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

產後憂鬱 哺餵母乳可增自信

產後憂鬱 哺餵母乳可增自信#母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30歲的周姓婦人抱著6個月大的兒子,被發現從35樓頂樓墜落到32樓的陽台,同一天在台南也驚傳婦人攜幼子燒炭自殺雙亡,家中增添小嬰兒,產後的婦女正面臨人生中的重大變化,產後情緒低落或產後憂鬱症可能正悄悄降臨。荷爾蒙的變化、壓力、睡眠不足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身團隊護理師楊淑惠表示,產婦歷經懷孕、生產,期間荷爾蒙的變化、生產過程的疼痛,產後身心的不適,照顧新生兒的壓力及夜間睡眠不足問題又需兼顧工作,因而可能導致產後憂鬱症,草屯療養院護理師楊淑惠提到,產後憂鬱症可概分為以下3種狀況:1)    產後情緒低落/發生率約佔產婦的50%~80%,多在產後3~10天內發生,過程短暫,最多不超過2周,主要的情緒表現是好哭、疲憊、心情低落、易怒,在身體方面則呈現頭痛、失眠、作惡夢等症狀,對嬰兒則會表現出喜怒無常的矛盾反應。2)    產後沮喪/發生率約佔產婦的10%~20%,症狀與「產後情緒低落」症狀類似,持續2周以上,典型症狀包括激動、哭泣、失眠或睡眠過多、反應變遲鈍,缺乏人生價值或罪惡感,擔心照顧孩子不夠、無法集中精神處理日常事物,有自殺意念或是想死的念頭。3)    產後精神病/發生率1‰至2‰,產後精神的典型症狀,常見的有情緒激動、不穩定、哭泣、失眠、有罪惡感、無力感,甚至出現幻覺或妄想,包括認為胎兒已死亡,或是被掉包了等。哺餵母乳的成功經驗 也可以增加自信楊淑惠護理師也表示,在懷孕時期做好心理建設,對於產後的生活改變有所了解與準備,減輕產後的緊張、恐懼心理,協助調適心理壓力,減少心理、精神上的刺激,產後哺餵母乳的成功經驗,也可以增加產婦的自信,多運動可增加對產後身體的自信。

營養多 母乳還可助產後止血!

營養多 母乳還可助產後止血!#母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對新手媽媽而言,撐過懷孕初期的害喜不適、後期大腹便便、頻尿以及更加辛苦的生產過程,好不容易等到孩子出生,又有煩惱的問題要考慮,最重要得當然是考慮要給自己的小寶貝喝母乳,還是配方奶,對於許多常見的疑惑,衛福部南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馨慧,提供給新手媽媽們專業意見跟常見問題解惑。初乳含很好營養及免疫來源新手媽媽擔心剛生產完是否有母乳,黃馨慧醫師表示,初乳呈現淡黃色,一般來說量不多,但因為含有較多的抗體,對新生兒來說是很好的營養及免疫力來源,剛出生的寶寶胃容量還小,需要的母乳量不大,所以在生產完,新生兒出現尋乳反射時,就可以開始嘗試母乳哺餵,可以讓子宮收縮幫助產後止血,也能刺激母乳的產量。寶寶在喝飽後會自然的鬆開嘴另外,因為親餵時不知道寶寶喝進去多少,許多媽媽擔心會讓寶寶吃撐了,黃馨慧醫師表示寶寶們都很聰明,會表達出自己是否吃飽,在正確的含乳姿勢下,努力吸允的寶寶在喝飽後會自然的鬆開嘴,另外母乳哺育沒有時間的限制,只要寶寶出現尋乳反射,親餵媽媽們就可以試著哺餵母乳。母乳量不夠 別給自己太大壓力雖然說母乳的確是寶寶們最天然的食物來源,但每位媽媽的身體構造、生活環境、甚至工作性質都不同,也可能在生下寶寶之後,母乳量不夠,並不是一定要餵養母乳,對於奶量不夠的媽媽,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新手媽媽們要照顧小孩,壓力已經很大,不要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維持輕鬆心情,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寶寶。

研究:喝母乳 未來智商、薪資高

研究:喝母乳 未來智商、薪資高#母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天然的尚好!你的寶寶還在喝配方奶嗎?彰基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醫師吳劭彥表示,哺餵母乳,不僅對寶寶,也對媽媽有很大的好處,足月產的正常新生兒,在出生後應盡速哺育母乳,並且維持純哺育母乳至4~6個月大,之後開始添加副食品,建議餵母乳到1歲。母奶增免疫力 減少病菌感染母乳除了有需多寶寶需要的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能夠提供配方奶沒有的母體抗體,增強免疫力,減少病菌的感染,根據研究,哺育母乳越久的孩童,過敏機率較低,猝死的風險也會降低許多,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喝母奶的寶寶,未來智商會比喝配方奶的嬰兒高,且成年時薪資收入也較高。產1公斤配方奶 耗4000公升水不只是對寶寶有好處,哺餵母乳的媽媽,也能夠減少往後罹患卵巢癌、乳癌的機率,哺餵母乳,不僅可以使產後婦女的子宮自我修復的較快,不管是親餵或瓶餵,都能夠減少配方奶的使用和環境污染,根據研究,估計生產1公斤配方奶需要消耗超過4000公升的水,哺餵母乳意味著較少的溫室氣體,環境惡化和污染。奶水不足 豬腳、魚湯可發奶當母體懷孕時,賀爾蒙開始運作,泌乳激素刺激乳線,開始分泌奶水,哺乳媽媽若奶水不足,可以透過食補來調整,如豬腳、魚湯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也可以透過俗稱月子水的黑豆水來維持好氣色,媽媽在餵養寶寶之前,也可以喝一些果汁來促進泌乳機制發奶。懷孕期間,胸部會脹大,在生產第一天就可以泌乳,泌乳婦女應每天換邊輪流餵養寶寶,以免一邊的胸部長期沒有供給奶水,乳線久不受到刺激,而逐漸萎縮,胸部變為一大一小。

光喝母乳還不夠! 缺鐵易貧血

光喝母乳還不夠! 缺鐵易貧血#母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面臨少子化的時代,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隨政府提倡母乳哺育,愈來愈多媽媽產後願意哺餵母乳,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醫師吳靜淑表示,母乳當然是最好的寶寶食物,但成長發育的過程,營養均衡很重要,尤其六個月大後的幼童,除了母乳也要增加副食品的攝取,才能避免缺鐵性貧血的狀況發生。一名一歲大女童臉色蒼白,父母驚覺不對勁趕緊帶女童去看診,經醫師詢問後發現其飲食為全母乳哺餵,且六個月後極少攝取副食品,雖然活動力良好且生長曲線正常,但血液生化檢查已有缺鐵性貧血情形。無明顯症狀 常被輕忽吳靜淑醫師表示缺鐵性貧血的孩童常無明顯的臨床症狀,所以常會被輕忽,缺鐵性貧血是因鐵質缺乏造成血紅素合成缺陷,使得血液中紅血球內的血紅素減少,血中鐵質及儲鐵蛋白的濃度下降,總鐵結合能力上升。貧血嚴重現象:嗜睡、臉色蒼白、躁動缺鐵性貧血會發生於各種年齡,通常剛出生的嬰兒體內還含有足夠量的鐵,但進入六個月後,對於鐵的需求較高,也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缺鐵性貧血會影響嬰幼兒心智及運動能力的發展, 幼兒缺鐵性貧血嚴重時,會出現嗜睡、臉色蒼白、躁動、食慾不佳、活力較差、呼吸急促等表現,亦可能有暈眩、口角炎、匙狀指甲等現象,或有運動耐力降低、免疫力下降等情形。補充含鐵質副食品 紅肉、貝類吳靜淑醫師提醒,家長平時要注意孩子食物攝取的情形,嬰幼兒六個月後,除母乳哺餵外,應添加富含鐵質的副食品,鐵質豐富之食物如紅肉、貝類、內臟類、動物血、蛋黃、綠色蔬菜、葡萄乾、全穀類等,人體對於動物性食物中的鐵質吸收率要比植物性食物高,此外,維生素C可提高鐵質吸收率,而茶葉與咖啡中之單寧酸鹽則會妨礙鐵質的吸收。

母乳蛋白打造健康腸道 助寶寶維持標準體重

母乳蛋白打造健康腸道 助寶寶維持標準體重#母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寶寶一歲前,母乳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角色,可說是幼兒的最佳營養來源,根據近來歐美分別針對母乳對寶寶腸道,以及生長發展的研究發現,母乳蛋白能夠打造健康腸道環境,降低腹瀉、幫助標準身高、體重發育的關鍵營養素,重要性遠高於其他成分。哺餵母乳 助腸道好菌生長亞東醫院小兒部陳家駿醫師表示,一般爸媽常以為蛋白質只是單純長肌肉而已,但對寶寶而言,蛋白質的重要性就如同蓋房子打地基,地基不穩,其他設計再好,房子都不會穩固。而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組成,每個胺基酸對寶寶的影響都不太一樣,其組成要達到剛好滿足寶寶需求的狀態,才是好的蛋白質。根據歐洲一項實驗,將寶寶分為兩組,分別哺餵母乳及一般配方奶,2個月後發現,喝母乳的寶寶,腸胃中比菲德氏菌等益菌量是喝一般配方奶寶寶的3倍。原因在於母乳蛋白進入腸道後,會使腸道呈現有助好菌生長的酸性環境,幫助寶寶的消化功能順利運作,降低腸道感染或腹瀉發生的機會;腸道健康,營養吸收相對提升。2歲前增重太快 日後易罹慢性病除了腸胃健康,陳家駿醫師表示,蛋白質與體格的生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寶寶攝取的蛋白質中胺基酸組成不平衡,有可能刺激胰島素的大量分泌,進而讓體重快速增加。一旦寶寶2歲前體重增加過快,日後超重的機會也會相對提升,甚至埋下日後罹患慢性疾病的因子! 美國一項追蹤一千多位0~2歲寶寶的研究證實,寶寶喝母乳可降低3倍以上的過胖風險,其原因就在於母乳的蛋白有均衡的胺基酸組合,不僅可提供寶寶生長發育的養分,更有助體內胰島素正常作用,維持標準身高,體重,讓寶寶長得結實不虛胖。銜接母乳 蛋白質是重點陳家駿醫師提醒,寶寶的健康與蛋白質息息相關,如果情況允許,還是建議媽媽盡量哺餵母奶。而隨著配方奶的發展越來越成熟,目前也已經有技術能將蛋白質品質升級,讓胺基酸的組成達到更理想的狀況。所以如果寶寶一歲以後,需要轉成配方奶,建議可以挑選胺基酸組成適合寶寶的蛋白質配方,幫助寶寶消化道機能發展,同時維持適當的體格及體脂表現等各方面長期健康指標。

親餵前必知!4大營養素提升母乳免疫力

親餵前必知!4大營養素提升母乳免疫力#母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就提升免疫力的角度來看,母乳是媽媽給寶寶的人生第一份人生大禮。不僅人類,所有哺乳類皆如此。初生嬰兒在離開母體的瞬間,就會接觸到病原菌。因為嬰兒都是以無菌狀態來到這個世界上,免疫系統也不如大人完善。而母乳中含有媽媽的抗體,寶寶能藉由母乳接收媽媽的免疫力,保護身體不受病菌侵襲;況且,母乳中除了抗體外,還有豐富的營養。母乳和配方乳差在哪裡?研究證明,和母乳寶寶比起來,配方乳寶寶的腸道內細菌較多。雖然現在仿母乳配方的高營養價值奶粉愈多愈多了,但建議媽媽在寶寶滿六個月前,搭配母乳一同餵食。初乳的力量好神奇!媽媽產後第一天所分泌的質地黏稠、顏色帶黃的乳汁稱為「初乳」。初乳雖然量少,卻擁有豐富的生長激素和免疫成分,可有效促進寶寶腸道和多數內臟的發育。分娩後第二~四天的母乳稱為「過渡乳」,顏色逐漸轉為淡黃色,好吸收,含有嬰兒所需的大量養分;而分娩後第五天開始,分泌的乳汁稱為「成熟乳」,呈白色。在寶寶能自行製造抗體之前,母乳可代替守護寶寶的健康。母乳中的免疫力會附著在腸胃的黏膜上,以保護寶寶。若能每天餵寶寶喝母乳,就算細菌、病毒侵入腸胃也無法穿透黏膜。不僅如此,親餵母乳還可穩定寶寶情緒,加深母子感情。不過,也有很多媽媽因為產後疲累等問題,營養不足,或甚至沒有奶水。若有這種情形,請至少一定要餵寶寶喝初乳。產後的媽媽應盡量多吃營養的食物,也不要在哺乳期減肥。畢竟,母乳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但前提是,媽媽自己也必須飲食營養均衡。怎麼吃才能提升母乳免疫力?想分泌營養豐富的奶水、增強寶寶的免疫力,祕訣藏在飲食裡。產後媽媽應多吃能提升免疫力的食物,增強對傳染病的抵抗力。積極攝取四大維生素 提升母體免疫力1)維生素A/活化免疫細胞。和懷孕期間不同,產後媽媽不須再限制攝取維生素A中的視黃醇。豬肝、鰻魚、牛奶、優格,以及胡蘿蔔、菠菜等黃綠色蔬菜中,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2)維生素C/消除疲勞不可或缺。多存於檸檬、柳橙、奇異果、草莓、橘子、馬鈴薯、綠花椰菜等食物中。3)維生素D/增強免疫力。多存於鰻魚、鰹魚、鰤魚、乾燥香菇、木耳等食物中。4)維生素E/活化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抑制活性氧。多存於糙米、酪梨、南瓜、鰻魚、鱈魚卵、菠菜、杏仁、花生等食物中。鋅和硒:防止生成過量活性氧鋅和硒具有抗酸化作用,可抑制活性氧活動,進而提升免疫力。鋅具有促進發育的功效,攝取不足,會降低身體的活動力,若想補充鋅,可多攝取牡蠣、豬肝、沙丁魚、牛肉、大豆等食物。硒是人體製造抗氧化酵素的成分之一,能還原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維生素C、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此外,硒還是維持甲狀腺功能正常、調節甲狀腺激素代謝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礦物質。硒多存於海鮮、肉類、蛋類之中,像是青花魚、鮪魚、鰹魚、鰤魚、蟹類、牛肉、豬肉、雞蛋等。母乳媽媽應均衡攝取含有鋅、硒的食物,藉此抑制活性氧增生,提高免疫力。然而,有些媽媽擔心水產食物有汙染問題,有些媽媽則不喜歡吃肉,這時該怎麼辦呢?只要記住:吃得「開心」才能吃出「營養」;不喜歡吃海鮮、肉類的人也無須強迫自己,改從蛋類、大豆類攝取相關營養即可。(本文摘自/0~5歲關鍵期,培育天才腦30法則/大好書屋出版)

寶寶黃疸雖常見 但當心恐潛藏重病

寶寶黃疸雖常見 但當心恐潛藏重病#母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什麼時候該照光?黃疸到底會不會造成嬰兒腦部的傷害?是許多父母心中的疑惑和夢魘。在台灣,將近百分之九十的嬰兒都會有新生兒黃疸,所以幾乎每一個為人父母都可能接觸到新生兒黃疸,但要當心,有些新生兒黃疸其實是罹患重病的警訊。就有一名嬰兒黃疸才幾天至醫院就診,結果檢查出來是膽道狹窄,但年齡已2個月,超過黃金治療期,即使開刀,成功率也大為降低,如果早在2個月以前開刀則成功率高達60%,若併發膽汁性肝硬化,只有等待換肝,甚為可惜。另一名個案是2周大的嬰兒黃疸,經檢查後是尿道感染,並且有先天的尿道逆流合併有腎盂腫大之現象,治療上更是複雜。中國附醫新生兒科林鴻志醫師指出,新生兒黃疸是一種很常見的生理現象,大部份約數天後就會自然消褪。這種新生兒的黃疸稱為「生理性黃疸」,並不需要治療,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的紅血球數量多,壽命較短,加上剛出生前幾天肝臟的功能無法迅速處理大量的膽紅素,所以新生兒在出生後2~3天會出現黃疸,4~5天達到高峰,然後在10~14天才褪去。不可不慎!指數過高恐影響腦部但是仍有部份的黃疸,暗藏著一些可怕的疾病,如果沒有早日發現、及時治療,有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終身遺憾。最常見的有尿道感染、敗血症、先天性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甲狀腺功能低下和先天溶血性疾病代謝異常。林鴻志醫師也說,一般黃疸指數超過15 mg/dl就應考慮照光。而指數超過20 mg/dl以上,可能會引起核黃疸影響腦部,所以要考慮換血,至於有黃疸是否該停止餵母乳?他強調,母乳對嬰兒是無可替代的營養品,除非是黃疸太高或太久,為了診斷上需要,醫師會依情況建議暫停餵母乳,以便了解病因,但並不需長期停止餵食母乳。

母乳哺餵好處多 減少寶寶過敏、感染機率

母乳哺餵好處多 減少寶寶過敏、感染機率#母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母乳哺餵好處多多,不僅能降低寶寶腸胃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中耳炎的危險機會,還可以減少高危險群的兒童期糖尿病的機會,減少過敏,國健署呼籲,家人及社會應共同重視寶寶的成長發育,並支持母乳哺育。母嬰同室者 母乳哺育率高出5倍依據國健署縣市母乳哺育率調查計畫資料顯示,國內6個月以下嬰兒純母乳哺育率在101年達到近5成,但在102、103年,卻連續兩年下降至48.7%、45.8%。最大原因是因為,要改變過去寶寶生下就放在嬰兒室的模式,建立寶寶出生後先給媽媽抱一會兒,之後並與媽媽放在同一房間的新模式,在推行上一直是困難度最高、阻力最大的兩個項目。邱淑媞署長與簡莉盈教授等人,以全國母乳哺育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有進行24小時親子同室者,住院期間純母乳哺育率為沒有同室者的近5倍高;純母乳哺餵到產後6個月的機率,也達約2倍高。有進行及早母嬰肌膚接觸的婦女,其住院期間純母乳哺育機率是沒有接觸者的2.04倍,產後6個月純母乳哺育機率亦有1.26倍高。可見在臺灣,親子同室與早期肌膚接觸,也能有效提高純母乳哺育率並延長母乳哺餵期間。既能降低寶寶感染率 還能使媽媽恢復快有些民眾認為,母嬰同室會增加寶寶感染,然而國健署表示,經過許多研究證實,事實正好相反,母嬰同室會大大降低寶寶感染機會。因為透過純母乳哺育,能將媽媽的抗體完整提供給寶寶,給寶寶抵抗力,且母乳本身無菌、不必經過水、容器、以手觸摸等沖泡過程,大大降低寶寶受感染的機會,最重要的是,媽媽與家人,不像醫護人員要照顧很多生病的寶寶,因此,把寶寶與媽媽及家人放在一起,較不會有交叉感染的風險。過去也有研究發現,哺餵母乳的寶寶發生嬰兒猝死的風險較低,而婦女藉由母乳哺育也能使產後子宮恢復較快,產後出血的機會較小,身材恢復較快,甚至得到乳房癌、卵巢癌及骨質疏鬆的機率減少。母嬰親善環境 需要家人共同維護因此,國健署鼓勵產後及早母嬰肌膚接觸,及進行母嬰同室,有助母嬰健康。寶寶的成長需要家人的共同參與,讓寶寶都能在愛的抱抱下,享有母乳哺育,促進親子感情,創造母嬰親善環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