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

男子替長輩送終 心肌梗塞險命喪殯儀館

男子替長輩送終 心肌梗塞險命喪殯儀館#急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28歲的董先生,去年12月出席長輩的告別式,就在這時候突然心絞痛,還沒送走長輩,自己先被送進急診,原來是心肌梗塞發作,經過心導管手術放入三個支架,現已康復出院,不過醫師發現28歲的董先生,血管硬化非常嚴重,研判是抽菸的關係。董先生鬼門關前走一遭,自己也嚇到了,說這是最快的戒菸法。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心臟科曹承榮醫師指出,個案在告別式進行當中,突然感覺胸口一陣灼熱,原本懷疑是胃食道逆流復發,突然火燒心的感覺變成心絞痛,趕緊呼救送醫。親友開車送到急診,他全身痛到無法行動,人是用爬的爬上車送醫。動脈硬化 28歲猶如82歲的血管曹承榮醫師表示,雖然手術順利,不過發現董先生的血管如同七八十歲的老先生,顯示患者血管硬化非常嚴重。醫師檢視家族病史和生活作息,過濾可能造成血管硬化諸多原因,發現患者最大的危險因子就是抽菸。醫師曹承榮表示,由於抽菸會影響血管的舒張功能,也會讓身體分泌發炎的前趨物質,長期發炎會擾亂血脂肪,造成動脈粥狀硬化。且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增加心跳跟血壓,更會造成冠狀動脈收縮,就可能引發心肌梗塞。因此他提醒,有危險因子或輕微硬化者,最好3年追蹤檢查一次,若血管已經狹窄五成者,半年到一年要追蹤,並做檢查。而要預防血管硬化,平時要靠適當的運動和健康飲食保養。 

冬天清晨不想起床上廁所 「尿不出來」患者暴增

冬天清晨不想起床上廁所 「尿不出來」患者暴增#急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外面好冷,不想掀開棉被去上廁所,還是忍一忍好了,等天亮再一次解決,」這是許多人,冬日清晨若想上廁所,最佳的心情寫照,但男性可要特別小心,若有攝護腺肥大問題,又過度喝酒、憋尿,當心引發急性尿滯留,須送急診插導尿管,尷尬又活受罪!冷氣團一波波,除了感冒與心血管疾病的人數增加外,因為泌尿問題到醫院就醫的患者也變多,特別是男性多受排尿困難而困擾;最近天氣寒冷,因無法排尿送至急診插導尿管的案例也較夏天增加了一成。半夜躲被窩 當心白天尿不出來送急診  童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翁瑋駿表示,冬天夜晚氣溫低時,民眾常常躲被窩,有尿意卻忍到最後關頭才會起床上廁所,不僅加重膀胱負擔而漲大,對原本就有攝護腺肥大問題的男性,天冷刺激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讓膀胱出口壓力上昇,加上攝護腺擠壓尿道,導致最後發生急性尿滯留而送醫。 其中,又因為天氣寒冷,民眾常在冬天大啖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等含酒精飲食,或與朋友聚餐把酒言歡,睡前小酌助眠,都容易造成尿不出來。因為酒精有利尿的效果,膀胱內容易積滿尿液,但因為酒精過量會有神經抑制作用,造成膀胱的排尿功能下降,同樣容易造成排尿困難。 翁瑋駿醫師表示,攝護腺50歲以上開始肥大,60歲以上漸漸會產生問題,如果發現出現頻尿、夜尿、尿流變小、尿不乾淨、甚至嚴重至血尿、尿不出來時,就要盡速至泌尿科檢查是否有攝護腺肥大問題,一般使用藥物、傳統電刀手術、或新的內視鏡雷射手術,都有不錯的效果。

流行高峰期 急診腸病毒病例比率飆升

流行高峰期 急診腸病毒病例比率飆升#急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急診腸病毒病例比率快速上升達8.57‰,已進入腸病毒流行高峰期,鄰近的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等地腸病毒疫情也持續攀升。入夏更活躍 勤洗手防感染今年截至5月19日止,全國醫療院所共計通報19名疑似重症個案,其中2例研判確定,14例排除,3例檢驗中,確定病例數較前兩年同期之56例及4例為少。南投縣衛生局提醒教托育機構應定期進行環境消毒、落實病例通報,發生群聚感染時,應依據建議停課標準,評估採取停課措施,以降低腸病毒傳播的風險。 衛生局提醒家長,隨著時序即將進入夏季,腸病毒將更為活躍,民眾應注意個人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醫師應提高警覺,注意防範加強通報,以降低腸病毒散播的機會。

男子胸悶、心悸月跑急診5次 竟是罹患恐慌症

男子胸悶、心悸月跑急診5次 竟是罹患恐慌症#急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心悸、胸悶、喘不過氣,若民眾在短時間內反覆出現這些情況,且到醫院卻查不出任何問題,就要懷疑是恐慌症作祟!台北就有一名企業高階主管,平日工作能力強,自尊心高,但沒多久之前卻與妻子離婚因此身心受創,某日,他開車至雪隧突然心悸、胸悶、頭暈、覺得吸不到氧氣、手腳冰冷、感覺快要死掉,緊急到醫院急診後,卻查無任何問題,直到一個月內反覆發作超過五次,急診也連跑五次,才到精神科就診,發現竟是罹患恐慌症!恐慌症容易遭誤認心臟病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施佳佐表示,恐慌症發作通常沒任何預兆,會在短時間內(5~30分鐘內)出現急遽頭痛、頭暈、心跳加速、手腳發麻、冒冷汗、吸不到空氣等明顯的身體症狀,不舒服的感覺彷彿快要昏倒或快要死掉,嚴重的還會出現自我解離失真感或身體感覺異常情形。但通常急忙趕至急診時,症狀多已較緩解,各項檢查正常,之後往往會因擔心發作反而引發多次發作,反覆進出急診。施佳佐說,恐慌症約占門診的一成左右,女性約是男性的兩倍。發生原因可分為三部分:1) 生理因素/與家族遺傳、生理上某些生物機能失調、神經傳導物質缺損等有關。2)心理因素/好發性格特質有神經敏感、凡事求完美、性格堅毅固執、好勝心強、急性子、容易預期性焦慮者。施佳佐強調,恐慌症患者,多數都是社經地位較高的人士。3)社會因素/近期有誘發恐慌症的環境,像是處於高壓生活,有情感上的失落(如: 離婚、分手)、親人驟逝、或近期發生重大威脅事件的壓力等而造成發病。患者容易在密閉式空間發作施佳佐指出,恐慌症指的是會恐懼待在某些特定場合,比方說船上、開車在高速公路上、或甚至單獨一人離家在外等,這些場合可能會誘發其恐慌發作或是類似恐慌發作的不適,因此患者會因為害怕無法逃離該場合而極力避免、逃避、或拒絕待在這些場合,不敢搭大眾交通工具、不敢坐電梯、不敢開高速公路、不敢去洗頭、不敢敷臉…等。值得注意的是,據統計恐慌症患者中有40~80%有憂鬱症病狀,20~40%有酒精、藥物等物質濫用。恐慌症易治療 患者無須過度緊張治療方面施佳佐解釋,藥物治療需服藥8~12個月,搭配認知行為治療,透過重建患者發作時害怕的症狀,並且藉由治療過程調整患者在面對這些症狀時的反應,降低患者的恐懼感,進而改善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除藥物、認知行為治療外,再配合放鬆訓練、呼吸訓練、生理回饋、認知重建,使患者能控制身體的症狀進而度過每個恐慌發作。但她也樂觀表示,恐慌症極為容易治療,提醒病患不要過度緊張。最後,施佳佐呼籲,恐慌症是個會造成極大不適但卻可透過藥物治療的疾病,如果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避免進一步的併發症狀,減輕痛苦,也可減少奔波各大醫院之辛勞。因此,如有類似的症狀,應早期接受專科醫師詳細的診療。

健保署增編50億 解5大醫師荒

健保署增編50億 解5大醫師荒#急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為解決內、外、婦、兒及急診科五大皆空的困境,中央健康保險署增編50.55億元,透過調整急重難科別支付標準,希望提供誘因留住五大科醫師,確保醫療品質。為解決醫師荒,健保署將調整健保支付點數標準,總計內科增加8.09億、外科增加15.05億、兒科增加6.69億、婦產科增加9.92億、急診增加10.71億;調整內容共計提高516項特定診療項目之點數,包括內科28項、外科358項、婦產科119項、兒科11項,含手術454項、處置56項、麻醉6項等。新支付標準 詳情可洽健保署官網其中以「氣管鏡異物除去術」調整點數最多、從2573點調整到7066點,調幅達175%;此外,更提高醫院急診診察費較重症之檢傷分類1~3級的支付點數,分別調升80%、32%及19%;前胎剖婦產後之陰道生產接生費也自13620點調整至29818點,調幅119%。此次調整方案項目眾多,且金額龐大,曾因金額難以達到共識,歷經一年討論才達成協議,新支付標準將回溯至102/1/1。健保署表示,102年的經費將由健保署核算後撥付給醫院,目前已完成102年1~9月的費用核付,10~12月費用差額預定3月底前完成撥付。希望藉由調整比率,能讓醫師們感受到政府全力支持五大科的決心。

急診實施全人醫療 死亡率降低近四成

急診實施全人醫療 死亡率降低近四成#急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考量患者病情複雜度增加,身為第一線醫療的急診室,如果醫療人員照護不如預期,恐使病人權益受損且醫療糾紛頻傳,該如何提升急診醫療品質,奇美醫學中心於2012年8月1日成立全人醫療科(HCU)團隊,實施一年多以來,成果相當卓越,如急診待床死亡率下降近四成、整體醫療滿意度評選達九成。全人醫療團隊包括內科主治醫師、急診醫師、護理師、高階護理師、個案管理師等,各依其專業、分工合作,對於複雜疾病由團隊提供建議及治療方向;並藉由每日的交班教學會議、每月的在職教育和聯合討論會共同討論患者的治療處置狀況、後續追蹤及交辦問題,來提升醫療團隊全人照護的能力。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何謂「急診室全人醫療照顧」和進行後的成果,是如何有效改善就醫品質?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林高章醫師,做出以下說明:一、照護改善面1)立即性:過去急診護理師在面對病人時,採取「有問題再報告」的照護方式,現在改為每日查房時就與醫師共同討論,藉著增加溝通與對話的機會,讓病人或家屬能充分了解疾病的進展及後續的照護計畫,而護理師也可以因而提供更完善的照護,及早銜接住院治療。2)提供心理支持:當護理師發現病人或家屬有情緒或經濟上的需求時,會知會精神科、社工師前來評估並給予必要的協助及後續追蹤。3)給予靈性照護:針對重症或需要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的病人,團隊會給予評估,安排安寧療護會診,並與家屬共同討論其後續照護活動。二、成果面1)急診待床時間縮短:平均從17.06小時降至14.22小時,縮短率16.65%,甚至有部分病人在及早給予治療照護後,症狀改善直接出院。2)降低急診超長待床的時間:待床超過48小時的比例由3.1-16.9%降為1.7-8.3%,且急診待床的總死亡率下降37.5%。3)降低醫療糾紛案件:申訴件數從23件減為14件,且對於醫師病情解釋、醫護服務態度、整體醫療滿意度達90%以上。4)降低轉加護病房率:入住病房後6小時及24小時內,轉加護病房比例大為減少。

台中急診室暴力演練 逼真到嚇壞就診民眾!

台中急診室暴力演練 逼真到嚇壞就診民眾!#急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急診室暴力層出不窮,使得急診室的醫師,除了必須每天超時工作之外,更要害怕病患家屬突然的情緒失控而遭到毆打。為了防止急診室暴力,台中市童綜合醫院進行一場逼真的急診室反暴力演練,現場請來多位員警,與演練人員激情上演,讓一旁觀看的民眾,都差點誤認為這是真的。演練太逼真警方荷槍實彈鎮壓 嚇壞民眾救護車鳴笛進入,需急救的病患被迅速推進急診室當中,而病患家屬就在旁邊著急且情緒失控的痛罵醫護人員手腳快一點,但急診室有一定的流程規範,讓家屬誤認為是醫師動作太慢而延遲急救,遂發生激烈衝突,家屬還叫朋友到場叫囂助陣,也驚動警方派了十名員警荷槍實彈逮捕這群鬧事民眾。為了保護急診室醫師安全,童綜合醫院大動作請警方與十多名臨演,到場演練急診室反暴力,記者在場都感受到演練幾乎是玩真的,逼真的樣子讓一旁到醫院就診的民眾,都駐足觀看,面露擔心的模樣,讓人以為這是一場真實衝突!對此,童綜合醫院副董事長童瑞龍也指出,希望透過這次的演練,保護醫師的安全,而醫院也有完整的機制及逃生路線,讓醫師遠離急診室暴力。

親人生命將走至盡頭 你是要救還是不救?

親人生命將走至盡頭 你是要救還是不救?#急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親人,如遇到不幸事件,或是因為長久的疾病以及身體的衰老,有天被送進加護病房時,作為家人的你,你是要救還是不救?是要讓這些即將離開人世的親人,在臨走之前,能夠有尊嚴的,不在身上留下任何急救的痕跡,好好的踏上登仙列車,還是要在他臨走前,於身上插滿許多管子,施以電擊、胸壓,使肉身灼傷、肋骨斷裂,把他勉強的拉回人世,帶著重病的身體,繼續痛苦度日呢?救與不救 人生重大課題其實,在台灣,許多民眾,為了親情為了孝道,在親人生命恐怕已走到盡頭時,要求醫生一定要救到底,但是,這救到底的要求,反而會對生命即將逝去的他們,造成二度的傷害。救與不救,則成了生命的重大考驗與課題。奇美醫院加護病房副護理長莊騎徽就指出,加護單位雖然肩負著救治使命,但醫療科技再發達,醫療仍有其極限之處,在用盡各種治療方式後,病人似乎仍回天乏術,此時醫師向家屬解釋,家屬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救到底』,若呼吸衰竭則放置氣管內管,若心跳、血壓不穩定就使用升壓劑、強心劑,甚至在生命已接近終點時,動用到電擊、壓胸等措施。急救劇本 身體變形插滿管子然而,急救後對病人常造成傷害,例如,電擊後的灼傷、壓胸造成的肋骨斷裂,身上插著密密麻麻的管路,全身水腫、手腳發黑,躺在病床上的病人與家屬心目中原本的那位親人,外觀有很明顯的差異。而這些急救所產生的傷害,親人因急救後的肉身變形,且插滿各種粗細不同長長的管子,是我們這些作為最親的親人,所樂見的嗎?莊騎徽也表示,重症與安寧間的衝突在國內引發「重症安寧」的省思,當醫師告知重症病人生命已達末期,無法挽回時,家屬可依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選擇『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奇美醫院也正在積極推展重症安寧概念,以跨團隊合作方式提供有關病人的身體舒適、心靈安祥等支持,目前推展臨終病人的身體清潔及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而你,在親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你要讓你最愛的親人,帶著安詳的面容離開人世,還是要進行一連串的急救方式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