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

眼睛也要防曬!以免增黃斑部病變風險

眼睛也要防曬!以免增黃斑部病變風險#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人的眼睛就如同一台相機般,藉由視網膜來接受光波,將訊息傳送到大腦辨識影像,並儲存在腦中,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抽菸、紫外線傷害、長期使用3C產品等情況下,視網膜中心的黃斑部結構,就會開始產生問題,而這就是所謂的黃斑部病變,且據統計指出,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平均每10人中,就有近1人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黃斑部病變因素多 視力減退、變暗應提高警覺亞東醫院眼科王嘉康醫師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多重因素所致的疾病,其原因包括年紀、抽菸、高血壓以及家族史等,因此,提醒民眾只要出現中心視力減退、看直線的物體,產生影像扭曲、斷點、或變暗的情形發生時,就要提高警覺了,此外,也有少數的長者,會伴隨著老花或是白內障等其他狀況。既然造成黃斑部病變的因素多,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預防?建議民眾在飲食方面,應多攝取富含葉黃素及玉米黃素的深綠色蔬菜、堅果類、以及富含DHA及EPA的深海魚類;在生活型態方面,外出時別忘了配戴有帽沿的帽子、深色或棕褐色的太陽眼鏡,以避免紫外線對黃斑部的傷害。乾性黃斑部病變治療 應著重於控制至於在治療方面,傳統的雷射及光動力治療,對視網膜的傷害較大,往往只能避免視力的惡化,無法使視力進步,因此,當新生血管抑制劑出現後,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已成為治療主流,且健保有給付,只要做好完整詳細的檢查後,將資料送至健保署審查,一旦通過即可實施眼內注射。另外,乾性黃斑部病變患者則建議由眼科醫師密切追蹤,並著重在飲食和日常生活血壓、血脂的控制、葉黃素的補充等,以免進展成濕性病變。55歲以上長者 建議每年定期接受檢查在老年化的社會裡,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不可輕易忽視,王嘉康醫師表示,只要不抽菸、均衡飲食、控制血壓及血脂,就能有效預防,如果民眾本身有多重的危險因子,則建議55歲以上每年定期至眼科門診進行視網膜黃斑部檢查,因為早期症狀的察覺、確實的診斷及治療,是維持眼睛健康以及視力品質的唯一途徑。

術前空腹很重要 降低呼吸衰竭、敗血症風險

術前空腹很重要 降低呼吸衰竭、敗血症風險#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般來說在進行手術前,為了安全起見,都會囑咐患者前一天過了半夜12點後就不要進食,包括喝水,但往往都會聽見患者抱怨餓得頭昏眼花等,但其實醫師表示,術前禁食、麻醉以及手術的安全間都有著極大的關係,只是遵守就可以預防很大的風險。麻醉失去保護機制 恐增吸入性肺炎風險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張敬道醫師表示,正常狀況下,吃東西時身體會有正常的機制保護呼吸道,就算食物不小心跑進了呼吸道,也會馬上引起劇烈的咳嗽將食物咳出。但在麻醉的狀況下,病患會開始慢慢失去保護呼吸道的機制,如果此時胃中未消化的食物,往上逆流進入呼吸道,不僅不會引起咳嗽,還可能會對呼吸道和肺部造成的傷害,引起呼吸衰竭、敗血症、甚至死亡的嚴重疾病,而這就稱之為吸入性肺炎。就算只有半身麻醉 事前也得禁食那有些患者若預計接受半身麻醉或神經阻斷術,理論上手術當中全程清醒,是否就可以不用禁食?錯,就算這樣仍然要禁食。因為在手術過程中,容易出現無法預期的事情(如麻醉效果不完全、手術時間比預期長等),所以,必須將半身麻醉和神經阻斷術轉為全身麻醉,以維持手術繼續順利進行。但這時如果沒有禁食的話,病患可以說是暴露在這些非預期狀況和吸入性肺炎的雙重風險中,不可不慎。術前切勿亂停藥 以免增加危險至於手術當天的口服藥能不能吃?張敬道醫師表示,有些用藥為了手術中以及手術後的穩定與安全,目前手術當天也要吃,包含部份的高血壓用藥、氣喘用藥、甲狀腺用藥、抗癲癇用藥等,所以,建議民眾如果不確定什麼藥當天可吃、什麼不能吃的話,請務必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決定,以免危險。

男性注意!每月射精21次 可降攝護腺癌風險

男性注意!每月射精21次 可降攝護腺癌風險#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指出,攝護腺癌的發病率排行於男性癌症中的第五名,每年有近5000例的確診個案,且其中3成5的患者,就醫時已經末期了,因此,提醒民眾當攝護腺出了問題時,包括尿量減少、尿不出來等,不要選擇隱忍,應盡速就醫,以免使問題走向無可挽回的地步。但預防勝於治療,日前在美國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只要男性每個月至少射精21次,就可以降低22%的攝護腺癌風險。每月射精數十次 竟可降低罹癌風險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哈佛大學醫學院針對3萬2000名健康男性進行長達18年的追蹤,並以年齡區分為年輕組及中年組紀錄每個月的射精狀況,結果這些男性中有3839人罹患了攝護腺癌。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發現每個月射精21次者,比起每月只射精4~7次者,年輕組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將減少了20%,中年組的風險則少了22%,雖然透過此研究無法得知兩者間的關係,但這結果仍具有相當的說服力,而目前此發表於美國泌尿學會年會中。

輪班工作危害多!研究:恐增肥胖、糖尿病風險

輪班工作危害多!研究:恐增肥胖、糖尿病風險#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對於需要輪班的民眾來說,一下早班、一下晚班,除了會打亂睡眠作息外,長期累計下來身體也會跟著受到影響,而日前在美國就有項最新研究發現,比起一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輪班者較易睡眠不足,進而導致新陳代謝失調,提高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風險。輪班者 易有睡眠方面的問題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威斯康辛大學針對逾1500名受測者進行調查,其中包括身體質量指數、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工作資料,結果發現,有47.7%的輪班員工體重過重,比一般朝九晚五上班族的34.7%還多,另外從研究中也發現,輪班者易有失眠、睡眠不足以及嗜睡等睡眠問題。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尚未能夠解釋兩者間的關係,但睡眠問題的確有可能會增加過重、糖尿病的風險,而這可能與輪班者經常睡眠不足,導致新陳代謝易失調有關,其中特別是每天睡不到七小時者風險更大,所以,呼籲需輪班的民眾,要多注意自己的睡眠狀況,以降低患病風險,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睡眠健康期刊》。

長期坐姿不良 脊椎側彎、閃到腰風險恐激增

長期坐姿不良 脊椎側彎、閃到腰風險恐激增#風險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翹二郎腿常常被認為是較舒服的坐姿,也有些人認為女性翹二郎腿看起來比較優雅,男性則看起來隨性,但其實這也算是坐姿不良的一種,長期下來容易導致腰部肌肉、骨頭的負擔,醫師表示,因為坐姿不良的關係,腰痛有年輕化的趨勢!長期翹二郎腿 小心脊椎側彎閃到腰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黃士瑋醫師說,長期翹二郎腿,骨盆旋轉帶動腰部的後果,容易導致腰部的痠痛,甚至有些人在X光的檢查中,就可以發現有脊椎側彎的情形,和先天性的脊椎側彎不同的是,此為後背的肌肉施力不平衡所導致。另外,有許多人認為翹二郎腿會使骨盆變大,血液循環變差等,但醫師表示,骨盆的結構不會因翹二郎腿而變大,反是長期姿勢不良,容易傷及腰部,致使閃到腰的機率提高,才是翹二郎腿最嚴重的後果,且因腰痛而就醫的患者中,年齡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以往多為65歲以上患者較多,現在就醫年齡則降到40歲左右。壓力放錯位置易長骨刺 正確坐姿防腰痛除了翹二郎腿的惡習外,隨著3C產品的使用,許多人喜歡斜躺著使用手機,屁股坐不到椅子的一半,黃士瑋醫師表示,長期坐姿如此,會使全身力量集中在尾椎,導致下背以及腰部疼痛的問題,此壓力也會造成骨痛、骨刺的形成等,骨頭肌肉問題接踵而至。坐姿不良並不是只有大人才會有,若是從小養成坐姿習慣不佳,恐會影響小朋友的生長發育,其中脊椎側彎是最大的問題,尤其對女生來說更是嚴重,醫師也呼籲,正確的坐姿應該要挺胸,屁股深坐,讓全身力量平均分散,若椅子太深導致背部無法直接貼到椅背,應該要買一個大小適中的背靠墊著,預防身體重量放錯位置,民眾應多加留意。

新鮮人工作不得志 罹憂鬱症風險增三倍

新鮮人工作不得志 罹憂鬱症風險增三倍#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壯志未展,職涯受挫,初入職場,就被傷得遍體麟傷,在台灣,因教育制度未在學途之中,給予天賦挖掘的機會,讓不少大學畢業新鮮人,彷彿人生失焦,找工作因此跌跌撞撞,毫無頭緒,而在這些過程中,若未有旁人支持,給予鼓勵,在日夜身心煎熬後,很可能因此罹患憂鬱症!根據研究指出,工作不得志的年輕人,罹憂鬱症的比例,比起常人要高出三倍之多。找無頭路!一成三年輕人跌撞中憂鬱這項研究發布於《慢性疾病預防期刊》,顯示失業與憂鬱症有著顯著的相關性。研究針對十八至二十五歲的族群,進行相關分析,他們發現,將近一成二的年輕人出現憂鬱症狀,其中兩成三找無頭路,推估,失業年輕人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三倍以上。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徐西森認為,研究雖可能有東西文化差異的適用性和解讀性,但年輕人失業確實是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心理與社會問題。徐西森教授進一步從生涯發展理論的觀點指出,18~25歲的人生階段正處於生涯發展的探索期和建立期,就業不適應或不穩定是很常見的狀況。家長親友可多關心,以支持取代歧視、以鼓勵代替指責,給予情緒支持並提供具體的就業協助或生活規劃,這些都有助於降低失業對年輕人的心理衝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此階段的失業,可視為是一種短暫的失落,失落總是會經歷憂鬱的過程,常常是來自於對自己工作內容、性質選擇的未定,或目標設定較高,也包含了未就業。若要打破失業與憂鬱循環,最好的方式仍是接受憂鬱的處置,這同時也有助於對自我的能力的釐清、肯定及工作的正確態度,甚至對未來的心理衛生促進、正向思考也有幫助。

麻疹病毒易使免疫失憶 增傳染病風險

麻疹病毒易使免疫失憶 增傳染病風險#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麻疹是一種高傳染性的疾病,而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就是接種疫苗,所以,往往都建議家中年滿1歲幼兒應盡速接種,但日前美國普林頓大學卻有項最新研究發現,施打麻疹疫苗不僅可預防麻疹病毒外,還可以降低其他傳染病風險,真是一舉兩得!免疫失憶 恐增傳染病風險根據《科學期刊》的指出,該研究主要發現麻疹可能會引發「免疫失憶」,進而破壞免疫系統對人體的保護,長達3年時間,然而,換句話來說,就是免疫系統失憶時,就會忘記該如何阻止病原體侵入體內。所以,只要孩童染上麻疹,未來的2~3年內,都可能會存在著染上其他傳染病,甚至死亡的風險,而過去在免疫失憶的研究上,僅發現此情況會持續1~2個月而已,但經由這份最新研究分析後發現,麻疹引發的免疫損壞情形其實是會持續維持28個月,因此,預防勝於治療,提醒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應盡速接種,此外,民眾若擔心抗體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的話,可至門診評估接種需求。

研究:每小時走動2分鐘 可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每小時走動2分鐘 可降心血管疾病風險#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普遍民眾都知道,運動可增加免疫力、促進身體健康,但過去在建議上,大多都以15分鐘為原則,只不過這對於完全沒有運動習慣者而言,可能猶如一道高牆般,難以跳過!然而,日前卻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只要每小時起身走路至少兩分鐘,不管是走路買飯、公車提早一站下車等,都能有效降低久坐對身體的危害,例如:心臟病、糖尿病、肥胖、早死等。輕度運動 無法增強心臟、肌肉功能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猶他大學,針對3243名受測者進行長達3年的生活習慣與健康調查,透過分析來了解各活動對久坐的影響,結果發現,每坐一小時就起身走動2分鐘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將降低33%,且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而言,更能降低41%的死亡率。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目前在運動上,大多都偏重於中重度,但藉由此研究結果卻證實了,就算每一小時輕度運動兩分鐘,只要持之以恆,也能對身體健康有所幫助,只是要特別注意的是,輕度運動僅能降低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無法增強心臟、肌肉和骨骼的功能,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腎臟病學會臨床期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