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脹

不相信自己是健康的,你可能得了「慮病症」

不相信自己是健康的,你可能得了「慮病症」#腹脹

文/澄清醫院平等院區身心內科 劉金明主任李先生79歲,已婚,育有三子二女,已經退休多年。在他四年前的一個晚上,突然間腹痛起來。家人立刻把他送至急診室,經澄清醫院急診醫師仔細診療,確認為腎結石,在治療下,把結石打碎排出,住了兩天醫院,病情改善後返家休養。過了幾天,患者又感覺到肚子痛,起初並不在意,但是在吃飯時,覺得肚子脹,吃不下太多餐點,他自己跟家人再度擔心,更緊張,是不是結石還在?還是有其他問題沒有檢查出來?二度到急診室檢查,醫師卻說:沒有問題!但患者肚子痛、脹持續,而食不下嚥的情形也越來越明顯,並瘦到29公斤,讓其家人都擔心不已。之後轉介到身心內科,在一般身體檢查之後,評估他的精神狀態,除了心情不好,覺得沒有希望之外,就是一直強調肚子脹痛,一定是得了嚴重的毛病,大家都不告訴他;經過醫師的細心分析研判後,患者聽從醫師建議按時服藥,這四年來身體恢復健康,體重回升到54公斤。人對於自己身體的病痛或變化能夠有適切的關注,是個人維持健康平衡所必需的。這也是人為尋求生命安全的基本條件。例如某人出現經常性的胸痛及心臟砰砰跳,讓他會去量血壓、做心臟方面的檢查,結果得知罹患冠狀動脈狹窄硬化的疾病,在醫師指示下,遵從醫囑服藥、注意飲食及安排適量運動,因此消除症狀、延長健康的壽命。反之,如果他沒有關注身體,及早就醫檢查,那他很有可能會因為心肌梗塞突然發作而死亡了,或是因為心臟功能衰竭而使其健康受損。澄清醫院平等院區身心內科 劉金明主任表示,有些人在做過一系列的身體檢查,證實自己並無明顯的器官病變或生理疾病,而且經過醫師的說明後,卻仍然存疑、不相信是這個樣子;他仍認為自己一定有毛病,之所以沒有檢查出來,是因為醫師的醫術不夠高明,醫師沒有安排更精密的檢查,或是只有一、二次的檢查還不夠,或是檢查的時候剛好他沒發作,或醫師故意安慰他、隱瞞他,不告訴他真正的結果等。因而他不斷求做檢查或老是換醫師重複做檢查、接受一些不必要的檢查、服藥或手術,這就是典型的「慮病症」。對於慮病症的病人, 劉金明說明,醫師此症狀要用對藥物,加上認知心理治療;以及適當的醫療介入,勿過度或輕忽。另,家人的關心要適當節制,不要當成表達孝心而到處求醫,也不要誤認為裝病,斥責病人,才能在病人、家人、醫師的合作下改善患者的病情。

忽略長期腹脹 小心罕見「小腸腺癌」找上你

忽略長期腹脹 小心罕見「小腸腺癌」找上你#腹脹

吃太飽「腹脹」一般人覺得正常,但是如果長期出現腹脹、嘔吐等情形,就要小心了。一名彰化永靖鄉的江先生,長期吃完早餐後,就出現腹脹、嘔吐、沒有食慾,日前更因體重明顯下滑就醫,經檢查才發現是罕見的「小腸腺癌」第3期,所幸在未轉移時即早以切除手術治療,現在只需以回診化療追蹤。彰化醫院外科余明昌醫師說,66歲的江先生有便秘情形約2年時間,近二個月,在吃完早餐後,就有明顯的腹脹感,而到中午午餐時間因腹脹飽足感,所以完全無法吃進食物,到了傍晚更有嘔吐的情形,這些症狀一天比一天嚴重。在半個月前體重下滑2公斤,由家屬帶到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陳詩典主任門診就醫,安排住院檢查,初步胃鏡、大腸鏡檢查只發現有十二指腸潰瘍,但是腹脹及嘔吐情況依然沒有改善,進一步以高解析腹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江先生小腸上段有一部份明顯狹窄的情況,詢問之前沒有腹部手術記錄病史,所以小腸上段狹窄實屬異常。余明昌醫師指出,由肝膽腸胃科陳詩典主任會診外科,安排以剖腹手術,發現於小腸上段約有5公分的狹窄,是導致長期腹脹清況,切除約10公分空腸並吻合(接合),術後恢復良好。手術之病理切片檢查,報告證實為罕見「小腸腺癌」。余明昌醫師進一步指出,罕見「小腸腺癌」在一般的胃鏡、大腸鏡都不容易被發現,江先生所幸在未轉移前及時發現,如果再晚一點發現,會出現腸阻塞症狀,若嚴重到第4期時可能已經是腹腔內轉移,無法再作手術治療,只能以化療方式緩解病人症狀。余明昌醫師表示,「小腸腺癌」是屬於罕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為不容易有症狀早期發現,所以診斷出來的時候,癌症期別都比較晚期了,在治療上以手術切除乾淨為主。化療的療效有限,對於已發生轉移的小腸癌,化療提供的效果主要在於緩解病人的症狀。余明昌醫師呼籲,民眾若長時間飯後有腹脹、嘔吐情況,或長期腹痛情形一般藥物治療反應不良,尤其合併體重下降,應即早至醫院詳細檢查,以免有輕忽病況的情形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