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

症狀似感冒 早產兒當心RSV病毒

症狀似感冒 早產兒當心RSV病毒#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在一歲三個多月的小宇,是一個辛苦養大,合併有慢性肺病的早產兒寶寶。出生時才31週,體重只有1200公克,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住院將近3個月才出院,最近又因為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住院,因為呼吸急促被轉到加護病房接受呼吸器正壓呼吸治療。她之前曾經打過六次單株抗體治療,但一歲後沒有持續注射施打,因此已經沒有保護力,所以感染到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兩歲以下嬰幼兒下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病原,尤其對早產兒來說,更是頭號威脅。早產兒出生時,肺部細支氣管跟肺泡尚未成熟,肺餘容量較低,也就是肺功能不佳,易併有慢性肺病。早產兒寶寶妊娠週數愈小,合併有慢性肺病的比例愈高。早產兒合併慢性肺病 感染RSV使用呼吸器比率高於五成國外的研究指出,早產兒平均有二至三成患有慢性肺病,且他們一歲半內住進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的比率,以及住院天數,都比沒有合併慢性肺病的早產兒來得高。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醫師也提到,合併有慢性肺病的早產兒寶寶,一旦感染RSV,發生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及需使用呼吸器的比率更高於五成。RSV感染初期症狀類似一般感冒,兩三天後就會急速加劇,出現發燒、食慾不佳、呼吸窘迫、胸凹的情形,甚至可能致命。即使痊癒,呼吸道感染會造成肺部細支氣管與肺泡管壁增厚,使得氣管擴張不佳,持續發炎導致氣管變形,就有如河流改變方向般,影響恐持續到寶寶長大成年,留下反覆喘鳴與氣喘的病根。寶寶年紀越小的時候感染RSV、重複感染次數越多,對未來影響越大。施打RSV單株抗體預防 健保給付合併有慢性肺病早產兒接種六次目前沒有治療RSV的藥物,只能使用氧氣罩或正壓呼吸的支持療法,嚴重者如合併有慢性肺病的寶寶,可能就要插管接呼吸器,因此預防RSV感染顯得格外重要。紀鑫醫師建議,如合併有慢性肺病的早產兒寶寶,可施打RSV單株抗體預防,每劑防護力可持續約一個月。目前健保署給付合併有慢性肺病且妊娠週數未滿36週的早產兒接種六次RSV單株抗體,從早產兒寶寶平均三個月大出院後開始施打,每月一次,防護網可延續到寶寶九個月大。早產兒一歲半內都是感染RSV危險期 醫籲施打RSV單株抗體至週歲但因患有慢性肺病的寶寶,比一般早產兒有更高的風險感染RSV,一歲半內都是危險期。因此根據紀鑫醫師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建議合併有慢性肺病的寶寶應要施打九次,將保護網延伸到寶寶滿週歲,是比較理想的。除了接種RSV單株抗體外,紀鑫醫師補充,居家防護也很重要,提醒家長避免帶嬰幼兒到公共場所,即使要到公共場合,也記得幫寶寶配戴口罩,減少傳染的風險;此外,寶寶呼吸道脆弱,也要避免吸到二手菸毒害造成的支氣管慢性發炎,以免感染病毒就一發不可收拾;再搭配適度運動,加強抵抗力,多管齊下,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早產兒腦部發育是關鍵 觀察3大能力

早產兒腦部發育是關鍵 觀察3大能力#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即將入小學的寶弟,出生是僅742公克的早產兒,如今已22公斤像個大男孩。寶弟是媽媽王小姐的第一胎,懷孕期間沒有明顯不適,也非高危險妊娠孕婦,但突然間子宫收縮,胎兒出生時為26週,體重僅742公克,只比大杯珍珠奶茶重一點,寶弟出生後因為壞死性腸炎、疝氣等問題,前後歷經5次手術,住院長達半年,出院時寶弟還有左耳聽力不佳、視力問題等狀況需定期回院追蹤。肢體協調、專注力、屈光問題要留心注意王小姐表示,去年寶弟唸幼兒園大班,為了加強其聽力,增加學習及人際互動,雙耳裝助聽器,時至今日仍透過職能治療幫助其跑、跳等肢體動作協調,也透過握筆、拆解及合適的教具,強化精細動作的發展,雖然每個禮拜的復健課程排得緊密,但效果卻能明顯感受。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早產兒出生時可能無法透過各項影像檢查了解發展情況,隨著孩子日益長大,腦部發育有一定進展,3歲後至4歲期間,包括(1)肢體協調、(2)專注力及(3)屈光問題開始浮現,此時需要家長及幼兒園老師透過平日觀察,了解孩子是否發展遲緩,這時期的孩子應該具有至少10至15分鐘的專注力。3歲半至4歲 是視力檢查的理想時機動作方面,要注意走路是否常常跌倒、動作會不會太慢、跑步姿勢是否怪異。協調度方面,可讓孩子試著單腳站或單腳跳,也可以讓孩子試著騎三輪車,透過連續踩踏板了解肌肉耐力,也可以看孩子連續動作是否能做得很好。陳慧如醫師表示,早產兒常見視力問題,應持續至眼科追蹤。3歲後接觸閱讀或用眼情況更多,要注意是否斜視、看東西是否瞇瞇眼,特別是走樓梯或遇到障礙物時會不會不敢跨越或想逃避,3歲半以上至4歲是視力檢查的理想時機,家長可先讓孩子在家中以遊戲的方式,練習E或C的英文單字缺口比劃,增加檢查的精準度。

罕見先天心臟病 2次開刀救回早產兒

罕見先天心臟病 2次開刀救回早產兒#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林太太妊娠32週產檢超音波時發現胎兒有心臟問題,立即轉診做生產及安排兒童醫院團隊後續照顧,住院第4天後,於妊娠時間32週又5天,剖腹產下1789公克的男娃。男娃出生後發現心臟「主動脈肺動脈窗合併主動脈弓截斷、心房中隔缺損與開放性動脈導管」,屬於極複雜性的先天性心臟病,出生後一喝奶肚子就脹大,體內血液循環功能嚴重喪失,脹大的腹部只能施以利尿劑。兩次手術修補主動脈、肺動脈馬偕兒童醫院心臟外科教授張重義表示,一度希望等孩子長大一些再開刀,但因為孩子喝下去的奶完全無法吸收,下肢循環減少,肺部血流量大增,呼吸漸趨衰竭,同時進食量少、排尿量差,藥物幫不上忙,原本期待2200公克以上再開刀的計畫已不可能。於出生後第24天進行第一次的心臟手術治療,當時才1948公克。手術主要是先以自體心包膜重建小朋友的主動脈弓,並修補主動脈肺動脈窗,手術在全身深度低溫麻醉、心臟停止靠人工心肺機的體外循環,並使用暫時全循環中止的方式進行,與時間賽跑,完成第一次的心臟手術。然而,隔天再度因為下肢循環不佳,重建的主動脈弓狹窄,又進行第二次心臟手術擴大主動脈弓。孩童手術後心臟功能逐漸恢復,持續門診追蹤中。主動脈肺動脈窗合併主動脈弓截斷 非常罕見馬偕兒童醫院醫務專員陳銘仁表示,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率為千分之5至8,單純的主動脈肺動脈窗占先天性心臟病的千分之1至2,其中52%會合併其他種類的心臟異常,主動脈弓截斷則是最嚴重的異常。合併這2種疾病出現機率非常低,占所有先天性心臟病中的千分之0.046。馬偕兒童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徐綱宏表示,在新生兒極輕體重時就要執行極高難度複雜的心臟手術,更是一大挑戰。經查證文獻案例報告顯示,類似低體重早產兒能成功一階段完成矯正手術,體重最低者為日本(1230g),其次為希臘(1600g),而此案例男童目前排名第三。

早產兒骨鬆!體重低於1500克高危險

早產兒骨鬆!體重低於1500克高危險#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20年來由於經濟發展、醫療技術進步,許多早產兒可存活下來。出生時體重小於1公斤的極低體重兒,也有8成左右的存活率。照顧早產兒需要面臨重重難關,包括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症、感染、慢性肺疾病、腦室內出血後的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症、視網膜病變等,竟然還得面對骨質疏鬆!體重小於1500公克早產兒 好發骨質疏鬆12年前一名懷孕週數25週、出生體重800公克的早產兒,住院4個月後準備出院時,卻發現右大腿腫脹,照X光竟然發現右大腿骨折,家長不解造成醫護團隊壓力。原因是「早產兒代謝性骨病變」,也稱為早產兒骨質疏鬆或是早產兒佝僂症,好發於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陳秀玲表示,「早產兒代謝性骨病變」主因為早產兒在成長期間營養狀況不足,尤其鈣質吸收與攝取不平衡,住院使用的藥物也有部分造成鈣質流失。但是早產兒骨質疏鬆甚至骨折,血液中血鈣的濃度仍在正常範圍內,使得醫護團隊無法即時得知新生兒狀況。量化超音波測定 避免輻射劑量累積陳秀玲主任表示,成人能測骨質密度,多使用雙能量X光吸收測定儀測定,這種方式雖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可,但使用在新生早產兒有許多限制,主要擔心輻射劑量累積。高醫新生兒團隊發現國際文獻資料中,早產兒骨質疏鬆情形可使用量化超音波測定。量化超音波方便性、無輻射又便宜,近來發展出可測量骨聲速度來評估骨頭的礦化含量。目前已可應用此技術提供所有新生兒(含足月及早產兒)完整的骨頭強度資料。可在病房或嬰兒室床邊操作,沒有輻射疑慮。早產兒住院期間,可應用量化超音波來測定早產兒骨質密度變化,骨質變差就在骨折前給予維生素D調整及營養攝取。早產兒出院前,建議再次執行檢查。早產兒在出院後至1歲時成長,骨質發育會下降後又上升。若未注意骨質密度下降,仍可能發生早產兒骨折。

躲過腦傷威脅 早產兒成跆拳道好手

躲過腦傷威脅 早產兒成跆拳道好手#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歲的小豆去年剛拿下全國跆拳道比賽銀牌,絲毫看不出他其實出生時僅1084公克,是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治療過程中腦室內3度出血,導致腦傷威脅。媽媽與醫療團隊堅持並追蹤檢查,一直評估到5歲,現在成長發育追上足月兒,順利進入小學就讀。部分發展異常晚表現 應延長追蹤年齡早產兒出生時體重低於1501公克,為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台灣每年約有2萬名早產兒出生,其中約1900人屬於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研究發現,這群早產兒約3成,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中重度神經動作異常,急需掌握黃金治療期。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黃朝慶說明,孩童發展異常分為明顯和非明顯,明顯者可在2歲前就發現,包括腦性麻痺、心智遲緩。但非明顯發展異常會在就學後才表現,症狀包含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動作協調差、學習障礙及閱讀障礙等,延長追蹤年齡勢在必行。早產兒佔新生兒比例高達1成早產兒基金會自2012年起響應世界早產兒日,全球各城市地標在11月17日這天會替早產兒們點燈祈福。根據105年出生通報,國內早產兒佔新生兒比例9.77%。國健署於今年辦理「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追蹤檢查關懷先驅計畫」,可望提升原本7成8的早產兒追蹤率,擴大全國服務。黃朝慶理事長說明,早產兒的追蹤評估資料是作為前期照護及醫療改進的重要依據,除了希望能讓早產兒們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外,也希望能利用這些資料改進早產兒的醫療救治,讓孩子的預後更好,避免造成其家庭及國家長照系統的負擔。

體重過低早產兒 新生兒中即佔1成

體重過低早產兒 新生兒中即佔1成#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為呼籲社會大眾關注早產兒這群小小生命鬥士,台東馬偕醫院獲贈50箱早產兒尿布,也邀請已健康出院及住院中早產兒的家屬一起來慶生,希望各界為他們集氣。早產兒常見心肺問題、1/3恐發展遲緩 台東馬偕醫院院長王功亮表示,該院每年照護很多早產兒,在品質上值得大家肯定。小兒科醫師陳佳慧表示,早產兒常見肺部、心臟及神經問題,甚至面臨死亡,更有1/3機率產生發展遲緩問題。對醫護人員及早產兒家庭都是極大考驗。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20萬名新生兒,其中約1成是體重低於2500公克與1500公克的低體重與極低體重早產兒,台東馬偕醫院2016年出生早產兒人數就有73名,其中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約2成。相對於一般寶寶一出世就能感受父母愛的擁抱,早產寶寶必須獨自待在保溫箱內奮戰,而父母更是日日心急如焚的等待。特製小尺寸尿布 送愛到台東專家楊博文表示,市售上的尿布太大,都必須經過折疊、裁剪才可使用。為生產早產兒尿布,須將整條生產線停止,且每片尿布須以人工折疊封裝。日後將陸續在全國各地捐出幫助各縣的早產兒。曾在馬偕生雙胞胎的早產兒媽媽余女士在會中分享,當初寶寶在醫院住了1個半月,且肺部發育也一度危急。一路走來雖然艱難,但余女士鼓勵寶寶還在保溫箱的家庭要樂觀面對,相信以台東馬偕醫護的專業一定可以平安度過。

不只是感冒!早產兒呼吸道病毒恐致命

不只是感冒!早產兒呼吸道病毒恐致命#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1週齡出生,體重僅有1500公克的早產兒小佑(化名),在出生兩個月大時,某日上午出現輕微咳嗽、鼻塞等感冒症狀,因沒有明顯高燒,媽媽以為只是小感冒沒多注意,孰料到了傍晚,小佑臉色與皮膚出現青紫色,發紺現象,緊急送往急診治療後,雖即時挽回一命,卻留下一輩子需與氣喘共存的遺憾。一歲內嬰兒感染RSV 罹患氣喘機率增3成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許瓊心醫師提及上述個案時,神色仍難掩沉重;她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簡稱RSV)是一歲以下新生兒頭號敵人,尤其極低體重早產兒,一旦不幸感染,嚴重時可能致命或有腦部損傷等後遺症。統計指出,一歲內嬰兒若感染RSV,日後罹患氣喘機率比未感染者高出30%,不可掉以輕心。高危險族群 易呼吸衰竭台灣因為人口密集、溫度與濕度都高,一年有10個月時間都是RSV流行期,等於一年四季都有威脅性。由於這隻病毒喜愛侵犯呼吸道黏膜細胞,會導致細支氣管發炎、水腫、呼吸道受阻塞,呼吸須更加費力,且由於RSV感染初期與一般感冒症狀雷同,很容易被忽略,但其病程又較一般感冒快,倘若孩子本身又是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童、免疫不全或有神經肌肉疾病等高危險族群,更容易導致呼吸衰竭而住院,甚至必須住進加護病房插管治療。月齡越小早產兒 後遺症越大許瓊心醫師指出,胎兒生長發育約在36週之後肺部才會趨於成熟,而月齡越小早產兒因為呼吸道未成熟,免疫系統還在發育中,一旦受到感染,病毒留在身上的時間越久、後遺症也越大。「況且,目前並沒有具療效的藥物可治療,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在沒有很好的治療方針下,預防顯得格外重要。」有疫苗可預防RSV 早產兒仍應「防獨洗戴動」依據國外研究指出,懷孕32週前出生的早產兒若注射RSV單株抗體,可降低住院率與加護病房的風險,目前日韓等國的健保已給付35週以下早產兒接受預防注射。而國內也在2017年4月1日放寬健保給付範圍,一歲以內且出生時懷孕週數小於或等於30週(+6天)的早產兒,都可以回診施打;但許瓊心醫師提醒,疫苗保護並非百分之百,仍要靠家長有所警覺才能完全杜絕病毒的侵襲,建議家有未滿一歲的早產兒家庭,務必要做到「防獨洗戴動」:定期接受預防針注射、儘量獨立照顧幼兒、勤洗手、戴口罩、少去密集的地方活動,才能降低寶貝被感染的機率。(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早產兒可預防!爸媽照護指南看這邊

早產兒可預防!爸媽照護指南看這邊#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早產兒的誕生可能源於生活習慣不佳,包含菸酒、藥物成癮,懷孕年齡小於18或大於40、孕期發燒感染等引起的。僅一半的早產兒能找到原因,亞東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梁翔醫師表示,早產的預防比治療來得重要,胎兒能在母體的時間愈久,得到合併症的機會愈低。居家環境要避免空氣汙染梁翔醫師表示,早產兒因為各器官的不成熟,產生許多相關問題,常見的合併症包括,急性的呼吸窘迫症候群、腦室內出血、開放性肺動脈導管、壞死性腸炎及敗血症等;慢性的肺病、視網膜病變、腦室旁白質軟化症及聽力影響等。早產兒出院返家後的照護是父母親的一大挑戰,最令家長們擔心的是呼吸道疾病,有些寶寶會帶氧氣回家,不過大部份都可以在1、2個月內成功脫離,居家環境應避免空氣污染,建議不要抽菸或燒香。要注意早產兒的生理發展梁翔醫師呼籲,居家照顧要特別注意預防感染,早產兒抵抗力低,照顧者要勤洗手,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如百貨公司、餐廳等,應定期完成所有預防注射。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梁昭鉉說明,部份長大後的早產兒,也許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在生理成長或動作發展方面,應注意他們身高、體重及頭圍是否配合矯正年齡,早產兒需要更多的營養才能追得上正常嬰兒的生長發育。併發症早期發現早期療育是重點梁昭鉉主任呼籲,早產兒併發症的後續門診追蹤檢查,包括生長發展評估、神經肌肉發育評估、心智發展、視力發展等,都是需要父母和照顧者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療育」的目標。梁翔醫師也呼籲,早產可以預防,配合先進的科技,目前早產兒的照顧及癒後已有相當亮眼的成績,加上爸爸媽媽們的付出,才是成功的關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