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

「孩子,請多指教」公布《台灣親子互動指數大調查》手機干擾是親子陪伴頭號敵人?!

「孩子,請多指教」公布《台灣親子互動指數大調查》手機干擾是親子陪伴頭號敵人?!#陪伴

陪伴是孩子成長中最長情的告白,由心偲教育發起、台北市社會局指導,結合逾30家中小企業與文化局共同響應的《孩子,請多指教|企業聯合公益野餐活動》,今(9/27)於台北花博花海廣場盛大舉行,號召上千組家庭報名參加,社會局副局長林淑娥、肯愛協會、勵馨基金會、富里有人、台灣關愛基金會四大公益團體代表出席,將陪伴的力量化為社會持續的支持。活動現場更首度公布《台灣親子互動指數大調查》結果,八成家長自認專注陪伴,但僅四成孩子認同、逾五成孩子無感,親子感受落差大。 調查顯示:家長陪伴意願高 六成家長為了孩子曾調整工作 《孩子,請多指教|企業聯合公益野餐活動》為看見台灣親子陪伴的真實樣貌,發起《台灣親子互動指數大調查》,針對全台育有7-18歲子女的父母及其孩子進行調查,共回收父母1,183份、子女1,282份,共計2,465份。調查結果顯示,在陪伴態度方面,超過八成家長(80.6%)表示「再忙也願意抽空陪伴孩子」,七成家長(71%)承認情緒會影響孩子感受,另有六成家長( 64%) 曾調整工作型態或調整工時以增加陪伴時間,顯示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有高度的陪伴意願與自覺。 在陪伴時長方面,最多家長(37.85%)每天陪伴超過三小時,若限定「不被手機或其他事干擾」,則多數家長(32.3%)僅能專注30分鐘到1小時;另外,九成家長(96%)希望能再增加陪伴時數,其中以選擇增加一小時的家長最多(36%),但孩子的想法卻不同,四成孩子(46%)認為現有陪伴時長已足夠。可見孩子在乎的不是陪伴的時間有多長,而是父母陪伴時的專注與互動。 調查揭露:親子專注陪伴認知落差大 逾五成孩子無感 在陪伴的質量調查中,父母自評指數最高的為「透過肢體讓孩子感到愛與安全」(85分),最低為「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並適時回應」(77分),顯示父母認為經常透過牽手、擁抱等肢體互動表示愛意,但較難理解與應對孩子的情緒反應。而孩子評分指數最高則為「父母讓孩子覺得穩定可靠」(80分)、最低是「父母願意放下手機專心陪伴」(67分);可以看出在孩子心中,父母是可靠以及可信賴的對象,但相處過程中很在乎的是,父母陪伴時是否能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不被手機或其他事物干擾。 若以比例來看,家長與孩子對「專心陪伴」的認知落也有很大差距,八成家長(81.7%)自評專注陪伴,孩子僅四成認同(44%)、逾五成孩子較無感(56%);可見手機干擾成為親子陪伴品質的重大影響。也有八成(82.3%)父母表態願意陪孩子進行喜好的活動,但孩子實際感受僅過半(52.8%);近九成(89.1%)父母會透過擁抱、牽手等肢體互動傳達感情,但只有半數(53.8%)孩子從肢體互動中感受到愛,可見親子之間對陪伴品質的認知有差距。 臨床心理師:三大主張、三大課題 縮短親子距離 臨床心理師林冠伶表示,從調查結果可以發現,陪伴不是比時間長短,而是要讓孩子真切感受到愛與理解,唯有質的提升,才能真正縮短親子距離,並提出三大陪伴主張: 專心陪伴:放下手機與干擾,全心專注孩子,讓他感受到被重視。 用心聆聽:暫時放下教育責任,以好奇與理解傾聽,給予孩子情感安全感。 定期溝通:與孩子持續核對彼此期待,減少誤解,拉近心理距離。 臨床心理師林冠伶也認為新世代父母面臨的三大課題為「資訊焦慮、自我照顧、教養個別化」,由於當代資訊爆炸,讓現代父母在網路與社群媒體中可以獲得大量育兒與教養資訊,然而,面對龐雜資訊常讓父母陷入焦慮,不知如何選擇、也擔心做得不夠好。建議父母練習「資訊過濾」,選擇少數可信來源,並結合家庭情境做調整。另外,教養其實是個別化的,每個家庭可提供的資源、時間和能力以及孩子的個性都不相同,因此資訊是用來輔助家長的,若感到資訊過多,可以先放心地暫時關上手機,因為和孩子的互動中,家長的直覺、孩子的回應和反饋,這些才是最寶貴。 中小企業共同呼籲重視陪伴 展現社會影響力 心偲教育創辦人暨邦鉑科技執行長許妙渝表示:「我們發起這份《台灣親子互動指數大調查》,是希望能更清楚地看見台灣家庭在陪伴上的真實樣貌。調查結果顯示,家長普遍擁有高度陪伴意願,卻在孩子的感受上存在落差,提醒我們陪伴需要的是質感,而不只是時間的堆疊。」她強調:「《孩子,請多指教|企業聯合公益野餐活動》不僅是一場親子同樂的盛會,更是一個社會倡議的平台。我們希望藉由結合企業、政府與公益團體的力量,把『陪伴』的價值放大,除了今天的活動之外,後續也會有一系列如陪伴工作坊、親子公益等活動,希望大眾持續關注,一起擴大陪伴的價值。」 《孩子,請多指教|企業聯合公益野餐活動》以陪伴為核心,除了設計許多精采的親子活動,包含親子野餐、舞台共演、職涯探索×趣味闖關等,讓家長與孩子在大自然中專注相伴,共度珍貴的親子時光。也設置「我陪你長大」311宣言區,包含上下班打卡彈性30分鐘,支持有家庭同仁,因應家庭突發狀況不緊張;一季一次舉辦與父母一起工作或「親子共學日」活動,如野餐日、戶外運動、共讀共學坊;企業一年一次以父母名義給孩子送一份陪伴禮(生日禮物),傳遞心意。 善款專注弱勢陪伴與教育 企業攜手推動善循環 此外,活動由逾30家中小企業共同出資響應,不對外募款,扣除必要成本後,全數捐贈予肯愛協會、富里有人協會、財團法人台灣關愛基金會、勵馨基金會等四大公益團體。四大公益團體代表感謝企業的支持,並承諾善款將用於弱勢家庭陪伴、偏鄉教育、兒童關懷與家庭重建等計畫,期盼善的循環持續擴散,公益捐贈與善款用途。 響應企業包含:心偲教育、邦鉑科技、台安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寶赫曼企業(股)公司、姿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X Solone彩妝品牌、建祥連鎖藥局、班恩餐飲、逗點集團、逗寶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富喬物業管理顧問(股)公司、萬久平先進包裝股份有限公司、輝潤生技LUMIN SPHERE、永擎生技集團、夏采貿易有限公司(理理)、棋勝汽車CW GROUP、聖威光電科技發展(股)公司、藍雀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鵬展國際有限公司(人人印刷)、好厝元創設計有限公司、瘋奇機手機概念館、璟茂實業(股)公司、樂宅有限公司、伊比薩精品磁磚有限公司、聲寶不動產、赫本的祕密花園、淇豪廣告、大禧堂做創意(DAIKIDO)、吐司利亞TOASTERiA CAFÉ、華瑀有限公司(一口宜口)、桑心餐飲企業(股)公司、楊桃美食網。

親友得憂鬱症,我該怎麼辦?網紅阿滴提醒3件事:優先顧好你自己

親友得憂鬱症,我該怎麼辦?網紅阿滴提醒3件事:優先顧好你自己#陪伴

與憂鬱症患者相處,具體該怎麼做,才不會加重對方病情,或傷害自己的情緒健康。知名YouTuber阿滴在罹患憂鬱症後靠著身邊親友支持,逐漸康復,並在《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一書中分享,憂鬱症陪伴者本身也須要注意到的問題,除了同理、不說教,尤其要照顧好自己,避免不自覺隨著患者一起陷入憂鬱。以下為原書摘文:

男人並非多餘!父愛對兒童發展很重要

男人並非多餘!父愛對兒童發展很重要#陪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男人很容易在家裡變得多餘。他們是資源提供者和撫養人,除此外,他們並不常介入兒童教養。即使作為親生父親,至少在出生後的第一周,他們也只能耐心等候。與新生兒的親近程度,從生產、哺乳或把孩子帶在身邊,無論如何都不能與一個女性所經歷的相提並論。以上是截至今日仍然廣被接受的教養觀念與偏見。即便學者在研究幼兒時期的依附關係時,也經常只針對母親與嬰兒之間的互動。在這個議題上,英國的兒科醫師就提出警告,呼籲不要低估了父親的重要性。「在出生後的前幾年,父親是否付出感情以及付出多少感情,都會對孩子與青少年的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牛津大學(Universität Oxford)的查爾斯.歐龐都(Charles Opondo)表示。針對父親的角色對兒童日後發展的影響,歐龐都曾經研究了超過六千名兒童。根據該研究,如果父親樂於作為父親這個角色,關愛孩子並且承擔起照顧的責任,那麼年齡在九歲與十一歲之間的兒童心理狀態較為穩定,並且比較不會有怪異表現。相較於那些父親較少參與成長過程,而且對自己作為父親的角色常感到不確定的孩子,前述兒童的心理問題和社交障礙比例更少了十四%。「一個能常伴孩子左右,與他們有情感上的交流,並且承擔起責任的父親,家庭可說是他的王國。」布里須說。「父親會以不同的方式和孩子相處、他們玩遊戲的方式也和母親不同,他們甚至餵養和照料孩子的方式也不同、對不同的事情特別敏感。這些對男孩、女孩一樣重要。」嬰兒到兩個月大時就能感受到這種不同的相處方式。寶寶在尿布檯上會有不同的動作表現,因為他們知道現在爸爸要幫他們做體操訓練。男性的行為表現較為陽剛,但他們也有不同於孩子從母親那裡感受到的敏感的一面。重要的是:父親與母親沒有誰做得比誰好,只是他們的方式不同而已。「無論男孩或女孩,如果他們能與父母雙方分享感受與經驗,較容易發展出自信。」布里須表示。「男孩從父親那裡體驗到競技與活力,以及可以在遊戲或運動中解決衝突。坐下來討論對他們來說有時比較強人所難。」這也正好說明,為何許多男性無法在餐桌邊坐下來討論他們的人際關係或其他可能的問題。騎自行車、散步或運動時或許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同樣地,如果父親和女兒打鬧,或幫女兒爬上樹,玩到筋疲力盡,也會讓她們感到很開心。這告訴她們:就算是女孩子也可以很堅強、發出很大的聲音或狂野地跑跳。「除此之外,她們又還能從哪裡知道男性是怎麼一回事呢?」布里須說。越來越多專家發現,與男性相處和受到父親的肯定對孩子非常重要。童年的生活裡,教養者、教師與母親等角色多是由女性主導,因此做為男性的父親也應該展現他們能做的事。因此就更難理解,當法官審理監護權訴訟時,總是以舊時對父母角色的刻板印象處理,認定父親不是那麼重要,並認為讓孩子主要與母親同住對孩子最好。(本文摘自/情緒暴力/商周出版)

什麼都不要時 父母需時限內耐心陪伴

什麼都不要時 父母需時限內耐心陪伴#陪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會有「不要不要期」(第一個叛逆期)呢?不要不要期可說是孩子「單純的願望」和大人的「社會規範」(或者說是「父母的時間和現實的制約」)相互衝突的時期。大家都說,不要不要期是孩子成為一個人的必要過程,事實上,這一點在科學中並沒有被證實。不過,如果從成長過程來看,這段時期的確是透過經驗,學習「要提出多少要求,才會碰到極限」的時候。因為小孩不了解社會規範的內涵,所以行為舉止會失當而不夠嚴謹。這種不適切的行動或要求,當然會和「社會」這堵牆有所衝突。這個時候他們會經歷四周人的反應和反擊,同時學到「常識」。不要不要期確實有這樣的功能。不過,搭電梯時,當一起搭的人按下了「關門」鍵時,孩子通常會吵著說「那是我要按的—」,這是父母完全無法預防的狀況。而對孩子來說,除了這種鬧彆扭的行為之外,他們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表達這種欲望沒有得到滿足的心情。換句話說,「鬧彆扭」可說是對自己表達能力不足感到焦慮的反應,也可以更進一步的解釋成他們在「試探父母」,他們在測試父母的忍受力,到底要什麼程度的事才會生氣。它同時也是在試探父母的包容力,並期待「就算我一直鬧彆扭,爸爸媽媽最後還是會安慰我、給我抱抱」。孩子鬧彆扭時,到底是要縱容他,還是要嚴格地予以拒絕,是個難題。如果不要不要期有「觀察周圍的反應,學習社會規範」的功能,那麼與其忽視它,更重要的是要很確定地告訴孩子「不行的事怎麼樣都不行」。但相較之下,我屬於縱容派。雖說縱容,我並不會平白無故地接受女兒的要求,而是會先仔細聽她說話。女兒還沒有足夠的表達能力,但我會讓她用自己的方法解釋「為什麼﹃什麼都不要﹄」。我不知道以科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方法是否正確,但我會盡可能讓女兒說出一個道理,希望她可以培養出應付現狀的能力與忍耐力。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大人的世界還有工作和家事在等著。如果每次女兒鬧彆扭,父母都耐心處理,有可能會沒時間洗衣或打掃,也沒辦法送她去幼稚園。所以,有的時候我也會以轉移她注意力的方法來處理。或者,設定一個時限,在時間之內,我會竭盡全力耐心處理她鬧彆扭的行為。但時間到了之後,就會斷然結束。雖然鬧彆扭的心情會有些許殘留,但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會受到影響。孩子的「記恨」和大人不同。他們不會記上好幾個禮拜,而是不管好壞,都很努力活在當下。(本文摘自/大腦專家親身實證的早期教養法/時報出版)

最豐富的饗宴是陪伴 愛在一起圍爐

最豐富的饗宴是陪伴 愛在一起圍爐#陪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年節將至,許多遊子都準備回家團圓過年,對於獨居失能長者、身心障礙者,甚至經濟弱勢家庭來說,在重要時刻可能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與家人相聚,伊甸基金會資源發展處處長張炎玉表示,伊甸基金會「愛圍爐─照顧無障礙」計畫的產生,主要希望能在年節團圓時刻,讓失能長者也可以一起享受一起圍爐、相聚的感動。聚集失能長者共同圍爐、一起過年目前全台失能長者約有5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6%,張炎玉處長表示,每到年終歲末,就是一起團聚用餐、迎新年的大日子,對大多數伊甸基金會的受服務者來說,好好吃一頓團圓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伊甸希望藉由舉辦共同圍爐活動,聚集失能長者、身心障礙者,讓他們走出家門,一起迎過年。「陪伴」是最豐富的饗食、圍爐的精神張炎玉處長表示,對所有參加活動的朋友來說,圍爐不只是一頓飯,「陪伴」才是最豐富的饗食及「圍爐」的精神所在。今年年前的圍爐活動預計在各地舉辦40場,期待能邀請5300服務對象跟家人一起團圓聚餐,另外,對於生活不便的長輩,伊甸基金會的居家服務員也會提供年菜到宅並陪同用餐。照顧失能長者 不該由家庭獨自承擔「失能長者的照顧服務需求,不該由家庭獨自承擔。308萬位長者是我們目前最大的挑戰,每個人都該投入關懷。」張炎玉處長說,每個家庭都可能面臨長輩失能的狀況,當家庭有長輩失能的狀況出現,即便是親人在長期照顧下,體力或心理的彈性都會日漸疲乏,千萬不要因此導致家庭成員蠟燭兩頭燒,適時尋求資源跟幫助才能找回家庭的平衡。掌握需求地圖 準備空間友善建置張炎玉處長表示,不只是無障礙生活或是失能長輩,所有的人都會老,準備無障礙空間,從自己家庭做好資源建置,也是邁向老化的準備工作之一,掌握需求地圖,讓潛在的需求家庭都有機會連結資源,加強服務整合,才能作好準備,共同面對老化問題。

培養青少年競爭力 實踐這5點!

培養青少年競爭力 實踐這5點!#陪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達菲建議我們應該對孩子們在螢幕前所觀看的內容表示好奇心、感興趣,去了解內容,以及裡面所播出的是否流行於孩子之間,而不要武斷地批評和說教,最重要的是,關注孩子對此有什麼看法,達菲說:「青少年喜歡當專家或老師,這會培養他們的競爭力,應對他們正投注的事物表達興趣,而別去說教。」釋出善意 建立起孩子的信心更甚於其他世代,當今的孩子們不是離開家庭,就是在家裡從事一些孤立的活動,藉由限制他們在螢幕前的時間,並且當他們在家時,也和他們聊聊所投入的活動(別做過頭了)──你可以在此同時釋出善意,並建立起孩子的信心。當然,在為孩子訂下使用螢幕時間限制的規則前,先檢視自己拿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黑莓機和筆記型電腦等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吧,帕姆最近看到一位父親噗通一聲坐在沙發上陪他的孩子,而他自己那天已經在電視機前待上4個小時了,她心想:終於可以有個很棒的親子時間了,沒想到這位父親拿出平板電腦繼續工作,遺憾的是,只是親近孩子,並不等同真正的關心。減少在螢幕前的時間或許可來個親子間的約定:在牆上釘一張圖表,在欄框上寫下你和孩子的名字,來記錄彼此待在螢幕前的時間,也藉此減少在螢幕前的時間,此外,或許可以在家門口放一個箱子,每天限制大家必須將電子產品擱在那兒幾小時不用,至少在晚餐時間不要拿出來使用。有一位學校圖書館員成立了一個男孩圖書俱樂部,他很好奇、也同時注意到大部分加入俱樂部的男孩們,都來自社區內一個家族。他問這些父母們:為何這裡每個孩子都如此熱愛閱讀?他們回答說:「我們都嚴格地限制孩子們在螢幕前的時間。」以閱讀來爭取更多在螢幕前的時間1) 一般來說,建議每天讓孩子們在螢幕前的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除非在你同意的特殊狀況下,讓孩子以閱讀來爭取更多在螢幕前的時間──這個訊息可以讓他們知道,在家裡,閱讀時間比在螢幕前的時間來得重要。2) 小學生不准在房間裡上網和看電視,這對大腦的影響和發展是不利的,科技只會剝奪孩子專注力和學習力。3) 嚴格遵守電影和電玩的年齡限制規定,在電腦上設定密碼保護、將電視機上鎖,或使用任何方法讓孩子們遵守你的規定。4) 可能的話,和孩子一起看電視和聽音樂,並留意歌詞的內容,當你們碰到反感的題材時,問問孩子有什麼想法,別對孩子說教,詢問他是否想聽聽你的意見。5) 關掉電視機,而且晚餐時間不准使用行動電話,研究證實,晚餐時間會與父母親聊天的孩子,在校成績比較優異。(本文摘自/閱讀,逆轉男孩學習力/大好書屋出版) 

年節陪伴失智長者 注意飲食、相處3原則

年節陪伴失智長者 注意飲食、相處3原則#陪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年節即將進入尾聲,許多民眾返鄉時發現,許久不見的長輩開始變的忘東忘西、重複問話、判斷力變差,甚至變得容易生氣,專家表示,這些都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應及早就醫、把握治療黃金期。台灣失智症協會賴德仁理事長表示,失智症早期徵兆包括記憶力減退、方向感變差、判斷力變差、個性改變、過去擅長的能力退化等,長者可能忘東忘西、不斷重複談同一件事情;如媽媽過去簡單就能料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現在卻變得困難重重;爺爺過去寫得一手好書法,現在卻不知如何下筆;也可能出現懷疑東西被偷或配偶外遇等以前未曾出現之言行。湯麗玉秘書長則提醒,年節與長輩相處,應注意以下3原則:1) 請留意失智長者飲食安全/失智長輩在食用糯米製年糕、元宵時,應切成小片,進食時有人陪伴在側,避免嘻笑以降低噎食意外。食物包裝中之防潮包請先拿出來,避免長者誤食。2) 請留意失智長者出外安全/春節期間帶長者外出時,儘量安排兩人陪同,外出時先幫長輩拍照,可在衣服內側或衣領後側寫上聯絡資料,並在長者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以便有需要協尋時使用。讓長者穿上顏色鮮艷、易辨識衣服,身上配戴個人衛星定位器、愛心手鍊等。可帶長者至警局捺印指紋或自行捺印以備不時之需。出外每逢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長者,切勿只叮嚀長者而讓他單獨一人等候。 3) 與失智長者愉快相處小撇步/年節家人返家團聚,應主動告訴長者自己的名字,切勿一直問「我是誰?他是誰?」,以免長者生氣。白天儘量多陪長者下棋、打麻將、唱卡拉ok、公園散步,與長者多聊聊往日豐功偉業、請教過年的習俗,多讚美長輩。長輩躁動時,了解其需求適時滿足或轉移注意力,如提供長輩最愛吃的食物或看喜歡的電視。失智的長輩們在技巧地引導陪伴下,可以幫忙撿菜、洗菜等簡單的工作,能吸引長輩的注意力,增加互動的機會。長者情緒不穩定時,則減少人及環境刺激,提供長者喜歡的音樂或食物,讓熟悉的人來安撫長者情緒,避免責備長者或與其爭辯。

化妝品無防蚊功效 認明DEET遠離病媒蚊

化妝品無防蚊功效 認明DEET遠離病媒蚊#陪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登革熱疫情緊繃,又適逢學校開學,家長們為預防學童被蚊蟲叮咬,防蚊液產品也成了開學必備用品。食藥署提醒民眾,市面上防蚊液產品種類多元,主要含有DEET,並強調,化粧品不具有防止蚊蟲叮咬效能,選購前要認明產品的標示及使用方法,才能購買到符合需求的防蚊液產品。精油防蚊效果未確認 民眾購買應注意標示食藥署表示,目前市面上用於人體皮膚之防蚊液產品,主要分為兩大類,包含「具藥品許可證之防蚊液」及「精油類防蚊產品」。1) 具藥品許可證之防蚊液/主要含有DEET(diethyltoluamide)成分,目前列屬藥品管理,其上市前須經審查其效用、安全及品質,正常使用不致產生毒性,可影響蚊蟲嗅覺,塗布身上後通常藥效可維持數小時,建議需長時間待在戶外或至蚊蟲較多的地方時,應優先選用此類產品。民眾購買時,可檢視其產品包裝是否有衛生福利部核准字號。2) 精油類防蚊產品/常見的精油成分包括香茅精油、檸檬胺精油等,列屬於一般商品,例如民眾於市面上常見販售之草本防蚊精油、防蚊噴霧及防蚊手環等產品,惟其具揮發性作用短暫,需時常補充才能持續發揮作用,但該類產品防蚊效果並未經確認,倘市面上販售該類產品宣稱可預防登革熱者,則違反藥事法,可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二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其違法物品沒入銷燬之。防蚊非化妝品功效另外,化粧品不具有防止蚊蟲叮咬效能,且前行政院衛生署已於102年3月26日發布修正,明文規範「減少/防止蚊蟲叮咬、防蚊」,非屬化粧品效能之宣稱,民眾購買這類產品,更應該小心留意,看清楚產品標示,依產品說明正確使用。食藥署提醒民眾,使用防蚊液產品前須詳閱產品說明書,並依說明書所列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項使用,以達預期之作用及安全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