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控制狂母親 恐使兒女「自毀式叛逆」

控制狂母親 恐使兒女「自毀式叛逆」#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很多女兒都像莎曼珊一樣,她們想「掌控」自己的人生,也試圖透過叛逆行為逃脫母親設下的強硬限制、規範及罰則。莎曼珊說:「我媽覺得她可以要求我做任何事,但到了九年級,我發現就連她也無法管控我的身體。我發現可以透過身體掌控自我,所以開始狂吃狂瀉。還跟她住在一起時,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深受嚴重暴食症所苦,但她完全沒留意,就算我不吃到彷彿得了厭食症也一樣。」女兒嘗試透過傷害自己 證明自己不再受母親掌控「我修了很多榮譽課程,提早畢業,就為了可以趕快離家,但最後無論讀大學或大學畢業後,我幾乎都在傷害自己。我大部分時間都覺得低潮又內疚。大多時候我都想死。我恨自己,恨自己的人生,但我有個朋友打算去匿名戒酒會,某天晚上也把我帶去,一切就變了。如果沒有她帶我去,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令人難過的是,為了有機會初嘗自由滋味,無愛母親的女兒常出現自毀行為。為了證明自己不再受母親掌控,這些女兒嘗試透過酒精、藥物、食物或性愛傷害自己,卻又無法真正達到預期效果。我們明明沒做什麼,卻遭受過度的攻擊與懲罰,內心就會逐漸因為挫敗而累積大量怒氣。自毀式的叛逆 仍未基於自身需求建立生活這種怒氣可能難以解決,也會讓人不舒服,卻也是促成改變的最佳催化劑。不過,要是無法適當疏通,這種怒氣也具有強大毀滅性。當怒氣轉化為沮喪,又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後,女兒可能會試圖不擇手段地擺脫這種內在動盪。我的許多個案也曾表示想自殺。這種由怒氣與絕望形成的循環可能會持續到成年。自毀式的叛逆行為無法讓人自由,因為這種反叛不是基於自信與自尊,也就無法讓人真正感到自由。相反地,這些女兒腦中還留著母親的影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回頭打擊母親。她們從未學會基於自身需求去建立生活,諷刺的是,也就等於仍受母親掌控。控制狂母親 反射性的挑剔女兒的選擇無論導致母親有控制傾向的根源為何,這類母親總是反射性地挑剔或看不起女兒的外表、學校、工作、伴侶或準備婚禮的方式。就像許多無愛母親一樣,控制狂母親會想盡辦法利用妳的每一個弱點。不過,這類控制對生活最深遠的影響,就是母親能將這些模式、反應及期望成功地深植於女兒心中,就算妳以為自己早已把她推開,影響卻仍揮之不去。如果妳有過度討好、完美主義、霸凌及容易被霸凌的傾向,我向妳保證,這些都是習得行為,妳有能力擺脫這些習慣。(本文摘自/母愛創傷/寶瓶文化)

跟母親吵架總自責?9句練習自我原諒

跟母親吵架總自責?9句練習自我原諒#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一旦有辦法對母親發怒之後,這些女兒的腦中通常開始充滿疑問:媽媽明明應該愛我,為什麼可以表現得如此輕率又惡毒?下一步就是質疑自己:為什麼我能忍受她這麼久(甚至直至今日)?女兒應脫離自責觀念 檢視真實情緒就跟許多女兒一樣,莎曼珊在成長過程中始終相信,如果母親不開心或表現不和善,一定是因為她沒把事情做好。不過,就在我們的某次會面中,她發現自己心中是這麼想的:「我怎麼能任由她惡待我?我怎麼能任由她控制我?為什麼我就是無法反抗她?為什麼我任由這些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為什麼我總像個只想取悅她的奴隸?」本質上來說,她已經逐漸遠離原本的自責邏輯,開始建立新的思考模式。但她還是會問:「我到底哪裡有問題?」對這些女兒而言,能夠批判性地檢視那些自責與憤怒的情緒很重要。我總是如此提醒莎曼珊及其他所有個案。閱讀、寫下9句子 啟動自我原諒機制首先,妳是被設定要屈服於權威並依賴母親的無助孩子。妳的母親年紀比妳大、體型比妳強壯,各方面都比妳聰明、有力,除了聽她的話之外,妳別無選擇。不然妳還能怎麼辦?妳才七歲,難道要離家出走,找份工作養活自己嗎?在逐漸接受自己曾被惡待的過程中,對自己生氣是正常的。但自我譴責無濟於事,不但不會讓妳感覺好一點,也無法改善生活,只會使妳心情更糟。以下的句子能夠幫助個案啟動自我原諒及憐憫的機制。那是她們應得的解脫。只要心中一浮現「我怎麼能容許之前那種事發生?」的念頭,我建議妳們先閱讀這些句子,口中誦唸,接著寫下來:‧我當時根據有限的資訊,盡力做到最好了。‧我當時是個孩子,沒有徹底理解自己遭遇的能力與觀點。‧我很早就被設定要順從母親,並盡可能地取悅她,這項設定深植於我內心。‧我的罪惡感及面對後果的恐懼太過強烈,壓過了想要改變的動機,但情況已經有所改變了。‧我並不孤單,許多人都在脫離無愛母親影響的過程中,遭遇過困難。‧改變本來就很困難,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要放棄母親可能會改善的希望很困難。我就是無法接受她不太可能有所改變了。‧我被剝奪了太多力量,導致現在不知如何改變現狀。‧我原諒我自己。(本文摘自/母愛創傷/寶瓶文化)

母女角色顛倒?「小大人」量表來檢驗

母女角色顛倒?「小大人」量表來檢驗#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成年後的女兒,其實很難退後一步地客觀看出自己曾是大人幫手的事實。為了幫助妳明白自身經驗是否符合這種關係互動的定義,我設計了一張辨識量表,幫助妳理解照顧母親是如何塑造、影響了妳的人格發展。【小大人辨識量表】妳小時候是否曾:‧相信無論需要付出多少代價,妳人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決母親的問題、緩解她的痛苦?‧忽視自己的感覺,只在意母親的需求及感受?‧確保母親不受妳的行為後果影響?‧為母親說謊,或幫忙掩飾她的問題行為?‧只要有人批評母親,就為她說話?‧認為必須經由母親的認可,才能自我感覺良好?‧不能讓朋友知道母親的作為? 成年之後,妳是否對以下敘述感到熟悉:‧我會盡力避免讓母親不開心,當然也包括其他成年人。‧我受不了讓任何人失望。‧我是完美主義者,只要事情出錯,我就會覺得是自己的錯。‧我的生活中最可靠的人是自己,什麼事都得自己來。‧像我這種人不會對他人有價值,除非我的作為對他人有利。‧我得時時刻刻保持堅強,出現需求或想要求助就代表軟弱。‧我應該有辦法解決所有的問題。‧唯有他人的需求被滿足之後,我才有餘力照顧自己。‧我大多時候都感到憤怒、不被重視或被利用,但總是把感受壓抑在心底。將自我價值建立在照顧他人 無法發展自我這些「小大人」無法在成長過程中享受身為孩子的自由,並因此付出了高昂代價。畢竟妳一旦將自我價值建立在照顧別人之上,就無法發展自我、享受奔放的想像力、學習放下武裝,也無法興之所至地做想做的事。妳不會有時間自問:「我能做些什麼?」或者在嘗試不同路線後,找到屬於自己的滿意道路。妳反而會訓練自己專注於母親,成為她的需求專家,甚至主動預估即將出現的困境,接手替她解決。不過,母女角色反轉的下場殘酷,這種關係也注定會失敗,畢竟一個小孩根本沒有能力解決母親的問題,只有做母親的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無論孩子多麼努力微笑,又做出了多少犧牲,都無法改變母親的處境。然而,女兒仍會無法克制地反覆嘗試,並在每次失敗後無法克制地感到無能、羞愧。強迫性重複 「愛」成為一堆必須解決的需求假使失敗時年紀還小,這些女兒會立志長大後「把事情做對」,而且會在成年後孜孜不倦地試圖達成目標。她們總是為別人做得太多、付出太多,也給予過多幫助。心理學家稱此為「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不停地重複舊有的行為模式,希望藉此獲得與過去不同的結果。一旦受此力量驅使,妳活著就只是不停在幫別人解憂,不停在處理問題,完全沒有享受歡笑、輕鬆與樂趣的空間,而且也很難釐清「愛」與「憐憫」之間的差別,甚至不相信愛是一種有來有往的關係,而不只是一堆必須解決的需求。(本文摘自/母愛創傷/寶瓶文化)

家長處罰孩子 小心別成發洩管道!

家長處罰孩子 小心別成發洩管道!#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佑佑從小被爸爸打到大,犯錯時只要打一打就會乖一陣子。不過年紀漸長越來越不怕挨打,爸爸下手也越來越重。來診所前一天,父子倆爆發口角,當爸爸作勢要打他時,佑佑突然伸出手說「你打啊,隨便你打啊!打死我吧!」孩子挑釁的言語讓爸爸抓狂,沒想到體罰得不到效果,還被反將一軍,面子掛不住,親子關係也降至冰點。體罰孩子 恐成家長發洩情緒管道不反對適當處罰,但打小孩到底是處罰孩子,還是讓家長發洩情緒呢?打孩子是要讓他心裡痛,而不是讓他皮肉痛。但是佑佑爸爸每次一發脾氣,就是拿起棍子一頓猛打,明顯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還小時不知道該抗拒,隨著他漸漸成長、懂事,開始體會到忍一時皮肉之痛,之後就能得到海闊天空。孩子不反抗,只是認為爸爸打完了,情緒發洩完了,自己也就逃過一劫了。如果挨打的過程中因受不了而反抗,可能激怒父親,下場一定更慘。其實孩子的言語並非故意挑釁,而是發自肺腑地認為等爸爸出完氣,打完就沒事。正向管教態度 讓孩子變得更好像佑佑這樣的案例,能做的就是用正向態度來引導孩子,請他們多稱讚孩子。可能一開始爸爸還沒辦法做到,因此不妨由媽媽先開始,像是記錄孩子每天表現如何,有沒有值得稱讚的表現。每天仔細記錄孩子的行為,在家長眼中看到的不再只是讓人生氣的事,還會發現孩子值得讚許的地方。當給予孩子正向的回饋,他們也會做得越來越好。在管教孩子時,我通常建議爸媽要用「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孩子被處罰幾次後,通常都知道爸媽會用什麼方法回應,有時還會頂嘴,讓父母情緒火上加油。當爸媽氣到打不下去,孩子會以為獲勝了。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雙方關係越來越糟。當你想打小孩時,請先暫停一秒,思考一下是否能換個方式?有沒有可能用讚美來取代處罰?轉一下念頭,讓自己的情緒和緩一下。父母生氣時換個想法及方式 幫助孩子走上正軌曾有個媽媽帶孩子來上課時,小朋友不小心把桌上的玻璃杯打翻了,因而激怒了媽媽。當媽媽正要斥責孩子時,我連忙制止,請她先別生氣,換個方法試試。我說:「你們覺不覺得玻璃杯碎得好棒,不但範圍沒有很大,而且好漂亮、好有藝術感?」媽媽聽了忍不住笑出來。我稱讚她:「這就對了,妳的情緒放輕鬆了,這時我們才能來引導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引導他們如何去善後。當杯子摔碎時,你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一起來收拾吧!」可以先拿掃把,把危險的碎玻璃片掃掉,接著要求孩子幫忙拿抹布把弄濕的地方擦乾。讓孩子參與善後的過程,他們也能感受到收拾殘局是一件麻煩的事,以後做事就會更加小心。若只是媽媽自己來整理,孩子完全不需要動手,他們也就不以為意,無法從這件事上學到教訓。教養方式百百種,唯有不按牌理出牌,才能讓孩子不知如何接招。做父母們的要記得,換個想法,才能幫助孩子們走上正軌。(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孩子自主學習 「內驅力」有助獨立思考

孩子自主學習 「內驅力」有助獨立思考#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身為家長,孩子成長階段,是不是曾有「男生別玩洋娃娃」、「女生該扮家家酒」這樣的執著?小心自己落入了性別刻板印象的深淵,不但否認孩子玩玩具所習得的能力,也不經意間將刻板印象固著在孩子腦中,影響孩子的價值觀。打毛線、烹飪 可訓練肌肉及記憶力在學打毛線的過程中,可以訓練很多能力。不明究裡的正義魔人,卻偏激地認為打毛線是女生做的事,男生不應該學。這些喜歡隨便評論別人的人,才是阻礙兒童正常發展的魔人!二十多年前,我考入高雄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在大學四年過程中,學習了打毛線、十字繡、甚至是烹飪,從這些學習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各種動作所使用的肌肉群、了解完成作品所需要的記憶力,甚至還能體會身心障礙者無法完成任務的心情,這對我們同理病患、訓練技能有很大的用處!我甚至還以身處在「醫學院裡的家政系」為榮呢!「內驅力」發揮自主決定 有助獨立思考我們還可以來談一下「自主權」這件事。不論從心理學或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有個能力叫「內驅力」,也就是驅使個體產生一個行為的能力,例如肚子餓了會找東西吃,睏了會找個地方睡覺。不只人有內驅力,包括動物也有,我們常看見野貓會自己找路邊的野草來吃,那是因為它們需要纖維質,這樣才能維持健康。如果以這個理論來看,孩子會自動地學習打毛線,也是大腦尋找自我成長的出路,是「內驅力」讓他的「自主權」決定要做哪些事,這樣長大之後,才有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自主權」的運用不是無限上綱,但是這得由各家長自行決定,旁人是無法給予意見的。(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男孩子別打毛線?可訓練7大能力!

男孩子別打毛線?可訓練7大能力!#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一名網友教十一歲的兒子打毛線,引人議論紛紛:「為什麼不玩男生的玩具?」結果這位版主媽媽霸氣地回應:「正義魔人正義個屁!」孩子成長過程中 常被性別刻板眼光看待同樣地,我也想說:「孩子喜歡打毛線,到底是礙到誰了?是不是正義魔人自己不會打毛線,所以也不讓人學習打毛線?」回想一下,我們童年時最愛看的卡通《哆啦A夢》,劇中的主角大雄不是一天到晚翻花繩?正義魔人們看了一定很想砸電視吧!男孩打毛線遭受旁人批評,其實這不只是新聞事件而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周遭的人常以傳統性刻板的性別角色,來看待孩子的行為。當小男生抱著洋娃娃不放時,可能會說:「男孩玩什麼洋娃娃啊,好娘喔!」小女生玩小汽車時,也會有人問:「這是男孩子玩的,妳幹嘛不玩芭比娃娃啊?」為了怕被別人嘲笑,家長可能因此限制孩子這個不能玩、那個不要碰!孩子對玩具喜好 可能因為感官刺激不同其實,我們應該從孩子發展的過程來看,為什麼小女生會想玩汽車?那是因為她想看到視覺會動的東西,而小男生喜歡玩洋娃娃,也是因為能得到觸覺的刺激。家長與其擔心孩子性向的問題,不如多往好處想。例如,小男生喜歡照顧洋娃娃,將來跟異性交往時會比較溫柔,比較懂得異性的想法。喜歡玩洋娃娃的男生,也比較會體貼媽媽。孩子玩玩具或遊戲時,往往不只是好玩而已,還透露出內心的想法。尤其扮家家酒更是很棒的遊戲,它不只是有趣而已,小朋友在玩的過程中,家長不妨細心觀察,因為很可能投射出孩子內在的想法。例如,孩子覺得爸媽某件事做得不對,明明很想生氣,但卻又不敢,玩扮家家酒時可能會說:「我要打壞爸爸!」打毛線好處多 訓練孩子7大能力聽到這樣的童言童語,先別急著生氣,請先仔細追問孩子為什麼這樣說。此外,扮家家酒也能讓孩子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藉由各式各樣的角色扮演,不但能增進社會化能力,對於認知發展也很有益處。先不論男生適不適合打毛線這件事,只單從打毛線的功能來看,好處多到讓一群正義魔人不斷被打臉。1)手眼協調能力/眼睛要和手配合,毛線才能穿對位置。2)雙側協調能力/兩隻手要能夠交互運用,才能完成作品。3)視知覺能力/眼睛必須要能夠看清楚毛線的排列,才有助於下一步動作,或是找出錯誤的地方。4)記憶力/打毛線需要記住步驟,這就不用贅言了。5)肌耐力/想打出成品,不只身體肌肉要能維持坐姿,雙臂也要有足夠耐力,才能讓雙手協調動作。6)精細動作/要能好好的運作器材,雙手一定要靈活。7)專注力/不專心怎麼能打出好成品呢?(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孩子愛爭快 教導不妨多讚美

孩子愛爭快 教導不妨多讚美#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若家中的孩子總是覺得自己永遠第一名,我們可以教導他「第一名」有很多種,大家都可能是第一名。孩子最喜歡用快慢來比較誰比較厲害,其實除了速度之外,還有很多可以被稱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 都是第一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幼兒園吃飯前,老師都會要求小朋友去洗手,這時最快洗好手的小明很興奮地跑回來說:「老師,我是第一名!」此時老師可以說:「好,你是速度最快的第一名。」接著,有其他小朋友慢慢回來了,老師稱讚小華:「好,你是手洗得最乾淨的第一名!」再有人回來,老師又可以說:「小玉,你是手擦最乾的第一名!」「小美,你是記得關水龍頭的第一名!」在老師眼中,每個人都是第一名,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此時孩子可能會開始比較:「為什麼每個人都是第一名?我才是第一名吧!」老師可以解釋:「因為每個人都有很厲害的地方啊!」藉此教導他們去讚賞別人的優點,同時還可以說:「下次你不只要速度快喔,還要把手擦乾。」這樣孩子各方面都會表現得更好。教導孩子分享第一名頭銜 接受每個人各有優點想當第一名沒什麼不好,但我們可以善用孩子喜歡跟別人比較的心態,將它轉化為進步的動力,而不是成為攻擊他人的武器。當孩子說:「你看,我的襪子穿得最快!」孩子為了很快把襪子穿上,心急之下可能沒有穿好。下次要出門前,我們可以說:「這次我們來比賽誰襪子穿得最整齊喔!」「比比看,誰是穿對腳的第一名!」當孩子穿好襪子後,爸媽也可以反過來說:「你看,你是穿最快的第一名,那媽媽咧?」若孩子回答:「媽媽,妳是穿整齊第一名!」當他願意把第一名這個頭銜分享出來,慢慢地,也就能接受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強的人了。(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孩子老是不專心 用倒數計時器試試!

孩子老是不專心 用倒數計時器試試!#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想要讓孩子專心寫作業,建議媽媽們別再當指揮官下達指令了!不妨學著放手,讓孩子的大腦啟動,凡事自己來。當孩子下課回家後不寫功課,直接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不妨問他:「你在做什麼?你現在應該做什麼?」運用倒數計時器 限時讓孩子專注於作業這樣的問話讓孩子開始思考、開始計畫,也就是能夠設想自己要做的每一步,而大腦自然也會專注在這些事情上。這樣的做法,讓孩子學會為學習專注力負責任!為了讓孩子養成時間觀念,建議媽媽們不妨買個倒數計時器,幫孩子設定寫作業的時間,剛開始請以不超過十分鐘為目標。記得,每段時間開始前,請清楚地告訴孩子這段時間要完成的作業量,然後再按下計時器。過程中,媽媽請別打擾或提醒孩子,讓他學會「自主管理」吧!訓練孩子自主管理時間 效率也會提高媽媽要做的就是在計時器響起時,檢查孩子的作業完成了多少,如果都有按時做完,可以休息三分鐘或獲得稱讚獎勵之類;如果沒有的話,就只能給他一分鐘上廁所或喝水。休息過後,再訂定下一個十分鐘的作業目標。一段時間之後,媽媽不用一直陪在孩子身邊,讓他自己完成寫作業這項任務。沒有媽媽的陪伴,孩子除了要動腦安排作業時間之外,也不用再「分心」處理媽媽的指令,會變得更加專注,寫作業的效率也可以提高。有時候,不管孩子,才是最佳的管理之道,這就是古人所謂的「無為而治」吧!(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