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

病媒蚊孳生 本土茲卡風險增

病媒蚊孳生 本土茲卡風險增#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上周新增10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感染國家為印尼4例、越南3例、泰國2例、馬來西亞1例,東南亞及南亞近期登革熱疫情,處相對高點或呈上升趨勢,新加坡、越南、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及斯里蘭卡疫情皆高於去年同期,由於東南亞及南亞疫情升溫,境外移入病例持續發生。颱風影響降雨 病媒蚊生本周受颱風影響,南部地區有陣雨機會,且上周降雨,致積水容器增加,病媒蚊孳生,本土疫情風險升高,恙蟲病仍處流行期,個案感染地主要為花東地區及離島縣市,台東縣、花蓮縣及高雄市病例數較近二年增加。社區以感染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疫情持續趨緩,上周全國門、急診腸病毒就診人次下降4.5%,各級學校已開學,研判開學後可能出現一波流行,惟社區仍以感染克沙奇A型之輕症為主,腸病毒71型仍有散發個案。香港、澳門 疫情下降上周無新增腸病毒重症個案,今年累計18例確定個案,其中17例感染腸病毒71型、1例感染克沙奇A5型病毒,日本疫情處相對高點,呈上下波動趨勢,惟為近10年同期最低,中國大陸、香港、澳門、韓國、泰國及新加坡疫情持續下降或近基礎值。新加波茲卡 累計確診333例新加坡茲卡本土疫情持續,近期每日約增12例,8月27日至9月12日累計確診333名病例,包含8名孕婦,泰國首都曼谷中部沙吞區(Sathon)近期新增逾20名病例,該國今年累計報告逾100名茲卡病例,集中於中、北部,多數為輕症,目前至少30名孕婦個案,當中6名產下之新生兒無明顯異常,當局預期病例數持續增加。     

醫訊/毒物防範講座

醫訊/毒物防範講座#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環境及工業毒物接觸一直都是人類關注的課題,不管是急性的生命危害,或是慢性的致癌風險,毒物中毒的範疇相當廣,常見的藥物濫用、化學品接觸、動植物毒素的危害等,這都是每天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黃竑勝統計了奇美醫學中心自民國103年7月到民國104年6月,急診室因毒物中毒就醫個案,約占全體就診人數0.4%左右,雖然比例不高,但此類個案表現的臨床問題卻是非常嚴重的,檢討改進各防範措施,以照顧安全及健康,歡迎蒞臨指導。名稱:職業醫學科公益演講會時間:105年7 月29 日 星期(五) 上午11:30 地點:台南院區二樓會議室(台南市樹林街二段442號)洽詢:吳政隆主任 06-2812811 轉52920 0934-030657   李自揚專員 06-2812811 轉52921 0934-029597 

圍爐狂吃血糖恐飆升 水煮、清蒸降風險

圍爐狂吃血糖恐飆升 水煮、清蒸降風險#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明天就是除夕夜,團圓圍爐之際必定大魚大肉,許多人為避免掃興,通常是吃到肚子撐才肯罷休。醫師表示,慢性病患者過年期間更控制飲食,尤其是糖尿病人,因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控制血糖,年節期間若飲食不慎,往往會使血糖無法得到良好控制。血糖不控制 當心神經、眼睛病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范綱志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由於胰臟的功能較一般人差,胰島素分泌下降及對胰島素的抗性增加,無法在攝取食物當下立即分泌足夠胰島素抵抗升高的血糖,進而量測到血糖上升,長期血糖上升將導致一連串身體器官的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神經、腎臟、眼睛等)。清燉、少調味 火鍋類更應避免飲食是控制糖尿病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年節及日常生活中,定時定量飲食,尤其是醣類(白米飯)必須固定份量,以使血糖穩定,烹調方式盡量選擇水煮、清蒸、清燉方式、減少油炸食物的攝取,少油少鹽,酌量或減少使用人工調味料。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必須減少食用甜食,避免喝含糖飲料,適量攝取水果。而在冬日年節時,火鍋類更是容易讓血糖波動幅度大,必須特別提醒糖尿病友們留意食用量。飲食、用藥、運動 三管齊下助控制范綱志醫師說,民眾罹患糖尿病不需太沮喪,只要遵從醫師、營養師、衛教師的建議,飲食、用藥、運動控制得宜,糖尿病並不可怕。他鼓勵糖尿病友,只要健康烹調、慎選年菜,也能輕鬆過好年,讓每次回診的糖化血色素都維持在目標值,享受良好的生活品質。

不沾鍋塗全氟碳化物?專家:增糖尿病風險

不沾鍋塗全氟碳化物?專家:增糖尿病風險#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全氟碳化物(簡稱PFCs)由於具有防水抗油的特性,在過去五十年中已被廣泛使用於多種生活用品與工業製程中,常用於製造不沾鍋塗層,及食品包裝如披薩盒、微波爆玉米花袋子、室內裝潢、地毯和個人護理產品等。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研究指出,全氟碳化物在環境中分布廣泛,且具有持久性與生物累積性,長期暴露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的危害。孕婦暴露PFCs環境 恐影響幼兒體重、智商根據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研究指出,血中全氟碳化物較高者,會增加其頸動脈內中皮層厚度,且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先前台大公衛學院團隊對小孩氣喘的研究,發現氣喘小孩的PFCs濃度皆較高,且暴露較高PFCs的氣喘病人,會增加氣喘嚴重度及其過敏發炎指標。在台灣的出生嬰兒世代研究則發現,PFCs會經過胎盤臍帶血傳送給胎兒影響神經發育。以國家衛生研究院環醫所人員為主的團隊,則發現孕婦曝露較高PFASs(全氟烷基化合物)時,不但和孕婦本身的甲狀腺素濃度下降有關,也可能導致其新生兒的甲狀腺濃度下降,由於甲狀腺素在嬰幼兒的正常生長發育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追蹤新生兒,觀察到隨者曝露程度的增加,出生後2、5、8、11歲體重顯著較輕,並且這些兒童的智商分數也有較低的情形。不當排放 河川、地下水皆可測得上述重要的本土研究,指出PFCs對人體的健康效應,從胎兒、小孩、青少年到中年人皆有明顯影響,如何減少暴露,值得我們特別重視。目前台灣河川、底泥、水生魚類及地下水中皆可測得PFCs,其濃度受到鄰近排放源之影響。歐盟及美國皆相繼嚴格規範,淘汰並限制使用,因此台大公衛院呼籲政府,對此訂出標準,早日規範全氟碳化物的使用,訂出時程淘汰並嚴格限制使用。

注意!愛抽菸較短命 死亡風險比同齡高2倍

注意!愛抽菸較短命 死亡風險比同齡高2倍#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菸害為國人頭號健康殺手,十大死因幾乎都與吸菸有關。根據研究顯示,吸菸者的平均壽命,比不吸菸者少了10年,死亡風險是同年齡不吸菸者的2倍。目前國內估計約有400萬名吸菸者,每年都有2萬多人因菸害而死亡。根據研究,吸菸者如果在30歲、40歲、50歲或60歲成功戒菸,預估可延長10年、9年、6年或3年的壽命。 26~50最愛抽 忙工作不會主動戒菸然而,戒菸並不容易,臺南市衛生局林聖哲局長指出,研究顯示,如果單打獨鬥,戒菸成功率僅有3~5%,失敗率更高達90%以上。有意戒菸者若能接受完整的戒菸衛教諮詢與藥物治療,則戒菸成功率可增加10倍。國健署雖然自2012年3月1日即推行二代戒菸服務,擴大了門診戒菸的對象,也減少了戒菸藥品的自負額,但目前國人使用戒菸服務的比例仍屬偏低。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林瑞模指出,目前國人18歲以上的男性吸菸率為29.2%,研究發現,吸菸率最高的是在人生的第二個25年,也就是26到50歲的青壯年,這個族群的吸菸者往往忙著在職場打拼,忽略了自身健康,更不會主動前往醫療院所使用戒菸服務。員工健康是最重要資本 職場門診助戒菸為此,安南醫院與企業合作,辦理臺南市第一場職場門診戒菸服務。家庭醫學科蔡忠紘醫師表示,首先辦理四週的職場戒菸班,透過戒菸醫師與衛教師,讓有意戒菸的員工了解吸菸的危害與戒菸的重要性,並在接下來為期八週的門診戒菸療程中,整個戒菸團隊每兩週主動到職場看診與衛教。療程結束後,18位吸菸員工中,有4個成功戒除多年菸癮,其他人的菸量也都減掉大半。最後,家庭醫學科黃守正醫師強調,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企業體認到員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透過此次戒菸門診的成功案例,讓更多的企業投入職場戒菸的行列,維護民眾的身體健康。

日增42位乳癌患 每週運動75分降風險

日增42位乳癌患 每週運動75分降風險#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根據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平均一天新增42位女性癌症病友,顯示女性癌症的防治已是刻不容緩。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每週激烈運動75分鐘,可能降低罹癌風險;國內醫師也建議癌友每天運動30分鐘、每週5次以,保持身體機能,更能面對抗癌治療,規律運動已成為重要的抗癌處方之一。乳癌可預防:規律運動、戒菸酒乳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卵巢癌是女性特有癌症,根據101年癌症登記資料1,全年共有15,264人罹患女性癌症,平均一天新增42位病友,顯示女性癌症對於女性健康的嚴重威脅!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一般民眾每週激烈運動75分鐘,可能降低罹癌風險;國內也有醫師建議,癌友每天運動30分鐘、每週5次,以保持身體機能更能面對抗癌治療。美國癌症研究所指出,高達38%的乳癌是可以預防的;乳癌的危險因子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可改變的,先天的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1胎,以及未曾哺乳、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的即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而這些後天的危險因子是婦女可藉由自身行為改變的。25%乳癌 為運動不足造成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3項致癌因子,包括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和肥胖,都與乳癌息息相關;此外,國人女性的運動量與乳癌篩檢率更是嚴重不足,台灣女性運動量排名在OECD國家中敬陪末座,是屬於最缺乏運動的一群,而有21~25%乳癌的肇因就是運動不足造成。適度運動除了能預防乳癌外,根據《優活》過去報導,乳癌雖發生率高,但現有治療方式已可有效控制,而術後的復健運動更是重要,透過核心穩定運動,訓練核心肌群,增加脊椎穩定度,可協助促進淋巴回流、改善淋巴水腫;可見不僅預防癌症要多運動,手術後的更需要透過運動提升術後整體療效。

PM2.5年奪6千命 肺結核、慢性病風險飆升

PM2.5年奪6千命 肺結核、慢性病風險飆升#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PM2.5污染是全球最大的環境健康風險因子,根據環保署2014年空氣品質監測報告,臺灣所有空氣品質監測站的PM2.5年平均濃度為25μg /m3,為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2.5倍。根據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最新研究顯示,細懸浮微粒PM2.5不但增加結核病風險,也會提高人口健康中慢性病之負擔。每增加10微克PM2.5 結核風險增4成結核病一直是影響國人健康的重大傳染病,每年超過一萬人發病。目前為止,關於PM2.5對結核病發病風險的影響,仍然缺少實證研究。台大公衛學院碩士賴亭君追蹤新北市參加健檢的民眾長達6~7年,利用住家地址推估居民的空氣汙染暴露量,評估空汙與結核病發病的風險。結果顯示,每增加10μg /m3的PM2.5暴露量,結核病發生率的風險會增加39%。另外,當交通相關的污染物二氧化氮(NO2)以及氮氧化物(NOx),每增加10ppb的暴露量,結核病發生率的風險會分別提高33%及21%。4大慢性疾病與PM2.5有關此外,公衛學院博士生羅偉成利用空氣品質測站資料以及死亡資料評估台灣各縣市因為PM2.5所造成的慢性病死亡負擔。結果顯示,2014年台灣有超過6,000名的死亡人口是由於PM2.5暴露所造成,其中包括2,240名缺血性心臟病患者、2,140名中風患者、1,250名肺癌患者,以及645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且PM2.5造成的疾病負擔存在明顯的縣市差距,以上述四種慢性病而言,空汙嚴重的雲林縣有22%因這四種疾病的死亡是源自PM2.5;而在花蓮縣則僅有9%的四大慢性病死亡與PM2.5有關。由於全國人口主要居住在空汙較嚴重的西半部,因此平均而言,全國有1成9的四大慢性病死亡與PM2.5有關。本研究結果指出,PM2.5是同時造成慢性傳染病與非傳染病疾病負擔的重要危險因子,並且造成健康上的不平等。台大公衛院研究結果,由林先和副教授及詹長權教授團隊研究發現,並且已在《職業及環境醫學雜誌》刊登。

每5長輩有一人憂鬱纏身 恐增失智風險

每5長輩有一人憂鬱纏身 恐增失智風險#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陳奶奶高齡70,自杏壇退休後擔任志工,與社區民眾關係良好。但近半年,陳奶奶經常有胸痛、肚子不舒服等症狀出現,夜不能寐,食不能嚥,志工活動也不見她身影,家人帶她四處求訪名醫,才發現陳奶奶竟是得了老年憂鬱症,除了上述症狀外,心情低落也維持一段時間了,經適當藥物及環境調整後,陳奶奶在數月後痊癒,繼續快樂銀髮生活。情緒低落、疲倦 恐是老年憂鬱作祟憂鬱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21世紀三大失能疾病之一,而老年憂鬱症更是造成長輩生活功能受損的大元兇。在台灣本土研究中,發現南部的老年憂鬱症盛行率高達21.7%,代表約每5位長輩,就有一位深受憂鬱症之苦。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張維紘醫師表示,老年憂鬱症診斷準含9項主要的症狀,包括持續性情緒低落、缺乏興趣、動作遲緩或過於激躁、睡眠或食慾改變、疲倦、注意力不佳,自責甚至出現自殺的意念。符合5項以上,並且時間持續兩周以上,則可診斷為老年憂鬱症。但需注意的是,老人憂鬱症臨床上更多是以身體抱怨為主。因此,往往長輩出現老人憂鬱症症狀,卻被誤認為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因此,若長輩過去曾有憂鬱症病史、慢性疾病史、家庭有重大變故,或是有明顯社會心理壓力等,都是罹患老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當上述危險因子存在時,在排除相關身體疾患所造成的影響後,必須特別考量憂鬱症的可能性。此外,老人憂鬱症也會增加失智退化的風險,務必及時給予適當治療。調藥速度慢 切勿心急而中斷治療張維紘醫師指出,治療上除了在生活、環境上,甚至在壓力事件的處理調整外,適當的藥物治療及輔助心理治療,均可以改善老人憂鬱症。唯老人憂鬱症藥物治療必定以「藥物起始劑量低,調整速度慢」為原則,往往時間需要4至6周以上才會有效果,治療前要跟家屬及長輩溝通,切莫因心急導致治療中斷。後續的維持治療亦十分重要,因為老人憂鬱症復發機率高。在高齡化社會的悄悄來臨之際,民眾需要更正視憂鬱症的重要性,才能讓長輩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