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關係

別急著脫單!研究:配偶關係差易憂鬱

別急著脫單!研究:配偶關係差易憂鬱#兩性關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內政部資料,台灣適婚年齡者(20至50歲)未婚率節節升高,2017年男性未婚率突破半數達到53.0%,女性則為43.5%。雖單身者比例日升,有許多人仍想脫單,與他人有緊密的關係連結。但根據研究指出人際關係「質比量更重要」,與配偶關係緊張和配偶態度缺乏支持者,明顯更容易罹患憂鬱症。與配偶關係緊張、缺乏支持 更易罹患憂鬱症該研究由美國密西根大學學者進行,研究4642位25至75歲的美國成年人。調查以關係品質及社交孤立作為測量評估,在1995至1996年先完成基礎調查,後續並進行為期10年的追蹤。結果顯示,無論個人社會互動頻率為何,與配偶、家人和朋友「關係的品質」是導致重度憂鬱症的重要風險因子。且進一步發現,與配偶關係緊張或配偶態度缺乏支持者,明顯更容易罹患憂鬱症,沒有配偶者則沒有增加的風險;而關係品質最低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1/7)比關係最好者(1/15)多出1倍以上。真正影響心理健康的社會關係 親密關係及家人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說明,這份研究顯示3個重點:(1)不好的社會關係可預測十年後的憂鬱症,提醒不論單身或已婚者,都要重視社會關係的維護。(2)真正影響心理健康的社會關係為親密關係及家人關係,比起朋友,我們大多對於配偶/伴侶及家人有較多的期望,另有文獻認為結婚是心理疾病的保護因子。這篇研究則指出,不好的配偶/伴侶關係反而不利於心理健康。(3)人際關係「質比量更重要」,不論是配偶/伴侶或家人,只要主觀感覺到他們的支持,將有助於我們預防憂鬱症的發生。伴侶間如果沒有很好的關係 單身反而比較快樂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現今社會忙碌,在婚姻、伴侶、家人相處關係,要求「量」的增加反易成為壓力,應該把重點放在「質」的經營。相處時盡量有互動交集,累積「好」的感覺,例如一起吃飯時不要各自玩手機,沒有交談;擁有共同的朋友、嗜好、放鬆的情境或去運動等。當發生爭執時,要告訴自己,對事不對人,不要跟對方過不去,坦誠、不隱瞞事情。了解彼此的優缺點,學習多看優點,練習多說正面的話。從上述研究可知,伴侶間如果沒有很好的關係,單身反而比較快樂,所以脫單的重點不在於趕快有個伴,而是應該想要有什麼伴。千萬不要把不婚當前提,遇到心儀的對象,積極追求及營造好關係,同時別忘了,維持好的伴侶關係是需要呵護,用心經營。

好感度提升!絕不出錯的告白4守則

好感度提升!絕不出錯的告白4守則#兩性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不要用得太嚴肅/很多人都因為把告白當作「確認關係」的手段,所以要告白前都會支支吾吾、緊張兮兮的,或是在家排練了很多次,希望能有完美的表現。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會讓對方感受到一種「好像要給你一個答覆」的壓力,在這種狀況下,告白就成了壓力來源。所以切記,告白的時候盡量以輕鬆、不刻意、隨口提起的方式表現,而且不要單講「我喜歡你」。○正確示範:「你也太可愛了吧,我如果喜歡上你怎麼辦。」「我還蠻喜歡你的啊!等下要不要一起去吃宵夜?」「這樣我會越來越喜歡你耶。」╳錯誤示範:邀約對方去吃浪漫晚餐,打扮過於隆重,甚至買了99 朵玫瑰或安排了樂團,吃飯吃到一個自己覺得氣氛不錯的時候,用沉重或緊張或很猶豫的語氣說:「其實……我很喜歡你。」說明:正確範句雖然都有出現告白台詞「我喜歡你」,但在句型上做了變化,例如稱讚對方後,隨意說出會喜歡上對方,或是再拋出一句輕鬆的、與告白無關的話讓對方可以回應,不把斷點停在「我喜歡你」,氣氛就不會太嚴肅或讓對方感到壓力山大。2) 不要太早用/在認識前期使用也是告白的大雷,尤其如果配合上第一點,更是雷中之王。過早的告白只會讓女生覺得:「你又不認識我,到底是在喜歡我什麼?」所以如果想在前期使用告白,可以針對事件或特質來表現。○正確示範:「你心地很善良耶,我很喜歡這點。」「我超喜歡跟你相處的,跟你聊天好輕鬆喔。」╳錯誤示範:約會不到三次,或是認識沒多久,就直接說:「其實我很喜歡你!」說明:有發現正確示範裡的「喜歡」都是其來有自嗎?例如喜歡的是對方「心地善良」或是因為對方給你「聊天很輕鬆自在」的感覺。在前期這樣明確指出對方讓你喜歡的特質或事件,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相處下進而發現她的好,而不是亂槍打鳥。3) 不要做得太誇張/別再迷信什麼99 朵玫瑰花很浪漫了,如果對方不喜歡你,只會讓她覺得這垃圾很難丟;如果對方喜歡你,也有可能覺得很浪費錢。在告白的時候,不要做太誇張的行為,有時候越盛重,代表的不是越有誠意,而是越有壓力。4) 可以做些行為表示,但同一招不能用太多次/由於像告白這類被列屬於「關鍵時刻」的行動,基本上都會在關係進入曖昧之後才做,所以到了對方也對你有一定程度好感的時候,你可以用一些行為作為表示,例如做東西給對方吃,但一樣記得,不要做得太專業太豪華,走一個平易近人的樸實路線,效果會最佳。如果對方又知道你其實不擅於此道,那感動程度會再度提高。但記得,同一招如果使用太多次,會造成邊際效益遞減。而且最好不要對每個人都做同樣的事。「告白」的重點在於真誠的向對方表達自己的好感,讓對方確實接收到你的喜歡,即使表現的有點笨拙也無所謂,重點在於真實的感受,不要有所隱藏。只要你沒有打算用告白來換取什麼,也不會把自己快樂與否的責任加諸在對方的回應上,「告白」就是一個絕對能增加好感值的利器。(本文摘自/從左手到牽手 是女生真的太無解?還是你老是搞錯問題?不必將就的30堂脫單戀愛課/時報出版)

競爭對手多怎麼追?情敵其實與你無關

競爭對手多怎麼追?情敵其實與你無關#兩性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都喜歡美好的事物,只是每個人對於美好的見解和認知不同。就像女生還是會喜歡帥哥一樣,我們喜歡正妹也是很合情合理的事。喜歡好看的事物並沒有錯,但如果妄想美好的事物能夠輕易得到,那就叫作夢。對「正妹」有「很難追」的標籤 為自己設立許多阻礙在上一章,我們提到了「標籤」,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對於「正妹」都有一個「很難追」的標籤,這個標籤讓我們在行動前就先為自己設立了許多的阻礙,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我們總可以在路上看到條件看起來不怎麼樣的人跟正妹在一起?為什麼我們身邊總不乏長得不怎麼樣,但女朋友都很漂亮的人?我曾在部落格的一篇文章提到,我們大多數的時候都是自己錯失了機會,在對方仍在觀察的時候,就自己打了退堂鼓(之後的流程章節中會有詳細說明),但更常見的狀況是:我們一開始就自己嚇自己。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對超級美女產生莫名恐懼 其實追求者並不多大部分的男生看到十分的女生,會先驚豔:「X!好正喔!」然後接著就開始害怕。有一次我在講座問大家:「現在有一個正妹,你們覺得她有多少人追?」大家紛紛回答:「五個」、「八個」、「十個」、「二十個」,但我什麼資訊都沒說,只說她是個正妹,大家就能腦補成這樣,真的看到本人還得了?說不定她跟小龍女一樣,住在谷底十六年,所以都沒人追啊!由於這種莫名恐懼的心理,所以我們常在路上看到正妹跟個胖子走在一起,然後我們心裡暗幹:「幹!憑什麼那個死胖子交得到那麼正的女朋友,我卻連個女朋友都沒有?」說白了就是沒種,自己把自己嚇死了,人家沒在怕,所以他就贏了。正因為這種自己嚇死自己的心態,大家以為最多人追的十分妹,其實大概同時只會有2~5個的追求者,但這些追求者多半悍勇異常。八分妹的戰場流動率最高 最好追也最難追因為十分妹感覺太多人追了,所以大家就會想:「那我來追個也很正,但沒那麼正的,總不會有那麼多人追了吧?」於是轉戰八分妹,然後發現八分妹的戰場才是真戰場,人人都想著一樣的事,所以八分妹的戰場根本紫爆。(註:紫爆是ptt 的用語,是指看板人氣達到十萬人以上的時候,會在看板前顯示一個紫色的「爆」字,位於黃爆之上,是目前等級最高的爆,也是鄉民們的重要目標,一直到2014 年3月23日才終於因反黑箱服貿事件在八卦板正式達成。而若空氣污染過高,PM2.5 指標也可能達到紫爆。)其實就算紫爆也沒什麼大不了,但就像追十分妹的心情一樣:「好多人追喔,我一定追不到,還是放棄好了。」看八分妹對自己的反應好像不是很好,所以就迅速脫離戰場,導致八分妹的戰場是流動率最高的,永遠都有人不斷掉隊,然後馬上又有人補上。這樣的現象讓八分妹變成最好追也最難追的一群人。八分妹看多了男人的追求,經驗值變得異常高,然後又因為男人們迅速的脫離戰場,產生了:「男人說的喜歡都只是說說而已」,變得更不相信男人,廢測也隨之變多。但也因為這樣,所以八分妹異常好追,因為你只要不踏入紅海市場,就可以一秒脫穎而出。女生的觀察期作用 容易被認為「沒多正還跩」在脫離八分戰場後,有些人可能遇到了六分的女生,心想:「六分的總沒人追了吧?」於是開始展開一些行動,但基於「覺得對方也沒很正,自己應該可以」的心態,加上女生的觀察期作用,就容易發生「女生有點冷淡,男生開始不爽」的事件,男方心想:「X!妳又沒多正,是在跩個屁啊!」但重點根本不是人家正不正,人家就算長得像如花,也有資格決定自己要喜歡誰吧!當你抱著這種心態的時候,就算人家半分也沒有,也絕對不會喜歡你的。在六分妹也失利的情況下,有些人會開始思考是不是要再調整下限,但想一想,又沒辦法接受五分以下的女子,所以就產生了大批「繼續想追六到八分妹,但卻不斷失利的男子」。她就算都沒人追 也不見得要喜歡你如果你符合上面的述,又想要交到女朋友,那首先我們要認清一件事:「一個女人有多少人追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她就算都沒人追,她也不見得要喜歡你;反之,就算她有一百個人追,只要你有本事,你就可以追到手。」當你問女生:「妳是不是很多人追啊?」的時候,根本就自動告訴對方你超魯。高手才不會在意對方有幾百個人追,高手的著眼點在於:「我要怎麼做?」第二件要釐清的事情是:「不管她幾分都一樣,只要是人,就會有恐懼欲望,只要有恐懼欲望,就可以利用。」正妹有正妹的恐懼、普妹有普妹的恐懼,就像有錢的人和沒錢的人都有恐懼一樣。不要以為正妹長很正就好像所向無敵,我也有遇過超有錢的人來找我處理感情問題,只要是人,就有弱點,只要有弱點就可以進攻。感情失利 往往是自己的心魔造成的我們在感情上失利,往往都是因為自己的心魔造成的,而心魔正是我們在前面章節提到的:與自我的關係。任何的「我會不會不夠好」、「她會不會不喜歡我」、「她是不是很多人追」、「我是不是長太醜」,全都是你自己想出來的,你怎麼知道對方也是這樣想?當你在感情中,只想到跟你自己有關的事,你怎麼有餘力真正去體察別人的需求?只有真正去體察別人的時候,你才會知道對於對方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你認為重要的是什麼。對女生來說 交往人選永遠是可以從缺的在我們即將要開始討論整個關係流程之前,你必須先建立這個重要的觀念:「關係的最大與最小單位永遠是二。」不論這個人有多少人追,她跟你的關係就僅限於她跟你的關係,你們的關係不會因為他人而受到影響,就算有人跟她說你的壞話,她採信的原因也是因為跟你的關係不夠好,跟另一個人的關係比較好,所以她才會選擇相信另一個人而不是相信你。同理,不論這個人多沒有人追,只要你跟她的關係不好,她也不會跟你在一起。交往不是在眾多人之中海選,硬要選出一個第一名,對女生來說,交往人選永遠是可以從缺的,只要她們願意不結婚、不生子,她們這輩子都可以不隨便選一個人交往,所以你不要妄想自己比其他競爭對手好一點,就一定可以雀屏中選。只要你建立了這個觀念,你的心中就再也不會出現任何情敵的威脅,因為你很清楚情敵的事與你無關,你唯一要做與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不斷建立與對方良好的關係,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影響力範圍,而不是浪費時間去煩惱影響範圍以外的事。(本文摘自/從左手到牽手 是女生真的太無解?還是你老是搞錯問題?不必將就的30堂脫單戀愛課/時報出版)

正妹好難追?讓你失敗的是「標籤化」

正妹好難追?讓你失敗的是「標籤化」#兩性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標籤」是讓我們能更快速了解、認識、分類人事物的一種方法。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但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及刺激又過多,為了應付這樣的狀況,我們就產生了分類的機制,讓各個不同的標籤被分到不同的資料夾之中,以便我們能用最快的時間及最少的精神,來規避危險及追求有利資源。由於現代人的生活水平及安全性早已遠大於從前,所以「標籤」的功能演化至今,相較於過往的規避危險,反而更著重於「如何與他人相處」。對於吃得飽穿得暖、不用擔心隨時會有野獸襲擊山洞的現代人而言,「人際關係」已經成為了最令人煩惱的一個問題。主流價值觀的標籤 無法精準代表個別狀況那為什麼「標籤化」會成為我們在感情中失敗的因素呢?主要是由於資料庫的累積不足的緣故。「標籤」是非常感受性的事,也就是所謂的經驗法則。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第一次看牙醫時,牙醫和藹可親、牙助甜美可愛、診所裡一片祥和,而且過程中完全沒有痛苦,那我們很可能就會覺得看牙醫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可能會認為是件輕鬆愉快的事;反之,如果我們有過牙醫很粗魯、牙助很兇、候診時不斷聽到診間傳來的慘叫聲,在未來,我們很可能就對「看牙醫」這件事留下陰影。而「標籤」的形成方法不僅來自於自身的體驗,也來自於身邊的人的經歷,甚至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例如我們常在許多網路流傳的爆料或分享文底下,看到有人說:「一定不帥」、「一定不有錢」、「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等等的留言,這些都是主流價值所帶來的標籤,但由主流價值觀帶來的標籤並無法精準的代表個別狀況,於是我們被不客觀的標籤影響,產生了不客觀的判斷,最後得到了不理想的結果。容易因為「正妹很難追」的標籤 挫了自己的自信我用一個更具體的方式來說明,不夠精準的標籤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感情:當我們看到一個漂亮女生時,心裡第一個產生的想法是:「哇!好正!」接下來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她一定很多人追吧!」我們無意識的幫「正妹」這種生物貼上了「很多人追」的標籤,如果你對於自己的看法又是「沒什麼特別的」,那你很可能就會在行動之前放棄,因為你對於這個狀況的評估是:戰力懸殊,必敗無疑。如果你還是想試試看,你可能就會使用各種積極的攻勢,找對方聊天、邀約、肢體接觸等,但同時你的心裡又不斷產生「我是眾多追求者之一,我要努力勝出」這樣的想法,於是每當對方的回應冷淡,你就會開始產生「她要被別人追走了」、「她一定在跟別人聊天」的想法,最後就因為受不了壓力而淡出或自爆。不論是哪一種狀況,最後得到的通常都不會是什麼好結果,於是在你的經驗資料之中,對於「正妹」這種生物,你除了貼上「很多人追」的標籤,還會新增一個「危險!很難追」的紅色標籤,用來提醒自己下次不要再輕易嘗試,避免心靈受創。單一的積極追求形式 也是某種標籤除了不同類型、不同長相的女生以外,我們對於其它的事物也會貼上標籤。例如約會、追求、交往、女朋友、異性緣好⋯⋯等等,我們自有一套對它們的解釋,而這些解釋也有可能讓我們陷入制式的行為模式之中動彈不得。舉例來說,如果你認為追求就是要積極主動、獻殷勤、花錢、不怕困難,那你很有可能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給對方過大的壓力,因為你會一直想約對方、想跟對方聊天、想請人家吃飯看電影,就算碰了軟釘子也屹立不搖。當然,這樣的行為的確有可能讓你獲得幾次的成功,但它不是一個可以保證的成功模式,除非你每次都遇到同一個類型的女生,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也不用看這本書了。這種對追求的定義,會讓你「無法尊重對方意願」,因為你會一味的認為要勇敢、要積極、要熱情,於是把對方的所有拒絕一律視為測試,認為這是要救公主出塔的關卡之一,但事實上,這樣的行為通常不會讓女生感動,只會讓人家反感,認為你很不識相、白目、很煩。但其實你也不是故意的,這單純是因為你對追求有著某種標籤,導致你忠實的去執行而已。從「人」的本質去了解 觀察建立起自己的資料由此可知,不精準的標籤不僅無法為我們帶來快速便利的判斷效果,還很可能讓我們誤判情勢,以致於一步錯,步步錯。所以與其使用這種沒用的標籤,倒不如乾脆捨棄標籤的便利性,換句話說,就是放下我們的預設立場及成見,重新開始建立資料庫。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對方回歸到「人」的本質,知道對方是個人,不管再美或再醜,都還是個人。而只要是人,就必定有人的恐懼跟欲望、有感情、有想法、有需求,從這樣的角度開始了解對方,真實的感受對方為什麼是現在的她,再去尋找與她的相處之道。你不見得要從喜歡的人著手,你可以從身邊的異性朋友,甚至是同性朋友開始,去觀察人類的共通性,慢慢的,你會建立起一套屬於你的資料,這樣的資料所形成的標籤,才會真的派得上用場。(本文摘自/從左手到牽手 是女生真的太無解?還是你老是搞錯問題?不必將就的30堂脫單戀愛課/時報出版)

他喜不喜歡我?3步驟判讀對方心意

他喜不喜歡我?3步驟判讀對方心意#兩性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網路上有很多文章,會教你判斷對方是否喜歡你,例如說是不是會常常找你、偷看你、對你好、約你出去、必讀必回⋯⋯等等這類的方法。的確,如果對方喜歡你,確實是比較容易出現這些跡象,但反過來卻不一定,也就是說,出現這些跡象並不代表他一定喜歡你。由於每個人的價值觀、習慣跟個性的差異,他常常找你當然有可能只是把你當成兄弟。你發現他在偷看你,他可能不是在看你,而是在看坐你後面的同事。他對你很好,天知道他其實是個中央空調?他約你出去當然也有可能只是因為你很好約(或是他最喜歡的那個不給約)。他必讀必回也可能只是缺人聊天很無聊而已。那麼到底要怎麼樣才能真正判斷對方對自己的心意到底如何呢?第一步:觀察對方的基準線,看看他對你的態度有沒有偏離基準線什麼是基準線呢?也就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與慣性,通常沒有特別遇到什麼事或什麼人的時候,他是怎麼表現的?他平時的個性如何?他平常對一般女生朋友如何?追女生是如何?面對很喜歡的人又是如何?注意,男人追女生,不一定代表追的那個就是「非常喜歡」的,所以要分開來看。不管他現在有沒有喜歡你,或是現在正在喜歡別人,這些線索都是非常重要的。他在面對你的時候,樣子、態度是否跟面對其他女生不一樣?例如他本來很吵很會講話,面對你就異常地安靜或是害羞。 或是他本來安靜,但面對你就會努力想要講些什麼、分享些什麼。又或是只要你出現的場合,他的行為就會特別跟平常不一樣,例如想要積極表現、耍帥、耍蠢、搞笑、講話特別大聲、特別小聲、表現特別穩重、文靜、肢體特別僵硬、特別想嗆你等等。如果他在你面前的表現跟「平時相差很多」,就算是偏離基準線。但這邊需要注意的是,「偏離基準線」可能是特別喜歡你, 但也有可能特別討厭你。如果是網路認識沒有共同生活圈可以觀察,那最忌諱的就是操之過急或自己胡亂判斷,網路認識沒有共同朋友,本來就是需要多觀察的一個管道跟情況。相信我,你沒有那麼缺男朋友。第二步:如果他喜歡你,他的軀幹部分一定是永遠面對你的有些男生很害羞,他不一定會主動接近自己超喜歡的人,反而會因此不敢前進,或是會害羞不敢看你等等,但如果他喜歡你,他眼睛可能不看你,或是在跟別人說話,他如果喜歡你,軀幹的部分一定是面對著你的,即使他頭轉向的是另外一邊(除非你們並肩坐)。所以我們第一步先判斷基準線的偏離,第二步再判斷是喜歡還是討厭,討厭的人一定連軀幹也不願意面向你,幾乎每一次你在附近或是出現的時候都會是背向著你的。第三步:主動或暗示,看他的行為模式有沒有改變沒有人不喜歡自己喜歡的人主動接近自己或跟自己示好,所以一旦我們接收到這種「鼓勵」,大多會願意把關係更進一步, 除非對方超級自卑沒自信。因此在對方對你表示好感的時候,光只有回應是不夠的,你必須也要有「主動」的行為,才能確定對方是喜歡你的。主動或是暗示的程度,必須依照對方對於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敏感度跟肉食程度來拿捏。面對在情場上越如魚得水的人,主動程度要越細微;面對越遲鈍或木頭的人,則要丟原子彈一般的球他才會接到。如果對方本來很主動,你一開始主動幾次他就冷掉了,表示他只是在狩獵與挑戰,並不是在「跟你這個人」相處。如果你主動了,對方還是文風不動,那有兩種可能:1.你以為自己很主動,但其實別人根本沒感覺到。2.他沒有喜歡你到想要趕快發展下一步。如果你主動了對方卻沒有反應或是退後了,表示你們兩個之間的氣氛火候還不夠,不需操之過急,只要好好維持現狀甚至稍微抽離,才能讓關係更前進。但如果你主動之後,對方跟你關係更進一步了,那就等對方再主動,一搭一唱,愛情就不遠了。我寫出關於「判斷對方喜不喜歡自己」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你得到「他真的喜歡我所以我才願意跟他交往」這種自我保護性質的安全感。是為了讓你客觀的判斷「自己在對方心中的位置」如何,再決定要做些什麼才能增加他對自己的好感度,而不是讓你得到一個「不會受傷」的保證卡才願意接受別人。通常如果你是那種「一定要確定別人『真心』喜歡你才願意敞開心胸」的人的話,那麼很遺憾,這樣的心態大多只會讓你遇到說一套做一套的人而已。因為喜歡你而且有價值的男人,不太可能一開始或持續的對你大獻殷勤,因為他們也是人、也有得失心、也會害怕、也有自尊心。只有對你虛情假意、不甘心、很缺的人才有辦法在你持續給予不信任感的行為之下,還一直維持著獻殷勤的行為。一開始就對你大獻殷勤的人又怎麼能稱得上是「真心喜歡」?他只是看上你的外貌,根本沒有了解你就喜歡你了不是嗎?真正穩固而且會長久的關係,必須靠兩個人都擁有願意受傷跟冒險的心情(認為自己值得愛與歸屬的人比較會有這種勇氣),輪流、互相向彼此靠近,才會形成。如果「想確定別人『真心』喜歡你」,你才願意付出或是展開關係,那麼其實背後的意思是「你只有想到你自己,卻沒有考慮對方也會害怕受傷的心情」, 只考慮自己的結果,能夠得到美好愛情的機率當然極低。(本文摘自/是男人沒有眼光,還是妳不懂得發光:這樣做球男人才接得到/時報出版)

「必須」陪伴 讓親密關係變成壓力

「必須」陪伴 讓親密關係變成壓力#兩性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正因為那些「應該」與「不應該」,我們平時在外都是戴著一個假面具,有一個形象要維持、有一條安全的路必須走、我必須依照別人的期望、我必須這樣做才會被喜歡⋯⋯,而無法釋放真正的自己。「必須」從親密愛人身上得到陪伴 就是壓力跟勒索當這些想要釋放真我的欲求不斷地被阻擋,然後不斷累積成壓力,我們就會「需要」親密關係來釋放我們這些無理取鬧的、蓄意破壞的、操弄地、勒索地行為,並且,因為「只有」親密關係能夠讓我們釋放,我們就自然地會把親密關係抓得越緊,也就越容易讓對方喘不過氣想逃開(記得,環環相扣)。當你不再「需要」親密關係來釋放生活中其他時候的面向的壓力時,才能真正地不需要去「索討」愛,因為你能滿足自己的欲求了,慢慢地從他人身上需要得到的滿足感也會降低,需求感自然會降低,別人跟你相處起來也輕鬆了起來。同樣是「我想要你多花點時間陪我」這句話,也會從充滿壓力,轉向充滿愛意與撒嬌的情趣上,不同的心態會帶出完全不同的感受。當你「必須」從親密愛人身上得到陪伴的時候,那就是壓力跟勒索,但若你只是「表達需求」當下就得到滿足,而並非「必定」要對方照你的期望做的時候,就會成為情侶間的情趣而非壓力了。找到最真實的自己當然,回到現實層面,我們不可能真的「隨時隨地」做自己, 就像在孩提時代一樣,想大哭就大哭、想大笑就大笑、想搶別人東西就搶、想生氣就生氣、想尖叫就尖叫、想撒嬌就撒嬌、想任性就任性,但你可以開始跟內在的小孩溝通,至少你能夠「知道」他現在其實是想要生氣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跟自己說「不能生氣」、「不應該生氣」,然後可以跟他溝通協調,可能可以安撫他,叫他等等到沒人的地方再生氣,或是跟能夠理解自己的人大肆生氣,但你至少知道,他需要生氣的發洩了。父母關係、情人關係、朋友關係⋯⋯生活各個層面,都是環環相扣的,有時候改善原因的同時也是改善結果,問題跟回應方式有時候是同一個層級的問題,改變自己同時也是改變他人對你的態度、世界對你的態度。事情有時候並不是一定有先後順序,而是同時並存,一個核心解決了,什麼都解決了。最後,要真正的達到愛自己、不索求、不重蹈覆徹、脫離爸媽陰影、變得成熟、自由,其實就只是「找到最真實的自己」這樣一個簡單的概念而已。(本文摘自/是男人沒有眼光,還是妳不懂得發光:這樣做球男人才接得到/時報出版)

過度渴望愛情 傾聽「內在小孩」解決

過度渴望愛情 傾聽「內在小孩」解決#兩性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人會問我,到底要怎麼樣才可以不再向外索討愛?到底要怎樣才可以不再重複破壞關係的行為?要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快樂呢?這三個問題其實是同一個問題,因為當我們不再向外索討愛,就會快樂,自然就不會產生破壞關係的行為,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會向外索討愛的原因,是因為過去在小時候所需要的愛,並未被父母滿足,於是我們對於親密關係的心智年齡,就停留在那裡。因為我們知道父母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當我們向外去尋找其他可以給予我們愛的對象時,就會把小時候沒有得到滿足的部分跟模式轉移到親密愛人身上。也就會產生很多索求行為,然而當我們把愛這件事情交給別人的時候,就會受到對方的左右,不僅自己很累,對方也因為自己的任何意志行為都可能對你造成重大損害而充滿壓力。我們小時候要是沒有重要他人的照顧與愛護,就沒辦法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像野生動物一樣,一生下來不到幾個小時就能跑跑跳跳覓食,人類嬰兒比其他動物的幼兒脆弱得多。那時候我們因為很脆弱,不得不把自己交給別人,所以我們很容易把陪伴、照顧、依賴這一類的行為當成是「愛」跟得到愛的方式。潛意識裡我們也會把「沒有愛」這件事情跟是否能生存相連再一起,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面對親密關係如此焦慮。關注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之後,雖然還是帶著小時候對於愛的欲求不滿,但我們現在已經不是沒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的小孩了,換句話說,我們也有能力可以不再外求,能夠透過自身,去滿足自己的慾望。所以我們要變成內在小孩的父母,去關注他、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跟無法滿足我們欲望的父母一樣,告訴自己「應該要這樣」、「不應該那樣」。而「應該」這個概念,本身就已經跟「想要」相違背,正因為跟自己想要的不一樣,才會需要「應該」、「不應該」來幫助我們判斷事情該怎麼反應跟處理。但同時,「應該」與「不應該」就是扼殺自我的元凶,這些應該與不應該,來自於我們的父母,做「應該」做的事,我們才會得到愛;做「不應該」的事情,就不會得到愛。我們學習到,愛是有條件的,我不能做自己、我不能拒絕、我不能反抗、我不能自私、我不能不體貼⋯⋯等等。這些,就是來自於「應該」與「不應該」的概念。但很多人長大之後,因為小時候的創傷太過嚴重,已經無法區分「應該」跟「想要」到底有什麼不一樣了,他們會認為「應該」就等於「想要」,而持續的扼殺自己內在小孩的欲求,繼續產生破壞關係的行為,不斷陷入痛苦的循環中。不論他們有多想改變, 但又正因為他們的改變是為了要得到認同、得到愛,就又更不可 能脫離「應該」與「不應該」的詛咒。這些應該與不應該,跟著我們到長大,我們信奉著這些教條,正因為我們還是需要從父母那邊得到認同,我們還是期望父母應該是完美的父母,不應該給我打擊、不應該情緒勒索我、不應該 不支持我⋯⋯等等,因為內在小孩必須由外在去滿足,我們就仍然會以「父母(神)」的角色去看待父母,而不是一個不完美的個體。但實際上,父母本身也會迷惘、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也有自己的創傷課題要處理,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類罷了(所以這也是一般人會在自己也成為父母的時候,開始跟爸媽的關係變好、變得更懂事的原因,因為理解到爸媽也不過是普通的人而不是完美的父母,而自己終於能夠透過這一層理解,從無法從爸媽身上得到理想的愛的陰影之中脫離)。進而,在與父母的關係上,當父母說了你不喜歡聽的話,你就不會那麼想要反抗或是說服爸媽,而可以使用比較溫和的方式讓衝突減少,自己也不會因此不滿。所以,如果想要變得成熟,變得能夠「愛自己」,我們就必須擔起給予自己內在小孩愛的「父母」的責任與角色,慢慢去釐清自己到底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決定、感受是被「應該」與「不應該」所壓抑著,有哪些其實是有別的選擇想要去做而不自知的。我們要開始去尋找「自我」,「實踐」了自我,才能漸漸地從父母陰影中的枷鎖脫離,也才能讓自己開心,才能停止連自己都很討厭的破壞關係的行為。也就是當你不再向外索討愛了,你就自給自足了。(本文摘自/是男人沒有眼光,還是妳不懂得發光:這樣做球男人才接得到/時報出版)

「軟男」比例增5成 恐藏心血管疾病

「軟男」比例增5成 恐藏心血管疾病#兩性關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七夕情人節將至,約會不只表面功夫,床事也要兼顧。最新男性硬度大調查結果發現,台灣男性自評硬度,3年來「剝皮香蕉」(二級硬度)與「蒟蒻」(一級硬度)比例增加超過5成!醫師提醒,輕度硬度勃起功能障礙不積極治療是主因,男性若輕忽自身問題,可能會愈來愈軟!勃起硬度不足男性比例增加約5成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說明,勃起硬度不足是常見的男性性功能障礙之一,臨床上勃起硬度分為4級:小黃瓜(四級硬度)、帶皮香蕉(三級硬度)、剝皮香蕉(二級硬度)、蒟蒻(一級硬度);三級以下即是勃起硬度不足。根據男性勃起硬度調查結果,約48%男性自評為小黃瓜、33%自評為帶皮香蕉、14%自評為剝皮香蕉,以及5%自評為蒟蒻。相較於2015年調查結果,發現帶皮香蕉男比例減少近2成;剝皮香蕉男與蒟蒻男比例合計增加約5成,其中蒟蒻男比例還增加超過2倍。勃起硬度攸關兩性性生活滿意度 也影響性愛頻率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與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提醒,男性出現輕度勃起功能障礙時,沒有積極治療,3年後情況因此惡化。提醒男性積極就醫,以免每況愈下!調查也發現,相較於尺寸大小,女性更在乎勃起硬度表現。理想性愛頻率方面,調查指出逾半數男女皆認為理想的頻率為1週3次以上,但7成以上作答者表示實際頻率低於每周1次!陳煜醫師強調,男性勃起硬度攸關兩性性生活滿意度,男性硬度不足也會影響性愛頻率、影響兩性生活的和諧。有輕度勃起障礙時,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諮詢及協助。自行隨意買藥 恐落入假藥陷阱陳煜醫師指出,面對勃起功能障礙,很多男性羞於啟齒而上網尋找方法,反而落入假藥陷阱,不僅無效且傷荷包又傷身。調查發現,女性對於另一半服藥態度多為正向,認為對方願意正視解決性功能問題很有勇氣、覺得對方很用心。但超過4成以上女性擔心另一半使用壯陽藥物傷身或有副作用,陳煜醫師建議,可依據以下3點訣竅,選擇ED(勃起功能障礙)藥物:1)合法管道/經醫師診斷提供專業治療建議,並透過醫療管道取得處方用藥。2)長期追蹤/藥物具有長期追蹤的研究報告。3)臨床經驗/最多臨床使用經驗的藥物,滿意度最高。勃起硬度不足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建議檢測三高指標張宏江理事長強調,男性如長期忽略自身勃起硬度不足的問題,除可能影響兩性關係,更會導致自信心低落,影響心理健康。勃起硬度不足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建議病友一併檢測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健康指標,了解身體是否有其他異狀。有三高疾病的勃起功能障礙患者,可由醫師協助選擇ED口服藥物;若用藥後仍未見改善,仍可選擇低能量震波、真空吸引器、陰莖植入手術等方式追求性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