上腹部不適的症狀,經由體檢發現為胃癌初期的有5.8%。在日本40歲以上民眾每年皆做胃鏡檢查,所以他們的早期診斷率相當高,相對的手術後五年以上的生存率也高。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胃癌最常見在50-60歲,高危險群是血型A、抽菸、喝酒、吃較鹹、燻製的危險食物,及發酵可保存的魚乾、肉乾等食物。有過慢性胃炎、惡性貧血,幽門桿菌引起的胃潰瘍及有切胃手術的病人都是高危險群。體重減輕、腹痛都是胃癌常見症狀,有些也會有解黑血便、貧血、嘔吐、厭食及吞嚥困難來表現,等到有摸到腹部腫塊、淋巴節及腹腔有水已是末期了。所以胃鏡及切片是最好又準確的診斷工具。早期診斷無法用身體觸診及血液來判斷,但這幾年有新的發明,例如用PET-CT可檢查全身有沒有癌症發生,而透過胃鏡切片檢查胃癌更有100%的準確率。若只透過胃攝影(UGI series)對初期胃癌檢查較無幫助,而電腦斷層及超音波是用來幫忙診斷肝、腹腔、淋巴有無癌細胞轉移。如果多處轉移,治療效果就會比較差,可能給予患者緩和症狀的治療。初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高達90%,可是整體而言,胃癌開刀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小於30%,所以早期診斷與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成吉思汗強身秘方『庫蜜思』 現在也喝得到

成吉思汗強身秘方『庫蜜思』 現在也喝得到#幽門桿菌

景氣低迷,上班族為了保住飯碗,兼差、超時樣樣來,壓力真是大到不行!根據調查發現五個上班族裡有一個正在兼差,而且每三個上班族就有一人超時工作,每天戰戰兢兢的生活就像打仗一般,簡直比蒙古大軍西征還要辛苦! 當初成吉思汗帶領蒙古大軍東征西討,至少還創立偉大的蒙古帝國;反觀現代人,日夜操勞與壓力程度絕不輸蒙古戰士,辛勤工作的結果勉強保住工作,但卻也因此失去健康。上班族因為忙碌的生活,加上飲食習慣不定時、暴飲暴食又快食,導致身心在承受龐大的壓力下,經常出現如胃脹、胃痛與便秘等疾病。現代上班族到底如何強身健體,迎戰這波景氣寒冬呢?大家其實可以參考成吉思汗蒙古西征的秘方—『庫蜜思』。庫蜜思(koumiss)類似現在的優酪乳,被蒙古人視為珍品,相傳是成吉思汗所發明,是蒙古大軍長征時重要的食物和藥品,維持蒙古士兵們有最強壯的體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 何一成醫師說明:由於優酪乳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與幫助腸道的益生菌,可以理解為何優酪乳為何是蒙古西征時重要的營養食品與藥品。優酪乳以牛奶為原料,還含有人體所需的豐富營養素,如蛋白質、維生素A、B,以及鈣、磷、鉀、鎂等礦物質,加上益生菌的發酵,讓優酪乳中的蛋白質比牛奶更容易被人體所吸收;此外,優酪乳所含的益生菌可以抑制腸胃中壞菌的數量,增強免疫力,減少發炎感染與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幫助遠離腸胃疾病。何一成醫師近一步表示:隨著科技的與時俱進,現代的優酪乳含有品質與效果更好的益生菌,如A菌與B菌。此二菌種可以守護腸道與胃的健康,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亞斯菲德菌;簡稱A菌)長駐於小腸;Bifidobacterium lactis (雷特氏B菌;簡稱B菌)能有助降低胃幽門桿菌數量,可藉由日常飲用含A、B菌之優酪乳,達到『庫蜜思』守護蒙古大軍健康體魄的效果。◎ 解析優酪乳的好處‧增加腸內好菌,降低壞菌‧促進消化與排便‧含有豐富的鈣,每杯優酪乳含的鈣與牛奶一樣多‧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與磷、鉀、鎂等礦物質‧蛋白質分子比牛奶小,更易被人體吸收‧較牛奶適合有『乳糖不耐症』的人飲用‧提升免疫力

成功除菌,遠離胃病

成功除菌,遠離胃病#幽門桿菌

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幽門桿菌可能是感染人類胃腸道極為普遍的細菌之一,全世界約有接近5成人口可能曾經遭到感染,甚至目前仍被這種細菌持續感染中。目前已知在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癌和胃淋巴瘤患者的胃裡,絕多數都能發現幽門桿菌的存在,幽門桿菌和這些疾病的關係可說是息息相關。幽門桿菌感染的途徑及時期,臺北縣立醫院內科醫師 陳宏昇指出根據現有的證據顯示,患者應該都是在孩童時期就已經受到感染了,來源可能是一同居住的親人。此外,患者的社經地位低及家庭組織成員多時,感染機會也會增加。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較酸、易發酵、不乾淨的飲水、食物、餐具中,特別容易讓幽門桿菌生存。曾被感染但已治癒的,除了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衛生飲食外,更要對家庭內的成員進行篩檢。針對幽門桿菌基因型態分析,發現臺灣地區的菌種有九成以上屬「確定會致癌的物質」,此結果於994 年經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這或許能解釋國人罹患胃癌及潰瘍的機會大於西方國家,也成為我國需要控制幽門桿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將幽門桿菌徹底根除,是胃與十二指腸潰瘍重要的治療方式,可以加速潰瘍癒合並預防再復發,也使腸胃道不再出血。診斷方法可藉由內視鏡,同時對胃部組織做切片,可以同時觀察胃部或十二指腸是否並存潰瘍或其他病灶。另可使用血清學檢測,也可用尿素同位素碳 13 呼吸試驗,此項檢查常運用在患者合併潰瘍治療後的再追蹤,確認細菌是否根除。其實,一般民眾並不需要特別做篩檢,只有高危險族群,例如有消化道症狀及消化道潰瘍病史、胃癌家族史或有多位家族成員曾遭感染,才需要及早篩檢。另外,罹患消化性潰瘍、胃黏膜萎縮、胃淋巴瘤,胃癌切除後,以及一等親是胃癌的患者或病患自己希望,根據專家建議及科學證據要根除幽門桿菌。從前有胃病尤其是患有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常為了反覆性的症狀所苦惱。由於幽門桿菌的發現以及確認其和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萎縮,甚至胃癌和胃淋巴瘤的相關性之後,這些胃疾患已經是可以治癒或預防的。因此建議高危險群,應該盡早至消化內科和專業醫師討論,必要時透過檢查,早期診斷治療以期能永遠脫離胃病。

如何預防幽門桿菌的感染?

如何預防幽門桿菌的感染?#幽門桿菌

以往的經驗與國內外的研究分析指出,儘量吃得乾淨及吃得清淡,以及不要吃太酸以及太甜食物,才能有效避免感染。目前知道幽門桿菌在水中一天後會轉成球形體,寄養在水裡面,其存活時間可長達一個星期以上,所以必須非常注意水的來源及乾淨,並注意盛水容器的清潔。另外,筷子的乾淨也要注意,尤其是木質的筷子,只要有水分,幽門桿菌就會寄養在上面。另外口紅、口水也可能會是一個傳染媒介,必須加以注意。目前科學家對於幽門桿菌如何吸附到胃上皮細胞,進而引發一連串免疫反應,最終產生不同疾病的過程仍然意見分歧。幽門桿菌究竟從何而來?人種的不同會影響感染的機率嗎?幽門桿菌是具有組織侵襲性的細菌嗎?感染幽門桿菌是免疫的疾病嗎?宿主因素是否決定疾病的演變?亦或菌株基因型的差異將決定一切?有沒有方法可以預防幽門桿菌的感染?即便發現幽門桿菌至今已超過20年,我們卻還未完全掀開這隻螺旋菌的神秘面紗。 幽門桿菌相關Q&A 洪小姐是一位27歲的上班族,經常不吃早餐,工作繁忙以致飲食不定。最近兩三個月來,每當肚子餓時,上腹便會疼痛,近日更是夜裡也會疼痛甚至於會痛醒。經由醫師診斷及內視鏡檢查發現,洪小姐有消化性潰瘍及幽門桿菌感染。在醫師建議下洪小姐接受一週的幽門桿菌根除治療。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且在六週後,經碳13-尿素呼氣檢驗確定除菌治療成功。洪小姐希望知道幽門桿菌根除後有何好處及是否須定期追蹤? 並希望瞭解如何避免再感染及是否有那些飲食需注意的地方?Q:幽門桿菌治療成功以後會有何好處? A:可加速潰瘍癒合與臨床症狀改善。  可避免潰瘍反覆發作。  進而避免潰瘍產生可怕的併發症如出血等等。 Q:是否須定期追蹤? A:如果是十二指腸潰瘍一般為良性病理變化,症狀復發再行追蹤即可。  但如果是胃潰瘍合併萎縮性胃炎,或為胃癌患者的一等親則須定期追蹤。 Q:如何避免再感染? A:改善生活飲食及衛生習慣。  改善飲水品質。  食物飲水容器加強清潔。  家庭內感染者之篩檢與進一步治療。  更新筷子、口紅、牙刷等經口器皿用具。  著重口腔衛生與牙齒保健。 Q:是否有哪些飲食需注意加強或避免? A:不喝生水。  避免生食。  避免太酸、太甜、太辣之食物。  定時定量。  多食用含有益生菌之食物如優酪乳(Yogurt)以抑制幽門桿菌之復發。 (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蔓越莓:來自北美紅寶石的秘密

蔓越莓:來自北美紅寶石的秘密#幽門桿菌

特性蔓越莓又稱小紅莓,屬蔓越莓橘科(Vaccinium genu),生長地以美國北部及加拿大魁北克省為主,由於生長環境及氣候條件的限制,在產量上相當有限,因此有北美紅寶石之稱。近年來已有許多的研究證實及支持蔓越莓在婦女常見的尿道感染上有良好的預防功效。2002年發表於美國著名的美國醫學學會期刊(JAMA. 2002; 287:3082 - 3083)中研究指出,經常飲用蔓越莓汁,能預防人體免於遭受某些產生抗藥性的細菌所導致的泌尿道感染。其中的有效成分為前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或稱濃縮單寧酸(Condensed tannins)的物質,而主要的機轉為防止大腸桿菌黏著在泌尿道內側上皮,進而防止了泌尿道感染的發生。前花青素隸屬於類黃酮(Flavonoids),是由多分子組成的大分子物質,超過五個分子的組成則稱為單寧(Tannins),存在於許多植物的果實、樹皮、葉子及種子中,是一種無色的物質,會因為溫度及酵素作用轉變花青素(Anthocyanins),使成熟的果實呈現出紅、藍等色,所以許多紅、藍色植物蔬果皆含有前花青素。效用廣泛合併使用多種抗生素來治療幽門桿菌(H. pylori)感染,可能會增加幽門桿菌的抗藥性。由於目前研究已經證實,抑制致病菌與體內細胞的黏附作用,能有效預防或治療致病菌的感染,因此這種具有抗黏附作用的物質,被認為可能可以當成一種抗菌劑,由於不像殺菌劑一樣,透過殺死或限制細菌的成長,但卻能造成細菌無法吸附在宿主體內進行生長繁殖,因此減低了某些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會,對於那些難以治療或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抗黏附作用劑可能是一個治療新方向。而產於北美的蔓越莓,便具有抗黏附作用的功效,最新的研究發現,蔓越莓中的大分子物質,除了協助泌尿道預防細菌的附著與感染,對形成胃潰瘍的幽門桿菌也具有相似的抗黏附效果,能阻止幽門桿菌附著於胃壁內側上皮細胞,進而可以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除了蔓越莓,藍莓、覆盆子、草莓等莓類的萃取物質,也都發現有相似的功效。食用指南具有抗細菌黏附作用的蔓越莓,不啻為一種天然抗生素,由於能免於抗藥性產生的危機,因此可說是臨床醫藥新機轉。越莓汁者,其中14位由幽門桿菌感染陽性反應轉為陰性反應,顯示減少了14.43%的感染率,而此結果一直持續到90天實驗結束。此外,以色列的研究顯示,蔓越莓合併抗生素使用,在幽門桿菌已黏附在胃黏膜上的情況下,仍可加以根除幽門桿菌。所以每天持續食用蔓越莓或藍莓等其他莓類,以天然的抗生素來加以預防幽門桿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的感染,抑制這些致病菌與胃黏膜細胞、泌尿道細胞發生黏附作用,或是在治療上合併蔓越莓的使用,減少病菌產生抗藥性並進一步防止抗生素濫用的發生。(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感染幽門桿菌疾病會如何發展?

感染幽門桿菌疾病會如何發展?#幽門桿菌

感染幽門桿菌的人口中,只有15%到20%會出現症狀。但種類和程度受微生物和宿主雙重因素的影響有很大的差異。幽門桿菌接觸上皮細胞後產生胃炎,胃炎的型態和分佈區域對後續的病程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最常見以竇部為主的胃炎(Antrum-predominant gastritis),此類病人易進展為十二指腸潰瘍;若病人的表現是以體部為主的胃炎(Corpus-predominant gastritis)和多發性黏膜萎縮(Multi-focal atrophy),則易演變至胃潰瘍、胃黏膜萎縮(Gastric atrophy)、腸組織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甚至胃癌(Gastric carcinoma)。目前已知幽門桿菌會引起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萎縮,甚至胃癌和胃淋巴瘤。在70%到80%胃潰瘍患者、95%十二指腸潰瘍病人及85%到90%胃癌和胃淋巴瘤患者的胃裡都能發現幽門桿菌,其與疾病間的強烈關係我們已能看出端倪,也因此在幽門桿菌發表11年後的1994年,美國國家健康組織(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正式將幽門桿菌列入第一型致癌物質(Type I carcinogen)。致癌物質的分類可分為三類,其致癌作用依次減弱:第一類:直接致癌物,例如吸菸等。第二類:疑似致癌物,例如某些不健康的食品等。第三類:動物實驗致癌物,即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動物實驗,有可能使動物致癌。優酪乳有助提升成功率以目前的治療方式,治癒的成功率大約在八、九成左右。另外有些方法可以協助壓制細菌,特別是有好菌的優酪乳可以協助把壞菌做抗衡性的壓制,以提升治療的成功率。這方面在2003年英國發表的論文裡就提到,因食用殺菌藥會產生副作用,病人會比較不舒服,在藥物治療的過程中,飲用優酪乳可以降低吃殺菌藥的副作用,也會增加殺菌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殺死胃裡的細菌是未來的目標,但食用殺菌劑也會把好菌殺掉,因此殺菌完之後,配合優酪乳的飲用,對腸胃道的腸道菌種重建是很好的幫助。醫師可以鼓勵患者在治療幽門桿菌時搭配優酪乳的飲用,來增加治療成功率並避免一些副作用。此外,提供另一個重要的觀念,目前臨床試驗結果發現,成功治癒的患者,每年仍然有1至3%的復發率。為了降低復發率,醫師應要求病人好好注意飲水及器具的清潔,也必須注意到口腔的衛生習慣,若能再加上長期飲用優酪乳,復發率或許會有所改善,值得臨床進入追蹤研究與日常生活的保健參考。(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