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

想當腸勝軍 「正腸」3步驟必做

想當腸勝軍 「正腸」3步驟必做#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打好腸道基底,選擇好菌、蔬果就對了!39歲的李先生因為擔任建築工程人員時常加班,平時不在意營養是否均衡,也愛吃宵夜,因此常有便秘情況,後來更因為血便就醫。後來遵照醫師的建議,下班後多吃蔬果,自己也會在用餐後喝一瓶優酪乳讓好菌幫腸為打底,讓腸胃順暢、定期排便。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多吃蔬果、菌相平衡、主動篩檢的「正腸3步驟」才能「腸」保健康。正腸3步驟 化身「腸勝軍」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全台2,550位25至59歲上班族進行「大腸瘜肉問題與生活習慣調查」,有超過4成表示有便秘情況,且有42.6%上班族自認腸胃缺乏好菌。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表示,忙碌的上班族常忽略飲食均衡,恐增加大腸瘜肉的風險,有腸胃不適問題者,學會「正腸3步驟」,就能化身「腸勝軍」:1) 多吃蔬果,少紅肉/飲食均衡、用餐定時,減少高油烹煮習慣與紅肉的攝取,並提高蔬果攝取量。2) 菌相平衡,補好菌/提高排便順暢度,攝取促進腸道蠕動的食物(例如優酪乳、高纖維質食物),減少糞便停留腸道的時間,降低壞菌與毒素影響的機率。3) 主動篩檢,勤運動/無論是否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家族史,鼓勵五十歲以下年輕民眾主動提早進行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並養成運動333習慣。讓「正腸3步驟」在拚經濟的同時為健康把關,也減少因為生活作息的不規律對菌相平衡的影響,降低大腸瘜肉與大腸癌發生的風險。保腸保胃 口味清淡、低油、多蔬果建議民眾飲食上遵循「蔬果彩虹579」外,也可以用補充好菌的方式,透過保腸保胃、通過國家健康食品認證的優酪乳,搭配日常飲食口味調整為清淡、低油、多蔬果的烹調,讓好菌與蔬果為自己的腸道健康打好基礎。

基因突變致腸癌 息肉切除恐再復發

基因突變致腸癌 息肉切除恐再復發#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國人外食多,常常高油高鹽,導致罹患大腸癌的人更勝過死亡率第一名的肺癌,醫師表示,大腸癌的發生與遺傳、飲食有關,然而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治癒的機率比其他癌症來的高。APC基因突變 大腸癌機率爆增國泰綜合醫院腸胃內科簡乃宣醫師指出,大腸癌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包含基因、日常生活層面等,而造成癌症的主要原因,就屬於基因的突變,當身體中的「APC腫瘤抑制基因」發生變化,其發生大腸息肉的機率大增,進一步就會形成所謂的大腸直腸癌。一旦基因發生突變,就算將息肉切除,仍然會有復發的機率,因此有家族史,以及曾長過息肉的民眾,都是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被列為應定期追蹤的對象,他也提到,追蹤的時間不一定,依息肉切片報告中,惡性細胞的比例決定,從半年到3年或5年都有可能。日常生活中,則可能受到外來的刺激,包括飲食高油脂、吃太多紅肉、抽菸、喝酒、糖尿病等都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另外飲食纖維攝取不足,造成腸道中的廢物無法排出,堆積在大腸中,也會導致大腸癌風險跟著提高。初期症狀不明顯 免費篩檢好安心簡乃宣醫師表示,目前仍以遠端的腸癌較為常見,初期可能會有大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糞便不成形或變的稀水狀、有便意卻上不出來、糞便有血、體重減輕等,但如果腫瘤在近端大腸,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因此,政府提供50~75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醫師呼籲大家務必把握自己的權益,定期檢查,他也強調,國人飲食西化,罹患大腸癌者的年齡有下降的趨勢,保持生活正常、多攝取高纖蔬果、減少紅肉、高油脂食物,並且多運動,以期有效預防大腸癌。

女子月經量多又貧血 竟是子宮內長瘜肉

女子月經量多又貧血 竟是子宮內長瘜肉#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42歲許小姐,平常月經持續十天,出血量多且有血塊,使用夜用型衛生棉仍時常有溢出情形,近半年來狀況更甚,引起頭暈及全身無力,至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血色素過低呈現嚴重貧血,陰道超音波顯示子宮腔內有多顆腫瘤,懷疑該病患乃因子宮腔內腫瘤導致經期過長及經血過多引起嚴重貧血,進一步安排子宮鏡檢查,發現子宮腔內有多發性瘜肉,進行子宮鏡手術切除後順利康復,此後月經量正常,不再有貧血的症狀,生活品質大為改善。子宮不正常出血原因多   經期過長量多須注意衛福部台南醫院婦產科廖倖玲醫師表示,正常月經週期間隔天數約21至35天,平均行經期天數約5至7天。若超過七天即為經期過長,而經期過長或量過多易導致貧血,可能引起頭暈、四肢無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昏倒等。一般來說,子宮不正常出血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子宮內瘜肉、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子宮內膜增生、甚至是子宮內膜癌所造成,有症狀時不應忽視,可藉由子宮鏡真實呈現子宮內的狀況,早期切片診斷並加以治療,以免延誤了病情。而子宮鏡手術屬於內視鏡手術的一種,適應症包括子宮不正常出血、子宮腔內腫瘤,如瘜肉、肌瘤等,因無傷口能減少產生併發症、無術後腹內沾黏等問題。 

驚!天天吃薯條漢堡 19歲男長4公分腸息肉

驚!天天吃薯條漢堡 19歲男長4公分腸息肉#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由於息肉早期沒有明顯的徵兆,許多患者直到腹痛、血便等異常症狀到醫院檢查後,才知道已有息肉產生。就有一位19歲男生,因腹瀉又伴隨劇烈腹痛求診,檢查發現竟長了四公分的大腸息肉,令醫師感到訝異,詳細問診後才發現原來患者每天早餐都是以漢堡、薯條為主,加上父親也曾罹患大腸息肉症,醫師呼籲,除了飲食的重要,大腸息肉症多有家族性,一定要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治療。飲食不均+久坐 息肉偷偷長你不知聖馬爾定醫院腸胃肝膽科羅清池醫師表示,患者求診時已腹瀉一周,加上強烈的腹痛,實在忍不住只好來掛門診,原本以為是感染到現在流行的諾羅病毒,在醫師建議下做大腸鏡才發現,主因是乙狀結腸內長了一顆4公分有如乒乓球大小的息肉,所幸檢查後為良性,當下就進行切除。所謂大腸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好發在乙狀結腸、降結腸與直腸。羅醫師指出,患者習慣性的早餐選擇都以早餐店或速食店的漢堡薯條為主,加上工作關係需要長時間開車,水分蔬果攝取不夠,導致息肉隱隱生成。息肉超過2公分要當心  易有癌化可能一般常見的息肉大約在1公分以下,像患者已經長到4公分大小算很少見,且超過2公分就有20%為惡性息肉,愈大的腺瘤也愈有癌化之可能。雖然患者已進行切除,但醫師建議每一年還是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以免復發。除了體質、家族性遺傳外,飲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建議多攝取高纖維食物,規律運動,多喝水,使腸道維持正常蠕動,並養成每日排便習慣,降低息肉生成的機率。 另國健署目前針對50到74歲的民眾,提供政府補助每兩年可至醫療院所或衛生所的免費大腸癌篩檢。羅醫師也提醒,大腸鏡檢查能精準篩檢癌症與發現息肉之蹤跡,切勿因沒有明顯徵兆或自恃體質良好而忽視檢查的重要性。

悚!國人平均每五人 一人有高度癌化腸瘜肉

悚!國人平均每五人 一人有高度癌化腸瘜肉#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大魚大肉,蔬果皆拒,高油高脂,不是油炸就不吃,讓全台民眾皆壟罩在大腸癌的烏雲之下!根據統計,大腸癌一直是所有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其中,腸瘜肉則是罹癌的前兆,也因此在篩檢觀念的日漸普及下,做大腸鏡的人數也愈來愈多,而根據健檢中心的統計竟發現,平均每五人之中,就有一人有高度癌化風險的腺瘤型腸瘜肉,數字已然達到驚悚級。大腸癌警報響起 年齡一過30歲更須注意消化內科醫師鄭乃源指出,101~103年共26,674筆大腸鏡數據顯示,高達24%的受檢者具有高度癌化的腺瘤型瘜肉,亦即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隨時都可能罹患大腸癌。進一步分析受檢者腺瘤型瘜肉生長位置發現,在屬於左側的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處有瘜肉者過去三年平均值為48%,右側大腸處有瘜肉者為52%。鄭乃源指出,預防大腸癌,民眾應注意,體重遽變、解便習慣改變、血便等3種不同的情況發生,如果有,表示腸胃可能亮紅燈,需儘速安排無痛大腸鏡檢查。他建議,從30歲起民眾就應安排每年進行完整腸胃道篩檢,項目包含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如果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或體重過重,尤其是BMI(身體質量指數)≧24者,屬於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更應積極接受篩檢,早期發現病灶,才能把握治療時機。

飲食習慣改變!高達三成四民眾大腸長瘜肉

飲食習慣改變!高達三成四民眾大腸長瘜肉#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健診機構分析近三年,三千筆的資料顯示,我國民眾大腸鏡與乙狀結腸鏡檢測,發現腸道有異狀的比例,至去年為止,竟高達九成五的民眾都出現異常。異常且有瘜肉者,也上升至三成四,肝膽腸胃科醫師納祖德指出,因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罹患大腸癌的病患居高不下,不只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就連病情發展也更為快速,建議四十歲以上的民眾,每年定期做大腸鏡篩檢,另有家族史的民眾,千萬需更加留意。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治癒率仍高納祖德說,腸道異常包含痔瘡、發炎、瘜肉等情況,若發現瘜肉需多加警惕,若為腺性瘜肉,建議需盡速切除以防大腸癌上身。他解釋,大腸癌初期無症狀,不但病人容易乎略,且糞便潛血檢測有可能會呈陰性反應,錯失治療良機。大腸癌0期發現5年存活率為86%,到了4期後即剩12%,不只存活率跳躍式下降,且後期處理可能會在腹部用人工肛門,加上種種醫療相關費用,不只對身體與心理造成影響,同時加重經濟上的負擔。飲食習慣改變 大腸癌年齡層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大腸癌雖好發於5、60歲的長者,但因為飲食西化以及現代人常見混亂作息(包含睡眠、用餐、運動時間等)等原因,3、40歲發病者變多,且較為年輕時發病,可能因為細胞較活躍的關係,讓癌化的進程比長者快,是一大隱憂。納祖德表示,他曾經遇過一名大腸癌患者,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不煙不酒,在四十多歲時罹患大腸癌。所以不應自認年輕,就疏忽大腸鏡的重要性。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更需小心預防。 

驚!大腸癌6度蟬聯 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

驚!大腸癌6度蟬聯 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癌症時鐘快速轉,據國民健康署日前公布2011年最新資料,每5分鐘40秒就有一人罹癌,比前一年快了8秒。其中大腸癌發生人數再創新高,6度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醫師表示,導致大腸癌發生的重要因素,還是來自於國人飲食西化,加上工作壓力、長期作息不規律等,久而久之就會增加大腸癌前兆的瘜肉好發率。近年來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持續居高不下,花蓮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賴煌仁醫師表示,罹癌年輕化也是一大隱憂,雖然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但從花蓮慈濟醫院近3年來的統計資料也可發現,50歲以下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率,也從10%上升至13%~14%之間,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愛吃燒烤、作息不正常 當心腸癌先找上你目前大腸直腸癌患者年輕化應與飲食、環境改變有關,像是長期喜歡吃燒烤、紅肉,或是加工肉類與高脂肪等食物有關;加上工作壓力、長期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等因素,久而久之就會造成體內出現問題,使腸道菌數大量減少,影響腸胃道健康,增加瘜肉好發的機會。定期篩檢別忽略賴煌仁醫師也提醒民眾,若是有排便出血、排便習慣不正常、腹脹、腹痛、貧血、疲勞及黃膽等不正常現象的人,一定要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外,若是曾患有大腸直腸癌且接受手術治療的人、或有家族史的人,更應積極接受大腸直腸篩檢。

好重要!加入篩檢行列成為人生勝利組

好重要!加入篩檢行列成為人生勝利組#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台灣消化醫學會今日發布一項長達10年的監測研究結果,發現「癌症事前篩檢」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的風險,其中大腸直腸癌的死亡風險可以降低10%,且有做篩檢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大腸癌,可惜的是,目前的篩檢率僅33%,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有做真的有保佑」!學界跟政府共同呼籲50-74歲的民眾把握每2年1次「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免費篩檢服務。台灣消化醫學會副秘書長暨台大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邱瀚模醫師表示,癌症的死亡率可以經由一項方式(篩檢)顯著減少,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提高大腸直腸篩檢率需要更多人一同推廣;目前大腸直腸癌已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更是死因第3位,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大腸直腸癌防治最重要的原則,且不同期別的存活率更是不一,越晚期發現,存活率越低,如0-1期大腸直腸癌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而第3期才發現者存活率僅56.9%。篩檢率、參與率高 死亡率就降低 邱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研究指出,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比例每多1%,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則降3%,因此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向,民眾的篩檢率、參與率越高,越能降低罹患風險。除此之外,篩檢的好處不僅有明顯較佳的存活率外,還能盡早發現大腸直腸癌前病變,如息肉、腺瘤需要5-10年的病程演變為大腸癌,所以提早發現切除息肉與治療,能減少發生不可逆的風險。採樣方便、採檢過程簡單、敏感度高 有效篩出高危險群目前「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對於大腸直腸癌的敏感度高達8成,但仍有些腺瘤(癌前病變)和早期癌可能因為只有輕微出血,未被糞便潛血檢查偵測到,因此唯有藉由2年1次的反覆篩檢才能避免重要的病灶被遺漏;可惜的是,約有3成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患者,因種種原因未進一步接受大腸鏡確診檢查,錯失治療契機。針對民眾調查沒有意願進一步做大腸鏡篩檢的原因,最主要是過於忙碌,且接受大腸鏡篩檢過程容易產生不適、疼痛,有時甚至需要麻醉,更是排斥的因素;而有些民眾是根本不知道篩檢的重要,因此更需要政府部門和消化醫學界通力合作,提倡篩檢的重要性,造福國人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