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

運動降心血管風險?醫:同時監測心率更佳

運動降心血管風險?醫:同時監測心率更佳#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台灣人頻繁外食、運動習慣不佳,導致心血管相關慢性病發生率近年持續升高;醫師指出,現代人運動時間不足與沒有安全評估方式,是兩大問題,建議民眾可以透過能夠監測心率的運動APP,並搭配心率裝置,以科學化、持續性的監測達到安全運動,讓心臟更健康。規律定量運動 可改變健康狀況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指出,台灣人普遍因不健康的外食、運動習慣不佳等原因,造成急性心肌梗塞與中風發生率近年持續升高,其中尤以上有父母下有子女、30~49歲的「三明治族」最為嚴重,屬於瀕臨疾病的亞健康族,因此推出「救心七行動」,包括拒菸、挑食、多動、控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健檢,協助民眾透過具體行為讓自己更健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葉健全醫師也指出,透過規律定量運動達到有效運動心率,可確實改變健康狀況。結合雲端科技與運動醫學的運動管理APP,並搭配當前流行的心率穿戴裝置,協助許多使用者在忙碌生活中維持運動習慣。運動瘦23公斤 助男重拾健康長年在服務業工作的陳先生,在持續運動10個月後健康瘦下23公斤,健檢結果更從一堆紅字變成全數標準。以往,忙碌的工作與家務相比之下,運動對他來說不重要,但在經歷一次嚴重到無法行走的痛風後,體悟到健康的寶貴,所以決定重拾運動習慣。陳先生選擇從年輕時期習慣的登山開始,雖然初期慢慢看見效果,但也碰上不小的減重停滯期,後來透過心率裝置搭配運動APP,在同樣路線中,藉由運動過程的即時心率,來調整運動強度,讓有效運動心率能夠提升,且維持在安全範圍。 不到一年的時間,陳先生已減重23公斤,更驚人的是,原本超標的尿酸跟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數,在10個月後全數恢復正常值,目前已經持續運動25周,將繼續保持運動習慣。

1/3胖童長大後仍過重 醫:恐增罹癌風險

1/3胖童長大後仍過重 醫:恐增罹癌風險#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誰說小時後胖不是胖!根據研究指出學齡兒童肥胖,有1/4~1/3機會,成年後仍然肥胖,而青少年肥胖者則有50%~60%的機率繼續肥胖;醫師表示,肥胖就像是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未來癌症及罹患文明病的風險。國小胖童達64萬人 社交也受影響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張家崙醫師說,十大死因多項與肥胖有關,我國的慢性病相關醫療支出,每年高達兩百五十億元到五百億元,肥胖對於國人長期的危害甚至影響國力。他進一步指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數已達到64萬人,尤其男童每3人就有一人體重過重或肥胖,兒童時期肥胖,不但會增加罹患癌症以及各種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對骨骼、呼吸、內分泌系統,以及社交學習上也多有影響,同時也使成年時肥胖的危險增加。胖童血壓、三酸甘油脂易偏高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發起「好食小子」體控示範計畫,並邀請全國南北共4所國小實施體控示範校園計畫,將蔬果彩虹579的觀念自校園帶入家庭並落實,共塑健康遠景,打造健康下一代。張家崙醫師說,肥胖學童的血壓、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尿酸及丙胺酸轉胺酶值等,以及肝功能異常狀況,皆較正常體重學童為高,而保護型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則較低;此外,肥胖兒童最常面臨的是脂肪囤積於肝臟問題,看起來和飲酒過量者的相同,且肥胖兒童的染色體和組織都可看到老化的痕跡。足量蔬果攝取 9成5學童不及格過去大家都只注意肥胖與三高的關係,然而許多研究已經證實,體重過重的兒童會增加成年後罹患胰臟癌、膀胱癌、口腔癌的風險;而年長一點的學童過重,則會增加罹患全癌症的風險,包括大腸癌、乳癌以及攝護腺癌等。因此張醫師也特別強調飲食的重要,尤其是足量蔬果的攝取,多吃蔬果不僅可以獲得各種不同的「植化素」,更可以提供身體對抗疾病的生物效應,不只具有抗癌效果,同時還可以減少許多文明病產生,包括痛風、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中風、肥胖、關節炎及老化等。而飲食教育從小紮根有賴校園及家庭的共同配合,根據查資料指出,國小學童高達94.7%每天吃不到5份蔬菜水果,顯見健康飲食教育需再加強。

年輕女瘋捐卵賺外快 醫:恐釀血管栓塞

年輕女瘋捐卵賺外快 醫:恐釀血管栓塞#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日前新聞報導有關捐卵潮事件,不少年輕女性為了賺取營養金而進行捐卵,因為根據人工生殖法規定,捐卵最高有9萬9的營養金,讓不少年輕女性認為這比一般工作還好賺!但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婦產科表示,捐贈卵子本身是美事一樁,但捐卵對於捐贈者而言,可是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如卵巢過度反應、血管栓塞等風險,不可不慎。國健署也曾指出,現行人工生殖法規定,男性20歲以上,未滿50歲、女性20歲以上,未滿40歲,經人工生殖機構檢查及評估適合捐贈、或者曾有捐贈但沒有讓受術夫妻活產者,方可捐贈精卵。防卵巢過度反應、麻醉併發症而南投醫院許峻睿醫師也說,捐卵過程中除了捐卵者本身需使用排卵針劑和藥物來誘發排卵,可能會有卵巢過度反應症候群發生的可能性、輕則造成噁心、嘔吐、腹脹腹痛等症狀,嚴重時可能造成大量胸水、腹水,電解質失調、血管栓塞的嚴重併發症。另外,接受取卵手術時,是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從陰道進行,故捐卵者當然也必須承受麻醉及手術本身可能產生之相關風險及併發症,如麻醉藥物過敏、手術後感染、出血等。所以他提醒女性同胞,應當知道捐卵可能會有的風險,希望在決定捐卵前有多一點的思考,可別單純的把捐卵當成捐血一樣簡單。

人工反式脂肪增心血管風險 全台3年後禁用

人工反式脂肪增心血管風險 全台3年後禁用#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植物油經部分氫化加工後即為人工反式脂肪,可以使植物油從液態變成半固態,常做成塊狀供塗抹或內餡使用,像是酥炸及糕點餅乾類食物多有其蹤跡。然而反式脂肪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等疾病,為了全民健康,食藥署決定跟進美國,預計於2018年全面禁止食品業者使用人工反式脂肪,違者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最重300萬元罰鍰。麵包、蛋糕常含有人工反式脂肪反式脂肪有分為天然與人工,前者多存在於牛等反芻動物中,後者來源則是麵包、蛋糕等烘焙食品常用的氫化植物油,一旦氫化過程不完全,就會產生反式脂肪。今年7月起,食藥署已開始實施新制,要求反式脂肪標示需納入天然脂肪,含量在0.3%以下才可標示為「零」。近年來民眾雖逐漸重視食品對健康的影響,但根據調查發現,仍有1/3的民眾沒聽過反式脂肪,有超過一半民眾沒看過反式脂肪標示,甚至有高達2/3的民眾更不知道政府有要求包裝食品必須標示反式脂肪含量,由此可見,民眾對於反式脂肪的認知仍有不足。一天僅5克 也會導致血管阻塞據研究證實,每天只要攝取約4~5公克的人工反式脂肪,就會增加血液中壞的膽固醇,並降低好的膽固醇,還會增加三酸甘油酯,讓血管容易阻塞及發炎,且還會提高23%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也曾有研究發現,人工反式脂肪與不孕、失智、乳癌、糖尿病等都有關係。減少反式脂肪的攝取,須少吃以氫化油、烤酥油和人造奶油製作的烘焙食物、酥炸食品及有餡的糕點餅乾、泡麵、奶精等。研究指出,若總熱量中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5%來自飽和脂肪的熱量,可減少約11.5%心病死亡的機率;像是堅果種子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跟進美國 2018年全面禁用為因應國際趨勢,食藥署昨預告「食用氫化油衛生標準草案」,將正式訂定完全及不完全氫化油之定義及使用規定,並且給業者3年緩衝期調整配方,最快可能2018年就會上路。

捐卵賺外快?當心出血、神經損傷風險

捐卵賺外快?當心出血、神經損傷風險#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暑假出現捐精、捐卵潮,由於國內晚婚與遲育,衍生不孕問題,許多不孕夫婦需透過人工生殖技術及他人捐贈精卵,才能完成生兒育女的願望。一般外界認知,捐精、捐卵可獲得營養費8000元、9萬9千元,然國健署提醒,捐贈卵子有手術及麻醉風險,當心心律不整、出血、神經損傷。捐卵先打排卵針 委託人負擔營養補給費目前國內捐贈生殖細胞是以無償的精神,但考量捐贈人於捐贈過程必須接受相關檢查、醫療等措施,尤其是卵子捐贈者須接受排卵針劑和藥物及「取卵」之侵入性手術。因此不孕夫妻得委請人工生殖機構提供營養費或營養品予捐贈人,或負擔其必要之檢查、醫療、工時損失及交通費用,以補償捐精卵者所費之時間及捐精卵時所產生的風險及不便。誘導排卵 恐引發過敏、卵巢過度反應國健署表示,現行人工生殖法規定,男性20歲以上,未滿50歲、女性20歲以上,未滿40歲,經人工生殖機構檢查及評估適合捐贈、或者曾有捐贈但沒有讓受術夫妻活產者,方可捐贈精卵。然而邱淑媞署長指出,於捐卵過程中,誘導排卵的藥物,可能會引發藥物過敏、注射部位血腫、硬塊或感染、乳房脹痛、卵巢扭轉、卵巢過度反應,而嚴重「卵巢過度反應」可能的臨床症狀包括腹脹、腹痛或胃痛、噁心、嘔吐等。麻醉及手術風險多 年輕男女三思另外取卵之侵入性手術亦可能有麻醉及手術風險,麻醉風險包括低血壓、麻醉劑過敏、代謝性酸中毒、肺炎、支氣管痙攣、換氣不足、心律不整、心臟停止、二氧化碳栓塞、肺水腫;手術風險則有出血、感染、胃腸道受損、泌尿系統受損、陰道或腹腔血腫、神經損傷等。為提供捐贈者有關捐精卵的流程、風險、副作用、權利義務等充分資訊,國健署明訂規範,施術醫師應向捐贈人說明相關風險及權利義務,取得其瞭解及書面同意。同時呼籲年輕男女,勿為了賺取營養費而忽略相關風險。

非心臟毛病!走路喘吁吁 竟是肺出問題

非心臟毛病!走路喘吁吁 竟是肺出問題#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有人自覺走路越來越沒有力,剛開始不以為意,以為是變胖或太久沒運動引起,等到爬個坡就氣喘吁吁時才驚覺不對。一般人都會認為心臟出了問題,其實據統計,大多數人都是因為肺功能降低而引起,也就是肺部的氣體交換功能出了問題,氧氣不足以供應身體所需。爬樓梯越來越喘,你的肺還好嗎?像是55歲的陳先生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呼吸困難長達8個月,本以為是心臟的問題,檢查後無異常,症狀依然反反覆覆。至胸腔科門診後才發現肺呼吸音變弱,肺功能檢查發現中度的肺氣腫。經由戒菸、藥物維持性療法、肺部營養保健等,症狀明顯改善。走路會喘、呼吸困難  應做肺功能檢查衛福部豐原醫院胸腔內科黃建文醫師表示,門診常見到走路就喘的病人,其實大部分是因為肺部氣管問題引起的,因為心臟衰竭引起的氣喘反而比較少。他發現,病患在肺功能的了解不足,但對於肺部疾病的治療,例如氣管的吸入性療法,不容易配合。而且,肺部的疾病往往牽涉到各器官,例如心臟、營養、運動、消化等等,需要各科的照顧。且最近的研究發現,慢性阻塞性肺疾的病人,有相當比率在剛成年時,就有偏低的肺功能,因此,肺功能的篩檢,如同血壓、血糖、血脂肪一樣,都是健康檢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豐原醫院推動肺部健康主題月,檢測肺功能,早期發現肺部疾病。提供慢性阻塞性肺部檢測活動,除了檢測肺功能之外,而有各科的專家提供肺部營養、肺部運動的諮詢,凡年滿40歲以上,即日起便可報名參加。

胃食道長期逆流 食道癌風險暴增40倍

胃食道長期逆流 食道癌風險暴增40倍#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近十年來,食道癌的發生率不僅增2倍外,就連死亡率也勝過肺癌、肝癌、大腸癌3大癌症來到第一名,且患者多活不過60歲,使得它又有「短命癌」之稱,雖然菸、酒、檳榔是食道癌的高風險因子,但其實因上述危險因子所引起的胃食道逆流,長期受到胃酸的破壞下,會增加30~40倍的食道癌風險,所以,醫師提醒民眾,只要胃食道逆流發生超過5年,就要定期接受檢查,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胃食道逆流患者 4成會出現食道癌前病變根據最新統計指出,每4個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亞東醫院肝膽腸胃科鍾承軒醫師表示,據臨床觀察發現,有3~4成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會出現食道炎的併發症,當食道的上皮細胞長期被胃酸破壞,為了要適應強酸的環境,就會產生惡性變化,出現食道癌前病變,也就是巴瑞特食道症,進而增加30至40倍的罹癌風險。由於食道的癌前病變,也就是表皮細胞分化不良,可依惡性變化的範圍分為低、中、高度再生不良3個階段,當食道受到致癌刺激源或長期胃食道逆流所導致之巴瑞特食道症時,可能就會產生高度再生不良的癌前病變,未來三年內轉變成食道癌風險高達7成以上。切除手術到微創 每種個有優缺為了避免癌前病變演化成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最好的方式,而目前在治療上,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王文𤦎醫師表示,從傳統的食道切除手術、內視鏡黏膜切除手術到微創片環狀電燒治療都有,只不過各有優缺,民眾可依自己的需求選擇治療方式。像是食道切除手術雖可將變異細胞整段切除,但須開胸又開腹、併發症風險高、術後品質也較差;視鏡黏膜切除手術,有如蘋果削皮般,可將變異表面細胞切除,只不過,此方式需開刀,仍略有出血、食道狹窄風險;至於微創片環狀電燒治療,則是利用電燒晶片,高溫將食道表面有變異跟惡化的病兆細胞燙死,過程中完全不用開刀,副作用較小,只是,早期患者、嚴重肝硬化、食道狹窄等人不適用。

研究:小孩挑食 憂鬱、焦慮症風險恐增2倍

研究:小孩挑食 憂鬱、焦慮症風險恐增2倍#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相信每個人的家中,都有一、兩個挑食兒童,可能是不喜歡青椒、苦瓜、胡蘿蔔等蔬菜,也可能是不喜歡水果等,但對於正在長大的小孩來說,各種營養的攝取卻非常重要,一旦開始挑食,不僅影響身高、保護力外,日前更有研究發現,小孩挑食可能與精神狀況有關,未來罹患憂鬱、焦慮症的機率也會高出2倍左右。兒童只要挑食 皆易有心理問題該研究主要是由杜克大學,在2007~2010年間針對3400多名平均2至5歲的研究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超過5分之1的兒童會挑食,且不論挑食狀況如何,皆有焦慮、憂鬱等其他心理問題。但若要以挑食程度來區分的話,問題較嚴重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將會增加2倍;中度者焦慮症增加1.7倍,外出用餐時也較容易有行為問題;至於輕微者,則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分離焦慮症。對此研究人員表示,此研究報告並不是想提升家長的恐慌,當然有些兒童長大後,挑食問題就會改善許多,但對於部分健康已經出現問題的兒童,希望能趕快找出解決辦法,而目前研究刊登於《小兒科期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