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衛生局提供十大警訊 助早期發現失智

衛生局提供十大警訊 助早期發現失智#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以臺灣地區失智症盛行率5%及臺北市65歲以上老人人口約33萬人推估,臺北市可能有1萬7,000位失智症老人,實際上臺北市領有失智症身心障礙手冊者計有5千多人,顯示社區中仍可能有許多在發展過程中,未達身心障礙標準、病情不等的失智長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失智症發病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如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約僅有5%,而80歲長者則提高為20%,所以,如何早期找出失智長者,並協助家屬面對,已成為當今社會重要議題。甄瑞興主任強調一名失智症老人可能影響22.7人的生活,其中包括親人及朋友。此外,失智症長者20~30%易併發妄想、幻覺,及情緒激躁不安等精神行為問題,使得家屬在照顧過程中,經常須面臨不同種類及不同層面的問題與嚴重挫折感,這讓主要照顧者倍感壓力。研究顯示約有30~83%失智長者之照顧者有憂鬱的情形發生,早期介入提供失智照護服務,對失智長者及其家屬而言倍顯重要。因此台北市衛生局提供失智症十大警訊資訊供市民依循,若能搭配量表在家進行篩檢,必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與早期治療」之事半功倍效果,這十大警訊包括:1.記憶衰退,忘東忘西,重複發問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語言表達出現問題4.喪失對時間和地點的概念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憂鬱9.個性改變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衛生局也呼籲大家一同「關懷失智長者!」透過失智症十大警訊的學習與隨時使用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可以及早協助失智長者及早獲得相關照護資源,以延緩病情進展。並期盼失智長者家屬能踴躍透過家培班訓練及參加家屬支持團體,提升照顧技巧與降低照顧負荷現象,進而減輕家庭負擔。

罹癌人數呈增加趨勢 與自由基有關

罹癌人數呈增加趨勢 與自由基有關#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衛教週報資料表示,近年來罹患癌症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發生年齡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目前已知大多數的致癌因子及促癌因子都是自由基的誘發因子,「自由基」非常不穩定,會攻擊細胞膜上的脂質產生過氧化脂質,攻擊細胞質內的蛋白質引起蛋白質變性,並且使細胞核內染色體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癌症的發生。 人體內過多自由基也會促進老化的進行。黑斑、皺紋、動脈硬化、白內障、視網膜病變、眼底黃斑退化、甚至如老人失智症亦與自由基密切相關。而輻射線照射、香菸、肉類加工過程添加的亞硝酸胺類物質、烤肉中存在的苯環類物質、多氯聯苯、聚氯乙烯、殺蟲劑(如巴拉松)及重金屬元素(如鉛、汞、砷化合物)都是重要的自由基誘發因子。過量的脂肪及酒精也會增加人體內自由基的產生。血中氧自由基可以和脂質、蛋白質及肌酐酸反應,分別產生過氧化脂質、氧化蛋白質及氧化肌酐酸等反應物,尤其氧化蛋白質及氧化肌酐酸相當穩定,可作為篩檢標的。年過40之後容易有氧化蛋白質及氧化肌酐酸偏高的問題,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抗氧化能力有衰退的現象。而腎臟病變、動脈硬化、微循環障礙、黑斑及癌症患者,血中氧化蛋白質及氧化肌酐酸容易偏高。有些病患臉上突然長出很多黑斑,懷疑是肝臟出了問題,經檢查後才發現,肝功能完全正常,可是血中氧化蛋白質及肌酐酸卻相當高。顯然地,黑斑的出現與肝病無關,而與體內自由基過度的產生有關。交感神經緊張促使白血球產生過多的自由基,這是許多經常過度忙碌或精神憂鬱的人容易老化的原因。劇烈運動會促進自由基的過度產生,但適當的運動則會誘導人體清除自由基;對老年人而言,練氣功、打太極拳、慢跑或快走都是不錯的運動。

失智症重早療 多運動能使大腦活躍

失智症重早療 多運動能使大腦活躍#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社會人口結構不斷的老化,年齡越高,老人失智症也愈來愈多。當發現家中長輩出現健忘,或有些異常行為,家人可能會誤以為他故意在找麻煩,其實可能是得了失智症。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陳巧霓醫師表示,老人失智症,已經是老年化社會必須要共同面對的疾病。目前還沒有可以讓病人完全恢復功能的方法,因此早期治療顯得特別重要。事實上,引起老人失智症,常見的病因之一是阿茲海默症,為一種腦部退化萎縮病變,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多在數年內漸漸發病,愈來愈嚴重。其次是血管性失智症,病患歷經一次或多次中風後,智力及行為退化,有的會伴隨因中風造成的行動不便,語言或吞嚥上的障礙。多半是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目前已知道有些危險因素,對導致失智形成和惡化有重要的影響,所以若能積極控制這些危險因素,如中毒、感染、腦室積水、腦瘤或代謝異常等疾病,也都可能會表現出失智症狀。對預防血管性失智的發生有重要作用。若能早期發現、早期就醫,輕度阿茲海默症對藥物反應較佳。高血壓是造成血管性失智和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對老年失智症也有影響,因此有高血壓的人應選擇長效降壓藥,讓血壓能控制在24小時內都保持平穩,另外心臟疾病、冠狀心臟病和心肺功能不全都可能影響腦血液供應,誘發失智的形成和發展。高血糖、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等可能引發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腦中風,影響腦部代謝而誘發失智,所以適當運動、保持愉悅心情,讓人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是預防老人失智的有效方法。

失智症特別門診 協助早期患者恢復

失智症特別門診 協助早期患者恢復#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83歲的曾老先生因為近半年來記憶力持續的減退,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並會一再地詢問不久前才發生的事情,就醫診斷後為阿茲海默失智症,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傅進華醫師表示,失智症在中重度之前治療較為有效,而大林慈濟醫院也已開設失智症特別門診,希望協助早期失智症患者正確診斷,及時接受治療。傅進華醫師說,初期失智症常會被視為正常老化現象而忽略,錯失治療良機,而初期失智症最明顯的症狀是記憶力減退,近期發生的事記不得,會一直重覆講過去發生的事,若能早期察覺問題,及時就醫,由醫師根據患者判斷力、計算能力等進行綜合判斷,確認其是否罹患失智症,尤其雲嘉地區老年人口偏高,但失智症問題過去卻一直未受到重視。傅進華醫師表示,初期失智症更進一步的症狀是原本日常生活常做的事情,突然不會做了,例如忘了怎麼刷牙、洗臉,或是開了瓦斯卻不記得關等,此時若是警覺,至醫院就醫還來得及。但若是已經變得疑神疑鬼、有被害妄想、幻聽、找不到路回家等症狀,已屬中重度,需要以藥物控制其混亂的情緒。綜合曾先生的病歷與檢查結果,傅進華醫師幫曾先生向健保局申請阿茲海默症特殊治療用藥,並通過審核,讓他開始接受治療,希望減緩退化並恢復部分大腦神經功能,同時也提供曾太太相關的醫學知識,以利其照護罹病的丈夫,傅進華醫師更進一步表示,失智症患者若能及早接受治療,可以減緩退化程度,改善失智症狀,恢復至一般老化的退化程度,提醒民眾應多加注意。

是失智症或老化?務必注意徵兆

是失智症或老化?務必注意徵兆#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台灣已超過17萬人患有失智症,推估臺北市65歲以上老人罹患失智症人口約1萬8,000人,但截至100年12月底止,全國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失智症患者僅35,783人、臺北市僅5,792人,顯示仍有80%的失智長者隱藏在社區中未被發現。失智的早期發病症狀常被誤認為正常老化現象,而錯失就醫的黃金時間,使得失智症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造成患者的病情惡化,也加重家屬的負擔。台北市衛生局表示,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都是罹患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民眾應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並於生活中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參與及採地中海飲食,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包括明顯記憶減退影響工作或生活、語言出現困難、搞不清時間或地點、判斷力變差、東西擺放錯誤、個性改變如疑心變重、開創性及主動性降低等,應早期就醫,以把握治療黃金階段。北市衛生局為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認知以及有效預防失智症發生,於北市衛生局網站及所屬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網站,皆有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或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SPMSQ)供下載,鼓勵民眾多加利用自我檢測或幫助家中長輩檢測。北市衛生局並透過失智症相關電影特映會活動,讓參加的民眾對失智症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進而關心身邊的長輩,並能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與接納。

失智症量表看症狀 發現就醫警訊

失智症量表看症狀 發現就醫警訊#失智症

從1993年起台灣早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年長者在人口比例上仍然不斷成長,2011年底已達10.9%,老化指數近年來更大幅増高為72.2%。由於失智症的盛行率會隨年齡遞增,儼然已成為年長者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大威脅,目前大部分的患者仍然住在家裡,失去自理能力又常出現異常行為,24小時的照顧是許多家庭的巨大壓力。(圖:醫師強調民眾認識早期失智症的典型症狀,可以用失智症學會提供的AD-8量表.如有發現其中兩項建議儘早就醫)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志和說,失智症是一種臨床症狀,造成失智的病因大致上有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疾病。失智也不僅僅是記憶問題,失智患者發生精神症狀、跌倒、意外傷害與心血管疾病等等的風險都比較高。大多數患者用藥物治療都可以改善症狀,維持一段時間的自理能力與延後安置到照顧機構,但其作用來自刺激存活的神經元,所以早期治療比晚期的效果較佳。過去亦有研究報告指出,文化差異是另一重要因素,記憶障礙常被誤認為自然老化,即便是與家屬同住,日常生活例如操作電器、出門購物等等,委由子女代勞至今仍是台灣社會傳統。生活機能的減退不容易被發現,有些情形則是症狀不典型,容易與憂鬱症或其他疾病混淆。再者,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仍待加強,許多家屬雖然盡心照顧,但身心俱疲,到醫院就診只想申請外勞,卻不知道早期治療可以延後失能,省下數年的看護費用,況且醫院針對申請外勞所開立診斷書的管理也非常嚴謹。周志和醫師指出,最典型的早期失智症狀是記憶力不佳,但也可能合併其他症狀;周志和醫師提供民眾認識早期失智症的典型症狀有可以用失智症學會提供的AD-8量表,如有發現其中二項,建議儘早就醫:1.判斷力上的困難:例如落入圈套或騙局,財務上不好的決定,買了對受禮者不合宜的禮物。2.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3.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和陳述。4.在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例如:電視、音響、冷氣機、洗衣機、熱水爐(器)、微波爐、遙控器。5.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6.處理複雜的財物上有困難。例如:個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所得稅、繳費單。7.記住約會的時間有困難。8.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

生活壓力大 中年人得失智症增加

生活壓力大 中年人得失智症增加#失智症

失智症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現在許多40到50歲的中年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失智症的年齡層逐漸下降,可能與現代人的生活壓力有關,一名56歲的女教師也因為罹患失智症出現記憶力、語言能力減退、寡言的情形,一度以為是憂鬱症而找錯醫生。(圖片翻攝自台灣失智症協會網站宣導教材。)台北榮民總醫院衛教文章表示,失智症的發生有跡可循,例如,最常見的記憶力出現障礙、容易喪失方向感、搞不清日期與時間、忘了原本熟悉的事物,因此影響到工作,或者是想不起一些簡單的詞彙表達等等,讓許多家屬感到困擾的是病患的個性、情緒因此改變,個性可能轉變為可能為疑心病重、沉默寡言、對原本感興趣的事物興趣缺缺等,若對這些情形置之不理,失智症狀況只會日益嚴重。徐文俊醫師表示,除了觀察病人的日常生活情況,更進一步就是利用抽血及電腦斷層檢查,確實診斷是否為失智症,現以藥物治療為主,幫助改善記憶力,延緩失智情況,建議病患可以多參與社交活動、加入社團、多走路等,除此之外控制血壓也相當重要,讓大腦血流暢通,可以降低失智症的發病,切勿將失智症認為是正常老化,延誤就醫治療的機會。

失智老人捏小籠包 多鼓勵可改善症狀

失智老人捏小籠包 多鼓勵可改善症狀#失智症

昨日元宵節台灣失智症協會與失智長者們一同慶祝佳節,在知名江浙餐館舉辦手工小籠包PK賽,讓失智長者們體驗揉麵糰、包小籠包的樂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因為失智老人吞嚥功能退化,擔心應景吃湯圓不易消化,所以邀請長者們到餐館包小籠包,活動指尖,訓練指尖的靈活度,現場進30位失智長者一起比賽包小籠包,證明雖然智力減退,仍然可以生活自理。(圖片翻攝自健康99網站-失智症宣導手冊。)88歲的唐伯伯也是一名失智老人,在這場小籠包PK賽時總是把小籠包包成水餃,讓在旁協助的唐太太又好氣又好笑,現場氣氛歡樂,許多失智長者做得雖然不太漂亮,但協會仍頒發前3名,給長者們鼓勵,湯麗玉表示,長輩們自己吃自己做的食物、參與社交活動,都可以幫助延緩退化。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巫瑩慧也表示,手指運動如包小籠包、撿菜、摺衣服等小舉動都能訓練指尖活動,包小籠包難度高,可讓長者們產生成就感。湯麗玉說,辦這個活動主要是給老人家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指責與嫌棄,有些失智老人生活仍可部分自理,家屬會擔心長者安全或怕做不好,過於保護失智長者,反而會讓他們身體機能退化更加快速。花蓮署立醫院衛教文章指出,失智症是因為腦神經細胞損害後所致,失智症患者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與情緒負責,所以家屬切勿對患者生氣,建議家屬安排喘息的時間與空間,因為照顧失智症患者是長年的辛勞,也可以與其他失智症團體多接觸,共享資源與心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