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與父母同住很穩定?易失去財務警覺心

與父母同住很穩定?易失去財務警覺心#親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財務自由需達成幾個要件才算完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管想做什麼,錢都要夠用。前提就是沒有任何負債,即使有也必須要有能力清償,並且考量財務槓桿的貸款,而非單純的負債。生活穩定、開銷少 仍無法防備意外今年三十二歲的Helen,單身和父母、妹妹同住,薪水不高,沒有什麼特別的物欲也沒有多采多姿的社交生活,唯一樂趣就是一有錢就到國外旅遊。因為住在家裡,父親工作位居高階,收入頗高,所以家裡的房貸、水電瓦斯、伙食費等,Helen從來沒出過一毛錢。扣除自己的基本開銷,每次戶頭上只要多出一萬,她就開始訂機票,不足的部分就刷卡分期付款,最愛到日本旅遊,錢全都用在旅遊上。即使戶頭上的存款沒有增加,當了好幾年月光族,Helen也沒擔心過自己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因為大環境不景氣,父親的公司開始無預警資遣高階員工,父親被迫提早退休,家中頓失主要收入。單身和父母同住 對財務失去警覺Helen的父母親沒有太多的存款,房貸需要由她跟妹妹負擔,這時才發覺原來妹妹沉迷購買名牌包,卡債竟高達上百萬。家裡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爆發,最後只好賣掉長久居住的房子,一家人過著欠債度日的生活。人生的難題很多時候都是發生於一瞬間,沒有穩健的財務狀況,就得失去選擇的權利。即便單身與父母同住,很多生活開支其實都是父母負擔,才會出現「目前不太需要錢」的錯覺,對財務狀況失去警覺心,陷入卡債的惡性循環。此外,若家中出現不長進的兄弟姊妹,或因父母親幫親戚作保而牽連財務問題,除了需面對自身的財務狀況,甚至還得替家人解決困難。(本文摘自/我的生活我作主/好的文化)

養育好燒錢?2小孩花費等同千萬房

養育好燒錢?2小孩花費等同千萬房#親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有人計算養一個小孩需要花多少錢,計算出來的結果是,從懷孕期間到小孩讀到大學畢業,至少需要五百萬,那麼養兩個小孩,幾乎等同要價一千萬的房子了。單親爸媽 一定要有賺錢、理財本事離婚後的單親生活是場無情的戰鬥,假設幸運嫁個有錢又願意負責的人,有充足贍養費可養孩子也就算了,但多數人沒那麼好運,就算原先是老公負責養家,薪水也不見得多高,如果離婚協議沒協調好,可能一毛錢都拿不到。幸福的婚姻絕對存在,只是有保鮮期,所以無論為了什麼理由結婚或離婚,女性想要在保鮮期過後還有資本可選擇自立,就一定要有賺錢的本事。有孩子要養的單身者,由於保障的需求增加,務必在小孩出生後就重新考量資產配置、開戶和投保等事。15歲以下孩童死亡 壽險不理賠從新生兒各種疫苗注射、奶粉與尿布等支出開始算起, 如果單親媽媽需要上班,則每個月還有一至兩萬元的保母費或托嬰中心費用。再加上從幼稚園一直到大學的學費,也是不小的負擔,所以更需要未雨綢繆,在孩子出生後就開始準備專門帳戶,儲存教育費用。也需要調整自己和小孩的壽險和意外險需求,例如原本自己的壽險需求是五百萬, 但衡量至孩子成年之前,可能需要提高至一千萬。相對地,為了避免誘發道德危險,政府規定,十五歲以下的孩童就算有買壽險,死亡也不理賠,只能加計利息退還保費或帳戶價值,所以小孩的壽險不用著急,反而需著重在意外傷害與醫療保障上。(本文摘自/我的生活我作主/好的文化)

親子鴻溝如何填?5大原則報你知

親子鴻溝如何填?5大原則報你知#親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協助孩子成長,首先須讓他願意聽從指導,然而,特殊孩子發飆時,根本聽不進父母任何話,原因除了他卡在憤怒的情緒外,另一種可能是因為他誤解別人意思而做出防衛反應,加上固著的特性,使得他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想法,所以家長最好一開始就杜絕任何可能讓他誤會或拒絕溝通的機會,這才能幫到孩子。孩子任性發脾氣 家長容易受影響就讀國中的小威下課一回到家就擺張臭臉,亂丟書包鞋子,對忙著準備晚餐的媽媽嫌東嫌西,一下子說菜不好吃,一下子嫌飯煮得不夠軟。原本滿心歡喜的媽媽聽著不斷的抱怨,怒火也漸漸被點燃,心情轉為委屈、傷心,最後終於忍不住發火,大聲責怪兒子不懂感恩。小威聞言立刻回嗆:「怎樣,妳腦筋有洞喔!」接著開始飆罵三字經,比中指,甚至用他魁梧的身軀一步步逼近媽媽。備感威脅的媽媽再也按捺不住,甩了小威一巴掌。這下可糟了,他立刻回擊一拳,媽媽右眼瞬間變成了熊貓眼,媽媽驚嚇過度,哭了。親子良好溝通 遵守5原則小威打人已不是第一次,上周才和同學大打出手,上個月也為了跟爸爸搶滑鼠而猛力捶了爸爸的腦門。爸媽又是生氣又是害怕又是擔憂,氣孩子不聽話且害怕再度被打,更憂心這個「有暴力傾向」的兒子將來無法融入社會。孩子打人,是動怒的進階。處理原則應回歸本源,也就是安全為上,並從溝通來治本。如何讓孩子聽進父母的話?須配合特殊孩子的天生特質,用他能接收到的方式溝通,父母的話才可能真正進入他腦中。不然,只是父母自顧自地單向表達罷了。要達到良好的溝通,有下列幾項原則:1) 確認孩子真的在聽你說話2) 用詞簡短3) 指令要具體、有規則、無爭議4) 一個指令只要求一個動作,並給予5~15 秒反應時間5) 用接納的語氣、表情及肢體語言(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親子間畫對界線 比百般疼愛更好

親子間畫對界線 比百般疼愛更好#親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教養的理想狀態是,父母依孩子身心能力的提升速度,從百分百的全面照顧,轉為逐步放手讓其自理,最後保持恆久不變的尊重與關懷,而且切記不介入孩子的生活。在這過程中,家長須不斷調整對孩子的照顧範疇。家長避免過度付出 讓孩子學習照顧自己許多特殊孩子家長看到孩子的能力比不上正常小孩,愛子心切下主動替孩子承擔過多他可自行處理的事務。長期下來,不但父母因過度透支加上期待落空而感到挫敗,孩子也因缺少機會摸索自我照顧的技能,而變得更沒能力、更沒自信、惰性更重,搞得兩敗俱傷。因此,家長須保持警醒,細心觀察孩子的成長狀態,慢慢增加他可獨力完成的事項,才不會在永無止盡的付出中枯竭。家長該如何避免過度付出?最快的方法就是「畫界線」,理性區分眼前的事,到底是「我的事」、「孩子的事」或「老天的事」?清楚界定責任範圍後,才能站在制高點行動,避免因撈過界而導致教養挫敗,也才能把教育效能發揮到極大化,同時給予彼此更多的自由空間。拉開與孩子心理距離 自己主控心情做父母的都捨不得孩子受苦,看到孩子生氣或難過,往往立刻與孩子感覺同步,沒有去釐清這感受是「孩子的」還是「自己的」。這源於自己和孩子的心理距離太近,近到把他的感知當成自己的感知。如此一來,親子情緒的主控權便落在孩子身上,父母要先讓孩子開心,自己才有辦法跟著開心。但要讓特殊孩子維持在喜悅狀態並不容易,這似乎意味著家長難以擁有快樂的時光?因此,拉開自己和小孩間的心理距離,對特殊孩子的家長而言特別重要。請以理智時時提醒自己,孩子的感受是他自己的,不是你的。(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父母適時放手 別讓愛變成阻礙

父母適時放手 別讓愛變成阻礙#親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家長該做的事可簡化成提供孩子一個安全成長的保護傘,在孩子未成年前,給予他生活和知識技能上的訓練、教導,以及無條件的愛與陪伴。經常提醒自己,尤其在忙碌時,更需要來回檢視自己的行動是否在此範圍內。父母過度幫忙 引發孩子不認同孩子,不屬於父母,他和父母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家長不要被自己對孩子「滿溢的愛」遮蔽了眼睛,誤把孩子當成自己,主動幫孩子完成他該做的事。確實,家長們深怕天生能力輸在起跑點的孩子將來會受苦,迫切地想方設法防患未然。但在孩子能獨立前,可是有成千上萬件事會讓家長擔心,如果父母完全不願放手,讓孩子面對挫折,學習承擔的話,遲早會累死自己的!其實,很多時候特殊孩子的情緒問題是被父母的好意給激怒出來的,這份好意經常為孩子帶來挫折。無論孩子認知程度為何,依然有個人喜好,當他覺得不需要或不喜歡父母方式,但又不知如何表達時,往往就會用生氣、打罵的行徑來表達。此時,心急如焚的家長往往被其行為牽引,而忘了要先處理這不當舉止的源頭——孩子的情緒及需求。理智切割事情 讓孩子獨立完成假若父母分分秒秒像直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上空,孩子受到無微不至的保護,自然不願跨出舒適圈,便永遠學不會家長的教誨;另一方面,父母千辛萬苦卻仍無法推動孩子轉變,必定滿心挫敗,陪伴孩子的能量及愛也將迅速流失。倘若家長能強忍不捨之心,理智切割出孩子該做的事,在協助孩子獨立的目標下,堅持讓他獨力完成,即使孩子以哭鬧來拒絕或試探底線,但只要時間一久,孩子了解父母真正的態度後,反倒會因有明確的方向,而能慢慢做好該負責的事項。要注意的是,對他的要求必須符合其能力現況。(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解決孩子情緒轟炸 先從父母回應下手

解決孩子情緒轟炸 先從父母回應下手#親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何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世界上沒有人愛動怒,即使是特殊孩子,因為,生氣是很不舒服的。特殊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感知很遲鈍,或根本感受不到,是天生的理解力不佳,因而導致溝通不良。特殊孩子發洩情緒 家長需妥善應對他因常被誤解且又沒能力陳述清楚而感到挫折,只能找讓他有安全感的父母,來發洩長期積壓的委屈、說不出的憎恨和羞愧。不過,他的方式往往讓人難以承受,況且,沒有任何人可當別人一輩子的情緒垃圾桶。當父母開始表達無法接受他的情緒時,孩子會不自覺地越發傾全力將所有憤怒發洩在家長身上;這時,倘若家長自己也沒能量妥善應對,親子雙方就可能陷入嚴重的情緒風暴中。要孩子正向表達 父母先正向解讀、安撫事實上,特殊孩子並不是耍任性、放縱自己生氣,只是藉由憤怒形式來和父母溝通;尤其是自閉症孩童,溝通方式更是與一般人不同。重點是,當孩子丟出情緒的球後,家長能否正確地接住?還是認為孩子是刻意來搗亂?不同的解讀會產生不一樣的對待態度:如果家長用負向角度來解讀孩子的心,孩子就永遠呈現出負向的樣貌;倘若父母能正向地解讀、正向地安撫,孩子就會開始學習正向的表達。(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家長學習道歉的藝術 做下一代的榜樣

家長學習道歉的藝術 做下一代的榜樣#親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怎樣教孩子道歉最好呢?」我對一群心理治療師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們一致給出同樣的答案:「大人應該以身作則,示範他們希望孩子學習的行為。」如果你該真心向孩子道歉時沒那樣做,孩子們又為何應該那樣對你呢?家長應學習道歉 做孩子的榜樣孩子每天耳濡目染,有樣學樣,因此以身作則確實是個好主意。但是,有些家長不願向孩子道歉,因為他們覺得那樣做有損身為家長的權威,使他們顯得軟弱無能、優柔寡斷。然而,在這個在乎公平及實事求是的世界裡,那樣做反而更能展現出堅強的一面,讓孩子看到家長能在無損格調下坦承錯誤。事實上,道歉的能力是我們可以賦予孩子最好的才能。當家長死不認錯的行徑破壞了孩子認知的事實時,孩子心中強烈的正義感會覺得無所適從。我想在教導孩子道歉方面,為成年人額外提出一點建議。那就是:學習說「謝謝你的道歉」,然後就此打住。這個建議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常反射性地把道歉當成進一步解說的開場白。接受孩子的道歉 避免混亂孩子價值觀有些大人否定孩子道歉的方式,令人匪夷所思。朋友的孩子讀小學四年級,每次有學生調皮搗蛋時,老師總是擺出同樣的「臉色」,學生道歉後,她總是回應:「你要是真心悔改,就不會做出那種事了。」。她的不滿臉色使孩子看了馬上道歉,承認缺失,但她又當場否定孩子的道歉。朋友的女兒當然不是唯一對老師做法感到困惑的孩子,但老師的回應卻完全抹煞了道歉及接受道歉的意義。當然,有時候可能需要進一步討論,但沒必要馬上把孩子念一頓、否定他們的道歉,不然他們可能會覺得:「那道歉有什麼意義?」(本文摘自/如果那時候,好好說了「對不起」/究竟出版)

親子健走愛健康 每日15分鐘助體重控制

親子健走愛健康 每日15分鐘助體重控制#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家長們快趁著暑假尾聲帶小朋友出遊!炎熱的暑假期間,親子活動的安排成了家長們頭痛的難題,國健署推薦,有綠蔭的健走步道,不但適合親子健走,還可欣賞優美的景色以及生態景觀等。每年2百萬人死於身體活動量不足聯合國指出,身體活動量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四大危險因子之一。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年有超過200萬人死於身體活動量不足相關疾病,大約21~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與30%的缺血性心臟病,都是因身體活動量不足所造成。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身體活動,成人每週則應累計至少150分鐘。養成每天動一動的習慣,可促進血液循環與心肺功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腸癌、乳癌、憂鬱和失智的風險,也能強化肌肉和骨骼,減少髖關節或脊椎骨折的風險,更能幫助控制體重。6特色步道 將健走融入生活國健署表示,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並記得「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的健走小口訣,即可將健走融入於生活中。為營造生活化運動的社區,縣市衛生局結合轄區推動社區健康營造單位,鼓勵社區民眾健走活動,建置了200多條健走步道,部分步道並設有熱量消耗標示,如臺北市芝山岩健走步道、新竹縣牛欄河親水公園步道、嘉義縣梅山來走走健康好彩頭步道、台南市虎形山公園步道、高雄市愛河之心健走步道、以及宜蘭縣冬山河梅花湖步道等。健走活動費力度低、風景優美、具有生態景觀等考量,適合親子共同參與;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表示,每天健走15分鐘好處多多,除了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長期維持每天運動15分鐘的習慣,更可控制體重並延年益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