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嫉妒家人 「比別人好」反而不幸福

嫉妒家人 「比別人好」反而不幸福#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最原始的嫉妒來自於當我們意識到除了自己和媽媽之外,還有第三個人出現的時候,可能是爸爸,可能是手足,或是其他介入媽媽和「我」之間的人事物。「比別人好」 不會讓妳感到幸福世界觀從「兩人」進化到「三人」後,小小孩遭遇挫折時的反應會和小嬰兒不同。小嬰兒會直接聯想到媽媽,而小小孩就會想,「我無法從媽媽那裡得到滿足,是不是因為那個人(第三者)呢?」接著另一個念頭,「我所缺少的是不是都跑到另一個人那裡去了呢?」從而開始了此生競爭與嫉妒的序幕。這些起源於嬰幼兒心智的想像,和事實的全貌有不小的落差。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並不是像接著連通管的水桶。如果妳的水桶水少了些,就必然是透過連通管流到別人那裡去了。事實是,妳心裡的容器愈大、愈成熟,妳就能消化生活中更多的挫折,留住每天一點一滴的小快樂,迎向人生中,每次透過挑戰而成長的機會,從而孕育出屬於妳自己的幸福。創造與感受幸福的能力和妳是不是比別人好,沒有絕對的關係。切斷母女間的「連通管」 從母親的故事中走出來如果能領悟「競爭和嫉妒」存在最開始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所愛,害怕被拋棄而失去愛,所以我們希望透過某些方法,讓生命中的美好與愛永遠留存,以為只要透過競爭與嫉妒,讓自己「比別人好」,就可以讓自己永遠被愛。而實際上,這個建立在「永遠」之上的想像,並不貼近真實的世界。客觀世界在時間之流中運作的方式,是「變化」與「無常」。那些發生在妳身上的挫折與痛苦,本質上和妳的女兒沒有關聯,是妳自己生命中有待成長的重要議題。不是因為她們過得比妳好,或是比妳差,才造成妳內心的刺痛;反之亦然。讓妳母親受苦的生命議題,只能靠母親自己,才有辦法修練。不論妳表現得優秀或糟糕,也不管妳是否讓母親感到驕傲。(本文摘自/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寶瓶文化)

一味為家庭和諧付出 恐造成反效果

一味為家庭和諧付出 恐造成反效果#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妳一直認為「愛是付出」,可是超越了關係界線的付出,有沒有可能阻擋了別人的成長空間?我曾在晤談裡聽過一個故事,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吵吵鬧鬧,幾個孩子們做了很多努力,希望父母不要分開,希望家庭可以和諧。每個人都需要承擔自己的責任 他人無法取代小的時候,他們幫忙傳話、幫忙隱瞞祕密、幫忙分擔家計、幫忙安慰另一個人。長大之後,他們給脆弱的一方更多照料,像是金錢和物質,再給覺得不公平的一方,更多的金錢與物質。聽到後來,我問她:「有沒有可能他們兩個人真的不適合在一起,而孩子的犧牲,讓他們可以一直不用處理彼此間的問題?」她無奈地嘆氣。每一個人都需要承擔自己在生命裡的責任,這是他人無法取代的事情。為愛的人努力付出 家庭角色錯置反而造成負向循環今天妳為所愛的人努力付出,希望免去她心裡的痛苦,也許會有短暫的幫助,但當妳的付出超過了彼此關係的界線,讓父母不像父母、夫妻不當夫妻、子女不能做子女,家庭中每個角色間的關係因此顛倒錯置,讓家庭互動陷入負向循環,這將使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能量慢慢耗竭,而無法向前邁進與向外成長。(本文摘自/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寶瓶文化)

管教時孩子態度不好?聚焦問題助溝通

管教時孩子態度不好?聚焦問題助溝通#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孩子需要管教時,為了清楚地傳遞孩子需要學習的訊息,會習慣地把當下的問題講清楚,裡面通常也會有很多情緒。然後,為了讓孩子記得,我會把過去類似的問題提出來佐證,證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所以一定要改!然後,繼續循循善誘地告誡他,這狀況不改對未來可能的不利影響,因此一定要改!以為自己教得很清楚,孩子其實聽得很模糊。針對當下問題 一次一個重點靜下心來看,不論自己覺得講得多好或多清楚,我所說的時間向度已經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已經扯太遠而不自知。孩子不講話或點頭,不等於真的聽懂或認同,而是他不知道要講什麼了,只希望你趕快講完。大人很多無心的話,小孩都刻在心底。小孩會刻印下來的話,跟我們希望他記住的通常都不一樣!有機會時最好了解一下他們刻了些什麼話在心頭。漸漸地,對孩子管教時,我開始有意識地刻意減少講話內容,一次只聚焦一個點或一件事情,不需要講到過去怎麼樣、未來會如何,只要針對眼前這件事情就好了。管教時間縮短,聚焦單一清楚,孩子更能掌握要傳遞的訊息,更容易一點一點地整與修正。從「我覺得你應該如何」到「你有什麼感受?」家長在管教孩子時,最受不了的通常就是態度問題。對多數家長而言,態度是重要又關鍵的。成績不好沒關係,但態度一定要過得去。因此很多管教到後來都會移轉並失焦到態度問題上,例如原本生氣沒依照說好的時間寫功課,但後來是「你這是什麼態度?」生氣指數立即衝到最高點,接下來當然就是更強力的管教或說教。原來,當我說「你態度不好」時,很多時候孩子未必聽得懂。因為在占據他最多時間的校園生活脈絡下,他的反應或沒反應其實是很正常的。而當我說「你態度不好」時,背後其實有我強烈的價值觀與生活背景,但這些都是「我自己的經驗」,完全不是孩子的經驗。因此,真實的狀況是:我真的不知道孩子全面真實的生活狀況,但我以為自己很清楚。「你態度不好」這句對我而言再清楚不過的話,對孩子來說可能非常抽象。從此之後,我就很少用這樣情緒性其實很強的語彙來管教小孩,取而代之的是清楚陳述事件、語言、表情、舉止,此等行為對當下已經產生的影響為何,跟孩子聚焦清楚且具體地針對一個事件或一個議題處理;有機會再討論下次可以如何改善。讓孩子聽得懂,比我講什麼內容重要。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你這行為讓我很丟臉」,家長表面看重的是孩子的行為,但真實在乎的是自己的面子;因此如果轉為「做了這行為,你有什麼感受?或有什麼影響?」的探索,也許更容易聚焦也更貼近孩子。所以經常反思並區分哪些是孩子的觀點、想法、情緒、行為,哪些是家長的期待、價值、想法、情緒、行為,而這當下什麼是最重要的,這些,其實是滿重要的練習。(本文摘自/正念減壓自學全書/野人出版)

教養小技巧 別用「為你好」情緒勒索

教養小技巧 別用「為你好」情緒勒索#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家長自己太累或狀況不好時,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把家人拖下水。年輕的父母在各方面的責任均日漸加重,沒有時間、也不會想到要照顧自己。一天忙下來,回到家通常已經很累了。拖著疲憊的身心面對小孩,實在沒太多力氣停下來,好好聽他說一些沒那麼重要的事情,或陪他玩自己沒興趣的遊戲。身體覺察 讓疲累的身心重獲能量慣性疏於照顧自己的情況下,親子與夫妻間的關係都悄悄地越來越緊繃,而越緊繃的關係只會產生越多的對抗與拉扯,相互支持與體諒越來越遙遠。學習正念後,才誠實地發現,原來自己疲憊時容易不耐煩,也容易不自覺地遷怒,即便我百般不願如此。原來,身體能量的低落會大量拉下心理的承受力。漸漸地,很疲憊時我會運用坐捷運或公車回家的空檔,進行觀呼吸練習,或回家後先躺十至二十分鐘做身體掃描小憩片刻。這些簡單的練習,讓疲憊的身心重獲能量,對家人的愛就不會包在火球裡。當愛包在火球裡時,家人感受到的是火,而不是愛。正常人不是逃開,就是回敬更大的火。正念練習,讓我慢慢學會自己熄火,而不再潛意識地希望或等待他人來幫我熄火。然後,給出去的愛,就是愛。不被情緒勒索後 才能找到好的教養策略家長內在的擔憂與焦慮真的很多,尤其是華人的家長,通常會過度擔心孩子健康、學習、同儕、社會影響等。過度的擔憂很容易轉化成不信任,對孩子不信任,也對環境不信任。不信任導致過多的干涉,孩子自己的責任感於是漸漸削弱。過多的擔憂也可能給孩子太多指導,沒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孩子自由探索,沒留充分的時間與空間給孩子嘗試錯誤。當發現到對孩子產生擔憂焦慮時,練習停下來觀察一下自己,這樣的擔憂是有需要的嗎?多少成分建構在事實上、多少建構在假設或想像上?這擔憂是來自我個人的議題、夫妻的議題、孩子的議題、環境的議題……這擔憂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是否需要找人討論一下?先照顧好自己,讓身心回復平衡後,再想想可以或需要採取什麼行動。也許,什麼行動都不做,安住再觀察是最好的策略。也許,需要協助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也許,需要找老師討論。不同的可能開展於覺察與平靜中。「為了你好」字句 易造成情感勒索對情緒的覺察,在不爽時的遣詞用句也會比較留心,例如以前常說:「我這樣是為你好。」或者「我這麼辛苦不就是為了你。」總以為這樣說可以讓孩子體諒我的辛勞或用心,後來才發現這對孩子而言,這些話可能是很沉重的情感勒索,反而導致孩子完全失焦或內心深處的抗拒。因此家長勿因自己的不安、擔憂、恐懼,而給孩子過多的情感或情緒負荷,或者框限孩子的未來。老實說,這是家長需要修練的功課;而修練此功課的家長,第一位獲得釋放與解救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本文摘自/正念減壓自學全書/野人出版)

父母別自認開明!8特徵讓控制狂現形

父母別自認開明!8特徵讓控制狂現形#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養兒育女這件事要是搞砸了,人生中的其他事情也就沒多大意義了。」──前美國第一夫人賈桂琳.甘迺迪.歐納西斯(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健康的教養方式很簡單:好好的把小孩養大,然後放他們自由。當一個健康的孩子也很簡單:玩耍、學習、長大,然後離家獨立。健康型的父母 允許孩子自由發展人格這兩種職務內容的描述都很簡單,但這兩種工作做起來卻都不容易。在健康型家庭與控制型家庭之間,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健康型家庭的父母允許孩子自由發展人格。控制型父母做不好保護與養育的工作。他們用鐵的紀律或朝令夕改的規定剝奪孩子的玩樂時間。他們樹立不健康的習慣,限制子女在發展獨立人格上的努力。這就是為什麼在控制型家庭長大的人,有時到了三十好幾、四十好幾或五十好幾,都還沒辦法在情感上離家獨立。下列呈現的是健康型家庭和控制型家庭之間主要的八個差異。你或許能從中看出你自己的童年經歷偏向表格的哪一邊:健康型家庭與控制型家庭的特徵 健康型家庭1)呵護的愛/•父母的愛是相對持續不斷的•孩子得到情感、關注和溫暖的肢體接觸•孩子被告知他們是有人要、有人愛的2)尊重/•父母看見並看重孩子本來的樣子•父母接受孩子的選擇3)開放溝通/•重視誠實地表達想法,而不必以特定方式說話•允許提出問題與反對意見•問題受到正視並予以解決4)情緒自由/•可以覺得難過、恐懼、生氣和高興•情緒感受被視為自然的反應而被接受5)鼓勵/•孩子的潛能受到鼓勵•孩子成功時受到褒獎,失敗時得到安慰6)前後一致的教養原則/•父母適當地設下前後一致的限制•父母以身作則•父母允許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和活動有合理的控制權7)鼓勵內在生活/•孩子學會珍惜自己、疼愛自己•父母會與孩子溝通他們的價值觀,同時也允許孩子發展自己的價值觀•生活中有學習、有幽默、有成長,也有玩樂8)健全的社交互動/•鼓勵與他人往來互動•父母教育孩子以開闊的視野看待外界,並對他人與社會負起責任 控制型家庭1)有條件的愛/•父母的愛被當成獎賞來給予,收回父母的愛則被當成對孩子的懲罰•父母覺得孩子是「欠他們的」•孩子必須「爭取」父母的愛2)不尊重/•孩子被當成父母的財產•父母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要3)拒絕溝通/•溝通受到「不要問為什麼」、「不可以說不要」等規則阻礙•不准提出問題與反對意見•問題受到忽視或否定4)不容許有情緒/•強烈的情緒會受到阻止或壓制•情緒感受被認為是危險的5)羞辱/•孩子有受審的感覺•孩子受到的批評多過讚美6)獨斷或混亂的教養原則/•規定往往很嚴苛,而且朝令夕改•父母把自己當成指使下屬的上司•父母不准孩子有隱私7)否定內在生活/•孩子學不會珍惜自己、疼愛自己•是非對錯比求知慾或好奇心更重要•家庭氣氛感覺不自在或很混亂8)失能的社交關係/•與外人少有真誠的接觸•孩子被告知「外面每個人都很危險」•人際關係建立在父母的首肯之上(本文摘自/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橡實文化)

親子衝突4情境 共同原則很重要

親子衝突4情境 共同原則很重要#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愈來愈多父母忙著追求工作上的成就,他們負擔得起孩子的托育費,也想卸下日常的教養工作,在孩子還小—多半在嬰兒時期,就交由他人照料(托兒所、保姆、家教老師),而且很早就去上各種潛能課程—從週一到週五,每天課程排得滿滿,晚上就由保姆來照顧孩子。親子衝突引爆 最常見於4情況這些孩子常常可以獲得物質上的滿足;父母對於孩子的能力也感到驕傲。打從孩子一出生要走的每一步,父母早就已經規劃好了。然而,儘管父母擁有再仔細不過又設想周到的觀念及教養原則,仍避免不了親子之間的衝突。對待孩子的方式,以及父母教養的原則,會主導一家人生活的走向—可能充斥著衝突,也可能彼此相安無事、和平共處。親子衝突的導火線有很多,可能是因為家庭裡不重視輩分,或始終維持不平等的關係。反觀動物界,在群體裡總會有一個領頭者或長老,因為長老的經驗豐富,深受其他動物的尊崇,同時也肩負著教導新生代的責任。一旦家族裡的輩分不明確,衝突就可能一觸即發!舉例來說,大人的言行如果像孩子一樣,或是大人縱容孩子,皆非明智之舉。以下幾種情況都可能發生親子衝突,提供參考:1)面臨家中劇變—壓力使人不安/家庭中正經歷一些改變,像是孩子正在適應幼稚園的生活;孩子剛入學或面臨轉學;家中有新生兒誕生;父母一方轉換工作跑道;家庭成員有身心方面的狀況;父母背負著經濟重擔……這種種都足以成為引發家庭衝突的因子,會帶來許多壓力;其中,孩子的反應會特別明顯。2)放任教養—孩子不懂尊重/有一些為了孩子不惜犧牲的父母,總是給孩子最好的,不讓他們遇到一點點難題,在孩子年幼時就採取放任的教養方式。有一句話正好能描述這個情況:「孩子爬到我的頭上,連正眼都不瞧我一眼。」3)過度保護孩子—期待落空/還有把孩子保護得無微不至的母親,她只為孩子而活,藉由孩子來凸顯自己的價值及成就,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當孩子長大獨立了,母親卻失落不已;這麼一來,孩子反而覺得有負擔。「我總是滿足你們的需求,你們現在一點都不懂得感激。」這句話就是最佳寫照。4)高壓教養—沒有討論空間/父母期待孩子在學習上有更好的表現,總是擺出嚴厲的姿態,沒有商量餘地。他們會說:「不要想爬到我的頭上。小孩就是要適應、要聽話、做你該做的事。我們說了算!」簡單說,訂立太多原則,或缺乏共同原則,都可能導致親子之間的衝突。開明的父母,會試著衡量孩子的年紀來提出要求,並訂出明確的規矩;他們會重視孩子和自身的需求,願意用「我」話語來溝通;他們明白言行舉止的影響力,也知道自己是孩子的榜樣。(本文摘自/讀懂孩子情緒,100個聽說問答關鍵對話練習/大好書屋)

準爸爸40歲以上 增寶寶自閉症風險

準爸爸40歲以上 增寶寶自閉症風險#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105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32歲,女性29.7歲,而女性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7歲,其中年齡為35歲以上占19.54%。依國民健康署資料,生育第2胎平均年齡提高至35歲,年齡為35歲以上占41.45%以上。準爸爸40歲以上 寶寶罹患自閉症風險增美國婦產科醫學會表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風險增加,且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發生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研究發現,準爸爸的年齡對亦造成寶寶健康風險,40餘歲以上的準爸爸,除生育力下降外,也與寶寶罹患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等疾病相關,顯示適齡生育對寶寶的健康相當重要。國民健康署呼籲年輕男女,及早規劃人生大事,婚育趁早,如果已經有一個孩子,也要及早規劃下一胎,給孩子一個伴。準爸爸3不要 菸、酒、檳榔準爸爸有三不要—「不吸菸、不嚼檳榔、不飲酒」。研究指出,吸菸或二手菸提高孕婦血中鉛濃度,更會經由胎盤傳給胎兒,影響孩子智力發展;檳榔子中的致癌物會導致遺傳基因突變,若父親嚼檳榔,所生子女罹患代謝症候群為一般人的2倍;喝酒會影響精子基因,干擾胎兒正常發育,父親如果大量酗酒,小孩也很容易出現異常。妻子懷孕期間,準爸爸應多予支持,盡可能陪伴另一半接受產前健康檢查。如果是34歲以上孕婦、本人或配偶罹患或家族有遺傳性疾病、曾生育過異常兒、孕婦血清篩檢疑似染色體異常的危險機率大於1/270者、經超音波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胎兒疑似基因疾病等高風險孕婦,應該接受產前遺傳診斷,準爸爸也要一起接受遺傳性疾病檢查,才能及早掌握寶寶的健康狀況。新婚健康手冊 結婚登記新人可免費獲得國民健康署編製「新婚健康手冊」,每對新人至全國戶政事務所辦理結婚登記時,皆可免費獲得一本。此手冊電子檔已置於「國民健康署官網(goo.gl/8deqxj)」、「健康九九網站(goo.gl/Gr3KPc)」及「孕產婦關懷網站(goo.gl/cMse2R)」供免費下載閱覽,另外也可多加利用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

不一定要當全能媽媽 舒適步調最重要

不一定要當全能媽媽 舒適步調最重要#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畢業後加入了一家知名外企做管理培訓生,管理培訓生是為培養我們成為公司高層的快速管道。那時全國申請管理培訓生的應屆大學生有幾十萬人,最後只錄取了十幾個。加入公司後,我們需要每八個月輪崗一次,還要參加考試,表現不好會直接被淘汰,可想而知競爭有多激烈。做了全職媽媽 才知道競爭也很激烈第一次輪崗結束後,我參加考試時被問到的最後一個問題是,你中長期的職業目標是什麼?我說出了自認為的標準答案—做總經理。後來隨著自己工作年限慢慢增長,我開始明白,並不是每個人都想做總經理,比如我自己。在我做了全職媽媽之後才發現,原來在全職媽媽這個領域,競爭也同樣激烈,而我,也並非想做最厲害的媽媽。當我覺得自己一邊帶娃一邊運動,身材恢復得不錯,儼然一名時尚辣媽時,我的朋友生了三個孩子,每天嚴格控制飲食,堅持運動,甚至練出了馬甲線;當我覺得自己帶小孩遊刃有餘時,我發現朋友圈有個全職媽媽不僅帶兩個孩子,還又學插花又做烘焙,最近還在玩攝影;當我覺得自己當了全職媽媽還能不斷讀書充電時,我發現鄰居一位媽媽一邊帶小孩,一邊修完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課程……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成為「全能媽媽」我身邊的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說網上的那些「全能媽媽」了。習慣了競爭的我,一開始看到這些時也會有壓力,也會感到焦慮和自卑。每每這時,我總是會想起自己初入職場的那個故事,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成為「全能媽媽」。人生最關鍵的就是找到自己的「舒適」狀態,學會安放自己。「舒適」不是和別人比,而是自己內心的一種狀態。我花了兩年時間才明白自己的「舒適」狀態是什麼,而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舒適」狀態。總是比較 不如找到最舒適的狀態當你找到自己的「舒適」狀態後,再看那些「全能媽媽」的傳奇,就不再感到有壓力,反而會淡然地說,她們真的好棒,但那不是我要的「舒適」狀態。大部分人的糾結、焦慮和不幸福,都是來自既不想受苦又什麼都想得到的矛盾心態。我,30多歲,一個全職媽媽。時光流轉,我卻越來越愛現在的自己,這是我最好的時光,因為我找到了自己最舒適的狀態,希望每個媽媽都可以找到自己最舒適的狀態。(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