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

摸透煮菜油特性 勿一瓶油餵全家

摸透煮菜油特性 勿一瓶油餵全家#食用油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油品出包事件持續擴大,讓許多民眾聞油色變!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消費者,選購油品時須認清標示,並瞭解每一種食用油的特性,依照烹調方式挑選最適合的油品,摒棄「一桶油用透透」的習慣,才是正確的選油、用油之道。食藥署表示,若是要高溫長時間進行煎煮或油炸,建議選擇使用豬油、牛油、椰子油或棕櫚油等飽和度較高的油脂,由於其安定性較高,不易氧化變質,且在一般室溫下為固態,適合作為高溫油炸的烹調使用。至於低溫拌炒,建議可以選擇大豆油、葵花油、橄欖油等,這類油脂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對健康較有益,且此類油質室溫下為液態,烹調時容易起油煙或變質,不適用在高溫油炸,適合食物的低溫烹調。儲油、用油也要留意 才能避免油品劣變此外,食藥署提醒,在家使用油品烹調時,最好當次或當日使用,或者在油炸後使用濾網過濾殘渣再貯存,且最好於隔日使用或丟棄。並避免新、舊油混用,當油脂顏色變深及黏稠,或是油炸時,出現白色小泡沫超過鍋子面積一半時,表示油脂已發生劣變,應儘速換油。儲存油品可放置在陰涼、乾燥或無日光直射的地方,使用後拴緊瓶蓋,切勿放在爐火旁邊。

標示不實食用油 最高罰鍰20萬

標示不實食用油 最高罰鍰20萬#食用油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繼1日啟動「油安行動」查獲6項包裝食用油品涉標示不實,昨(2)日再查獲6項,下架121件。累計查獲標示不實油品達12項,共下架312件。衛生局進一步說明,涉標示不實的6項包裝食用油品,分別為自然鄉頂級香油、香之鄉芝麻香油、十全辣椒油、主婦精純多酚健康調合油、主婦義式多酚健康調合油及維義陽光廚房低多元健康調和油。稽查人員現場立即要求販售場所下架回收、停止販售。此外,本局同時針對福懋油脂股份有限公司6項涉標示不實的油品銷售通路展開稽查,包括2家美廉社及5家全聯福利中心等7家業者已完成下架,合計508件油品待退貨中。衛生局呼籲,油品品名應與本質相符,如標示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已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28條,依同法第45條,可處4萬元-20萬元罰鍰。

北市稽查食用油 六件標示不符下架

北市稽查食用油 六件標示不符下架#食用油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配合衛生福利部11月1日啟動「油安行動」,持續加強市售食用油品稽查,雖適逢假日臺北市衛生局亦動員稽查員全市大掃蕩,累計稽查131家,查核336個品項。查獲5項產品,因含有兩種以上(含兩種)成分未標示調合油,要求業者完成加貼「調合油」後再行販售。另「福懋漢氏黃金油切珍寶油」1件產品因涉及標示不實,立即下架。今日查獲5件違規產品中,「源順生機能量均衡油」、「維力清香油」、「源順養生料理油」、「源順健康烹調油」及「正義寶素齋」,因含有兩種以上(含兩種)成分未標示調合油,要求業者完成加貼「調合油」後再行販售。另福懋油脂股份有限公司銷售之「福懋漢氏黃金油切珍寶油」於外包裝產地標示「加拿大、義大利、日本」,且品名及外包裝標示「油切」,涉及標示不實,已現場要求立即下架。有關調合油品標示,如品名中只宣稱一種油脂名稱者,該項油脂需佔產品內容物含量50%以上,又品名中宣稱二種油脂名稱者,該二種油脂須各佔產品內容物含量30%以上,且油脂名稱於品名中應依其含量多寡由高至低排列之,「調合油」字樣標示原則,市售包裝調合油應於外包裝明顯處,標明「調合油」字樣,字體長寬不得小於6公厘,字體顏色須與產品外包裝底色明顯不同,俾利辨認。臺北市政府強調嚴查重罰、打擊不法食品,標示不完整,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22條規定,處分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如涉及標示不實,將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28條之相關規定,處分新臺幣4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鍰。

食油不安全 成立專案小組主動出擊

食油不安全 成立專案小組主動出擊#食用油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食安問題連環出包,行政院為確保民眾食品環境安全,將突破以往個案或檢舉導向的作法,改為主動出擊,正式啟動聯合稽查及取締小組,11月1日起,優先針對已認證食品、具國家標準及相關檢驗標準的食品、每日生活必需且影響健康重大的食品,陸續分批展開稽查與取締。 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會整合中央及地方能量,正式啟動「食品安全聯合稽查與取締小組」,將以主動出擊的方式,由源頭生產地或產製工廠開始,進行重點稽查與檢驗,並請檢調機關配合,一旦發現違法事證,立即依法嚴懲並即時公布,讓國人獲取充分食品安全訊息。改進過往作法 化被動為主動 江院長進一步說明,此小組是比照取締偽劣假藥專案模式辦理,過去曾花相當長的時間,成功取締偽劣藥,希望「食品安全聯合稽查與取締小組」能比照此模式,發揮最大功效。江院長呼籲,除了中央的聯合稽查小組外,也需要各地方政府首長共同支持與通力合作,期望各地方政府儘速指派秘書長以上層級人員組成跨局處聯合稽查與取締小組,一起共同執行。

烏龍!衛福部錯殺37款食用油

烏龍!衛福部錯殺37款食用油#食用油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黑油事件爆發之後,民眾因過度恐慌,遂捕風捉影,聞到油類產品疑似又有違法混油,無不出現驚恐的樣子,而衛生福利部,卻也傳出因為內部資訊傳遞錯誤的關係,把知名食用油品牌「三多純橄欖油1,000 ㏄」、「健康廚房橄欖油1.5 L、「純正香蔴油」等37樣產品,列入不合規定之油品,目前衛福部已發稿澄清,這些油品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否有違法。遭錯殺廠牌 信譽恐遭影響錯很大!衛福部原先對159項油脂進行脂肪酸分析,其中發現有37樣不完全符合植物油油脂之脂肪酸百分組成資料庫所蒐集之相關資料,但衛福部表示,這些資料,並不能確認產品是否真的不合格。雖衛福部立即對此做出澄清,但似乎各縣市已開始對這37樣產品開始進行下架的動作,可能影響到這些廠牌的商譽。而確切的抽檢結果,衛福部指出,將招集專家進行研討,才會公布正確的不合格清單。

「食油危機」慎選油 別一瓶油用透透

「食油危機」慎選油 別一瓶油用透透#食用油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最近連環爆出油品的食用安全問題,但食用油卻是我們每天都會攝取的食物之一,要完全捨棄油脂幾乎是不太可能。而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食用油,該如何選擇挑選?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主任許青雲博士表示,其實食用油脂在烹調上各有其優缺點,妥善選擇合適的油脂就會對營養健康有所幫助。現在許多家庭主婦的廚房裡,不管煎、煮、炒、炸都使用同一瓶油來做調理,其實大家應該摒除一種油用透透的習慣,應依不同的烹調方式選用不同的油,並適時替換,才是對健康有益的。依烹調方式用油許青雲主任也指出,所有的食用油裡的組成都包含: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只是比例不同而已。如果烹調需要高溫或長時間油炸則需要飽和脂肪高比例較高的油較為安定,例如牛油、豬油、椰子油與棕櫚油等,但須當心的是,長期攝取這類油脂恐會造成血膽固醇增高等心血管疾病;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較較高的黃豆油、葵花油、沙拉油與花生油等,雖有不會造成血膽固醇增加,但較不耐油炸、如遇高溫則會產生自由基及致癌物,建議用於涼拌、快炒或低溫油水拌炒。含較高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例如:橄欖油、苦茶油,經研究指出能降低體內的總膽固醇,且建議用於低溫油炸、大火短時間快炒及涼拌最好。好油也要適量吃許青雲主任也提到,飲食中如果沒有攝取油脂,也會造成體內脂溶性維生素及必需脂肪酸的缺乏,會影響人體健康。許多人都以「動物油」和「植物油」二分法來各自闡述油脂的好壞,其實不管植物油還是動物油,它們的營養價值都各有所長,因此別一昧強調只吃單一種油品,植物油也不一定就比動物油來的好,因為在標準的建議量下,動物油對人體還是有益的。到底每天適量的油脂是多少呢?根據衛生福利部所公布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建議國人,每天油脂攝取量為3至7茶匙外加約1湯匙的堅果,這個含量是包含許多外食餐盒、加工食品或肉類食品中許多隱藏看不見的油脂在內。因此,一個炸雞排便當恐怕油脂的攝取量就超標。許青雲主任建議一天的飲食中,若是美食當前真的無法抗拒高油脂的誘惑,就盡量選擇其中一餐就好,並且淺嚐即可。接下來的二、三天就該遠離高油脂的食物並多攝取蔬果,達到飲食均衡為目的。油品要保存妥當,才能安心食用,許青雲主任也提醒,保存時應注意放置乾燥陰涼處、避免高溫或日光直射的地方,且使用後應立即將瓶蓋栓緊,同時也建議選擇玻璃瓶裝的油瓶,以避免有塑化劑溶出的危機且較不易因運送過程中受高溫影響而變質。 

缺維生素E可不行!衛生局抽檢食用油

缺維生素E可不行!衛生局抽檢食用油#食用油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人體每日需要多種的營養素,許多人知道要攝取維生素B群或衛生素C,但也要注意維生素E的攝取量!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人營養攝取參考量(DRIS)」資料中,維生素E攝取標準量是12毫克或是18IU,彰化縣衛生局不定期抽驗市面上的食用油,避免讓不實標示混淆民眾,為民眾把關食用油的安全。彰化縣衛生局使用高效液相層析儀檢測維生素E,最低偵測極限10ppm,確定是否合乎產品的標示,以免讓不實標示影響到民眾的權益,確保民眾食用健康。常見的天然的維他命E來自蔬菜油:譬如棕櫚油、向日葵油、介花籽油、玉米油、大豆油和橄欖油,或堅果類,如花生、向日葵瓜子、沙棘果、麥芽、扁桃等以及蛋黃醬、植物牛油,其它維生素E的來源則是五穀、魚、花生醬和綠色葉蔬菜。如果您擔心平日飲食中維生素E攝取不足,除了適當選擇健康食品補充,也可以在每天烹煮食物中選擇含維生素E的食用油來料理食物,市面上食用油種類眾多,舉凡棕櫚油、芥油、花生油、橄欖油、玉米油、大豆油,林林總總的食用油,產品營養標示大都是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及膽固醇的含量,少數的有維生素E的含量,其標示含量在100毫升中含有28毫克到78毫克不等,平均值含量在100毫升中含有50毫克維生素E。

外食族應少吃油炸物 避免增加罹癌率

外食族應少吃油炸物 避免增加罹癌率#食用油

文/台北縣營養師公會常務監事 楊蕊萍人體中的細胞膜主要成份是脂肪,這些脂肪都是從食物中攝取而來,攝取好的油脂及適量的油脂,身體細胞才能有效的傳遞及吸收營養物質,並擁有健全功能,如此身體才能維持健康。許多的研究顯示,攝取過多的脂肪,會增加罹患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子宮內膜癌的機會,如果能減少脂肪攝取,可減少得這些癌症的機會,選好油、用對油,可以幫助身體的新陳代謝,用錯油、吃壞油,會增加身體的負擔。近來眾所矚目的新聞事件,就是有關油炸油品質的問題,油脂在高溫長時間使用後,會導致油脂劣變酸化,產生有害人體的物質,經衛生單位全面檢驗後發現,就連大型速食連鎖店及知名的業者,使用的油炸油也驗出油脂酸價過高,用油品質不合格,大家才驚覺,原來我們每天所食用的油脂,潛藏了這麼多健康的危害。現代人工作忙碌,老外族(三餐老是在外)越來越多,外食幾乎是家常便飯,許多人選擇以方便的速食或便當果腹,如:炸雞、薯條、漢堡或炸排骨、炸雞排、炸魚等油炸肉類為主的便當,許多業者基於成本的考量,選擇便宜又耐炸的棕櫚油或氫化的植物油。雖然棕櫚油及氫化的植物油也是植物性油脂,但它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與豬油相當,氫化的植物油更含有反式的脂肪酸,外食者經常吃油炸烹調的食物,會增加了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麵包、蛋糕和中西式糕餅中的酥烤油、人造奶油也含反式脂肪酸。經常食用反式脂肪酸會改變細胞膜的成分,降低細胞對抗致癌物質的能力。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酸,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的濃度也會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加上餐飲業者的用油品質管理問題,對經常在外用餐的人來說,少吃油炸物及主管機關與業者訂定嚴格的用油的把關標準,就成了影響健康的主要關鍵。若自己在家烹調更要懂得選用好油及掌握烹調的方法,雖然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壞的膽固醇(LDL)、提高好的膽固醇(HDL)的作用,也可以避免心臟血管病變,但要依不同烹調方式選用不同的油脂。用好油、少用油,適量使用有益健康的好油,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品,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芝麻油等,儘量避免使用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如:豬油、奶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等。另外,每天吃一把堅果,如:南瓜子、杏仁、核桃、腰果、開心果等,含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及抗氧化物質維他命E、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性固醇和多酚類、纖維等抗癌成分。建議也可以攝食深海魚油,因深海魚類含豐富的ω-3脂肪酸,可以降低發炎反應和腫瘤的發生。平時烹調時油溫不要過高,烹煮時要改變烹調方式,最佳的方式是冷鍋冷油,油煙量可以減少,不要等鍋子熱了再放油,減少高溫炒炸烹調的方式,油溫度過高超過發煙點,油脂會產生劣變,油煙越多表示油品變質的程度越大,廚房油煙也是女性罹患肺癌的主要因素,為了自己及全家人的健康,一定要依不同烹調方式,選用適合的油品,並減少用油量。以上文章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