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

運動過度,小心大小便失禁

運動過度,小心大小便失禁#椎間盤突出

多運動可以增進身體健康,但也要小心運動傷害。一名73歲的蕭賴女士,一大早到公園做運動,誰知彎腰過猛,頓時癱瘓在地上、大小便失禁,經臺北縣立醫院脊椎外科醫師陳信彰開刀,已順利正常出院。主治醫師陳信彰表示,這位老人家是坐著輪椅由家屬推來門診,主訴腰痛、大小便失禁,理學檢查初步懷疑是脊椎狹窄,經MRI掃描後發現是腰椎第4、5節嚴重狹窄,合併椎間盤突出,導致大小便失禁的馬尾症候群出現。在陳醫師三個小時左右的脊椎減壓固定手術後,蕭賴女士很快就可以控制大小便並緩慢行走,最後正常而順利出院。陳信彰醫師指出,老人家通常就比較容易腰酸背痛,所以要避免過度彎腰或抬重物,運動方式宜多多走路或甩動手腳。脊椎外科是縣立醫院於上個月新增的醫療服務,禮聘臺北榮總專科醫師陳信彰加入該院團隊。院方表示,腰椎部位神經密集,開刀時稍一不慎就會傷到脊椎神經,反而會造成馬尾症候群,以致大小便失禁。蕭賴女士反倒是馬尾症候群而經該院手術成功出院,顯現陳醫師精湛的醫術。本文作者:臺北縣立醫院/護理長 陳志強

青年彎腰就下背痛 原來是”椎間盤突出”

青年彎腰就下背痛 原來是”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

一位國中女生在體檢時被認為有脊椎側彎的可能性,媽媽帶她到小兒骨科門診檢查,檢查時發現彎腰下背會痛,左下肢後側大腿及小腿也會痛。追蹤其病史,發現三個月前因滑直排輪跌倒後,彎腰時就會下背痛,透過進一步的核磁共振檢查證實是”椎間盤突出”。於是限制女學生做運動,並接受復健治療,症狀逐漸改善。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骨科葉敏南醫師表示,青少年的椎間盤突出比成年人少,但是並不少見,多半是外傷或反覆的過度訓練所造成的。青少年的椎間盤突出在並非少見,只是常被忽略。常被延遲三個月至半年才診斷出來。可能原因是外傷或反覆的過度訓練傷害造成的。葉敏南醫師指出,下背痛或下肢放射痛是常見的症狀,而且病患可能無法彎腰。85﹪以上的病患都可以保守性治療,即限制運動,復健治療即可。只有少數須要手術治療。青少年的背痛,最常見的還是肌肉過度使用引起的拉傷。通常都可以追溯到是因運動傷害所引起,治療的方法可以先冰敷、後熱敷,嚴重者再輔以藥物治療,限制運動或暫停訓練計畫。其他如先天性的椎弓解離、脊椎椎間盤炎、白血病等,也會有背痛的症狀。葉敏南醫師表示,腰酸背痛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劇烈的運動,過度的訓練都是造成青少年腰酸背痛的原因,葉敏南醫師提醒家長及青少年,運動要適度,若經適當的休息後仍未改善腰酸背痛,就要找小兒骨科醫師協助。

過年大掃除 巧用輔助工具 避免肌肉酸痛

過年大掃除 巧用輔助工具 避免肌肉酸痛#椎間盤突出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不少民眾展開大掃除工作,但卻因為掃除時施力過當,或姿勢不正確,導致腰酸背痛,還有人因此舊疾復發。尤其過年前後,因掃除導致受傷到門診就醫的患者,更比平常增加成2到3成。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曾頌惠表示,近來門診有一位因網球肘,疼痛難耐就醫的男性,在接受1、2星期治療後,原本恢復況良好,卻因為近來大掃除,忙著粉刷牆壁,不斷重複使力的結果,又導致舊疾復發。曾頌惠醫師表示,大掃除時最好運用適當輔助工具,例如打掃天花板高處灰塵,建議拿梯子或椅子墊高,避免頸部因為仰頭過久受傷,打掃沙發或桌子底下時,最好使用長柄掃把,或把家具移開,減少因長時間彎曲造成膝蓋壓力。而採買提重物,盡量不要以雙手提,很容易造成拉傷,最好使用有輪子的推藍,減輕肢體的負擔。曾頌惠也提醒民眾,掃除時可以戴著護膝或護腕,而不管是坐著整理東西或大掃除,每1個小時一定要稍作休息,避免因重複動作,施力過當,產生身體傷害。而掃除過後,民眾也可以做做肩頸部,手肘腕拉筋運動,舒緩酸痛。【大掃除常見受傷部位】◎ 肩部:肌腱炎、肌膜炎原因:抬東西、刷洗、清洗高處◎ 手肘:網球肘        原因:提東西、刷洗◎ 腰部:腰背痛、椎間盤突出    原因:搬東西、提重物、蹲著整理東西過久、搬重物◎ 膝部:關節痛、滑液囊發炎 原因:蹲姿整理物品、刷洗地板、擦地板跪太久◎ 頸部:頸部疼痛、頸神經根壓迫 原因:長時間仰頭清洗高處窗戶、抬重物

關節僵硬、痠麻無力 當心長骨刺

關節僵硬、痠麻無力 當心長骨刺#椎間盤突出

什麼是骨刺?這個名詞經常出現,但也常被誤解。所謂骨刺,就是在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所產生的贅生物,在X光片上看起來就像一個尖刺突出物一樣,因此稱之為骨刺,英文稱之為(bone spur)。關節邊緣的骨質為什麼會「增生」呢?所謂關節,是指骨骼與骨骼相接的地方,彼此之間有軟骨做為襯墊。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李彥興醫師表示,當關節之間的軟骨因為長期負重、承受壓力,導致軟骨磨損,於是關節變得不穩定,關節邊緣的骨質為了因應此一變化,於是增生出骨贅,以增加關節之間的穩定度。由於骨刺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增生出來的,所以負重的關節比不負重的關節容易長骨刺,例如膝關節就比肘關節容易長骨刺;活動度大的關節比活動度小的關節容易長骨刺,例如腰椎就比胸椎容易長骨刺。另外有些情況,則是誤用了骨刺這個名詞。李彥興醫師指出,例如椎間盤損壞造成背痛,會被稱呼為腰椎長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會被稱呼為骨刺壓到神經;足底筋膜長期發炎出現鈣化,會被稱呼為足底長骨刺;肩膀棘上肌肌腱長期發炎出現鈣化,也會被稱呼為肩膀長骨刺。這些都是誤用骨刺一詞的情況,只是用久了積非成是,原本的定義就被混淆,也就得不到正確的診斷。骨刺會有什麼症狀?因為骨質的增生是為了增加關節的穩定度,相對的便減少了關節的活動度,所以骨刺增生以後,關節會變得較為僵硬;骨質的增生會佔據原有的空間,如果周圍正好有神經通過,就會被骨刺壓迫到,造成痠麻無力甚至肌肉萎縮等神經症狀。由於骨刺會增生是因為軟骨已經被磨損,所以也會出現疼痛的症狀。如何避免骨刺的增生?隨著年齡增長,關節在長期負重使用之下,都會增生骨刺。李彥興醫師提醒,但我們可以注意下列事項,以減少骨刺的增生:1. 維持適當的體重,不要過胖,以減少關節承受的重量。2. 適度的運動,不要過度激烈或時間太長,以避免軟骨的磨損。3. 保持正確的站姿及坐姿。彎腰駝背,坐姿不良,都會增加脊椎的受力,長期下來將引起脊椎骨刺增生。開車時可在腰部加墊,讓腰椎保持正確的曲度。4. 避免提重物。尤其是彎著腰提重物時,脊椎承受的負荷更大。必要時可穿著束腰輔助支撐。5. 枕頭不宜太高。勿長時間低著頭或歪著頭做事。以減少頸椎的受力。6. 上下樓梯及蹲下站起等動作,會增加膝關節的磨損,進一步引起骨刺的增生。必要時可穿著護膝增加穩定度,以避免骨刺增生。

改善頸椎退化-談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

改善頸椎退化-談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椎間盤突出

肩頸痠痛、頸背疼痛、上肢麻痛或感覺異常,是現代人非常常見問題。若是情況嚴重,甚至會有上肢肌肉無力、萎縮或是導致下肢步態不穩情形出現。這種狀況若是在老年人身上出現,多半是因為頸椎椎間盤產生退化再加上骨刺形成,使得頸椎脊髓或神經根受到壓迫所造成。若是發生在年輕人,大多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激烈頸部運動或車禍外傷,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破裂,甚至是提早退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脊椎外科團隊從95年起採用「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來治療頸椎椎間盤病變病人,成效斐然。術後,病人頸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狀疼痛有立即性改善,而且術後頸部活動並不受限,所以很快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上。骨科醫師江長蓉指出,這種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近幾年來,在歐美及日、韓等國都是積極發展,因為這種手術提供頸椎病變病人另一種解除疼痛,又能保留頸椎活動度的方法。江醫師表示,經由該手術可以成功解除病人症狀,但是經過手術處理的那一節椎間盤從此就會失去分擔重力及扭力功能,使得壓力會重新分配至上下椎節,如此一來,鄰節椎間盤就必須負擔較大工作量,因而可能提高發生退化性病變的機會。她還說,當同時有多節頸椎必需進行手術時,骨融合後,頸椎活動將會明顯受限制。人工椎間盤發明就如同人工膝關節及人工髖關節一樣,要在減輕病人疼痛同時,又能夠維持原本頸椎活動度。行政院衛生署規定,只有接受過專門訓練的脊椎外科醫師可以執行這項手術,目前許可使用頸椎人工椎間盤有3種。雖然設計上略有差異,但是都有不同大小組件,可以依據病人本身椎體大小來選用最適當的人工椎間盤。藉由人工椎間盤植入,可以重建椎間盤高度,以維持神經洞大小,也可維持頸椎正常曲度及前後左右活動能力,使頸椎穩定性更高,讓病人回復到正常頸椎生理活動。江長蓉強調,雖然首例頸椎人工椎間盤於2000年1月才植人體內,但目前追蹤報告均指出,病人在術後可以保有正常頸椎功能。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最主要適應症為椎間盤突出或破裂造成頸椎神經壓迫,或是退化性頸椎病變合併神經壓迫或輕微頸椎不穩症。若是有嚴重頸椎滑脫症及不穩、頸椎變形、頸椎感染性病變、頸椎腫瘤或骨質疏鬆症者,則不適合接受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

一站起來腳就麻 ”脊椎孔狹窄”作祟

一站起來腳就麻 ”脊椎孔狹窄”作祟#椎間盤突出

60歲陳先生(化名)最近三個月一站起來雙腳就有麻木的感覺,剛開始還能勉強走一段路,可是最近幾個星期症狀加劇,走不到十公尺,就因為腳又麻又痛而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不過這些症狀只要坐下就會改善。神經學檢查結果發現陳先生雙腳的肌力正常,站立時,從腳底到腰部的位置感覺都是異常,但雙下肢的動脈搏動正常,代表血液循環方面沒有問題。所以,研判是腰椎的脊髓神經受到壓迫。於是安排腰椎的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在腰椎第三、四節的脊椎孔有明顯的狹窄,因此,只要他一站起來,狹窄的脊椎孔就會壓迫到裡面的脊髓,造成腳麻及痠痛的症狀。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周秉箴醫師表示,腳麻的原因有很多,局部神經或脊髓神經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良等都會造成下肢麻木或無力。長期姿勢不良或是從事粗重工作則是脊椎孔狹窄的危險因子。脊髓神經的周圍其實有腰椎骨骼韌帶肌肉等嚴密的保護,但是隨年紀增長,椎間盤突出、骨刺形成、脊椎滑脫、韌帶肥厚等原因都會造成脊髓所在的脊椎孔狹窄,進一步壓迫神經。嚴重的話,有可能進展至下半身癱瘓。但只要及早治療,都可以恢復得不錯。周秉箴醫師提醒民眾,長期姿勢不良或是從事粗重工作都是脊椎孔狹窄的危險因子,因此,民眾應該隨時注意日常生活的站姿及坐姿,千萬不要在辛苦了大半輩子以後,正想準備好好享受退休生活,遊山玩水時,卻因「身體的苦楚及功能受限」,而破壞了美好的退休計畫及生活品質!另外,如果有肢體麻木的症狀應及早就醫,才能做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辦公族減壓保健法-肩膀斜方肌運動

辦公族減壓保健法-肩膀斜方肌運動#椎間盤突出

電腦族、坐辦公室的人、總機小姐、計程車司機等必須長時間坐著的人,做事情時,常不自覺的會聳肩(注意一下,寫字時也會)。這在短時間內還可以,但如果長時間如此是不行的,只要超過半個小時不休息,就很可能已經超過了身體的負荷。如果常在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覺得肩膀很「沈重」,但既非痠麻、也非疼痛的感覺,且自己去捏一捏,會覺得又舒服又痠痛時,就表示斜方肌(脖子到肩膀之間的肌肉)已經疲憊,開始抗議了。臺安醫院復健科鍾佩珍醫師建議,每隔卅到四十五分鐘,就可以做做此一動作,可以使斜方肌獲得舒緩,及降低頸椎神經根被壓迫的可能。■ 動作一:找張椅子坐下,但椅子必須有邊緣可以抓著。 左手抓椅子的邊緣,身體及頭部儘量向右邊倒,維持廿秒。 換邊,右手抓椅子的邊緣,身體及頭部儘量向左邊倒,同樣維持廿秒。 左右交替,各四次。如果動作已經很純熟,已經可以感受到做動作一是拉到那一部位的肌肉時,則在做動作一時,可以增加另一手的動作。■ 動作二:同動作一的步驟1。 同動作一的步驟2,但右手繞到後頸部,壓住耳後的骨頭(乳突骨)。此時動作會有二個著力點,一個是抓住椅子下緣的左手,另一個是按住乳突骨的地方。此時斜方肌可以更充分的達到拉筋、伸展的效果。維持廿秒。 換邊,同樣維持廿秒。 左右交替各做四次。◎ 注意:動作一在做的時候,要注意是往側面倒,身體不要往前或後傾,否則所用到的肌肉完全不一樣。剛開始做此動作的人,不建議做動作二,如果身體前後傾又壓錯地方,反而不好。動作二壓乳突骨的手,力量可以自我調節,但不要壓到感覺不舒服或疼痛的程度。很重要的是,抓椅子下緣的手,只做固定之用,不要過度用力。曾有人因動作錯誤,發生手指彎曲肌的肌腱炎,若因此而造成扳機指,就更划不來了。◎  禁忌:鍾佩珍醫師提醒,已有頸椎關節炎或頸椎椎間盤突出,又壓迫到神經根的患者,平時頸部會痠痛、手臂痠痛、下臂痠麻者,因做此動作容易加強不適感,所以不要做,先治好再說。

預防下背痛 站、坐、臥躺先消除錯誤姿勢

預防下背痛 站、坐、臥躺先消除錯誤姿勢#椎間盤突出

下背痛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造成下背痛之原因有:職業運動、意外事件而引起韌帶與脊柱的傷害。肌肉過度伸展也會引起下背痛,如過胖、反覆舉重物、姿勢不良。缺乏運動則會使肌肉失去張力而變弱,容易因外力而扭傷;椎間板脫出、脊椎外傷、扭傷。背部關節炎或臀部、膝部疾病而引起的背痛。另外,懷孕時,因荷爾蒙分泌使骨盆寬鬆,致使下背部組織結構變得較鬆散;也因胎兒重量,使母親重心向前移也會導致下背痛的產生。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凃振興醫師建議,預防下背痛的產生,可由下列方式:(一) 生活保健:先要建立標準的日常姿勢,藉由良好姿勢,可以設法降低背痛之產生。 【站】應避免背部過度彎曲。正確的站姿是抬頭、挺胸、背部挺直、收縮小腹。如小腹突出或長時間穿高跟鞋,會使腰椎向前凸,增加腰椎的壓力,所以女性不宜穿一吋高鞋跟以上之鞋子。凃醫師指出,長時間站立,需讓腰椎休息,可將背部呈垂直線靠於牆上,腹部向內收,臀部向下,膝彎曲,或將一腳用矮凳抬高;如洗衣、洗碗、燙衣服的姿勢,都可以一腳用矮凳抬高。【走路】腳尖朝前,重心在足掌中心而不是內外側大小趾上。行走姿勢是最深切影響全身直線架構的。通常足掌內外八字的人,都會有輕或重的腰酸背痛。【坐】採坐姿時,翹腳且腹部用力,讓背部保持平直。坐椅為支撐背部腰椎部分,應使用外型適當的坐椅以直背硬椅為宜。並應避免彎腰駝背在過於舒適的椅子而使頸部、背部肌肉不當受力。正確的坐姿是兩腳平踏地面,背部平靠椅背,臀部坐滿整個椅子。駕駛員的姿勢儘量將背及腰部靠在座椅上,座椅靠背的角度約115度為宜。 由於椅子太高,兩腳懸空時,會使腰椎向前凸,可在腳下放小矮凳。當由坐姿站起來時,須將臀部先向前移動,然後再站起來。應避免過度向前彎腰站立。【躺】躺臥時,床舖的選擇非常重要,太軟太硬的床對腰椎都會造成壓力。凃醫師建議,最好選用木板床上墊一層褥子或榻榻米,枕頭高度正好讓頭與肩膀平行,雙肩自然舒適彎曲放置在身前床面上。切記不可以手枕著頭而睡,因為該姿勢會造成背肌過度伸展。正確睡姿是側睡,雙膝微彎,兩腿間夾一個枕頭;如果要仰臥,就要在膝下墊個枕頭,這樣可以減少腰椎前凸;俯臥會使腰椎向前凸而增加腰椎之壓力故應避免。 【由臥姿變成坐姿】由臥床而起來時,先行側臥於床邊,用手推動成坐姿,並保持背部直立,再將腳放於地板上而下床。【抬放重物】先評估重物的重量,如果太重,須借助他物或他人。抬舉重物時,一定要蹲下,不可扭轉背部,要彎曲膝部,所抬的重物要靠近腰部再抬起。如果不彎雙膝,只將上半身彎下抬重物,當重物抬到前胸,上半身不慎後仰,也會增加腰椎的壓力。攜帶物品時應儘量靠近身體,並拿在腰的高度,不要一次拿太多。取物品時,若物品置於膝部以下時,也應保持背部平直,而彎曲雙膝。通常先走到物品側邊用「一步」姿,稍彎膝部及「髖部關節」再提起是最省力的方法,而且越快越好,切勿將身體重心整個下降地面再回升向側面放置物品時應轉向身後,保持背部挺直,臀部與膝部彎曲,將物品置於便利之位置。【高取物】切忌直接站在櫃架下力,應稍向後站一步,用「踏步」姿,身體和雙臂斜向前上方伸直 。除了免除物品掉落的危險性外,也去除了不自覺後彎折腰的可能性。所以最好在取高物時,不要墊著腳尖探取,應用椅子增加高度。【推拉物】雙腳前後分開作半蹲狀,用移動雙腳的方法去移動物體。綁鞋帶或整理收拾地面東西時最好先坐下。【緊身衣、背架的使用】在急性期後使用,一般穿6~8週可達到治療效果。緊身衣及背架後面有鋼條,可限制脊椎的活動,維持腰椎正常的曲線。(二) 控制體重:保持適當的體重。凃醫師說,人體的腰椎會承受身體的重量,所以太胖的話,腰部肥肉愈多,腰椎負擔就愈多,背部扭傷之機會也愈大。小腹突出也會使腰推向前凸,而增加腰椎的壓力,因此過胖或小腹突出都會增加腰椎的負擔,懷孕者亦不例外。(三) 減少腰酸背痛的運動法: 在急性期不適合做此運動,等病情穩定後才實行。主要在使腹肌緊縮、伸展下背,如游泳。 一方面可增加肌肉群之活動;另一方面可減少腰酸背痛。腹肌、背肌無力,易使椎間板脫出,凃醫師表示,運動可加強背肌、腹肌力量,以減少腰椎過分前凸,並改善不良姿勢。 ( 1 ) 仰臥起坐運動:由仰臥、雙腿彎曲坐起,再回復原來姿勢,可增加腹肌肌力。( 2 ) 平背運動:仰臥,雙腿彎曲,用力收縮腹部及臀部。抬高臀部約1~2吋,數1~5後,然後放鬆、再回復原來的姿勢。( 3 ) 鼻碰膝運動:又稱單側抱膝運動。兩手合抱一腿膝蓋向胸前靠近,數1~5後,然後回復原來姿勢,另一腿儘量保持伸直狀況。( 4 ) 手碰趾運動】雙腿伸直的坐姿,雙手儘量伸直向前碰腳趾。( 5 ) 蹲下運動:以站姿且上身保持垂直地面,蹲下,同時腳跟不可離地。( 6 ) 直膝抬腿運動:仰臥,彎曲一膝,伸直另一膝並儘量往上抬高,數1~5後放下。 兩腳輪流做此運動。( 7 ) 腹肌收縮運動:仰臥、深吸氣、緊縮下腹及臀部肌肉,數1~5後,再用上腹部將空氣壓出,放鬆全身。( 8 ) 坐下前彎運動:坐在椅子上,背部緊貼椅背,兩腿平放地上。將兩腳分開30公分,兩平放腿旁,緊縮下腹及臀部,身體向前彎腰,雙手著地,數1~3,再回復原來姿勢。預防重於治療,如平常注意正確的姿勢、控制適當的體重、加強腹肌及背肌力量。在日常生活下,不論是休閒或工作,都應儘量鬆弛背部肌肉。當長時間工作後,能休息片刻,稍微活動一下,對緊張的背部有很大的好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