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藥

醫訊/正確用藥保胃戰

醫訊/正確用藥保胃戰#胃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只要一鬧胃痛就吃胃藥,甚至每天吃用來預防胃痛,「吃西藥傷胃,就醫時請醫師開胃藥」的想法更是深植人心,然而,這些觀念真的正確嗎?此次講座將會由亞東醫院藥師簡美如,主講「正確用藥保胃戰」,將與您分享常見的胃藥種類及用藥原則,希望能給予民眾有用的建議,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正確用藥保胃戰時間:106年1月11日 星期(三) 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醫訊/正確用藥保胃戰

醫訊/正確用藥保胃戰#胃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只要一鬧胃痛就吃胃藥,甚至每天吃用來預防胃痛,「吃西藥傷胃,就醫時請醫師開胃藥」的想法更是深植人心,然而,這些觀念真的正確嗎?亞東醫院將舉行衛教講座主題「正確用藥保胃戰」,藥學部藥師簡美如將與您分享常見的胃藥種類及用藥的五要、五不原則,期望病患在用藥上有更正確的觀念。名稱:正確用藥保胃戰時間:105年10月12日 星期(三) 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1樓思源1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2123

吃胃藥竟傷胃?恐增5倍感染風險

吃胃藥竟傷胃?恐增5倍感染風險#胃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顯示,台灣每年吃下的胃藥達22億顆,且普遍民眾存在著吃藥傷胃的錯誤觀念,使得不少人在就醫時,都會主動要求醫師開胃藥,希望能藉此減低對腸胃的傷害,其中抑制胃酸分泌的制酸劑佔多數。而日前,國家衛生研究院有項最新研究發現,服用氫離子幫浦制酸劑者,腸胃道感染風險將為一般人的5倍,停藥一週後的感染風險,仍有2倍,必須經過一個月後風險才會消失。不只胃藥 抗生素也會增加腸胃道感染風險該研究主要是由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郭書辰醫師、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陳永泰醫師等人,針對2000到2010年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一年內使用口服「氫離子幫浦制酸劑」會讓感染風險增加,正在使用者的風險高達5.39倍,而服用另一類制酸劑「組織胺阻斷劑」,風險也增加為1.84倍。此外,此項研究也同時發現,不只胃藥就連服用普及的抗生素,造成腸胃道感染的風險也有5.21倍、類固醇3.18倍、非類固醇之止痛藥(如阿斯匹林)也有2.37倍。胃酸分泌減少 免疫力低下易遭感染郭書辰醫師表示,人體中雖然有許多防衛機制,可抵抗細菌造成的腸胃道感染,但若胃酸分泌減少,人體免疫力低下,腸胃道內好菌數量下降或腸胃功能受損等時,就會容易造成各種腸胃感染。以目前台灣現況來說,每年約有四千名因沙門氏桿菌感染住院的病例,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發燒等類似腸胃炎的症狀,一般人通常可自行痊癒,但身體虛弱的病人(如免疫力低下或年長者)遭受感染,卻可能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腸胃道感染 大多來自於未煮熟的食物面對此一用藥風險,研究團隊表示,民眾在使用這些藥物時,應特別注意飲食衛生,因為腸胃道感染多來自於未煮熟的食物,如雞蛋、肉類、生菜與未處理的水等,所以,需要保持食品清潔,生、熟食要分開處理,食物要完全煮熟,食物須保存在適當的溫度,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至於沙門氏桿菌亦可來自爬蟲類,因此,建議避免接觸此類寵物,若是接觸後請確實使用肥皂洗手,如有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病徵,應儘速就醫,並避免處理食物,以防傳播他人。

問題胃藥持續燒!金十字、田邊都上榜

問題胃藥持續燒!金十字、田邊都上榜#胃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衛福部食藥署持續追查問題碳酸鈣的胃藥,今日公布第二波稽查結果,赫見許多知名大廠紛紛中鏢。食藥署表示,第二波全面清查結果,自104年4月13日至4月17日止共查核48家,有19家業者共23項產品不符規定。據公布結果名單中,發現包含許多常見的大廠,如:田邊製藥的「田邊胃保錠」、「胃腸藥錠」,新萬仁「金十字酵素胃腸藥顆粒」、五洲製藥「鐵胃胃腸藥顆粒」等多達19家業者有使用到問題碳酸鈣。食藥署也指出,皆已要求廠商將相關產品於4月22日午夜前下架,30日內完成回收,庫存品封存停止出貨。並視違反情節,以違反藥事法第21條處新台幣6萬至30萬元罰鍰,或依違反藥事法第57條處置。

別把胃藥當萬靈丹 亂吃恐致細菌過度生長

別把胃藥當萬靈丹 亂吃恐致細菌過度生長#胃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常聽說吃西藥會傷胃,因此多數民眾求診時,會提醒醫師一定要加胃藥,或者自行至藥局購買使用,但南投醫院提醒別把胃藥當仙丹使用,勿自行調配藥物而產生副作用後則得不償失。南投醫院藥劑科陳素蜜主任表示,胃藥其正確的名字叫做「制酸劑」,而胃酸是身體對抗細菌的第一道防線,如果長期服用制酸劑,胃內酸鹼值持續升高,反而造成胃腸細菌過度生長。反效果!部分藥品+胃藥 藥效恐降低陳素蜜主任認為吃藥不一定要加制酸劑等胃藥,有些藥品的藥效會因為併用胃藥而降低,甚至失效,而且並不是所有藥品都會引發腸胃不適,就算有大部分是輕微的刺激腸胃,多半與胃酸無關。也呼籲民眾用藥須遵守五不原則: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看診時,醫師及藥師會衡量病人的整體用藥,並且評估是否開立胃藥或者其他藥品,如果民眾在用藥上有任何問題,可以直接請教醫師或者藥師,切勿自行服用醫師開立以外的藥品。

胃藥胡亂吃 7成國人不知副作用

胃藥胡亂吃 7成國人不知副作用#胃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民眾普遍存在著「吃藥傷胃」之錯誤觀念,不少民眾就醫都會主動要求醫師開立胃藥,希望減低對腸胃的傷害,其實大部分的藥品並不會造成腸胃道不良反應,反而是因為民眾「加個胃藥顧胃」的錯誤概念,自行購買制酸劑跟其他藥品一起服用,可能會影響疾病治療效果或增加藥品副作用。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年8月中進行全國性制酸劑(胃藥)用藥行為調查,顯示近2成的民眾在最近3個月內至少服用1次以上之胃藥,且當民眾就醫時,有高達約2成7會要求醫師開立胃藥,盼減少胃部傷害,其中以40到59歲民眾要求開立胃藥比例達3成5,惟高達7成民眾對於使用制酸劑長期風險不清楚。 適得其反 長期服用胃藥恐讓細菌孳長長期服用胃藥會使胃內酸鹼值升高,胃酸變少,反而造成腸胃細菌過度生長,適得其反。南投縣政府衛生局提醒錯誤的用藥行為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使用藥品須遵守五要原則「要知風險、要看標示、要告病況、要遵醫囑、要問藥師」及五不原則「不要求、不併用、不長期、不刺激、不亂買」。  

誇張!台灣一年吃掉22億顆胃藥

誇張!台灣一年吃掉22億顆胃藥#胃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我國民眾因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胃部常態性的不舒服,早已是國人的典型毛病,而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吃下的胃藥,數量多到得驚人,達二十二億顆,若以每顆0.2公分計算,我國每年吃下的胃藥,可堆疊成六千多座101大樓令人咋舌!吃藥傷胃 民眾主動要求開胃藥顧胃全國性調查發現,民眾普遍存在著「吃藥傷胃」之錯誤觀念,不少民眾就醫都會主動要求醫師開立胃藥,希望減低對腸胃的傷害,有接近3成(26.6%)之民眾會主動要求醫生另外再開胃藥,其中40~59歲中高齡民眾更高達3成5。制酸劑吃多 反而有害健康許多民眾對於藥是一無所知,其實大部分的藥品其實不會造成腸胃道不良反應,民眾卻因為「加個胃藥顧胃」的錯誤概念而吃下去的制酸劑,等於是白吃了。仍有2成半民眾表示會根據親友的建議或廣告印象自行購買胃藥來吃,買回家後,2成民眾甚至不會詳細閱讀藥品使用說明書。調查更發現,高達7成民眾對於使用制酸劑長期風險不清楚,期服用胃藥會使胃內酸鹼值升高,胃酸變少,反而造成腸胃細菌過度生長,適得其反。食品藥物管理署呼籲,民眾往往忽略用藥的風險,錯誤的用藥行為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食藥署不斷持續教育民眾使用藥品須遵守五要原則「要知風險、要看標示、要告病況、要遵醫囑、要問藥師」及五不原則「不要求、不併用、不長期、不刺激、不亂買」,特別注意切勿自行購買制酸劑跟其他藥品一起服用,可能會影響疾病治療效果或增加藥品副作用。

吃完肉粽腸胃不適 民眾勿自行購買胃藥服用

吃完肉粽腸胃不適 民眾勿自行購買胃藥服用#胃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端午佳節將近,粽香飄鄉里,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食用過多糯米粽子,小心引起腸胃不適!若腸胃不適時亦切勿自行購買胃藥。食藥署呼籲民眾使用制酸劑(俗稱胃藥)應遵循「五要」及「五不」原則。食藥署表示「五要」原則為:1)要知風險/長期使用制酸劑恐會造成胃酸不足導致腸胃細菌過度生長而增加感染風險。2)要看標示/注意藥盒或說明書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並確實按其指示服用藥品。3)要告病況/告知醫師或藥師是否有對特定藥物過敏、其他慢性病或正在服用的藥品等資訊。4)要遵醫囑/確實依照醫師、藥師的指示服用用藥。5)要問專業/服用制酸劑後,如果有任何不適症狀,或服用制酸劑3天後不適感仍無改善,請盡快向醫師、藥師聯絡並就醫。另「五不」原則為:不要求/不主動要求醫師加開制酸劑,大部分藥品並不會引起腸胃不適,是否要開立制酸劑應由醫師判斷。不併用/不擅自併用制酸劑,以免影響其他藥品之藥效。不長期/不長期服用制酸劑,是否需要。長時間服用制酸劑應由專業醫師評估。不刺激/不食用咖啡、菸、酒、檳榔及辛辣食物等刺激性物質,並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避免胃酸過度分泌。不亂買/對於來路不明藥品,應遵守「不聽、不信、不買、不吃及不推薦」之原則。如有腸胃不適,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若如需購買成藥則應到有藥師執業之合法藥局購買。由於市售制酸劑部分成分可能造成脹氣、反彈性胃酸分泌、腹瀉或便秘等副作用,若未經看診或醫師、藥師指示使用,胡亂吃制酸劑反而造成腸胃不適之情況加劇,所以食藥署提醒民眾可遵守制酸劑之「五要」、「五不」之原則,「看病找醫師,用藥找藥師」,如有任何問題應尋求醫藥專業人員之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