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

失親之痛如何解 必經「悲傷5階段」

失親之痛如何解 必經「悲傷5階段」#心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能救救我嗎?我好像溺水了,水淹過我的咽喉,我快要窒息了!」打這通電話求助的人,他並非在海邊或泳池,而是喪親的苦痛折磨著他,他的心靈在求救……說不出口的傷 最痛苦「許多喪親、喪偶的人會有憂鬱的傾向,他們需要時間沈澱自己、重整身心,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悲傷,而我們的存在,就是陪伴失親的喪偶者度過難熬的時刻,重新看到自己的價值。」臺北市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以下簡稱一葉蘭)理事長郭秀敏說,在這裡大家都有相似的生命印記,我們因愛而困頓,也因愛而重生。哭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來沒有人想過,枕邊人真的會離開……過去是相知相惜、同甘共苦也好;還是偶有爭執、總是拌嘴也罷。當我們用心去愛一個人多少,那永別的傷痛,就有多深。依據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的「悲傷五階段」理論,無論是照顧者或是被照顧者,都會歷經五種心情轉折:1)否定2)憤怒3)討價還價4)沮喪5)接受當另一半離開以後,也需要有人支持、陪伴,一起走過恍如心靈黑夜的悲傷時期。一葉蘭理事長郭秀敏說,協會成立二十年來,發現對於許多人而言──「哭泣,原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知另一半離開的當下,心裡會啟動保護機制,把自己「封閉」起來;可是接下來的沈澱期,悲傷會如影隨形似地、不時在內心翻湧。可是這時的自己,卻不願讓悲傷有出口,有時是自己的壓抑,有時卻是他人的「要求」。白天不懂夜的黑 其實每個人都會害怕「悲傷與死亡,是社會最容易逃避的課題!尤其是『喪偶』,一聽就覺得觸霉頭。大家喜歡正面、歡樂、愉快的感覺或氣氛,這是人之常情,但所謂的『負面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接受悲傷的存在,才能放下悲傷。」郭秀敏感同身受地表示,許多人在安慰時,因為不知要做何反應,容易脫口說出:「不要再哭了」這反而讓喪偶者糾結、沉重的情緒無從紓解。悲傷不會無止盡 一定能走出來「不過,我也常說,社會需要學習面對悲傷,喪偶者本人也需要學習。接下來的『第二人生』最終只能靠自己走出來。」郭秀敏說,安慰是一門同理心的藝術,我們每一個人都還在學習的路上,多給彼此一些時間,讓「離別」成為一份,引領大家都變得更成熟的禮物。「講得出來就沒事,說不出口的,才會讓人得『內傷』」。你想想,放進冰箱許久的食物,即使是新鮮蔬菜也會腐壞;何況是那些很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的情緒呢?」郭秀敏提醒大家,逃避雖然有用,卻不是永遠都行得通的方法。想要陪伴父母、家人,就是多傾聽他們說話,想哭就哭,不要「淚往心裡吞」。經濟無助 會讓悲傷加劇此外,死亡與悲傷很公平,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它都等同視之。所以,對於經濟條件本身就不富裕的家庭而言「喪偶」就是即刻的失去經濟支持,生活緊接著會無以為繼;此時的他們,悲傷的感受會更加劇,甚至根本沒時間「處理、沈澱情緒」。直至某天,才發現內心有個長期被忽略,而所形成的情緒黑洞。因此一葉蘭有協助喪偶者的資源轉介,期盼在重要的關鍵時刻,及時雨能灑在一顆渴求的心上。至於關心喪偶者的親友,要如何在生活中陪伴他一起走出來呢?理事長郭秀敏的老公已經離開她近四十年,她分享:「無論到幾歲,都要做自己的主人。」給往生者最大的禮物:活出自己的人生「和朋友多聚會、傾訴心情,繼續過往的專長和興趣,甚至是學習新的事物;像是廚藝、繪畫、旅遊等等,用熟悉的事物來趕走寂寞吧!一點一滴的,我們會再重新看見自己的價值。」郭秀敏說:「當放過自己時,就是生命轉彎處。」(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40歲後人際關係 「減法」更自在

40歲後人際關係 「減法」更自在#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至於四十以後的人際關係呢?不求歡情縱樂,只願真心淡然。可以長年不見,共席心心相印;可以相識天下,只與味投者飲。四十以後的人際關係,少了意氣風發的豪邁,多了看透人心的成熟;少了闊論高談唇槍舌戰,多了點頭微笑涵養的氣量。40歲以後的人際關係應該是「減法」既然如此,何妨不撿朋友不挑好壞,多多益善?有緣的交久點,Key合的交深些,就連壞朋友也可以看出真道行。反正最後不是生離就是死別,清風來去誰也礙不到誰,趁還有口氣活在當下,珍惜相合投緣的此刻。明天和意外,不定誰先到呢!四十以後的人際關係該是減法,被動一點,年紀有一些了,讓年輕人主動去。被動不是姿態高、眼界高,而是世道同精力共衰,沉默隱潛是老成世故的調調。不再主動爭取什麼了,無謂在生命的畫布上潑染,但願回歸原始色彩。別固執拉攏人際關係 得失不再具指標意義老見不到的人就別約了,老愛不上的人就別折騰自己了,老放不下的恨就別再耗費精神咒罵了。生命值得浪費的事很多,最後你會同意只保留給愛你的人。不管那是朋友、是情人,都是值得的人。閱人無數繁華過盡,心中的人譜既多且雜,就別分別算計了。得與失之間,隨著年紀漸長拉近了距離,輸贏不再有更多指標性意義。四十歲以後的人際關係,不畏拒絕也不憂人言,實實在在做自己。那是另外一個蛹之生。(本文摘自/懂你自己,才能做你自己/商周出版)

家人、物欲成「小三」 感情出問題

家人、物欲成「小三」 感情出問題#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善處理「第三者」的伴侶,經常在他們進入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之前,便已出現這一類措手不及的傾向。一個經驗老道的諮商師,通常可以從伴侶如何談及其他人,便隨即觀察或診斷出此類傾向與問題,其中最明顯的,不外乎他們如何在諮商師面前聊及對方的種種。不善於處理「第三者」 可能導致不健全的親子關係一般而言,這些伴侶會不斷將他們最首要的伴侶邊緣化,他們透過與他者或其他事物建立獨占而排他性的連結,來背叛對方。比方說,其中一位伴侶可能重視自己的姊妹更甚於自己的伴侶,而另一方則可能將酒精看得比自己的配偶還要重要。這兩個人通常都與他們的小孩建立一種不健全或扭曲的親子關係。對他們而言,親密伴侶都不是生命中最親近的諮詢者,也從不為彼此的人身安全與內在安全感付出任何努力。他們要麼無能為力去創建,或根本無法維繫真正的伴侶圈圈。可能原生家庭時 就讓孩子們隨意介入伴侶圈圈當然,他們都不是罪大惡極的人。事實上,他們不過就是正常而尋常的凡夫俗子,他們只是不懂得發展一種與他者的連結方式──所謂他者,意即自外於「他們倆」的那些人、事、物。他們並沒有連結於安全的愛。這些伴侶可能是孤島型特質或浪潮型特質,也或許純粹因為太年輕缺乏經驗。另外,也可能在他們年幼時,各自原生家庭的父母經常設下了錯誤的典範,屢屢破壞他們的伴侶圈圈而隨意讓孩子們介入,這些不適切的行為模式,使年長後的伴侶「有樣學樣」,以致混淆了成年後的伴侶關係。(本文摘自/大腦依戀障礙/橡實文化)

失去人生方向?第一步先別再逃避!

失去人生方向?第一步先別再逃避!#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靈性的觀念,說來說去總不脫那些,說久了自己都覺得像是口號般的不真實。除非你真的開始下決心行動,不然靈性永遠只是那個遙遠的救世主,跟你就是對不上頻率。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或是下一步何去何從,你需要的不是到處求神問卜或是找老師諮商,而是開始學會別再用頭腦創造出更多問題,來當作面對基本真實問題的逃避。很多人知道自己的問題 只是不想面對相信我,很多人根本就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什麼,只是不想面對。因為他根本就知道,解決的方式就是把眼下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把面對眼下責任當作唯一要務。比方說懶惰。明明有著遠大的夢想和目標,卻就是提不起勁,早上不起床、白天不做事、晚上不睡覺。懶散久了,連夢想也變模糊了,還以為自己找不到天命或是被什麼障蔽、被什麼卡到了。的確是被障蔽、被卡到了,只是來源不在外面,在自己。問那個自己最真的心,真不知道嗎?知道!只是不想面對,又要給自己一個不想面對的理由,於是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因為我還有什麼問題沒解決、因為我如何如何,所以……」這種自欺欺人的方式,或許連諮商老師都可以騙過去,卻騙不過自己,早晚自己要嘗那果實。一個人最好對自己老老實實,誰都能騙一輩子,只有對自己,連一刻都欺瞞不了。如果無法不比較 就讓自己更卓越另外就是比較計較。靈性知識教你不要比較,像是要你執行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活在二元世界的你,只要有人相、我相,就一定會比較。這其實無可厚非,只是當你明確地發現你實在做不到後,又因為如此,開始自責自己的無能為力,這時候靈性的知識就變成了擊潰你的魔咒。接受你就是會比較吧!然後告訴自己:「我要跟某人比較,他現在已經是Top了嗎?如果不是,有人是嗎?我有什麼方法可以超越他?」各位,我不是鼓吹比較計較,我是說,既然你拿不掉,那就找出這個人性中對你有力和有利的部分,去讓自己更卓越。(本文摘自/懂你自己,才能做你自己/商周出版)

因物質誘惑淪卡奴 換不到心靈滿足

因物質誘惑淪卡奴 換不到心靈滿足#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們每天在不同的場合和對象前「扮演」不同的角色。是的!人間一切的一切,你的身分與認同只是在扮演。無論那些角色衝突與否,都不是你。真正的你安居心的當下,與神同行。當你不再與身體、頭腦認同,世界並不會因此屈就於你,但是苦就離開了你。物質誘惑招手 成了物品的「奴隸」因為你不再只為了身體的欲望而行走在地上,你心滿意足地只滿足身體最基本的需要,而將心力用在趨近於神性之道上。走在街上,琳瑯滿目的商品都在對你招手,各式各樣的服務呼喚著你的感官前來獲得滿足。如果錢不是問題,你可以獲得任何想要的與需要的。從滿足眼睛、耳朵、味蕾、聲帶到性器官,除了心靈。人世間有許多的誘惑對你招手,誘使你不知不覺中與世界認同,與身體、頭腦認同。於是為了滿足這些頭腦認同的需要和想要,你成了車奴、屋奴、感官奴、情緒奴、欲望奴,或者稍一不慎成了卡奴。這些「奴」為你帶來少許快樂,但也伴隨著痛苦;或者你也同意,苦是更多一些的。轉念忍耐 克制感官慾望這還不包括佛說的生、老、病、死、五蘊熾盛、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之苦。因此,「生是苦」便由此得到確認。我們或許不能像佛陀一樣了脫生死之苦,好歹有機會和能力讓自己解脫世間之苦。方法之一便是不再與身體感官的欲望認同。下次當你在欲望上有「非……不可」的念頭,感覺一下當下的自己,是不是像是正被欲望之火焚燒一般的痛苦?如能轉念,則烈焰變清風,還能帶來幾許頓悟。忍耐有價,克制有價,上帝對你為了趨近於祂所做的努力,向來都會給予正面回報,那個回報保證比銀行的高利活存還高!(本文摘自/懂你自己,才能做你自己/商周出版)

堅持完成目標的決心 助克服疼痛

堅持完成目標的決心 助克服疼痛#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醫學是藝術,同時也是一門科學。對於那些身體的疼痛不具適應特性的病人,照顧他們的醫療手段更著重在藝術面向,因為疼痛的科學部分還在起步階段。疼痛既殘酷又複雜,不能掉以輕心。我們必須接受它要傳遞的訊息,因為逃避疼痛是根本行不通的。讓疼痛告訴你何時該休息 何時再度起身「所以,我覺得痛的時候要怎麼辦?」鮑布問我,他是一位脊椎狹窄的病人。「我該停下腳步、坐下來,等到覺得好一點再行動,或是我該直接挺過去?」脊椎狹窄是指某一段脊椎過窄,如果發生在腰椎區域,病人久站或走得太久,就會引發下背痛和大腿麻木。坐下來通常會讓疼痛在幾分鐘內消失。「這絕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事,」我告訴他。「讓疼痛告訴你何時該休息,何時可以再度起身。」醫師在醫學院求學,並在住院醫師以及之後各階段接受許多人無法承受的嚴格訓練和讓人精疲力竭的工時,對於痛苦的耐受度是眾所皆知。我們怎麼會知道,我們在治療病人的疼痛時方向正確?我們會不會太過武斷?在《當呼吸化為空氣》書中,保羅.卡拉尼提談到他因為第四期肺癌而經受的苦痛,以及他如何挺過難關,完成史丹佛大學嚴格的神經外科訓練。堅持完成目標的決心 比疼痛更強大雖然很快就與自己的死期面對面,卡拉尼提堅持完成目標的決心比疼痛的力量更為強大,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他的著作就面臨苦痛、克服苦痛提供了完美的說明。疼痛讓我們當下感覺自身的存在,那種感受沒有其他經驗可以給予。以下這個段落說明了疼痛、折磨和意義之間值得注意的關係:醫師開了一堆新的止痛藥給我。我一跛一跛地走出醫院,我著實不懂,六天前我怎麼能在手術室連續待上將近三十六個小時?(中略)而且儘管那樣,我一直在承受難熬的痛楚。(中略)沒錯,我想,這的確是自相矛盾的:就像跑者一衝過終點線就倒下,一旦照顧病人的責任不再推促我前進,我就成了廢人。想要成為醫師,卡拉尼提因而能夠面對煎熬的疼痛,完成所有要求。(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改變不簡單!向逃避及不安宣戰

改變不簡單!向逃避及不安宣戰#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從各種不同的層面來說,改變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一,你得讓自己去做一件不熟悉的事情;第二,你得讓自己去做一件你覺得困難的事情;第三,你必須堅持下去,就像剛剛提過的;第四,為了改變,你必須做很多功課。遇到挫折就逃避 無法解決問題面對以上四件事,逃避是一種自然的反應。畢竟要處理這些問題實在是太難了,不是嗎?如果可以把這些事情丟到一邊,不要費心掙扎,豈不是輕鬆多了?那還用說!然而,逃避就像對自己生氣一樣,是進步的阻礙。逃避可能會像沙漠裡的綠洲一樣對你招手,但是到頭來你還是渴得要命。唯一能夠處理逃避這種自然傾向的方法,就是與它正面對決。在你的逃避傾向開始介入的時刻,注意它,接著轉頭去面對它、挑戰它。提醒自己,如果你選擇逃避,那麼你將哪裡也去不了。提醒自己,所有有價值的事情都必須透過努力才能得到。接著拿出你的改變清單,開始在你自己身上工作。因感受到自己的改變而不安改變可能會是一件相當讓人害怕的事情。當你開始覺得自己變得和過去不一樣,或是當身邊的人因為你的改變而開始以一種不太一樣的方式對待你,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處於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不知道該怎麼表現、該怎麼回應。突然之間,一切都變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樣令人安心。就我的經驗來說,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發現自己的不安,但是他們可以感覺到它,於是自然而然地想要從改變當中撤退,回到舊有的模式當中。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感覺,一種完全正常的反應。不過它就像我們剛剛學到的破壞因素一樣,會讓你回到原點。舉例來說,許多試著減重的人在減掉最初幾公斤以後,突然間會產生某種異樣的感覺。或許這樣的感覺比從前還好,但是仍然有點奇怪,反而讓人不太舒服,於是他們就洩了氣,再也不想努力了。你必須知道,這件事情很有可能會發生在你身上。請保持警惕,要知道它很正常,但是它確實有一種毀滅性的效果。不要讓它打敗你,繼續堅持下去。(本文摘自/童年情感忽視/橡實文化)

不掩蓋失足留下的疤痕 反而照耀他人

不掩蓋失足留下的疤痕 反而照耀他人#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你聽過金佛寺的故事嗎?據說,七百年前有人用佛陀的形象塑造了一個巨大的黃金雕像。這座雕像將近十英尺高,重達一萬一千磅,是全世界最大的黃金雕像。它被放在一個簡樸的寺廟裡,數百年來啟發世人並受尊崇。然而,在十八世紀中葉,緬甸人入侵,廟裡的和尚想了個辦法搶救他們珍貴的黃金佛像。為保全珍貴雕像 隱藏真正光輝和尚知道倘若侵略者發現雕像,就會將它奪走,所以他們很快地在整座雕像上塗上厚厚的灰泥,然後再嵌上彩色玻璃碎片,原本金碧輝煌的雕像馬上就變成了普通的雕像。雕像真正的價值就順利地隱藏起來,侵略者怎麼也想不到灰泥底下是什麼。侵略者看不見雕像內藏的璀璨,全世界也看不到,就這樣過了兩百年!自有記載以來,這座雕像一直放在原本的寺廟裡。但在一九五四年,這座巨大、古老、覆蓋著灰泥,而且一點也不起眼的雕像將移置新的地點。當一組人手慢慢地把雕像抬離地面時,因為太重,繩子斷裂,雕像掉落在地面上,露出一小條裂縫。這組人從裂縫中看到一道閃光,他們先將裂縫鑿開一些,然後又再鑿開一些。漸漸地,黃金佛被掩蓋兩世紀,令人驚歎的莊嚴與輝煌顯露了出來。這座雕像曾置於一座乏人問津的寺廟,放在漏水的錫屋頂下,如今被運到曼谷最著名且遊客最多的地方。雕像曾遭掩蓋的光輝再現,得以再度供世人欣賞。這個令人驚嘆的故事訴說著我們每個人自身故事的真相。那就是,我們不僅都有驚人的價值和內在美,而且世人也都迫切希望受啟發。疤痕不該被掩蓋 堅強應該被慶賀該是鑿開灰泥,卸下面具,解開繃帶,讓你的生命奇蹟光芒閃耀的時刻了。如果你想要過著充滿烈焰的生活,現在正是擁抱你的故事,慶賀你驚人的生命奇蹟的時候。我不知道你個人獨特的故事,但我知道我們都曾燒傷過、掙扎過、忍受過人生的風暴,或是失去父母、子女和朋友。我們在生意、婚姻和夢想上遭遇過挫折;我們在精神生活、身體健康、經濟狀況上曾經失足。然而,倘若我們能從這些經驗的疤痕學到教訓,我們知道這些疤痕不表示脆弱該被掩蓋,而代表堅強該被慶賀。當這些疤痕被掩蓋時,它們黯淡無用,一旦顯露出來,它們就能照亮、啟發別人。(本文摘自/你的人生,不能就這樣算了/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