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藥

胃藥5迷思! 4成人認為西藥傷胃

胃藥5迷思! 4成人認為西藥傷胃#胃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北慈濟醫院在103年初對1500位民眾進行調查,發現有4成民眾都覺得西藥都很傷胃,因此認為吃藥最好配胃藥。有些人還認為吃胃藥就可以顧胃,因此在看診時會主動要求醫師加開胃藥,甚至還有高達7成民眾不知道胃藥還會影響其他藥的藥效。台北慈濟醫院藥學部吳大圩主任說,整體調查結果發現「覺得西藥都很傷胃」、「吃藥最好配胃藥」、「吃胃藥就可以顧胃」、「就醫時主動要求醫師開胃藥」、「不知道胃藥可能影響其他藥的藥效」是民眾使用胃藥的5大迷思。而調查也顯示民眾普遍對正確使用胃藥的知識仍稍嫌不足,因此,今年台北慈濟醫院利用正確用藥教育資源中心,全力破除民眾常見的胃藥5大迷思。吃藥並非都要加胃藥 藥學部林冠伶組長表示,其實並不是所有藥品都會傷胃,所以吃藥不一定要加胃藥,胃藥本身也有副作用,像是含碳酸氫鈉的胃藥,雖可迅速中和胃酸,但易導致脹氣及反彈性胃酸分泌。鈉含量高的胃藥,較不適合心血管、腎臟病人。含鋁的胃藥易造成便秘,含鎂的胃藥易導致腹瀉。當心!胃藥本身也有副作用林組長說明,胃藥也可能透過影響其他藥品的吸收或溶解,導致失效或增加副作用。因此建議民眾不要主動要求醫師加開胃藥,由醫師做整體用藥評估即可,也建議民眾不要自行購買搭配使用。 

服用胃藥2週仍疼痛 小心胃癌找上你

服用胃藥2週仍疼痛 小心胃癌找上你#胃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你有胃痛困擾嗎?是不是常吃胃藥緩解疼痛?若胃痛一直沒有好轉,可能要小心是不是胃癌找上你?一名42歲女性,7年前曾罹患胃潰瘍,最近2個月經常感到胃痛,自行購買胃藥服用,效果不錯,但只要一停藥就胃痛,她以為可能是潰瘍復發前往就醫,在醫師建議下進行胃鏡檢查,發現有4公分大小的潰瘍,化驗為癌症。書田診所肝膽胃腸科邱展賢醫師表示,在門診觀察中發現,一半以上民眾在感覺胃不舒服時,會自行購買胃藥服用,通常胃部不適,吃藥2~3天即可緩解症狀,若疼痛未能停止,恐要多加留意。尤其是高風險群更需小心,如有胃癌家族史、曾罹患胃潰瘍或進行胃部切除、曾感染幽門桿菌與萎縮性胃炎者、飲食習慣喜好鹹、辣、醃漬、燒烤者、有胃瘜肉等患者,在胃痛吃藥1~2個星期未好時,就應找醫師諮詢並檢查。此外,若非上述族群,胃痛吃藥1~2個月,症狀始終未緩解,也應當盡速就醫,找醫師進行胃鏡檢查,確保在症狀未出現前發現早期胃癌,早期治療。早期胃癌與潰瘍相似 留意胃痛期邱展賢醫師說,胃癌在早期階段往往沒有症狀,當自覺有症狀時,胃癌常已是中、晚期。初期胃癌若有症狀,有時會與胃潰瘍相似;中、晚期則可能出現消化不良、腹脹、沒有食慾、上腹疼痛、噁心、反胃、胃灼熱感、疲倦、體重減輕、貧血、解黑便等症狀,民眾可特別留意身體自身變化。最後,邱展賢醫師提醒民眾,長期胃部不舒服,服用胃藥情形有改善,但一停藥就不舒服,這種情況超過2個月以上,就要留意可能胃部發生病變,應盡早接受檢查治療,而胃癌高危險群,若長時間胃部不適、服藥超過2週以上,也應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吃藥傷胃配胃藥 藥師:恐影響療效

吃藥傷胃配胃藥 藥師:恐影響療效#胃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常聽說,空腹吃藥傷胃、吃藥配胃藥「顧胃」的觀念已成民眾用藥習慣,多數人就醫常要求醫師另開胃藥。據日前報導,國人一年濫用胃藥將近20億顆,振興醫院藥劑科藥師吳青柳表示,多數藥品並不傷害腸胃,若有腸胃不適,多屬局部刺激,胃藥如制酸劑只能減輕胃部不適,不能防止藥物引起的胃腸潰瘍,且會影響部份藥品療效。 腸胃藥是一般家庭常備用藥,但大多數民眾對於腸胃用藥不甚清楚。吳青柳說明,常見腸胃藥可分成制酸劑、止瀉劑、瀉劑、益生菌、質子幫浦抑制劑等,須由醫師診察後,依照病情開立適當藥品,尤其是指示藥品級之腸胃藥。 胃藥如制酸劑主要作用為中和胃酸、治療「胃酸過多」,但胃酸本身具有殺菌作用,長期服用會造成胃腸細菌過度生長、胃內酸鹼值持續升高,吳青柳強調,在領藥時,一定要問清楚醫師或藥師藥物的作用及服用注意事項,腸胃藥物有療效時,副作用也可能伴隨發生而影響醫師診斷病情,因此認識腸胃藥並正確使用,才能避免副作用與病症交互發生,千萬不要為了「顧腸胃」而自行添買腸胃藥。

毒到國外!港澳驗出台製「胃藥」含塑化劑

毒到國外!港澳驗出台製「胃藥」含塑化劑#胃藥

編輯中心報導國內知名藥廠生達化學製藥生產的胃藥「保胃懸乳液」及中國化學製藥生產的胃藥「益胃片」分別被澳門、香港政府驗出塑化劑DIBP、DEHP,其中DIBP竟然沒有列在衛生署檢驗的6種塑化劑中。事件爆發後,兩種藥品已在當地下架停售,衛生署也指示國內各通路將生達保胃懸乳液下架。健保局估計,每年約有1萬人使用此藥物,可能已遭到毒害。生達製藥表示,保胃懸乳液主要外銷澳門與越南,生產過程無加塑化劑、起雲劑,推論應是容器滲出微量塑化劑。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康照洲說,生達製藥被驗出塑化劑DIBP,但自行送驗沒有驗出政府規範的6種塑化劑。至於中化製藥生產的益胃片被香港政府驗出含有1.2ppm微量的DEHP,很可能是從含有塑化劑的容器中所溶出,但仍需再追查來源,所有產品已下架停售。政府提出D-Day措施,對會用到起雲劑的五大類食品,要求若沒提出未檢出6種塑化劑的安全證明,就不得販售。塑化劑有11種,但政府只驗6種,民間團體批政府鴕鳥心態,擔心事件越來越嚴重而不願意全面檢驗。有民眾更直言政府「丟臉丟到國外」再這樣下去,根本不知道還有什麼東西能吃。政府應該提出有效徹底的解決之道,挽回人民的信心及國際的觀感。

胃酸過多?!胃藥最好飯後再吃

胃酸過多?!胃藥最好飯後再吃#胃藥

制酸劑就是俗稱的胃藥,主要作用就是中和胃酸;當胃酸ph值>4時,可抑制胃壁黏膜上蛋白 (Pepsin)的蛋白分解活性,提高PH值也能誘發幽門竇釋出胃泌素,增加食道下方括約肌的張力,緩解上消化道的疾病,使用範圍包括輕度消化不良、心灼感至消化性潰瘍。臺安醫院藥師 呂玉鳳表示,大部分的藥品不會引發腸胃不適,即使有也相當輕微。只有約有20%的藥品〔解熱鎮痛劑(如阿斯匹靈類藥物)、鐵劑,少部分抗生素等〕可能會對胃腸產生副作用,但很少會因此造成急性胃炎、潰瘍、出血等嚴重副作用,除非是長期服用。若是因某種藥物所導致之腸胃不適,而非因胃酸分泌增加,則制酸劑使用的效果有限。當胃酸過多引起胃部不適時,是制酸劑的使用時機。藥師呂玉鳳指出,一般用餐後因為食物還停留在胃部,會中和大部分胃酸,所以餐後一小時才是服用制酸劑比較恰當的時間。制酸劑是屬於症狀治療,長期規則性的服用醫界有所爭議。制酸劑因成分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副作用,如鎂鹽會腹瀉、鋁鹽會便秘等。制酸劑與某些藥併用會降低其療效或使藥品副作用增加,如腸溶錠劑型併用制酸劑藥效會降低,刺激胃部的副作用會增加,所以正確的使用制酸劑非常重要。藥師呂玉鳳提醒,個人平時應注意日常生活作息的正常,勿熬夜、勿過度勞累,定時定量的飲食,避免過度服用促進胃酸分泌及傷害胃腸黏膜之食物,如碳酸性飲料、麻辣食品、咖啡、茶、酒、糯米等刺激性或不易消化之食物。

胃藥不捍”胃” 吃藥觀念要正確

胃藥不捍”胃” 吃藥觀念要正確#胃藥

多數人認為西藥會傷胃,服藥時需配胃藥來保護,這是錯誤觀念或習慣。大部分制酸劑都是指示用藥,亦即有足夠安全性,民眾大多可以自行在藥局或藥房購買服用。但制酸劑仍是一種「藥」,如果長期拿來「配藥」吃,還是有副作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藥劑科主任王淑孟說,少數會傷胃藥品如阿斯匹靈、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消炎劑等,但也不是所有服用這些藥的人都會受到影響,往往需長期服藥或患者本身原來就有胃部不適症狀,醫師才會斟酌情況開些胃藥或隨餐點服藥以降低刺激性,原則上能不吃就不要吃。王淑孟表示,胃藥包括有制酸劑、潰瘍癒合劑、抑制胃酸分泌製劑與抗胃部痙攣劑等等。一般所稱胃藥多是指制酸劑,劑型可分為胃乳、胃散、嚼片等三種型態,因劑型不同,吸收速度也有不同。其中以胃乳吸收速度最快,嚼片則最慢。注意胃乳服用前最好先搖勻,避免懸浮液因靜置,造成上下濃度不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胃藥包含的成份不同,有鋁鹽、鎂鹽、鈣鹽或鋁鎂混合製劑等,如胃酸過多而導致胃部不適或疼痛時。其可中和胃酸而緩解不適症狀,一般而言,制酸劑算是安全性高藥品,但若長期、高劑量服用或併服其他藥品時,也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王淑孟說,胃酸是體內殺滅細菌第一道防線,長期服用胃藥,胃內酸鹼值持續升高,則可能因胃酸過低造成胃腸細菌過度生長。另外,即使是胃藥也可能對人體引起不良反應,如鎂鹽會產生緩瀉作用、鋁鹽易產生便秘現象。胃藥也會與一些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如會影響某些藥品吸收,也會使某些腸溶錠提早在胃分解而失去作用等等。王淑孟提醒,如遵醫囑確實需要服用胃藥時,最好先服胃藥,約半小時至1小時後再服用其他藥品,另外,胃藥制酸劑一般體積較大,不苦,具芳香味,千萬不可勉強吞服,應將胃藥咬碎,才有助於迅速在胃部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某些藥品對胃產生刺激性傷害。在服藥期間若有明顯因服藥而引起的胃部不適時,應請教醫師或藥師。另外如就診1位醫師以上時,要注意胃藥是否重覆開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