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耳膜穿孔損聽力 注意4大症狀

耳膜穿孔損聽力 注意4大症狀#中耳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耳膜是介於外耳道與中耳腔間一層半透明圓形的薄膜,對於聽覺擔任很重要的角色。許多阿公阿嬤長期有聽力障礙,以為是年老聽力退化,想來配戴助聽器或申請殘障手冊,檢查才發現是慢性中耳炎造成耳膜穿孔,來檢查時耳膜已穿孔十幾年,造成不可逆的聽力減退。大多數的耳膜穿孔乃因長期的中耳發炎引起,若(1)聽力減退、(2)耳鳴、(3)耳漏(耳朵流水)、(4)疼痛等現象,應儘早就醫檢查。長期中耳發炎導致耳膜穿孔台東馬偕耳鼻喉科醫師孫煜庭說明,中耳炎是中耳腔結構的發炎,大致上分成急性中耳炎、積液性中耳炎與慢性中耳炎。由於0歲到6歲的小孩耳咽管較水平且長度短,感冒時容易受病毒與細菌入侵併發急性中耳炎。急性期後,耳咽管功能不佳、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腺樣體肥大的人,容易形成積液性中耳炎。如果長期中耳發炎導致耳膜穿孔,由於感染存在或中耳通氣功能不佳持續發炎,經過了3個月耳膜穿孔仍然沒有癒合,就形成慢性中耳炎。症狀以耳膜穿孔、耳漏(也就是耳朵流水)、聽力減退、耳鳴為主,若嚴重感染時,則可能出現耳痛症狀,若仍不治療,就可能出現如腦膿瘍、靜脈竇血栓、面神經炎、內耳迷路炎(導致眩暈)、後天性膽脂瘤等較嚴重併發症。顯微手術外觀傷口小、疼痛感較低慢性中耳炎造成的耳膜穿孔,一般建議透過外科手術來修補耳膜,儘早將穿孔的耳膜修補起來,可以去除耳漏、治療中耳感染與發炎、改善聽力,少數人能改善耳鳴情況。若慢性中耳炎時間拖太久,將可能影響到內耳而加速聽力減退,從原本輕度傳導性聽力障礙,變成中度甚至是重度混合性聽力障礙。此時再修補耳膜,聽力已回不去,但仍然可以去除耳漏改善感染與發炎,避免併發症的產生。孫煜庭醫師表示,傳統慢性中耳炎的手術方式主要是透過顯微鏡從耳後或耳前切口進入中耳腔,並使用顳肌膜修補穿孔的耳膜。近年由於內視鏡與影像系統的快速發展,已經可以藉由直徑細小的耳內視鏡將切口保留在耳道內,並且拿取耳前軟骨的軟骨膜當作修補耳膜的材料,使外觀傷口縮小、傷口疼痛指數降低、手術後隔天病人即可出院。

住桃園長者注意!免費肺炎疫苗再升級

住桃園長者注意!免費肺炎疫苗再升級#中耳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肺炎鏈球菌除了引起中耳炎、鼻竇炎和支氣管炎等常見症狀,還可能引發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侵襲性疾病!特別是5歲以下嬰幼兒及65歲以上老年人,是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要預防肺炎侵襲,打疫苗是個好方法。桃園65歲以上長者 免費接種新型疫苗桃園市自102年起創先提供在地長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至106年9月30日為止共有近3萬市民受惠,明顯降低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診率。桃園市政府今年10月1日起再度加碼升級提供設籍本市年滿65歲長者免費接種「新型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呼籲本市年滿65歲以上長者挽袖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衛生局說明,除了中央補助75歲以上民眾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自102年起開始自籌經費讓70歲以上市民長輩接種,去年擴大到65歲以上長輩就可接種。今年更率先提供65歲市民升級施打「新型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讓桃園市的長者可以接受最好的預防照顧。接種後1年再補打1劑 增加免疫力接種疫苗不僅可以增加免疫力、降低發病,亦可減輕症狀及併發症發生,為遠離肺炎最有效的方式。根據專家建議,65歲長者接種1劑「新型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1年後再接種1劑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可持續增加免疫力。設籍於桃園市65歲以上長者,若未曾接種過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可儘速攜帶身分證明文件及健保IC卡,就近前往衛生所或合約醫療院所接受接種服務,全年度皆可施打。如對疫苗接種有疑問,可撥打市民諮詢服務熱線1999或防疫專線0800-033-355洽詢。

不在人前吸菸 三手菸殘留恐致血癌

不在人前吸菸 三手菸殘留恐致血癌#中耳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輕時明明沒有氣喘,中年後呼吸卻常有咻咻聲、喉嚨卡痰,只是爬短的樓梯或提手提箱,這樣的日常活動就常常喘不過氣?小心,很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尤其吸菸更是肺阻塞危險因子。肺阻塞無法根治 恐伴隨心血管疾病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肺阻塞因吸入紙菸或其他有害微粒或氣體,引發肺臟及呼吸道慢性發炎,使得氣體無法通暢進出呼吸道而發生。肺阻塞是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疾病,常出現慢性咳嗽、呼吸困難、濃痰、喘鳴聲、運動時容易喘等症狀,經年累月下足以致命。我國105年高達6,767人死於肺阻塞,換算下來,每77分鐘約有1人因肺阻塞而死亡,為我國10大死因排名第7位。肺阻塞無法完全根治,更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症狀,降低生活品質。不吸菸與及早戒菸是最有效的預防與控制,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以減緩症狀及惡化速度。不在人面前抽菸 菸害毒性仍殘留、致癌吸菸者得到肺阻塞疾病是非吸菸者的10到13倍,然而在家吸菸除了使家人暴露於二手菸危害,即使不在家人面前吸菸,三手菸毒性微粒仍會殘留在環境中,含有至少11種高度致癌化合物,造成兒童認知能力缺陷,增加哮喘、中耳炎以及血癌的風險。王英偉署長呼籲,適度規律運動,如慢跑、爬樓梯、踩腳踏車及多喝水,並有效運用多元戒菸資源,超過3,900家合約醫療機構提供戒菸服務,善用門診醫師、戒菸衛教師或社區藥局,有效減輕肺阻塞及其併發症,以及國民健康署戒菸專線0800-636363洽詢。

中耳炎好不了?3公分肉芽腫作怪

中耳炎好不了?3公分肉芽腫作怪#中耳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3歲的主婦陳太太去年6月起出現雙側聽力減退症狀,就診後發現兩側中耳都有積水現象,經中耳積水抽取及藥物治療後雖然聽力一度改善,但同樣的問題反覆發生,且中耳積水後2個月患者每天發燒、全身倦怠、食慾減退,住院後經檢查發現肺葉下方有3公分大小的腫塊。加上伴隨鼻竇黏膜增厚、一體堆積症狀,醫師推測可能為肉芽腫性血管炎。雙下肢無力、高燒不退 鼻竇腔都出現黏膜增厚現象病人先是被診斷為鼻竇炎,沒想到投藥後症狀沒有改善,加上又出現雙下肢無力、無法行走的狀況才至成大醫院就診。成大醫院一般內科醫師林峻宇表示,抽血檢查發現患者白血球明顯偏高及C反應蛋白等發炎指數上升,持續高燒不退及多器官病變,病人的4個鼻竇腔皆出現鼻竇黏膜增厚、液體堆積及息肉形成,因此確診為「肉芽腫性血管炎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GPA)」。臨床常以鼻竇炎、肺病變為表現症狀林峻宇醫師表示,肉芽腫性血管炎屬全身自體免疫性疾病,會造成全身多處小動脈、靜脈及微血管的管壁發炎,常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腎臟。通常以鼻黏膜和肺組織的肉芽腫性炎症開始,最常侵犯上呼吸道、肺臟和腎臟。臨床常表現為鼻和副鼻竇炎、肺病變和進行性腎功能衰竭。鼻竇炎、中耳炎好不了 就是血管炎象徵林峻宇醫師表示,未經治療的肉芽腫性血管炎致死率可高達90%以上。民眾如果出現反覆發燒卻找不到原因、一直治不好的鼻竇炎或中耳炎,或是全身多個器官同時出現異常,很有可能是血管炎的表徵,應及早至醫院就診,若能早期確定診斷、早期給予正確的治療,可以獲得顯著改善。

兒童聽力減弱 恐為中耳炎!

兒童聽力減弱 恐為中耳炎!#中耳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聽力減弱、偶爾會有分泌物從耳朵流出來,小心可能是慢性中耳炎!中耳炎是小朋友常見引起發燒症狀的疾病之一,患者會有耳腔發炎、感染現象,孩童的發生率高達80%且急性中耳炎可能進展為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的分泌物可能會導致聽力喪失,若不及時處理,也可能會導致顏面神經麻痺、產生腦膜炎。耳朵局部治療、清潔可緩解成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呂宇城表示,沒有併發症的情形下,一般慢性中耳炎可採保守性治療,為耳朵之局部治療、清潔,配合局部耳抗生素滴劑或全身性抗生素之使用。在持續性膿瘍而有併發症產生時,就需外科治療,施行乳突鑿開術,以有效改善膿瘍蓄積的情形,膿瘍及感染緩解後,部分耳膜若無法自行修復,則應考慮進行手術修補耳膜,當耳膜長好後可隔絕外耳道表皮的細菌,避免感染源經由穿孔進入中耳腔導致發炎。減少疼痛、耳殼變形、提供更佳視野呂宇城醫師表示,使用內視鏡則可避免在耳後開口或耳道前開口,直接利用經由外耳道的內視鏡輔助,直接翻開殘存耳膜進行修補,其相對於傳統的顯微手術,較小的傷口可減少傷口疼痛與耳殼的變形、麻木,並提供更好的視野及角度,可減少中耳腔正常結構的破壞,但需要更細的內視鏡,及較低的熱強度,以避免熱傷害。病患耳膜如破損太大或其他特殊因素如耳道狹窄等,仍須由主治醫師仔細評估,並經討論後,再決定治療的方式。只要出現聽力不佳、耳朵流出難聞的分泌物時,就應尋求專業協助。

常用抗生素 恐致糖尿病上身!

常用抗生素 恐致糖尿病上身!#中耳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最新動物實驗發現,老鼠若頻繁接受抗生素治療,很容易產生第一型糖尿病,研究中,研究人員所使用的抗生素劑量,相當於孩童接受中耳炎治療所使用的抗生素劑量。 抗生素可能影響胰島細胞發炎反應研究作者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轉譯醫學與微生物學教授馬汀.布拉瑟表示,研究顯示,老鼠經過3個抗生素療程後,第一型糖尿病發生機率大幅上升。 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在台灣,第一型糖尿病為常見兒童、青少年內分泌疾病,每年10萬人中約有1.5人發病,盛行率約千分之0.5,第一型糖尿病人數估計約有1到2萬人。改變腸道生態 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布拉瑟解釋,抗生素會改變腸道細菌生態,這可能引起連鎖反應,造成免疫細胞T細胞出現變化,胰臟中的胰島細胞專門負責製造胰島素,而這些改變可能導致胰島細胞發炎反應加劇,增加第一型糖尿病風險。布拉瑟指出,過去有其他研究發現,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等自體免疫疾病的小孩,腸道細菌生態往往與健康小孩不太一樣。不過這項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人類,還需要做更多研究,才能有所定論。 以10歲兒童來說 平均接受10項療程這項研究結果並不是要家長、醫師完全避用抗生素,而是要家長最好和醫師討論一下,以了解小孩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何時使用較恰當。 布拉瑟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人數每20到25年就翻倍成長,患者人數增加之快,不太可能是基因改變造成,觀察一些其他因素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小孩使用抗生素情況也變得非常普遍,以10歲兒童來說,平均都曾接受10項抗生素療程,或許兩者有些關連性。接受抗生素治療的老鼠 罹病風險2倍研究人員將老鼠分成2組,1組老鼠在3個不同時間點接受低劑量抗生素治療,另1組老鼠則沒有接受抗生素治療,研究中所使用的老鼠相當於6個月大到1歲大嬰兒,結果顯示,接受抗生素治療的老鼠較容易產生第一型糖尿病,罹病風險為沒有接受抗生素治療老鼠的2倍之多。此研究結果已發表於8月22日出版的「自然微生物學」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耳機族遠離聽損5字訣:KRASY!

耳機族遠離聽損5字訣:KRASY!#中耳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許多人都有在上下班通勤時間戴耳機聽音樂的習慣,聽音樂是放鬆心情的好方法,但若忘情地讓音量過大,就可能對耳朵造成傷害,聽力師馬英娟表示,若長期戴耳機且音量過大的情況下,聽力會因為受到過多刺激而有暫時性的受損,大多數人會有耳鳴的症狀,少數人會感到耳朵發脹,或是幾天聽不清楚聲音,如果長期暴露在高分貝音量下,就可能導致永久性的聽力受損。耳朵長時間接收高分貝音量 易造成損傷聽力至於,多少的分貝數就會對耳朵造成傷害呢?聽力師馬英娟說明,各國規範不一,但一般來說聲音超過90分貝(dBA),且持續聽8小時就會對聽力造成損害,聽力受損分為暫時性跟永久性,若聽力已出現損傷的狀況,應先確認損傷類型是暫時性或永久性,如果是暫時性的聽力受損,可透過充足睡眠以及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改善與恢復聽力,但永久性的聽力受損,無法透過藥物或手術達到治療效果,若影響生活及溝通,就需戴助聽器來做聽力矯正。耳機選覆耳式較好 處在吵雜環境不宜戴耳機在耳機的選擇方面,聽力師馬英娟說明,塞耳式的耳機因為大小不一,不一定能完全貼合耳朵隔離噪音,一旦處在吵雜環境,恐會為了想聽得更清楚,而將音量一直往上提升,不知不覺就傷害了聽力,在一般環境下,越是吵雜的地方,越不適合戴耳機聽音樂。覆耳式的耳機阻隔環境噪音的效果會比塞耳式還好一些,但不論是哪一種耳機,音量還是需要受到控制,若戴著耳機,別人站在1公尺的距離跟你講話,仍能與他溝通,則設定的耳機音量就是比較安全的。2點易對耳朵造成傷害 5點遠離聽損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習慣恐對耳朵造成傷害呢?聽力師馬英娟指出,一般人洗澡後都會使用棉花棒來挖耳朵,萬一力道過大或是他人不小心的撞擊,都有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傷害,另外,許多人感冒時都沒有留意到檢查耳朵的重要性,若是鼻塞伴有耳朵脹痛或耳鳴,就要請醫師檢查一下耳朵。關於噪音保健,聽力師馬英娟提供以下保護聽力的口訣-你今天KRASY了嗎? 1)Keep Away - 若知道自己將會處於噪音環境一段時間,請盡量遠離噪音源(如:喇叭、舞台),或使用耳塞。2)Rest - WHO建議每日使用智慧性手機聽音樂的時間勿超過1小時。3)Assessment -定期追蹤聽力,成人建議每五至十年要檢查一次。4)Safe Volume -將手機的音量調整到安全範圍。5)Your Awareness -自己應該要避免做一些會傷害聽力的活動。

耳機族你今天KRASY了嗎? 遠離聽損5字訣

耳機族你今天KRASY了嗎? 遠離聽損5字訣#中耳炎

(撰文/湯蕎伊)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馬英娟聽力師) (圖片來源/取自優活健康網)    (圖說:上下班通勤聽音樂解悶,小心音量過大恐傷耳!) 許多人都有在上下班通勤時間戴耳機聽音樂的習慣,聽音樂是放鬆心情的好方法,但若忘情地讓音量過大,就可能對耳朵造成傷害,長時間下來更可能會導致聽力損失,然而,耳機的使用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危險因子呢?就讓專業的聽力師來告訴你。 聽力師馬英娟表示,若長期戴耳機且音量過大的情況下,聽力會因為受到過多刺激而有暫時性的受損,大多數人會有耳鳴的症狀,少數人會感到耳朵發脹,或是幾天聽不清楚聲音,若是不再繼續受高分貝音量的刺激,嗡嗡聲的耳鳴症狀會慢慢改善, 但如果還是長期暴露在高分貝音量下,就可能導致永久性的聽力受損。 逾90分貝持續8小時 就會損傷聽力 (圖說:長時間處於90分貝以上環境,可能演變成永久性的聽力受損) 至於,多少的分貝數就會對耳朵造成傷害呢?聽力師馬英娟說明,各國規範不一,但一般來說聲音超過90分貝(dBA),且持續聽8小時就會對聽力造成損害,聽力受損分為暫時性跟永久性,暫時性的聽力受損,是短時間內出現聽不清楚以及耳鳴的症狀,通常休息幾天就會恢復正常,但若長時間累積傷害並且多次暫時性的聽力受損,就有可能演變成永久性的聽力受損。 若聽力已出現損傷的狀況,應先確認損傷類型是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如果是暫時性的聽力受損,可透過充足睡眠以及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就能獲得改善恢復正常聽力,但永久性的聽力受損,無法透過藥物或手術達到治療效果,若影響生活及溝通,最終需戴助聽器來做聽力矯正。 越吵雜的地方 越不適合戴耳機   (圖說:環境越是吵雜,就越不適合戴耳機聽音樂。) 大部分的人都使用手機來聽音樂,而現今手機多有音量警示的功能,當音量大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出現警告的提示,提醒使用者要注意別超過標準音量,以免損傷聽力,而在耳機的選擇方面,聽力師馬英娟說明,塞耳式的耳機因為大小不一,不一定能完全貼合耳朵隔離噪音,一旦處在吵雜環境,恐會為了想聽得更清楚,而將音量一直往上提升,不知不覺就傷害了聽力,在一般環境下,越是吵雜的地方,越不適合戴耳機聽音樂。 覆耳式的耳機阻隔環境噪音的效果會比塞耳式還好一些,但不論是哪一種耳機,音量還是需要受到控制,塞耳式耳機可透過一個評量準則,來測試音量是否安全不傷聽力,若戴著耳機,別人站在1公尺的距離跟你講話,仍能與他溝通,則設定的耳機音量就是比較安全的。 避免使用棉花棒挖耳朵 可用毛巾擦拭外緣 (圖說:沐浴後拿棉花棒挖耳,有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傷害。) 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習慣恐對耳朵造成傷害呢?聽力師馬英娟指出,一般人洗澡後都會使用棉花棒來挖耳朵,萬一力道過大或是他人不小心的撞擊,都有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傷害,建議可用毛巾擦拭耳朵外緣,促進耳道自然排泄功能即可,另外,許多人感冒時都沒有留意到檢查耳朵的重要性,若是鼻塞伴有耳朵脹痛或耳鳴,就要檢查一下耳朵,因為可能是感冒所誘發的中耳炎,應請醫師一併檢查確認。 關於噪音保健,聽力師馬英娟提供以下保護聽力的口訣-你今天KRASY了嗎?  1)Keep Away - 若知道自己將會處於噪音環境一段時間,請盡量遠離噪音源(如:喇叭、舞台),或使用耳塞。 2)Rest - WHO建議每日使用智慧性手機聽音樂的時間勿超過1小時。 3)Assessment -定期追蹤聽力,成人建議每五至十年要檢查一次。 4)Safe Volume -將手機的音量調整到安全範圍。 5)Your Awareness -自己應該要避免做一些會傷害聽力的活動。  

Menu