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

生活厭倦苦惱 從微小創造力做出改變

生活厭倦苦惱 從微小創造力做出改變#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披頭四合唱團拯救世界,讓世人免於倦怠無聊。」—披頭四合唱團吉他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察覺自己有倦怠煩悶感,並誠實面對這種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事。感覺到厭倦苦惱儘管令人不安,然而當我們願意承認自己挫敗,也願意採取行動處理問題,這將改變我們的感覺。我們所有人都具備創造力,而我們擁有的創作能量也永無止境。當我們以正面的態度積極表現創造力,或說「消耗」創造力時,周遭的環境就會因此變得更美好。不過,如果我們沒有施展創造力,而是約束它,就會步入險境,身陷消極否定的泥沼之中。「讓自己感到厭煩的話,即使有幾百次的人生可活,豈不依然覺得人生苦短?」—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感覺煩悶,卻又無法有效運用自己的創作能量,這時往往感到困擾。我們的創造力必須用在某個地方才好,因此,關於如何運用創造力,能有意識地做出決定,是很重要的事。運用創造力精進自己 就不會插手管別人的事雖然孩子會因為無聊煩悶,而決定以惹麻煩為樂,但身為成年人,有能力阻止自己插手管閒事。否則,剛開始干涉他人的良善意圖,到最後往往會因為不滿、憤恨和失意挫折,而蒙上一層陰影。當我們運用創造力使自己變得更好,就不會有時間插手管別人的事。再說,當我們對生活感到滿意,也不會有強烈衝動想做些什麼,而使他人不滿。坦承自己覺得厭煩,不知該如何處理現況,也許會令人不安,不過,真誠坦然地面對自己,是至關重要的事。一旦我們願意對自己坦白,就會發現自己真正尋覓的答案是什麼。厭煩是陰險狡詐的敵人,它會要我們提出那種駭人的大哉問,像是「我的人生在做什麼呢?」這類問題。要治癒厭煩倦怠的方法,實際上小得微不足道。當自己感到倦怠厭煩,我們要提出來的正確問題,應該是「此時此刻,我在這個地方,可以做什麼有建設性的事呢?」當我們提出正確問題,往往就知道正在追尋的答案是什麼了。(本文摘自/五十後的精采,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啟動創造力12堂課X安頓身心68個練習/大好書屋)

保持向上心 3種練習提升「心靈力」

保持向上心 3種練習提升「心靈力」#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無論實踐個人的理念或是目標理念,好可以更好,有時候急於追求一步到位,容易掛一漏萬。若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會比較從容完整。當你抵達一個層次後,還是要保持向上心,繼續更進一步。前面我提到,希望能透過身、心、靈三方面的鍛鍊,讓自己可以很輕易地轉境入一種心態,一種比較容易取得創意、掌握直覺及產生靈感的意識狀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人實踐到了這個階段,整個身心意識的能量提高,便能充分運用自身的能量,無往不利。而如何運用心靈力的練習,提高自我內在的質感呢?我認為可以透過這整套系統的練習來增強三個自我內在的心靈力。愛-能讓腦中特定部位神經活動提高,增加腦內啡此處指的愛不單指單純的兩性情愛,而是將「愛」的層次提升到更高的位置,給予、接受與無私奉獻。對於人們來說「愛」是很高層次的心靈能量,小至家人、情人之間的施與受,大至更高層次的奉獻,接收的範圍廣泛。以科學的角度切入,在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中發現,當你心中充滿愛意,不管是你對眾生或是事物,你腦中的特定部位的神經的活動會提高,腦內啡也會分泌,讓人進入一種滿足、安定且自信的狀態中。關於提升自癒的練習,重點是心態的轉變,所以如果能夠有愛,才能夠真正發揮正向的功能,而正面的能量能不斷加強心理的素質。悲-以愛延伸的同理心悲跟慈不一樣。慈是給人快樂,悲則是不忍心人受苦受難。比如說當有人不如意或是受難,你會跟他一樣感同身受;用現代心理學的名詞,稱為「同理心」。為什麼要特別提「悲」?現在一般來說,我們都較樂於給別人快樂,不管是講笑話或做活動,通常會分享快樂給更多人。但相對於受苦受難,雖然現在已經比過去有更多的慈善團體、勸募、協助...等等,常常都還是囿於表面,而不是在真正較深層的「悲心」發酵。換句話說,他人受寒受凍,受災受難,你不會光只是捐錢,提供物資,出錢出力的就覺得自己已經做了善事;而是你需要跟他同理心,不光是當下三餐的溫暖,更想到他未來子弟的教養,未來持續的生活、學習與工作。緊急的救助過了之後,被協助者的自尊也想要被補強或彰顯,想要自立圖強,如果你沒有悲心的存在,做的僅是第一層功夫。就跟我們常說給魚吃,而不是給漁網的概念是類似的。所以當你動了悲的念頭時,你將可以做到由點狀的救助,到線性的互動,而產生面的能量網絡。空-回到初心與原點空的概念在東方的哲學中提到很多。特別是佛教中所講的諸事皆空;實際上,道家也講到為而不有,「不有」也是空。通常當一個人比較有成就,做了些大事後,他要能放得下也是空。因為當你放不下,這些成就反而會成為絆腳石,讓你無法再持續進步。或是我們也可這樣說,空就是不執著、不驕傲、不停滯,什麼都沒有;當你完成一件事情後,你將回到原點,也就是初心,最純真和原始的起點上。其實,當一切放下,一切歸零後,你反而擁有一切的開始了。所以當你文思泉湧、坐忘到能量在身體中竄流、直覺清晰、靈感無限...最後都是要歸零。比如說,「謙卑、謙卑、再謙卑」。這本來是好的,只是現在的政治或是社會氛圍,卻顯得有點弔詭。自癒的練習,是當你的功夫已經達到某一種程度,你該如何韜光隱晦,讓自己更樸實、回到原點,就是一種空的概念。(本文摘自/自癒:找回身心平衡的引導與練習 釋放壓力 × 解除疲乏感 × 啟動身體免疫力/樂木文化)

「重男輕女」觀念 男、女性都受害

「重男輕女」觀念 男、女性都受害#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很多女孩在媽媽肚子裡就不被歡迎,這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會讓女孩有自卑感,使她不認可自己的性別、不認可自己的存在。長大後,她與男性在一起的時候,也會覺得自己天生就差一些,造成很多夫妻關係的失衡。女性拼命證明自我價值 成為女強人因為自卑,女性會拼命證明自己的價值,壓抑女性陰柔的能量。她覺得自己必須變得跟男人一樣才是強大的,她不接受自己的女性特質,成為女強人、很陽剛,甚至比男人更陽剛。這種對女性特質的否定經常引發女性疾病,比如乳腺、子宮等器官的病變。男孩承擔過多家庭責任 可能反而變脆弱其實男性也並不會從重男輕女的觀念中獲益。當男孩成為這個家庭的「王子」,他享受了更多的關注,也就同時意謂著他必須為這個家承擔更多。這樣的男性,一種是成為家裡的英雄,承擔過多的家庭責任;另有一種情況是,他不堪重負,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來,他變得脆弱不堪,甚至沒有辦法養活自己。因此,要從我們這一代就開始改變重男輕女的情況。我們可以在心裡對我們的爸爸、媽媽與長輩說:「親愛的爸爸媽媽與長輩們,我尊重你們重男輕女的觀念,但是請你們祝福我;如果我用我自己的方式愛我的孩子,請你們祝福我;如果我不再用重男輕女的方式對待我的孩子,請你們祝福我。」(本文摘自/讀懂孩子:掌握愛與教育的祕訣/心靈工坊)

遺傳疾病孩子 建立正向連結助康復

遺傳疾病孩子 建立正向連結助康復#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少家族遺傳性疾病,比如過敏性氣喘,並不是家族裡所有的孩子都會遺傳。什麼樣的人會遺傳到家族疾病呢?我發現,有兩種人。一種是小時候體弱,但長大後卻成為家族裡面的英雄;另外一種是特別受家庭寵愛,得到這個家最多的愛,所以也需要為這個家承擔最多。看得出來,遺傳家族疾病的孩子,他們對家庭更忠誠、更願意為這個家承擔。引導用優點而非生病來與家庭連結其實,孩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與這個家庭連結,而不是生病。他們可以用一種更健康的方式來遺傳、連結這個家族好的基因。我有一個小學員,10 歲,過敏性皮膚炎,雖然一直治療,但是反反覆覆總是不好。在工作坊,我引導他與爸爸的優點連結。我問她:「妳像妳爸爸好的地方是什麼?妳想五個。」她說:「我跟我爸爸一樣都有想像力、幽默、做事很有熱情、人緣很好、很有創意⋯⋯」當我為她做完個案支持之後,很久都沒有進展的治療一下子有了變化。同樣的治療處方下,不到兩週,她的皮膚炎好很多;兩個月後,皮膚竟然完全恢復正常狀態。從疾病中見到調整之處 才能真正的康復孩子會敏銳地感覺到家裡的狀況,並以身心的變化反映出來。孩子的疾病是在說:「我們家違背生命運作的法則了!」這時候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解除孩子身上的病痛或症狀,更要看到自己需要調整什麼,我們這個家要學到的是什麼。唯有如此,疾病才不會生得不明不白,我們所受的苦、所付出的代價才變得有意義。如果沒學會,下次可能還會出現。真正的康復意謂著我們與生命運作的法則和諧一致,我們再次與生命的大力量和諧同行。(本文摘自/讀懂孩子:掌握愛與教育的祕訣/心靈工坊)

走出陰影 在心中與過往、自己和解

走出陰影 在心中與過往、自己和解#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許多中年人的成長記憶都不快樂,追究起來常和父母親相關,有些人在歧視、壓抑與委屈中長大;有些人在衝突、暴力與疏離中長大,好不容易走到自給自足的大齡,以為可以揮別陰暗的過往,老父母卻需要你的照顧,命運再次掌握了你。與老父母和解很困難 在心中與自己和解便足夠原本以為他們老了、弱了,能心平氣和的談談過去,化解心結,然而全不是這樣的,一碰到過去,老人們有千百種藉口與推託,甚至是指責,你又成了那個憤怒、悲傷而無助的孩子。與老父母和解是很困難的。曾經回到故鄉看見自己成長的老屋嗎?如今已經頹圮,房梁塌陷,窗戶破毀,被荒煙蔓草包圍。想要在那裡尋找安全的棲身之所,只是徒勞無功。拉出距離看待被照顧的父母,他們也就是無助的、被病痛纏身、充滿恐懼的老人,如此而已。和殘破的老屋並無二致。只要能在心中與自己和解,便已足夠。曾經造成創傷他人 加強自我人生能量小時候家族裡的一位長輩歧視我,她在大家面前嫌棄我,說了許多羞辱的話,可能因為我是個女孩,可能因為她跟我父母之間有心結,可能因為她沒有生育。直到成年之前,我最怕過年團聚,常常只能躲在廁所裡。為了爭一口氣,不讓長輩看扁了,不讓父母面上無光,我真的成為一尾力爭上游的魚兒。長輩對我的敵意漸漸消除,我領了版稅便邀請家族長輩們去餐廳吃飯,她看著我的眼光變柔和了,還很願意別人知道我們的親屬關係,也以我為榮。當她罹癌住院,我燉了香菇雞湯給她送去,搭公車前往醫院的途中,忽然明白了,她其實是我的貴人,因為她的不屑,激發了我的鬥志。我應該感激,想到她即將離世,覺得有些不捨。曾經創傷我們的人,其實是加強我們人生能量的人。與過往和解 才能從容老去被霸凌的歲月使我更懂得悲憫,同理弱者,對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大學受到不友善對待,使我更加警醒的審視自己,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的過每一天。創傷過我的這些人,確實增加了我的正能量。有了這樣的領悟,還要繼續浸泡在自憐的情緒中嗎?應該告訴自己,一切都過去了,我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我,我要往前走去,不想帶著這些痛苦和憂傷,它們已經沒有意義了。當我與過往和解,與自己和解,才能從容自在,心平氣和的漸漸老去。(本文摘自/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天下文化)

步入中年別「爭氣」 掌握自我人生

步入中年別「爭氣」 掌握自我人生#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過了五十歲,人生進入新的階段,我認真思考辭去教職,離開大學。聽見的人都覺得可惜,「為什麼不繼續留在大學?多少人想進還進不來呢。」就是因為許多年輕的老師都進不來,我離開了就能騰出一個教席;當我離開大學之後,將會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以陪伴照顧父母親,豈不是兩全其美?新的階段、新的出發最難的其實是要過父母這一關。自小我的成績就不好,是親戚朋友的孩子中,學習成就最低的。每次拿到考試成績,父母不是眉頭深鎖,就是無語問蒼天。沒想到我竟然逆勢上揚,出了書,念完博士,還進入大學教書,總算讓父母揚眉吐氣,洗盡前愁了。想不到剛過了五十歲,竟又突發奇想要離職。每當我一試探,二老便默然不語,話題戛然而止。但我並未死心,過了一年多的某一天,舊話重提。母親終於望著我,憂心忡忡的說:「我們不是不支持妳,可是,妳如果辭職,就連一個正當的工作也沒有了。」我突然想到李安的父親曾經對李安說:「以你目前拍電影的狀況,應該是有機會拿奧斯卡獎的。等你拿到奧斯卡獎的那一天,可以去找個正當的工作嗎?」我出書三十幾年;擔任電視和廣播主持多年;創立了「張曼娟小學堂」十幾年,而我的母親卻擔心我離開大學就沒有「正當工作」了。我沒有生氣,只是思考怎麼樣讓她放心。隔了兩天,我對她說:「媽媽請不要擔心,因為我是個『正當』的人,所以,不管我做什麼,都會是『正當的工作』。」一年之後,我終於離開了大學。不想再爭一口氣章回小說《金瓶梅》裡指出,人生最難勘破的四件事就是「酒、色、財、氣」。前三者因為具象,很容易理解,至於「氣」到底是什麼?是生氣?鬥氣?頤指氣使?有沒有可能還包括了志氣與爭氣?從小我們便想著要有志氣,不可輕易服輸;想著要爭氣,不能讓別人看不起。這其實也是許多苦惱的根源,尤其是「爭一口氣」。被要求爭一口氣的人,應該就是像我這種各方面表現都很平庸的孩子,我們的面前有一長串需要追趕的優越者,卯足了勁向前跑,卻依然落於人後,不但不能爭氣還總是漏氣,累積了許多挫折,無法建立自信心,看不見自己,只有前方的目標。作家戴晨志曾經出版過一本勵志書《不生氣,要爭氣!》,當年真的激勵了許多人。人到中年,我倒是覺得,不僅不生氣,也不要再爭氣了。當我們的年紀愈來愈大,便會發現,身分、地位與頭銜,不過都是鏡花水月,花了很大力氣爭來的,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唯有不爭氣,才能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毋須與他人比較爭競,也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至此才能真正掌握人生。(本文摘自/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天下文化)

「放下」有撇步 觀察生命週期4階段

「放下」有撇步 觀察生命週期4階段#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某段期間的狀況非常糟糕,面臨事情膠著、難解的困境,心裡非常的苦。跟好朋友傾訴,出於深深的關懷,朋友告訴你:「放下吧!」我們點點頭,悠悠地說:「要是能這麼容易放下就好了。」我們很少能因為別人勸告放下就放下。對當事人而言,放下是最難的,否則就不會如此受苦。有力道的放下,唯有自己體悟,透過別人口中說的,影響都很有限。「放不下」過去 導致對未來提心吊膽放下,是很不容易的修練。沒有人會在開心的時候講放下,只有極度不開心時才需要放下。當我們處在高度的懊悔、憎恨、憤怒、悲傷、哀怨、擔憂時,會很需要藉由放下的能力來緩衝紛雜混亂的思緒,但真的很難做到。因此,放下是我們平時就要做的修練,而不是等到困難來時才臨陣磨槍。放不下,反映了我們不允許人、事、物的變化或消逝,或者不允許變化不是依照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不接受變化,讓我們把自己與他人重重地釘在過去的某個時空。放不下,也可能來自對未來的高度擔憂,不斷想像可能會發生很糟的狀況,於是一直處在提心吊膽的狀態。心的慣性本來就是在過去、未來與想像之間不停迅速游移,此與放不下的特質是相當一致的。觀察4階段生命週期 調適放下心態然而,正念的每一項練習,都在訓練這顆心安住於當下,不論是愉悅的或不愉悅的,都能與當下同在,當下的呼吸、當下的身體、當下的心、當下的環境、當下的人、事、物。畢竟,當下才是我們真正唯一活著的時間。活在當下,是修練放下的方法。放下,是活在當下的唯一之道。放下的修練需要平常多觀察事理的變化,尤其是觀察「形成期、維持期、衰退期、消逝期」的生命週期。任何的人事物其實隨時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每一個時期沒有好壞或對錯,就只是狀態的變化。在生命週期各階段中,覺察我們的慣性所賦予的價值、觀點、心境,也是練習的一部分。然後再練習用平常心,看待每個階段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生命中的必然而非偶然,只是平常沒有觀察的習慣,因此突然面對變化,總是很難承受。接下來我試著舉一些例子,練習觀察與理解生命週期的變化:•肚子疼:微微感覺到肚子不舒服是形成期,越來越痛是維持期,找到廁所充分釋放是衰退期,肚子回復一般正常的感覺是這個肚子疼歷程的消逝期。•心情不好:因某個狀況心裡開始感覺不舒服是形成期,不舒服的感覺大量占據心頭是維持期,心情慢慢平和是衰退期,心情慢慢回復或放掉或遺忘那個不舒服是消逝期。•使用手機:剛買到與摸索使用方式是形成期,用得很開心是維持期,常故障或心裡不想要了是衰退期,壞掉或送人是消逝期。•一段感情:眉目傳情的曖昧階段是形成期,兩人手牽手在一起是維持期,感情生變是衰退期,分道揚鑣是消逝期。(本文摘自/正念減壓自學全書/野人出版)

抗癌「創傷後成長」 心靈超然層次高

抗癌「創傷後成長」 心靈超然層次高#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老人家過去可能很封閉,也缺少新的刺激,於是沒有太多的社會連結,但是突然之間,因為生病的關係,開啟了自己與社會的連結,有了新的學習可能,可以把它當成生病帶來的某種好處。過去曾做過一項研究,當生病者發現到生病所帶來的好處,就越容易在生病之後成長,特別是靈性上的成長,也被稱作「創傷後成長」,亦即生病之後帶來的好處,將帶領病人進到更高層次的境界。抗癌鬥士「創傷後成長」 眼光超越以往「創傷後成長」延續著「復原力」的概念,但兩者不太一樣,復原力只有復原而已,「創傷後成長」則更高一階。一個人受到挫折、受傷了,光是復原到原先狀態還不夠,而是重新振作起來後,還能出現「超越性」,面對一切的眼光不同了。舉例來說,抗癌鬥士就是「創傷後成長」的見證,他們對於生命的想法已經到了更高的境界,願意奉獻或展現出生存的更大積極意義。有些人對抗癌鬥士的定義,仍然停留在「打勝仗」這件事上,但是「打敗仗」真的就是輸嗎?打敗仗也是一名鬥士,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展現出偉大的意志和韌性,可以說當之無愧。這場戰爭最後的結果,會帶我們到達怎樣的前方?老人家面臨死亡時 內心無懼展現生命的厚度關鍵不在輸贏,輸不是真正的輸,贏也不是絕對的贏,表面上看到的事實不一定是真相。有些人好像看似治癒了,事實上情緒卻一蹶不振;有些人好像最後敗給了癌症,人還是往生了,可是在抗癌過程中達到靈性的提升,對於整個人生的看法,走到了不同的境界。癌症帶來的死亡威脅,造成人們對它的恐懼,可是越到後面,病人可以學會超然地看見生病帶來的好處,然後留下生命的意義。人們在兩種狀況之下,會比較趨近於靈性的境界,一種是年紀稍長的時候,一種是即將面對死亡的時候,罹癌長者所面對的狀況,可說是結合了兩者。有時候,老人家的想法變得遲鈍,使他不像年輕人那麼靈光,可是卻能領悟到一些東西,但無法用言語清楚說出來,這些人生概括的集合,在面對重大事件衝擊時,可以在老人家的內心種下安穩的力量,使人無懼,也使人展現出生命的厚度。(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