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

糞便潛血異常小心!醫警告:拖過●●月才照大腸鏡,罹癌風險增2.8倍

糞便潛血異常小心!醫警告:拖過●●月才照大腸鏡,罹癌風險增2.8倍#息肉

愛吃油炸料理、喜吃肉、捨不得剩菜總是反覆加熱食用,眾所皆知都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在台灣,大腸癌蟬聯14年癌症發生人數之首,每3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但大腸癌可以預防,而且早期發現治癒率相當高!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建議每2年1次定期篩檢,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第1步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第2步應儘早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免延誤就醫治療黃金期。

大腸長息肉就是癌症?醫:出現「這5大症狀」恐是警訊

大腸長息肉就是癌症?醫:出現「這5大症狀」恐是警訊#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53歲陳女士本身有癲癇、憂鬱症病史,長期慢性便秘須仰賴軟便劑幫助排便。醫師以大腸鏡檢查於乙狀結腸發現2顆比鄰的鋸齒狀腺瘤,較大者有1公分,因此採取冷息切方式切除。 另有66歲盧先生長年於診所追蹤三高,衛生所檢驗糞便潛血結果為陽性,轉介至醫院胃腸內科門診。進一步作大腸鏡檢查時於整段大腸發現,長有大小不等的息肉共6顆,最大的息肉1.2公分位於乙狀結腸,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切除,診斷為管絨毛腺瘤。 大腸息肉是什麼?病變怎麼辦? 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詮斌表示,大腸息肉是大腸壁上的突起,由表皮不正常增生形成。依病理組織可分為: 1. 增生性息肉 2. 腺瘤性息肉 3. 鋸齒狀腺瘤 其中後兩者具癌化風險,需手術切除。而台灣50歲以上腺瘤性息肉發生率,男性約佔30~40%,女性則約15~20%。 林詮斌指出,大腸息肉通常無明顯臨床症狀,當發生以下異常症狀時,息肉往往已增大有明顯細胞病變,甚至已是大腸癌。因此早期發現腺瘤性瘜肉,並將其切除以預防大腸癌,就顯得格外重要。病變外顯症狀如: 腹痛 血便 排便習慣改變 裡急後重,即患者感覺急需大便卻無法順利排出 貧血 他提醒,50歲以上、近親罹患大腸癌、抽菸喝酒、肥胖缺乏運動、高油脂低纖維攝取都是大腸息肉的高風險族群。 大腸息肉治療方式有2種 大腸息肉治療前須評估病灶的位置、外觀、大小,目前主流是搭配內建影像強化設備輔助系統的內視鏡主機做評估。其中窄頻影像技術使用最廣泛,可將大腸息肉做清楚的分類。大腸息肉治療術主要根據息肉的大小選擇治療方式,小於0.5公分的息肉用切片夾摘除,大於0.5公分的息肉用鐵線圈套住切除,又可分為冷切除及熱切除2種方式。 冷切除不需接電燒機,故切除時間短,較熱切除不易發生延遲性出血等併發症,臨床上已廣泛使用於小於1公分以下的息肉切除,約90%的息肉皆可完整切除。1~2公分的扁平及粗莖息肉切除主要使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於黏膜下注射如生理食鹽水,使病灶充分隆起與肌肉層分離後,再以熱切除方式切除,可避免傷及肌肉層。 大腸息肉切除本身不會造成疼痛不適,但有極少數患者仍可能發生延遲性出血及大腸穿孔等併發症。一般建議息肉切除後2日內採流質及低渣飲食,第3天後可恢復正常飲食,1週內避免搬重物或劇烈運動。行息肉切除術後,如有發生持續大量血便、劇烈腹痛、不明原因發燒等症狀,需返院進行評估。 林詮斌呼籲,大腸癌的發生率已多年位居第1位,除了健康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外,糞便潛血篩檢陽性患者、息肉高風險族群應進行大腸鏡檢查,才能及早找出可能息肉病灶並切除,永保健康。

李開復:生病才知最不能失去的是健康

李開復:生病才知最不能失去的是健康#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0歲蔡董在外人看來總是氣宇軒昂、神采奕奕,甚至自己也自覺精神狀態極佳,元氣十足,但蔡董的抗壓荷爾蒙(DHEA-S)僅301 ng/ml,與標準的1303-3557 ng/ml有極大落差,其抗壓力竟衰退宛如90歲男性,外在的意氣風發,其實都是用意志力在強ㄍㄧㄥ。59歲陳總原本人際關係活躍,熱愛社交,但近幾年常感覺疲倦無力,變得不太愛外出。一次年度例行性的全身健康檢查發現,男性荷爾蒙-睪固酮的數值竟跌落至2.84 ng/ml,臨床上若小於3ng/ml即達到男性更年期數據標準。常吃水果乾的42歲王先生,氧化壓力指數花生四烯酸過氧化物(F2-IsoPs)都異常偏高,甚至高於正常10倍,顯示身體高度受自由基攻擊!導致身體慢性發炎不自知。亞健康前三名:頭暈、倦怠、過敏從台灣主計處公布數據即可發現,極端高薪者(月薪達百萬者)在台僅千餘人,這群企業人士擔任著台灣社會整體經濟命脈的重要角色。但在面對企業經營這個巨大的課題下,長期各種外來環境與內在精神的雙重壓力,都可能為企業人士帶來許多暗藏的健康風險。知名企業家李開復曾說:「生病了才知道,最不能失去的是健康。」許多企業人士們長期拼搏事業的同時,卻也忽視自身健康,最終可能導致健康透支,進而亦可能影響企業經營。WHO曾指出 全球有高達75%為亞健康族群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表示,接受年度健康資產管理療程服務的客戶,大多為51-70歲的企業人士,因此時正好是這些企業人士們事業正蓬勃發展、立於巔峰之際,但在健康上卻是明顯下坡之時,更需有專業醫護團隊,協助企業人士們做好個人化的健康管理評估與照護。然而,腸息肉、脂肪肝、體重過重、胃食道逆流、心血管慢性疾病等是企業人士們最常見器官上的健康問題,但企業人士們也深受亞健康症狀困擾。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全球有高達75%為亞健康族群,也就是健康檢查結果沒有太大異常,但日常生活中卻感到身體不適。抗壓荷爾蒙與情緒、決策等能力有關林美秀院長補充,頭暈、頭痛是企業人士們亞健康症狀困擾第一名,佔比超過三成,其次是倦怠、記憶力變差、第三則為過敏。分析企業人士加入年度健康管理療程,欲健康保養的三大目標分別是:維持好的「抗壓力」、「體力」、「管理力」,此健康三力與企業經營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林美秀院長特別強調,體內抗壓荷爾蒙是否平衡,與企業人士們的身心抗壓能力、情緒穩定、果斷的決策判斷能力等均有關聯。而各器官的健康狀況、乃至於性荷爾蒙的衰退、飲食營養失調、運動不足或過多、睡眠障礙、免疫發炎等種種因素,都影響企業人士的體力衰退。因此,聯欣診所除了長期關注健檢報告變化,也相當重視抗壓荷爾蒙(DHEA-S)及自由基 (丙二醛MDA)兩大亞健康指標。林美秀院長也提醒民眾,定期健檢就是良好的第一步,並以此為基礎並在自身源起點上瞭解飲食、生活型態與數據的連動,再經由專業醫師的建議,加以調整並具體落實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才能真正預防疾病的發生,達到預防醫學真正的意涵。

息肉自己除 小心壞死感染、血流不止

息肉自己除 小心壞死感染、血流不止#息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0多歲男性想去除腹股溝息肉,自行於息肉根部綁線,3天後息肉紅腫疼痛就醫求助。另一名30多歲女性欲去除頸部息肉,也在息肉根部綁線,數天後疼痛難當求醫。兩例都自行綁線造成息肉缺血性壞死,若未及時就醫,恐引起局部組織感染。有些民眾以為息肉去除很簡單,自行拔除或剪除可能造成血流不止及感染,不可不慎。息肉常見於30歲以上成年人 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皮膚息肉又叫做垂疣,台語俗稱懶散肉,是一種良性的軟纖維瘤。常見於30歲以上的成年人,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老年人發生率高達60至70%。息肉好發部位為頸部、腋下、眼皮、腹股溝等處。外觀呈膚色、表面光滑或有溝紋、質地柔軟,大小可從0.1公分至數公分。小顆息肉數量可多至上百顆,大顆息肉有柄連接皮膚,可以單一出現。息肉若過大扭轉造成紅腫脹痛 需就醫處置息肉發生的原因除了年紀,可能跟個人體質、肥胖、懷孕及長期摩擦有關。息肉通常無症狀,有時頸部息肉勾到衣服領子或項鍊可能引起不適,偶爾較大息肉梗部扭轉造成紅腫脹痛就醫,就必須把息肉去除以緩解症狀。潘企岳主任表示,小顆息肉有時會被誤認為病毒疣,兩者臨床也容易和另一種稱為黑色丘疹性皮膚病的棕色丘疹(脂漏性角化症的一種)混淆,須注意做區分。息肉是良性增生、無傳染性,通常毋須處理,若有症狀或美觀因素才考慮去除。去除方式依照息肉大小而不同,小顆息肉可雷射或電燒去除,大顆息肉則以手術切除。切莫自行綁線或剪除,以免造成組織壞死感染或血流不止。

上班族注意!大腸長息肉4大壞習慣

上班族注意!大腸長息肉4大壞習慣#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大腸癌連續10年成為國內癌症罹患人數榜首,每年新增逾1萬5千名病例。台灣癌症基金會於近日調查中發現,大腸瘜肉患者依生活習慣差異,存在腸瘜肉好發聚落,歸納出「腸『瘜』4操人」族群。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倡「正腸3步驟」,(1)多吃蔬果少紅肉、(2)菌相平衡補好菌、(3)主動篩檢勤運動,提醒職場上班族也要避免自己的腸道悄悄成為棲「瘜」地。大腸瘜肉好發4大族群 亂食、加班、久坐、晚睡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全台2565位25至59歲上班族進行「大腸瘜肉問題與生活聚落調查」,歸納出大腸瘜肉好發4大聚落,包括:路邊攤/夜市、工業區/科學園區、沙發、電影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腸瘜肉患者常飲食不定時定量、工時超長、喜愛熬夜、久坐不動,歸類出以下「腸『瘜』4操人」:1)亂食控/47.9%患腸瘜上班族有吃宵夜習慣,患腸瘜上班族也常見用餐時間不固定,亂食狀況亦比無大腸瘜肉者多17.3%。患腸瘜上班族嗜吃消夜、吃飯時間不固定,不正常的飲食習慣讓腸道堆積負擔。2)超時苦工/高達90.2%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每周工作時數超過40小時。7.7%患腸瘜上班族每周工時達60小時以上(平均每日工作達12小時)。3)沙發王/在家熬夜時,73.7%患腸瘜上班族會長時間上網、久坐不動。患腸瘜上班族中,有37.1%的人表示工作時常需久坐、少有走動機會。4)夜影俠/患腸瘜上班族中,一週有3天以上熬夜至12點後才睡的人高達70.6%。而患腸瘜上班族睡眠時間普遍亦較短,未睡滿6小時者佔66.5%,較未罹患腸瘜肉者多了12.8%。大腸癌前身為大腸息肉 提早篩檢揪出病變賴基銘執行長表示,大腸癌前身即為大腸瘜肉,若能提早篩檢,找到癌前病變,預防大腸癌發生。國際最新研究亦顯示,腸道菌相平衡,有助抑制大腸癌發生。若有便秘、消化不良困擾,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張瑀芳建議飲食可遵循「蔬果彩虹579」原則攝取足量蔬果,也可透過具國家健康食品認證的優酪乳,搭配高纖維的蔬果如香蕉、地瓜等補充好菌方式保養腸道,維護腸道菌相平衡及健康。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倡「正腸3步驟」,在不正常的生活作息中,仍能維持腸胃健康:(1)多吃蔬果,少紅肉:飲食均衡、用餐定時,減少高油烹煮與紅肉攝取,提高蔬果攝取量。(2)菌相平衡,補好菌:提高排便順暢度,攝取優酪乳、地瓜及香蕉等高纖維質食物。(3)主動篩檢,勤運動:無論是否有家族史,建議50歲以下民眾,應主動進行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並養成運動333習慣。

預防大腸長息肉 少吃紅肉、加工品

預防大腸長息肉 少吃紅肉、加工品#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民眾以為大腸息肉只發生在成人身上,然而近日報導指出,1名4歲孩童排便時血便,就醫檢查後發現大腸息肉,為幼年型息肉,發生率約3%。近年來大腸癌發生年齡層不斷下降,1歲以上的孩童就應開始補充均衡各類食物,提醒民眾定期安排大腸鏡等相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2種膳食纖維 加速排便、降低肥胖率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表示,大腸息肉及大腸癌的發生率增加,恐怕與膳食纖維的攝取不足有關,蔬菜及水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包括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和可溶性膳食纖維2種。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可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便、減少腸道疾病。可溶性膳食纖維可吸收腸道中水分,形成網狀結構,阻礙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吸收,故有降低肥胖率、高膽固醇、高血糖及高血壓等功能。少吃紅肉、高脂肪食物 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針對較無法正常攝取蔬果量的外食族群,建議可找自助餐廳,選擇多樣蔬菜,包括葉菜類、根莖類、菇蕈類蔬菜。咀嚼不良的年長者,建議可將蔬菜切碎,或是打成蔬菜泥後加入主食。兒童若不喜歡吃蔬菜,建議家長可將蔬果打汁加上牛奶煮成濃湯或布丁,或加入起司做成焗烤。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少吃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多吃高纖食物、正常作息、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等都能預防大腸息肉發生,但仍應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即時發現病灶並且將息肉切除,降低癌變機率。孩童長大腸息肉雖較少見,但不容輕忽。孩童若出現血便、腹痛、排便型態改變,應尋求專業醫師診療。

血便以為便秘 女童大腸長息肉!

血便以為便秘 女童大腸長息肉!#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4歲的小女孩一直有血便問題,曾至診所就醫,使用軟便藥治療但改善有限。至醫院進行小兒大腸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在大腸橫結腸中段有1個約0.8公分的息肉,息肉切除術後追縱7個月未有血便狀況,報告顯示為良性增生的「幼年型息肉」。兒童大腸直徑較窄 需用專用內視鏡新竹馬偕醫院小兒腸胃科主任連啟宏表示,小兒專用大腸內視鏡檢查設備,可提供3個月以上嬰兒到6歲兒童專屬的大腸內視鏡服務。年齡較小(或20公斤以下)的兒童大腸直徑較窄,必須使用管徑較細的兒童專用大腸鏡。小兒大腸鏡管徑較細,彎曲度與彈性也比成人大腸鏡好。兒童器官、體型小,處置精細度比成人要求更高。常見的下消化道影像學檢查包括大腸內視鏡、放射線科的下消化道鋇劑攝影,或核子醫學科的腸胃道出血掃描,各有不同原理、適應症及檢查時機。大腸鏡雖屬侵入式檢查,但能直接檢視大腸黏膜組織,能同時檢查及治療。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大腸鏡是重要的診斷工具。兒童少見大腸疾病 血便、腹痛速就醫病童接受大腸鏡檢查前,須配合進行低渣飲食。兒童,服藥反應快,會安排病童住院1天,於院內執行藥物清腸、禁食等準備並給予靜脈輸液維持體力。兒童耐痛度較差,檢查時會給予止痛鎮靜藥物並確認病童熟睡後才開始檢查,檢查期間及術後觀察生命徵象、包括心電圖、血氧及血壓,待完全清醒後才能進食返家。連啟宏主任表示,兒童大腸疾患發生率遠低於成人,幼年型息肉發生率約3%,多是單顆、偶發的良性病灶。臨床兒童最常見的下消化道出血是因便秘造成肛裂出血,多攝取蔬果及充足水分,並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預防便秘。家長可提高警覺,孩子有血便、腹痛、慢性腹瀉等症狀,盡快帶孩子到兒童胃腸科鑑別診斷。

解便不順 腸道有菜花狀息肉!

解便不順 腸道有菜花狀息肉!#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期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藝人豬哥亮都因罹患大腸癌病而逝。父親節快到了,預防勝治療,別忘提醒父親做大腸癌的篩檢。56歲的李爸爸因解便不順,加上家族史有腸道腫瘤病史,擔心罹癌因此接受大腸癌篩檢。透過影像學檢查發現腸道長了第三期的惡性腫瘤,腸道因為受到擠壓,加上旁邊有菜花狀的贅生物,所以才會造成解便不順現象。有鑑於台灣及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大腸癌均分別是第一名。腫瘤被擠壓像蘋果核、腸道狹窄有贅生物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醫師巫慶仁指出,影像學檢查發現患者腸道已出現局部被壓迫現象,所以影像學檢查發現腫瘤因為被擠壓,看起來像蘋果快被吃光、僅剩下蘋果核的樣子,而大腸鏡檢查中看到局部腸道管腔狹窄,有菜花狀不規則贅生物,建議這位患者必要時及早接受手術治療。5撇步預防大腸癌由於台灣10大癌症中,大腸癌已連續蟬連9年位居第1位,最近的國健署公布的資料顯示中,大腸癌又同時是台灣男性10大癌症的第1名,巫慶仁醫師特別提醒,預防大腸癌的5個撇步,包括:1) 家族史/要注意自己有沒有腸胃道腫瘤的家族史。2) 飲食習慣/少吃煙燻燒烤食物,及醃製品,過多添加物的食品、高油脂、紅肉類及酒精。補充足夠水分及多吃蔬菜纖維。3) 解便習慣/注意自己大便習慣在3-6個月中是否改變,容易便秘或是腹瀉,大便形狀變小條,反覆有血沾在糞便外。4) 其他症狀/雙側鼠蹊部是否有慢性淋巴結腫大不消、體重是否減輕,容易肚子悶脹、吃不下等。5) 運動/可促進代謝、促進腸胃蠕動、促進排便,排除代謝物及治癌物質。大腸癌早期發現存活率可達90%以上巫慶仁醫師表示,國民健康署提供50歲到未滿75歲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做最基本有效的檢查,如果有問題,就會轉診建議做大腸鏡或是下消化道攝影等進一步的檢查。而大腸癌及早發現與治療,分期屬於第一期及第二期,平均5年的存活率可達到80%-90%以上。如果到發現為第三期可能會降到50-60%,如果晚期發現為第四期,5年存活率會降到約1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