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

破紀錄!533克早產兒心臟手術成功

破紀錄!533克早產兒心臟手術成功#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懷孕23週出生、僅478克的早產兒女嬰,因為「開放性動脈導管」達0.3公分,藥物治療不但沒效果,腎功能也受到傷害,血壓不穩定,醫療團隊於早產兒489克時,建議家屬開胸手術或心導管手術,在家屬考慮期間,因嬰兒腎功能惡化、排尿少,體重急升至533克。經「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2日後超小早產兒脫離呼吸器,腎功能逐漸恢復,心臟衰竭也大幅改善。478克女嬰 打破此手術最低體重的紀錄成大醫院小兒心臟科吳俊明醫師、王玠能醫師、謝旻玲醫師等與新生兒科林永傑醫師等、新生兒加護病房、心導管室,團隊合作成功完成出生僅478克早產兒女嬰的「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據文獻紀載,目前世界上成功接受「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最小體重為755公克,此次案例則為出生僅478克早產兒女嬰,打破此手術最低體重的紀錄。早產兒動脈導管的肌肉較少、收縮力較弱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林永傑表示,出生後的新生兒因生理環境劇烈改變,橫跨在主動脈與肺主動脈之間的肌肉會儘快收縮以關閉動脈導管。早產兒的動脈導管上的肌肉較少、收縮力較弱,因此常常罹患這個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的疾病。早產兒出生後的動脈導管仍維持開放時,將會分流主動脈的血流至肺動脈,若分流的血量太大,一方面造成早產兒血壓不穩定,心臟衰竭;另一方面卻造成肺部過度充血,氧氣需求量上升,甚至肺出血,進而死亡。手術的顯影劑會增加早產兒腎臟負擔林永傑醫師指出,早產兒的體重很輕,下肢的股靜脈或股動脈很小,心導管手術不容易將手術導管與關閉器送入早產兒的下腔大靜脈,且因早產兒的動脈導管長度小,要將手術導管與關閉器,穩定地放在開放的動脈導管中,更是困難。另外,心導管手術常需不少量的顯影劑,也會增加早產兒的腎臟負擔。

早產兒住院率 高足月兒2倍

早產兒住院率 高足月兒2倍#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中市早產兒出生率居五都之冠!國健署過去10年的出生通報統計發現,台中市平均9個新生兒就有1個早產兒,高於全國平均值,時序逐漸入冬為呼吸道感染高峰,若一旦感染如呼吸道融合病毒,必須住院的機率,是足月兒的2倍以上。下肢走路較沒力 語言能力發展緩慢7年前在台中出生的靖云,體重僅有422公克,24週就出生的她在新生兒加護病房待了將近5個月,直到體重達到2560公克才出院,但在矯正年齡6個月到12個月期間,發現靖云下肢走路較沒力、語言能力發展緩慢,不像同齡孩子可以撐起頭、翻身及牙牙學語,兩度被通知有發展遲緩現象,需要接受語言及物理治療。吞嚥不協調 喝奶喝到一半就忘記呼吸黃媽媽表示,寶寶的呼吸與吞嚥動作不協調,常常喝奶喝到一半就忘記呼吸,臉色發黑發紫、血氧急墜,所幸經長期追蹤與復健後,直到5歲靖云慢慢追上正常孩子的成長曲線,但早產造成視網膜病變讓她差點失明,透過雷射手術治療,現在靖云需要佩戴眼鏡上學。台中市每9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懷孕週期未滿37週出生即認定為早產兒,在台灣,每10個新生兒就有1個早產兒,根據國健署過去10年(2006~2015)的出生通報,台中市的早產兒出生率居五都之冠,平均每9個新生兒就有1個早產,較全國平均值高。過早離開母體會影響腦部功能發育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暨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林湘瑜醫師表示,依臨床經驗,台中地區有76%的早產兒屬於晚期早產,也就是在孕期第34至36週出生,據國外最新研究顯示,這是胎兒腦部發育的重要時期,近1/3的腦部重量在這時候發育,過早離開母體會影響腦部功能發育,且提早出生,在神經認知的發育及語言和動作協調,有很高的比例會較足月出生的孩子來的遲緩。他分析,,有些孕婦因而提早生下小孩,也有遇到產婦會因為某些非健康因素催生,如替寶寶挑個黃道吉日提早剖腹等,但是懷胎10月,整個孕期是280天,即40週,當產婦還沒有產兆時,也意味著寶寶還沒有準備好,不建議讓寶寶提早墜地。

坐著也喘 小心早產兒隱形殺手

坐著也喘 小心早產兒隱形殺手#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22歲的小志是個早產兒,一出生就發現罹患先天性心臟病中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使得小志即使沒有劇烈活動也會喘咳,這個早產兒常見的併發症是導因於動脈導管未自動完全閉合,使血液流動路徑從原先主動脈至肺動脈反向逆流,增加心臟與肺部的負擔,到小志高中時,醫師給予PDE5i類藥物治療,但肺動脈壓力指數仍未控制在理想範圍內。坐著也喘、嘴唇發紫、無法呼吸當症狀嚴重時,小志幾乎是坐著都會覺得很喘、嘴唇發紫、頭暈,感覺無法呼吸,體育課也無法參加,只能孤零零地一個人坐在教室,有時甚至連到學校上課都有困難,使用藥物治療後才有所改善,後來在醫師建議下,決定依照國際治療指引,再加上ERA類藥物,才終於使肺動脈壓力指數有所改善。利用4功能分級 評估生活影響台灣兒童心臟學會理事長暨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執行長王主科解釋,肺動脈高壓依病情嚴重程度,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分為4個功能分級,以評估肺動脈高壓對於患者的生活影響:‧ 第1級 /病患身體活動沒有限制,一般的身體活動無明顯症狀。‧ 第2級 /日常活動正常但從事體能活動時有些侷限,如爬樓梯會喘、疲勞、胸痛,休息時感到舒適。‧ 第3級 /從事少量活動會造成過度呼吸困難、疲勞、胸痛或幾乎暈厥,休息時才會感到舒適。。‧ 第4級 /患者可能於從事各種活動,甚至包括休息時都能感覺到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維持第1、2級 可降低8成相對風險在治療肺動脈高壓時,主要的治療目標包括致力於改善相關功能症狀,若可能應盡量將症狀長期維持於最低的第1級或第2級,並延後且避免惡化至更嚴重級別的風險,且應接受肺高壓專屬藥物妥善治療,可降低8成相對死亡風險,因此及早確診肺動脈高壓,以適合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超早產寶寶 腦性麻痺風險高

超早產寶寶 腦性麻痺風險高#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早產兒晴晴的母親患有子癲前症,產檢發現胎盤血流功能異常,住院治療期間胎兒心跳不穩定,通盤考量母嬰安全的情況下剖腹生產,晴晴出生週數24週,體重僅有370公克,住院期間歷經插管治療、肺部出血、視網膜病變、腸胃道蠕動異常等早產兒常見的併發症後,住院117天回家,4個月大時晴晴已成長至3,500公克。每年約3,000名極低體重早產兒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年早產兒數量達1,500萬,約占所有新生兒的1成,其中「早產」是8成新生兒死亡的主因,台灣每年約有近20萬名新生兒,以目前新生兒死亡率(指出生後28日內死亡者 )20‰而言,每年約有4,000名新生兒死亡,其中「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就佔了75%以上,即每年約有3,000名極低體重早產兒死亡。28週以上早產兒 存活率已達95%妊娠週數28 週以上的早產兒,目前存活率多已高達95%,併發症少,且長期的神經發展接近正常,因此,醫療先進的國家,都將醫療照護重心放在小於 28週的「超級早產兒」,目前先進國家出生時妊娠週數 23~24 週的早產兒,存活率可達60%,25~26週的存活率約達75%。「超早產」 腦性麻痺、智障風險高台灣早產兒醫療訓練中心,501~750公克的早產兒存活率約60%~70%,751~1000公克的存活率約85~90%,需要注意的是「超早產」往後發生腦性麻痺、智障、聽障或視障等後遺症的風險較高,23週者有40%的風險,24~25週者則大幅下降為16%。早產兒併發症 恐造成死亡威脅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表示,超級早產兒面臨的併發症很多,如呼吸窘迫症、腦室內出血、腦室旁白質軟化症、開放性動脈導管、壞死性腸炎、敗血症、肺支氣管發育不全、視網膜病變、聽力障礙、疝氣等,這些併發症都會造成早產兒面臨死亡的威脅。

爸媽別慌 早產門診助修照護學分

爸媽別慌 早產門診助修照護學分#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40歲的媽媽高齡懷孕,24周提前迎來了心肝寶貝,784克的迷你身軀無法自己呼吸、進食,經過醫療團隊不斷努力,寶寶的生命徵象終於穩定,早產寶寶肺部功能不夠成熟,出院後須借助氧氣機協助呼吸、維持血氧濃度,出院後居家護理師細心教導照護技巧,媽媽也聽從建議改善養育環境,寶寶慢慢長大,也按時回診追蹤身心發展。逾28周或1000公克 早產兒存活率達95%新竹市生育率長年位居全國之冠,但高齡產子及人工受孕比例高,早產兒出生的比例也居高不下,新竹馬偕紀念醫院每年救治約50位,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極低體重早產兒,大於28周或1000公克早產兒的存活率已達95%以上。吸吮力不佳易嗆奶 須少量多次慢慢餵食早產兒吸吮力不佳,很容易嗆奶、呼吸困難,就必須少量多次慢慢餵食,或是因早產兒抵抗力較差,居家環境也必須維持整潔,降低感染風險,因全身器官發育未臻成熟,容易發生各種併發症,需要複雜的照護及後續追蹤治療,早產兒照護服務,針對所有早產兒家庭,會提前讓家長住院期間就學習照護要領,並提供諮詢專線即時解決問題。2歲以下、體重低於1500公克 定期追蹤2歲以下、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安排獨立門診定期追蹤及生長發展評估,醫療機構是早產兒出生後的第一個家,新竹馬偕醫院小兒科部主任林昭旭強調,童年是奠定終身健康的黃金時機,希望能透過完整的婦兒醫療資源,為健康的下一代做出貢獻。

聽力篩檢要注意 早產兒聽損機率高

聽力篩檢要注意 早產兒聽損機率高#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聽力是語言發展的開端,先天性聽損如能在出生3個月內診斷,於 6 個月大前就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將來就可以達到接近正常之語言和身心發展,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國民健康署自101年起,全面補助本國籍出生未滿3個月之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檢。1成7沒有確診 恐錯失治療黃金期但有約1成7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通過者,沒有接受進一步的確診,可能讓孩子錯失治療的黃金期,恐會造成終身遺憾,聽力篩檢如未通過先不要緊張,儘快帶寶寶至醫院進一步做診斷性的檢查,才能確認是否有聽損及聽障情形與嚴重程度,醫師會依據個別情況,建議進行聽語治療及復健等療育或配戴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高危險群:聽障家族史、早產兒聽損之高危險群包括有聽障家族史、母親懷孕期的前三個月內,有無感染過像德國痲疹或其他病毒性的疾病、服用或注射耳毒性藥物、出生體重小於1500克早產兒、出生時缺氧、出生後曾住加護病房、出生後細菌性腦膜炎、頭頸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等。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重度聽障幼童影響語言遲緩十分明顯,在3歲前大多已經被診斷,但輕、中度聽障幼童卻不容易被發現,有些兒童至6~7歲時,才被診斷聽障者,主要二大原因是輕、中度感音神經性聽障及中耳炎導致,因症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再加上幼童自己不會表達,又無明顯語言溝通的障礙,故經常為家長及師長所忽略,這些輕、中度聽障幼童大多需經由篩檢發現。 

早產兒發展遲緩?醫:3歲前是療育黃金期

早產兒發展遲緩?醫:3歲前是療育黃金期#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雖然我的孩子是早產兒,但我以一般足月孩子的心來教育他們,不讓他們認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這是有2位早產兒的阮媽媽育兒的最大理念。醫師表示,早產兒是指懷孕週數小於37週的寶寶,由於這些寶寶在身體未成熟之前就出生,因此會有很多後續的併發症和發展遲緩的風險,例如:腦部、心臟、肺臟、視力和聽力損傷,以及生長發育的問題。早期療育 程度不輸足月兒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蔡建宗醫師指出,早產兒除了身體有狀況時需找小兒科醫師看診之外,還要著重評估追蹤寶寶的整體發展,包括:認知、心智評估、動作發展等。若能早期追蹤、評估,並早期接受療育,多數早產孩子可以在學齡前追到和足月小孩一樣的程度;3歲前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此時期接受療育的成效會比三歲後效果更好。早產兒學陶笛 還能參加管樂社阮媽媽分享自己的大兒子,因早產而有視覺障礙,所幸早期接受療育,現在不僅和一般孩子一樣成長,還能學習陶笛並參加學校的管樂社,用音樂豐富自己的人生。蔡建宗醫師建議,平時要注意早產兒的發展情形,若家長不清楚孩子的狀況,應至醫院進行諮詢和篩檢,幫助寶寶身心都能健全發展、快樂長大。

早產兒存活率提升!巴掌王子開心上小學

早產兒存活率提升!巴掌王子開心上小學#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小麥今年7歲,就讀小學一年級,看似健康的他,其實是位早產兒,提早3個半月出生,只在媽媽肚子中待了25週又2天,剛出生時僅有455公克,身長大約25公分,是成大醫院體重最輕的早產兒。醫師表示,隨著醫療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已有明顯提升。體重達1000克 存活率逾8成成大醫院黃朝慶醫師解釋,早產兒是指懷孕不足37週即分娩的新生兒。台灣目前早產兒發生率約佔新生兒活產人數的8~9%,其中極低出生體重(<1500公克)早產兒約佔新生兒活產人數的0.85%,卻佔新生兒死亡人數的85%。然而現在醫療科技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已有明顯提升。目前台灣地區出生體重1000至1500公克的早產兒存活率已高達85~95%。但是早產兒出院後在成長過程中,發生生長或發展遲緩的機率,仍較一般足月兒來得高。早產兒易生長遲滯 早期發現、治療為佳早產兒在唸書期間比一般孩子更容易遇到過動或行為認知上的問題。成大醫院自84年起成立南區早產兒聯合追蹤醫療網,針對出生體重1500公克以下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在出院後矯正年齡6、12、24個月大定期追蹤其健康及生長發展狀況,20年來已持續追蹤服務2154位早產兒。另外在民國95年起增加學齡前5歲兒童的追蹤,至今近10年已服務732位早產兒,佔收案人數的78%。目前各年齡的平均追蹤率均達90%以上。追蹤結果發現,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在2歲有體重生長遲緩的發生率約為18%、智能發展遲緩的機率為16%、腦性麻痺8%、重度視力或聽力障礙約為1%。醫師呼籲,早期發現、早期療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