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

大腸癌大作戰! 有家族史建議30~35歲開始篩檢

大腸癌大作戰! 有家族史建議30~35歲開始篩檢#息肉

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數也逐年上升,大腸(結腸)通常被區分為五個節段,分別是: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就癌症發生的機率來說,直腸長度最短,但發生機率最高(約為30%)。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血液腫瘤科 - 歐偉仁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多樣化,也容易與痔瘡、習慣性便秘、減肥成功…等混淆,當出現下列症狀時,例、大便帶血、肛門出血、大便排不乾淨的感覺、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得較細、體重減輕、貧血、頭暈、疲勞、腹痛…等,就要提高警覺了。千萬不要忽略早期症狀,而延誤救治機會。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很多,從家族性遺傳、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等均有明顯證據。一般而言,癌症發生多在中年以後,且多為偶發性,少有家族遺傳。如果癌症的發生年齡較早、侵犯多位家族成員、體內多處器官…等,要及早提高警覺。歐醫師建議,一般民眾無家族史,可以從40歲開始,每年接受直腸指診;五十歲開始,每五年檢查糞便潛血檢驗和乙狀結腸鏡一次。如果具有家族史,應依照個別狀況不同與醫師討論,提前至30~35歲開始篩檢。大腸直腸癌治療,基本方法有三:手術、化學治療(含標靶治療)及放射治療。手術除了切除原發部位的癌症之外,還包含腸造口以及轉移部位的切除。放射治療一般用於直腸癌,因為直腸有腹膜固定住,照射時不會漂移造成無病部位放射線暴露。歐醫師表示,化學治療在早期癌症階段,以『治癒斷根』為目標;晚期癌症則以『症狀解除』、『拉長復發或惡化時間』、『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為主。化學治療傳統主要成分是 5-FU 與葉酸,近期開發的 Oxaliplatin 與 Irinotecan 與前兩者藥物合併使用,可以產生更好的療效。至於標靶治療(Avastin 與 Erbitux)則是以藥物接合癌細胞膜的接受器,對細胞質與細胞核內的化學訊號產生干擾,為病人帶來延長存活的機會。歐醫師強調不管是哪一種用藥,都必須與主治醫師討論後決定,量身打造,而不是如同在超級市場選購物品一般。但願每位民眾都能提高警覺,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的機會。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檢查?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檢查?#息肉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若有下列情形者,建議應該接受大腸鏡檢查:● 有懷疑大腸癌之上述症狀者。● 潰瘍性大腸炎之患者。● 年紀大於五十歲,大便潛血反應陽性者。● 曾經罹患大腸腺瘤、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之患者。● 家族史有大腸癌、遺傳性多發性腺瘤、遺傳性非多發性腺瘤及大腸直腸癌在接受大腸鏡檢查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大腸排空準備,也就是將大腸內殘餘的糞便完全清除。若能做到完善的大腸排空,則可減少病患接受大腸鏡時的不適感,同時更重要的是,可降低大腸息肉及早期大腸癌的誤診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張君照醫師指出,目前大腸癌的檢查,各大醫院大多採用電子內視鏡,其長度約130至160公分,可由醫師單人操作,或者加上一位助手採雙人操作。此外,目前世界上的趨勢逐漸採單人操作,單人操作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大腸過度伸長及插入時過度用力所造成的疼痛感。目前有所謂的「無痛性大腸鏡檢」,其實是以麻醉的方式,使患者暫時失去意識,以減少疼痛不適感。不過,「無痛性大腸鏡檢」也有其缺點,包括1.因麻醉所造成之心肺功能抑制;2.因病患不會反應疼痛感而相對增加腸穿孔之風險;3.必須自付麻醉的費用。大腸癌可治癒嗎?張君照醫師表示,大腸癌依照癌細胞侵犯的程度可分為四期,第一期可侵犯到大腸壁的肌肉固有層,第二層侵犯整層的腸壁、腹膜及附近相鄰的器官。以上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大腸癌,均沒有淋巴結的轉移。第三期為侵犯整層大腸壁並有淋巴結的轉移,第四期則為遠處器官的轉移,例如肝、肺等。大腸癌各期的五年存活率約為八十五%,六十%、四十%及五%。所以可以了解到,大腸癌愈晚期其治癒情形愈差。近年來在日本的研究發現,若是早期大腸癌只侷限於黏膜處,可以經由內視鏡黏膜切除術來治療,其治療率高達百分之百,而且病患不需要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一部分的大腸,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但若有淋巴結的侵犯,則必須接受化學治療或合併放射治療。「預防勝於治療」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預防及治療大腸癌的不二法門。目前有許多研究發現,第二型環氧化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所以有許多臨床試驗正在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阿斯匹靈,來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及大腸息肉變大。此外,多吃青菜蔬果以及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更是重要。張君照醫師提醒,屬於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息肉或是只侵犯黏膜層的早期大腸癌,則可經由內視鏡治療,達到良好的預後效果。

息肉大小與大腸癌有關?

息肉大小與大腸癌有關?#息肉

大腸癌依據其外型及發生機轉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隆起型惡性腫瘤,第二類為扁平或凹陷型惡性腫瘤。由於前者佔大腸癌的大部分,且是由大腸息肉轉化而來。後者與基因突變有較密切關係,可能是直接經由黏膜細胞的惡化而發展為大腸癌。總之,大腸癌的發生主要和年紀、飲食及生活習慣、炎性大腸病(如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疾病)、遺傳等因素有關。常見大腸癌的症狀,包括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裡急後重、腹脹、腹部摸到腫塊、貧血、體重減輕,但必須注意的是,早期大腸癌幾乎完全沒有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君照醫師提醒,對於大腸癌高度危險群,必須接受大腸癌的篩選。大腸癌的篩選大多採用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再加上乙狀結腸鏡的檢查,但是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告,若只做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及乙狀結腸鏡的檢查,仍有二十五%的患者無法發現已罹患大腸癌。張君照醫師指出,因為有一部分大腸癌發生的位置,是在右側的大腸(包括升結腸及盲腸),而乙狀結腸鏡的檢查無法深入此處。此外,根據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的報告,近年來,右側大腸癌的發生率有相對增加的情形。所以,大腸癌的篩選必須依賴完整的大腸鏡檢查。雖然下消化道鋇劑雙重造影,也可做為大腸癌的篩選,但其缺點是,對大腸息肉或早期大腸癌的檢測率低於大腸鏡檢查,且無法取出病灶組織,進一步做病理切片檢查。息肉大小與大腸癌有關嗎?根據研究,大腸息肉轉變為惡性大腸癌的機會,與息肉大小有關,息肉愈大,罹患惡性大腸癌的機會也愈大。若息肉小於二公分,有八~十五%機會可能轉變為大腸癌,息肉為二公分及三公分以上者,為大腸癌的機會分別為十四~二十二%及二十一~三十三%。張君照醫師表示,所以若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最好能取出部分組織或接受大腸鏡息肉切除術,做完整的病理切片檢查,以判斷是否有惡性大腸癌存在及癌症侵犯的程度。

輕輕一碰就骨折?小心骨鬆要你命!

輕輕一碰就骨折?小心骨鬆要你命!#息肉

前第一夫人日前意外骨折的新聞,引起許多民眾對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議題的重視。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文哲醫師表示,門診中經常遇到相似的案例,這幾天就有一位長期臥床的脊椎損傷患者,只因為看護進行例行性的搬動,就發生大腿骨折的意外。這種輕輕受到外力碰撞就導致骨折的案例在臨床上其實很常見,而最主要發生的原因,其實就是平常感覺不出來的「骨質疏鬆症」。陳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沉默殺手,經常導致髖部、脊椎等部位的骨折,而復原的時間及耗費的醫療支出更是無法想像。以髖關節骨折來說,每年就花掉健保巨額的經費,造成龐大的社會成本之餘也為患者家人帶來沉重的照護負擔。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老年人一旦發生骨折,約有高達20%會在骨折發生一年內死亡,超過40%必須長期仰賴他人生活。另外,曾經發生脊椎骨折的患者也要擔心第二次骨折的問題,據統計,脊椎骨折患者發生二次骨折的機率,比其它未曾發生過骨折的人高出4至5倍。若要有效預防骨鬆導致骨折的發生,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國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僅有15%接受治療,國人對於骨質疏鬆症的危機意識可說是嚴重不足!其實,骨質疏鬆症只要按部就班治療是一種可控制的疾病,目前已有許多治療藥物供選擇,在主要的鼻噴、口服及針劑三大類型中,患者最常使用口服式藥物。然而這些藥物必須遵守諸多服用上的限制較不適合癱瘓、長期臥床,以及腸胃道不好的病人,或是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以及記憶力較差的老年人。因此,醫師往往會建議這類患者使用針劑式的藥物來治療骨鬆。陳醫師表示,不管選擇哪一種藥物,骨鬆的治療目標還是需要患者長時間的配合用藥才能達到明顯的效果,但陳醫師也表示,能達成這個目標的患者人數實在少之又少,患者一旦停止服藥,骨鬆就會持續惡化。陳醫師也透露,為了降低患者治療上的不方便,今年預期將會有一年只需施打一次的骨鬆藥物上市,屆時除了可以提供骨鬆患者一個更方便的選擇以外,也可以幫助改善患者中斷治療的問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