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

淺談憂鬱

淺談憂鬱#心理治療

許多人都曾有過憂鬱的情緒,但什麼狀況才叫「憂鬱症」呢?在醫療上,「憂鬱症」有其明確的定義、分類及診斷標準;一般民眾則可以較簡單的方式來判斷:當憂鬱嚴重到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功能,或自覺已對情緒失去掌控力時,可能就是罹患了「憂鬱症」,應儘速尋求專業協助。憂鬱常見的精神症狀包括:情緒低落、沮喪、悲哀、失眠、食慾減退等;另外,也會有思考症狀,例如:悲觀、失去自信、罪惡感、無助、無望、甚至自殺意念等;還有身體的症狀:頭痛、胸悶、倦怠感、心悸、便秘、性功能減退、以及各種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是否為慢性疾病?這要看患者本身的壓力來源、調適能力及支持系統而定。如果憂鬱情緒與壓力明確相關,可能隨著壓力的消除,憂鬱便明顯改善,相對地,慢性持續的壓力,則較易造成持續的心理問題。如果患者的調適能力比較差,也容易造成情緒失調,使壓力調適不佳,陷入惡性循環。而支持系統不好,患者得不到協助,也較容易讓憂鬱的問題持續更久。憂鬱症的治療,大致分為「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兩部分。藥物治療方面:許多研究顯示,憂鬱情緒與大腦一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有關,最主要的是血清素,另外正腎上腺素、多巴胺也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因此,目前主要的抗憂鬱藥物,作用多為調節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基本上都相當安全,副作用很少,使用方法也不複雜,所以對於較明顯的憂鬱,醫師大多建議使用抗憂鬱藥物來治療,以便能快速改善情緒。至於何時可以停藥,必須與醫師討論,以免過早停藥導致復發;一般醫師會建議,在症狀明顯改善後,持續服藥一段時間,再逐漸試著減藥,是比較保險的做法。若已重複發生憂鬱的狀況,則停藥還需要更謹慎一些。心理治療方面:很多研究顯示,認知治療對改善憂鬱也相當有效,尤其與抗憂鬱藥物同時使用,效果更佳。認知治療主要認為,憂鬱情緒的產生是來自於一些錯誤的認知,如果能用適當的方式改變這些錯誤認知,情緒問題也會跟著改善。通常,需要心理治療的個案,醫師會轉介給臨床心理師。總之,對於較重度的憂鬱,藥物治療是優先選擇,因為藥物效果較快,而且在個案情緒太低落時,心理治療也不易進行;因此,先藉抗憂鬱藥物達到初步改善,再輔以心理治療,應該是比較好的方式;至於輕度憂鬱,則可視患者的狀況及需要,決定以何種治療為主,但二者同時進行仍是較理想的方式。

談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急診

談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急診#心理治療

阿光(15歲,國中畢業)因學測成績不理想,祇好去唸私立學校。最近三週來,經常亂發脾氣,情緒起伏不定。他曾突然拿刀切斷其左手食指,拿去要給妹妹吃。事後問其故,他說因妹妹不幫忙做家事,他要「感化」她。有時候,他感到腦內有一股力量,叫他去做某事。如不完成,即覺得很痛苦(被控制妄想)。在晚上閱讀時,偶而會看到一位迷人的仙女(視幻覺)在榕樹下彈琴,音調優美悠和(聽幻覺)。聞琴聲而前往,卻甚麼也找不到!日前,他又聽到腦內有聲音指責他。他受不了,竟然要燒炭自殺。幸好被家人發現,並送往急診室,被醫師診斷為「急性類精神分裂性精神病」,需作適當處置。急診患童大多由於病情危急、發病突然或因精神障礙必須及時進行危機處理。此類情況不僅關係著患童自身的安危,亦關係著家庭和社會的安全,故必須予以重視。常見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急診有哪些?民眾應該要知道,以便防範於未然(見表)。急性精神病的症狀越小的兒童,精神病越少見;隨著年齡的增加,精神病的發病率逐漸升高。兒童和青少年患急性類精神分裂性精神病時,常表現為激動,有時出現短暫的帶有衝動性的精神運動興奮,或出現令人感到意外的奇特行為如躲在床底下睡覺。幻聽多較原始,如看見各種色彩、鬼怪、禽獸、或其他可怕的形象,或聽到鬼怪或動物的叫聲,也可能聽到批評患者的言語聲。急性妄想多見於較大的兒童,迫害、關係、罪惡、誇大、慮病或被控制妄想均可出現,惟內容並無系統。兒童躁症可呈現出典型的三多,即興奮、話多、動作多,但也可表現為易激惹,以及各種行為障礙。重鬱症兒童的憂鬱情緒多不典型,除出現各種身體症狀如疼痛、噁心、遺尿等之外,也可呈現出行為問題如厭煩、逃學、離家出走、欺負弱小以及性濫交等。診斷兒童和青少年患急性精神障礙時,要作出確定診斷比較困難。功能性精神病可以急性發作,器質性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礙急性發作者更為常見。故首先要排除由器質性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礙。在兒童青少年患者中,首要排除下列疾病: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顱內高壓,如腦外傷或新生物。顱內感染,如病毒或細菌感染。腦血管疾病。藥物中毒或過量。對於上述疾病的鑑別,主要依靠病史、身體檢查和適當的實驗室檢查。若確定為功能性精神病,要鑑別是類精神分裂性精神病還是情感性精神病就更為困難。一般來講,在兒童青少年中,精神分裂症比情感性精神病更常見,而後者又以躁症較多。若臨床表現不典型暫不能做出確定診斷,可作出未分類急性與短暫性精神病,待觀察到足夠證據時再下較確定的診斷。至於是否要住院治療、急診觀察或轉門診追蹤,則端賴臨床醫師的專業判斷了。

不景氣學著適應

不景氣學著適應#心理治療

國人出現身心症狀的患者已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據估計,至少百分之廿的人有身心或心理症狀。引起身心症狀的原因包括先天體質問題,成長過程及教育、環境因素的影響等;其中,環境因素的影響,佔了很重要的地位。環境帶給人的壓力很大時,有些是可以自己放掉的。例如工作壓力大,可以設法減少一些工作、不把自己逼得太緊張,減少壓力的存在;但景氣、政治等環境因素,卻不是自己可以去除、控制的,在壓力無法去除的情況下,身心症狀便越來越嚴重了。不過在經濟不景氣及社會不安定的情況下,仍有人可以適應的很好,面對各種亂象仍吃飽睡好;因為環境因素所引起的壓力,通常不是短期內可以消除的,學會如何適應,便是身為現代人都應該要具備的。除了在上位著要努力思考這些「害人」的問題、尋求改善之外,面對時局的紛擾,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 張典齊建議,不妨採取下列的方式來因應。1.) 媒體上的報導如果令人感受到壓力而不適,那麼不妨少看或選擇性的觀看,只要適度的了解即可,以免反而不安、情緒不穩、吃不下飯等;尤其是call in的節目,會激發情緒的反應(這也正是節目收視的來源),如果已有情緒上的困擾,就不要看(看了也無法改變局勢)。2.) 必須有現實感。景氣不是每天憂鬱就可以變好的,政治也不是每天焦慮就可以改善的,選舉時好好掌握自己的一票,每天對自己說「煩惱無法改變大局」,接受現有的局勢。3.) 不要讓景氣不好、局勢不安等念頭佔據自己整天的思想,與親友在一起時,也不要老是討論這種話題,以免讓自己整天的情緒都陷在其中。4.) 如果覺得已經造成一些不適的症狀,例如胃口受到影響、失眠、身體不適、脾氣變壞等時,不妨先考慮情緒是否已經受到社會環境過大的影響,在醫師或專業人士的協助下,去面對、適應它。

縱火狂

縱火狂#心理治療

近日國內多起的縱火事件,讓消防隊員疲於奔命,無緣無故機車或騎樓被燒著,更是恨得咬牙切齒,不知該找誰去求償。  在一次火警的現場,小黑(化名)站在旁觀的人群中,與旁人七嘴八舌的討論、關心著,心裡卻有著一股說不出的興奮與快感,那一團紅紅的火、眾人奔來跑去的忙碌,都讓他興奮不已。旁邊有人恨恨的罵了一句:「一定是縱火狂」。其實,絕大多數的縱火者,不見得都是縱火狂,只是縱火行為而已,其間有很大的不同。而真正的縱火狂,其定義有很嚴格的標準,真正符合這個標準的人非常多。真正的縱火狂有幾個特徵:一、縱火行為不只一次,且不一定在同一地點。二、患者對火的相關物事甚感興趣,甚至到著迷的地步,例如消防隊、消防器材等。國外曾有縱火狂的患者特地去擔任消防隊員的個案報告。三、患者在縱火之前會高度的緊張不安、神經緊繃等,不像一般人的思考模式。四、患者縱火往往是有計畫、有目的的,但這個行為是起因於行動,而不是為了保險或報復等目的,事後也不會湮滅證據,國外常見縱火狂患者在縱火現場留下線索,有些患者甚至是故意留下線索。五、患者縱火後往往會留在現場觀看,也會詢問、關心,甚至加入救火行列;有的患者更會假報火警,故意讓消防隊員疲於奔命。患者在縱火後會覺得有快感、舒服及放鬆的感覺,因此常會重複縱火行為,是為了加強這種快感,縱火行為後的虛脫,讓他不斷的重複,只為了尋找刺激。對於縱火狂,有些國家建議終身監禁,因為要改變患者的行為並不容易,患者已經習慣了此一行為模式及感覺。目前對於縱火狂的研究發現,患者血清張力素的分泌不足,所以衝動不容易控制;不過尚無法了解,為何患者的衝動是去縱火而不是其他如偷竊等行為。由於此一發現,因此患者仍可以藥物控制,例如抗憂鬱的藥物等。不過因為患者並沒有病識感、不太願意配合,且醫病關係建立不易、患者也沒有治療的動機(因為其他的行為或事物都引不起患者的快感),所以治療並不容易。

焦慮症就像感冒,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

焦慮症就像感冒,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心理治療

引起焦慮的原因:可能個體生活中的某些重要價值和目標產生衝突,或是個體發展過程中有情境和發展性的危機,在個體調適不良的情況即產生了焦慮。什麼程度的焦慮需要治療?主要的症狀是心理上的不安、焦慮及隨著心理焦慮而來的身體症狀,若持續一段時間可能會演變成焦慮症,可能會有以下症狀:.呼吸困難                          .心悸.胸痛或其他窘迫性感覺    .感覺異常.出汗                                  .怕死、怕發瘋、怕發作時會做衝動的事.昏倒                                  .顫慄或發抖.不安                                  .失眠.噁心或腹部不適               .有關創傷的惡夢或影像得了焦慮症該如何處理?一、心理治療:和心理治療師討論自已的困擾、挫折及心理衝突,逐漸可以了解自已的各種情緒反應。二、行為治療:有些人的焦慮和情境有關,如怕坐電梯就可行為治療來幫助。三、肌肉放鬆治療:透過生理迴饋儀的訓綀,教導認識身體各部位肌肉的放鬆程度,以減輕壓力感或增強承受能力。四、藥物治療:經醫師指導服用,服藥時避免飲酒。焦慮症會好嗎?焦慮症就像感冒一樣,每一個人一生都有發生的可能,情況有輕重,不一定每一個人都須要求醫治療。臨床上約有半數的患者會痊癒,其餘的病人症狀起伏不定,時好時壞,僅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會演變成慢性化。

血拚症停不了,怎麼辦?

血拚症停不了,怎麼辦?#心理治療

麗娟(化名)自己經營一家小吃店,本來靠著做小生意的收入,可以跟8歲大的女兒過著還不錯的生活。但是6年前,她開始發現自己「無法抗拒購物的致命吸引力」!那時,麗娟還是個穩定的上班族,丈夫也有份不錯的工作,但是隨著家中堆滿了她盲目血拼的戰利品(最高紀錄曾經重複購買4件相同上衣而不自知),丈夫逐漸受不了,威脅她必須停止這樣的行為,不然就要跟她離婚。無奈麗娟無法控制自己衝動購物的強迫傾向,銀行也開始向他催討卡債,丈夫終於3年前正式向她提出離婚。麗娟原來的工作也待不下去,只好自己跟親友借錢租下一個小店面,擺起麵攤作小生意,一邊還債一邊養活自己跟女兒,儘管已經被「血拼症」害的這麼慘,現在看到喜歡的東西,還是有一股無法控制的強烈購買衝動。麗娟卻說:「血拚是我最重要的精神食糧」。 聯合心理諮商所所長邱永林表示,像麗娟這樣的案例並非絕無僅有,臨床上「過度消費」(或在臨床上稱為「購物衝動控制障礙」)類似賭博、吸毒這些成癮行為,嚴重的時候的確可視為一種疾病。依據已開發國家對「過度消費」的研究發現,約有5%的人口有這樣的問題,台灣也差不多有相同比例。 血拚的背後只剩下空虛邱心理師指出,購物衝動控制障礙者,除了在生理上,腦部對於喜歡的物品比常人更有愉悅反應之外,還有心理以及人際的一些不合理認知,甚至讓人不買就產生嚴重焦慮感。現代人承受各種壓力,生活很單調,不免藉由血拚追求新鮮與快樂。但是背後的疏離感、精神匱乏才是驅使現代人越來越依賴血拚的心理因素。當覺得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就特別想購物,透過犒賞自己來短暫抒解壓力,彷彿只有買東西的瞬間讓人覺得快樂。但是買完又感覺空虛,為了忘記不開心則更拚命買……結果造成惡性循環。藉由血拼找尋自我存在有時候血拚是為了獲得某些無形回饋,像是身邊朋友的認同感或注意力。有些專櫃販售人員深諳顧客此一心理,當消費者上門時,很有技巧地讓對方覺得沒有壓力,就像跟朋友一起逛街購物一般,除了稱讚顧客很適合自家的產品外,也適時地給消費者一些建議。另一位「血拼症」患者小雅說:「我覺得應該要穿得講究一點,其他人會覺得我很有品味。」這種受其他人稱讚、肯定的快樂,是持續不斷購物的原因之一。出眾的穿著、打扮往往讓他們備受讚賞,這種被認同的感覺讓人擁有自信,這種強烈的心理報酬,讓她們更不能不買。 「我買,故我在」,購物幫她們追求社會認同,也讓她們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邱永林心理師教您擺脫血拚症的五個步驟 一、重新標籤─ 將「健康的自己」與「生了血拚症的自己」分開,不必因此全盤否定自己,血拚症就像感冒,不是妳的一部分,是可以治好的。 二、重新歸因─ 過度購買時常有超過需要買的其他原因,找出心理上或人際上依賴血拚的因素,有助於控制愛買的行為。 三、調整行為─ 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活動代替血拚,為自己安排其他活動,如:學瑜伽、佛朗明哥,並且最好結伴同行,讓朋友督促妳。 四、重新評估─ 在一兩個月之後,誠實地重新評估以上3個步驟是否減緩血拚症的症狀,並檢視是否找到其他可以讓自己開心的方法。 五、尋求專業協助─ 倘若以上幾個方法都無助於幫妳擺脫血拚症,那麼妳需要專業的協助,可以尋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透過個別或團體治療助妳擺脫血拚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